全國都曉得武漢人愛吃活魚
於是為了給武漢加油
各地紛紛把最好的魚兒送往武漢
宅居在家的武漢人
立馬開啟各種花式做魚
油煎、清蒸、紅燒、醋溜、武火炸、文火燉……
大快朵頤之時
市民朋友們一定要注意
殺魚刨鱗,開膛剖腹
需謹慎
避免小有閃失,造成手部外傷
吃魚時也應當細嚼慢咽,以免魚刺卡喉
今天協和專家就來為大家支招
疫情期間,意外割傷了手
該如何處理?
如果魚刺卡到喉嚨怎麼辦?
近日家住礄口的劉爹爹就在切魚時一不小心搞到了手。
「我一直宅在家中近五十天,也倒安全,哪知昨晚操刀殺這大魚,一刀下去,鮮血直流,只得趕著去醫院。」兩日前,家住礄口的劉爹爹(化名),在家殺魚時,一隻手指不小心被刀劃傷,來到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以下簡稱協和醫院)手外科就診,經診斷,劉爹爹的手指傷了一根神經,好在處理及時,避免留下後遺症的可能。
傷口較淺時…
如果傷口較淺,出血較少,可用乾淨水將傷口殘留物清洗。
之後,自行用家庭常備的活力碘等消毒液進行消毒後,用滅菌的創可貼、敷料、繃帶等進行包紮。
受傷的手指出現活動障礙或手指發麻的情況,則可能傷及了肌腱、神經。這時自行消毒包紮處理之後,還是應當及時前往醫院進行手術處理,否則很可能貽誤救治時機,留下後遺症。
傷口較深時…
如果發現傷口較深,出血不止。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止血後包紮,然後迅速趕往醫院。
大部分的外傷通過包紮加壓就可以達到止血的目的。具體方法就是傷口處用乾淨紗布加壓後包紮,並且高舉過心臟。如果傷口仍然出血不止,則需捏住手指根部兩側,因為為手指供血的血管是分布在左右兩側的,採取這種手勢能有效止住出血。
使用橡皮止血帶效果會更加好,但要注意,每隔20-30分鐘必須將止血帶放鬆幾分鐘,否則容易引起手指缺血壞死。
如果是四肢大出血,最好採用止血帶進行止血。雖然這種方法的止血效果最為明顯,但若不掌握好時間容易引起肢體壞死的不良結果。
具體方法:在出血傷口的近心端,如前臂或上臂的上三分之一處,先用毛巾或棉墊包紮皮膚,然後將止血帶拉長拉緊纏繞在毛巾等物外面,不可過緊也不可過松,最多繞兩圈,以出血停止為宜。放鬆止血帶時應注意觀察出血情況,如出血不多,可改用其他方法止血。
注意 止血帶最好用有彈性的橡膠管,嚴禁使用鐵絲、電線等代做止血帶。另外要避免止血帶壓迫血管時間過長,造成肢體壞死。
如果出現更嚴重的情況時…
如果出現更為嚴重的斷肢(指)的情況。
應先行殘端止血、加壓包紮,以最快的時間將傷者送至醫院。斷肢(指)需採用乾燥冷藏法,即用無菌或清潔輔料包紮好,放於塑膠袋中,再放在加蓋的容器內,外圍充以冰塊。切勿將傷手指浸泡青黴素、酒精之中;也不要將斷肢(指)浸泡在任何液體內,亦不可直接放在冰塊上,以免凍傷肢(指)體,失去再植的條件、降低再植的成活率。
手受傷時其他注意事項
1 傷口儘量在8~12小時內處理,不要延誤治療時間。
2 雖然破傷風感染機率較低,但感染後果嚴重危及生命。若傷口深而窄時,建議在受傷後24小時內注射破傷風疫苗(需皮試)或破傷風免疫球蛋白(不需皮試)。學齡前兒童注射過百白破疫苗的,如果傷口比較表淺的可以不用注射。若傷口是由各種動物(包括人)咬傷或抓傷造成的,還建議注射狂犬病疫苗。
3 手外傷術後傷口保持乾燥和保暖,若一切正常術後兩周拆線。如果傷口有感染跡象,如局部缺血發紫,需要迅速到醫院去處理。
4 外傷若伴有骨折、肌腱或神經損傷時,外傷術後一定要於門診定期複查,醫生會給予何時拆除石膏、如何鍛鍊等建議,幫助患者更好的恢復手的功能。
魚的營養價值高,味道鮮美,是中國家庭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
↓請注意↓
如果只是難受一下,安全取出來也就罷了。但有時卻後果很嚴重,食道魚刺等異物導致的嚴重併發症時有報導,有食道瘻、上下消化道大出血、縱隔炎症及膿腫等,刺破食道扎到主動脈或心臟則隨時會危及生命。
然而,魚刺卻常常是潛在的危險,許多人在吃魚的時候會不小心致魚刺卡在喉嚨甚至食道中,這樣會造成很大的痛苦。骨鯁在喉,這種感覺經歷過的人會懂,未經歷過的大概也可以想像,著實難受。
魚刺卡喉
對待卡魚刺的錯誤處理方法
01
催吐和喝醋
催吐容易導致魚刺越陷越深,而喝醋,不僅不會消除魚刺,醋的濃度高了,容易燒傷口腔、食道黏膜。
02
吞飯
如果魚刺斜著或者垂直插在喉嚨處,反覆用硬食管團或含植物纖維較多的食物用力做吞咽動作, 試圖將食管魚刺異物推送至胃腔內,可能會使魚刺扎得更深,造成更大的傷害。如果掉到食道裡,咽喉異物就變成了食道異物,處置起來更加困難。
醫生建議
「
卡到魚刺後要停止一切吞咽飲食,放鬆咽喉,細小表淺的咽部異物有時可通過唾液排出。若有吞咽疼痛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需由醫生根據異物大小及位置來決定取出方式。
特別提醒
最最重要的一點,重在預防。要防止卡到魚刺,吃魚時儘量不要說笑,孩子吃魚時則需要家長把刺挑乾淨。
最後祝大家安全快樂宅家中~
還是和以往一樣
歡迎大家留言
小編和專家期待和你的互動
我們比你更關心你的健康!
—END—
監製:孫暉 王繼亮
信息來源:手外科 耳鼻喉科
編輯製作:彭錦弦
審稿:聶文聞
轉載請註明以上內容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