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魚卡刺62根,仍然不肯住嘴

2021-01-12 澎湃新聞

原創 海鮮知道 物種日曆

感謝微博 @駭浪吞舟脫巨鱗 為此文提供的靈感和參考資料。

吃魚被魚刺扎到是痛苦的經歷,如果一位吃貨嘴上卡了62根刺,會是什麼樣的感受呢?2017年,迪恩(Mason N. Dean)等人發表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上的一篇論文,就記錄了這樣一個疼痛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尖犁頭鰩(Rhynchobatus sp.)嘴的骨架標本,裡面嵌著62個大於2毫米的尖刺,其中最大的達到3.55釐米!

a,在南海捕獲的一條澳洲尖犁頭鰩(Rhynchobatus australiae) ;b,澳洲尖犁頭鰩的嘴、鰓孔和鼻孔,c,本次研究使用的標本,放大部分可見上面嵌著擁有鋒利鋸齒的刺。圖片:Mason N. Dean et al. /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2017)

犁頭鰩泛指鰩形目(Rajiformes)犁頭鰩科(Rhinobatidae)的許多物種,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東海及南海海域。它擁有一副看一遍一輩子不會忘記的,三角形或半圓形的臉龐,英文俗稱為Guitarfish,源於老外覺得犁頭鰩長相類似吉他樂器。

讀者們在現實中很少目睹這類怪魚,一方面是由於犁頭鰩這類魚多生長緩慢,繁殖率低,因此種群數量少,另一方面是犁頭鰩中的許多物種由於遭受或多或少的過度捕撈,目前資源量已明顯減少,即便是天天出海捕魚的漁民們也難得一見。

達尖犁頭鰩。圖片:Brian Gratwicke / Wikimedia Commons

一條線的好吃鬼

犁頭鰩生息在熱帶到溫帶近海泥沙底質的底層水域,別看它全身扁平,小嘴只是一條裂縫,犁頭鰩可謂是為了生存,拼盡全力,將海底能吃的都吃上一遍了。除了海底生息的小型魚類,章魚等身體柔軟的動物外,連具有堅硬外殼的甲殼類,貝類,甚至是其他鰩魚等同類,都能成為犁頭鰩的口中美食。

這還要從犁頭鰩的嘴巴構造說起。相比近親鯊魚具有不斷更替的尖銳牙齒,犁頭鰩類中許多反而擁有一副扁平的牙齒,牙齒低矮,鈍粗不平(heavily-ridged)。這樣的牙雖說不利於給獵物致命一擊,但是強大的摩擦力確保到口的獵物難以逃脫,此外扁平化的牙齒使得能更好地施加重疊壓力,有助於犁頭鰩碾碎到口的獵物,無論是相對柔軟的魚類、頭足類;亦或是外骨骼堅硬的甲殼類等。

犁頭鰩圓鈍的牙齒排列成網格狀。圖片:Mason N. Dean et al. /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2017)

由於犁頭鰩的眼睛和嘴並不長在一個平面上,因而犁頭鰩進食也依靠嗅覺等來輔助將獵物準確送到口中。犁頭鰩捕食還有一個問題,由於嘴長得實在是太平面化了,不像其他動物能伸縮嘴部或身體其他部分,把食物送入嘴中。犁頭鰩需要依靠另一平面協助將食物「塞」到它的口中,此類捕食方式註定了在犁頭鰩確定食物就在嘴前時,會玩命地往前頂,將食物頂入嘴中。

墨爾本菲利普港灣(Port Phillip Bay)的犁頭鰩捕食蜘蛛蟹,努力將蜘蛛蟹推入口中。圖片:Pang Quong / youtube

痛苦的一餐

由於犁頭鰩本身的生息環境屬於底層、物種資源量較少、屬於非經濟物種等諸多因素,使得人們對犁頭鰩的生態並非十分了解。就拿它的食譜來說,很少人知道,大尺寸的犁頭鰩對同屬於軟骨魚大家族的鰩魚或魟(hóng)魚也不放過。雖然犁頭鰩的攻擊能力甚弱,但是只要嘴大依舊可以彌補,而嘴大就只能靠成(吃)長(胖)到一個尺寸來實現。

犁頭鰩捕食鰩魚或魟魚的視頻並未見到,但通過分析風乾的犁頭鰩頜骨標本,可以發現一些大尺寸的犁頭鰩,頜骨嘴角四周的軟組織扎有一些刺魟等其他魟或鰩的刺碎片。例如開頭提到的犁頭鰩嘴,大部分嵌在裡面的異物,都是刺魟的尾刺,邊緣有著鋸齒狀的倒刺。據推測,這些刺來自25~30條刺魟,此外還有兩根角鯊(squalid shark)背鰭的刺,和若干硬骨魚背鰭的刺。當初犁頭鰩為了把食物『拱』進嘴,可謂吃了不少苦頭。

犁頭鰩嘴裡找到的刺,宛如一個兵器庫。圖片:Mason N. Dean et al. /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2017)

滿嘴是刺的犁頭鰩說明兩件事。第一,魟或鰩的刺對犁頭鰩不能造成致命傷害,第二,哪怕捕食魟魚等具有攻擊性的軟骨魚會吃盡苦頭,但犁頭鰩為了食物值得反覆嘗試。許多種類魟魚的尾刺具有神經毒性,如果人類被扎到,輕則腫痛,重則有生命危險。著名的鱷魚獵手史蒂夫·歐文就是因為不幸被魟魚刺到心臟附近部位,最終搶救無效離世。魟魚在我國近海魚類的毒性可謂數一數二,而這一切在犁頭鰩面前似乎無法奏效。

西方神秘生物始祖

犁頭鰩的腹面具有一張讓人印象深刻的「臉」,那實際上是它外觀跟人類臉龐接近的腹部器官。用來進食的嘴形狀類似於人類的嘴,加上鼻孔及周邊的腮孔,仿佛一張怪異的臉,隨著嘴部和鼻孔的運動,露出跟人臉類似的表情變化。

歷史上,英國水手將在海上捕獲到的犁頭鰩(一般是小規格個體)稍作修整,比如剪開尾部形成類似人類兩條腿的特徵,之後將其風乾,刷上防腐材料後製成碼頭紀念品出售給遊客。犁頭鰩寬大的胸鰭迭加腹部類似人臉的構造,造型十分詭異,稱為Jenny Haniver。也有使用其他鰩魚製成的Jenny Haniver。

下方高能,請非戰鬥人員撤離:

你除了驚訝「這是不是傳說中的人魚乾屍?」外,能否發覺這是一隻曬乾的鰩魚(物種未知)?圖片:Malcolm Lidbury (aka Pinkpasty) / Wikimedia Commons

除了美人魚,也有製成飛龍、天使等形象的幹犁頭鰩。這獨特的水手文化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及發展,就被人們記載為「來自海裡或外星球的未知生物」,有了神秘色彩。

做成怪獸形的Jenny Haniver。圖片:Didier Descouens / Wikimedia Commons

萌魚亟需關注

犁頭鰩雖非經濟物種,但可以食用,肉可烹飪後食用或加工成魚肉製品,皮可乾燥製成魚皮,鰭可制為魚翅。不僅國人吃,國外如果捕獲到非保護種的犁頭鰩,也可能會把它吃掉。

但在我國近海,由於受到近岸環境汙染、過度捕撈、魚類減少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部分生息在我國沿海的犁頭鰩品種,如圓犁頭鰩(Rhina ancylostoma)、達尖犁頭鰩(Rhynchobatus djiddensis)被IUCN列為極危(CR)類別,斑紋犁頭鰩(Rhinobatos hynnicephalus)等被列為近危(NT)類別。其他許多種類的犁頭鰩由於缺乏資料等諸多因素限制,雖未被收錄在保護物種中,但由於常年的過度捕撈等影響,實際種群數量可謂岌岌可危,亟需人類的保育關注。

環吻犁頭鰩(Rhinobatos productus)腹面奇特的「臉」。圖片:Greg Hume / Wikimedia Commons

對於犁頭鰩,由於涉及物種眾多,且普通消費者不能輕易辨別,最簡單便是減少或避免消費、食用此類魚,從市場端降低對此類產品的需求。現在許多人已經明白,不食用鯊魚等軟骨魚的魚鰭所製成的魚翅,具有保護生態平衡的意義。另外犁頭鰩本身肉相對較少,相比讓其盤中餐,保護其在海裡自由遨遊,讓我們共有的海洋多一些奇特的「外星人」,可謂意義更為重大。

原標題:《吃魚卡刺62根,仍然不肯住嘴》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北極熊吃魚卡刺了怎麼辦,為什麼北極熊毛是透明的?
    相信很多夥伴都聽過這麼一句話:多吃魚會變聰明!小編也是深信不疑,為了這句話,也曾變身成「鬥魚勇士」。但是吃著吃著,我就發現:魚吃多了,總有那麼幾次被卡刺,咳不出咽不下,相當痛苦。卡刺這件事除了帶來喉嚨痛的煩惱,同時也讓我產生這樣的疑問:北極熊也吃魚,它們不吐刺,難道就不擔心卡刺的風險嗎?作為當今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陸地肉食動物,北極熊高大威猛,戰鬥力極強,在北極地區幾乎沒有天敵,被江湖人推選為「北極霸主」。
  • 北極熊吃魚不吐刺,魚刺卡喉嚨了怎麼辦?
    相信很多夥伴都聽過這麼一句話:多吃魚會變聰明!小編也是深信不疑,為了這句話,也曾變身成「鬥魚勇士」。但是吃著吃著,我就發現:魚吃多了,總有那麼幾次被卡刺,咳不出咽不下,相當痛苦。卡刺這件事除了帶來喉嚨痛的煩惱,同時也讓我產生這樣的疑問:北極熊也吃魚,它們不吐刺,難道就不擔心卡刺的風險嗎?
  • 協和科普 | 宅家做魚割手,吃魚卡刺?緊急處理辦法請收好!
    油煎、清蒸、紅燒、醋溜、武火炸、文火燉…… 大快朵頤之時市民朋友們一定要注意殺魚刨鱗,開膛剖腹需謹慎避免小有閃失,造成手部外傷吃魚時也應當細嚼慢咽,以免魚刺卡喉今天協和專家就來為大家支招疫情期間,意外割傷了手
  • 嘴小、刺多、尾巴是紅色的,很多地方都有這種魚
    紅尾魚在四川岷江水系是一種特殊的小型魚種,學名四川鯝,亦俗稱紅尾子。紅尾巴大的有一斤以上,有人釣到5—6斤的,一般釣到的在半斤左右。這種魚屬於鯉科鯝屬,在升鐘的土話裡叫泥鱕,嘴小,刺多,很多地方都有這種魚。
  • 永遠不會卡刺的魚,用來拌米飯,也太好吃了吧
    有沒有人像我一樣,一吃魚就卡刺,印象中因為吃魚,去過幾次醫院拔刺,現在每次我老公一看見我吃魚,就害怕。於是我就找到了這款永遠不卡刺的魚,沒有刺全是肉。也比較適合孩子吃,這魚就算是用來拌米飯吃也不用擔心。特別適合我。
  • 吃魚擔心有刺?不妨嘗嘗這4種魚,刺少肉嫩老少皆宜!
    魚肉雖然好吃,還是有一個問題困擾著不少人,市面上常見的魚類肉裡頭都是帶有很多刺兒的,要給小孩吃就需要把刺給挑掉,也著實是麻煩。都知道被魚刺卡喉得多難受,尤其是年級較小的小朋友,相信這也是很多家長比較擔心的事情!其實想要解決這一個問題還是有很多好辦法的,就比如挑選一些特殊的魚類,這些魚類刺比較少,那麼在生活裡有哪些魚類刺比較少呢?下面咱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魚刺卡喉好疼!長在魚身上魚疼不疼?
    如果你愛吃它,那你很可能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魚刺每根都尖尖的,卡到嗓子眼兒特別疼,那它們長在魚身上,魚疼不疼?魚刺為什麼會卡嗓子?鯽魚、團頭魴、鰱魚、鱅魚的肌間刺肌間刺跟脊柱並不相連,而是一根根各自安插在肌肉中,主要作用就是支撐原本鬆弛的肌肉,增強魚的運動能力。
  • 自從發現這幾種沒刺的魚,給孩子吃魚就放心多了,芝士做孩子更愛
    我家閨女出生之後,就開始尋找適合孩子吃的魚。首先最好是海魚,其次要沒有刺或者很少刺,起碼要好挑刺,不能把這個危險留給孩子。因為我小的時候,就有報紙報導一位醫生的孩子,因為吃魚扎到刺,扎到了動脈還是那個要命的地方,沒有搶救過來。所以,吃魚的時候都特別小心。特別小孩子一般都沒有挑魚刺的能力,都要家長給挑魚刺,然後再給他們吃。萬一要是有個漏網的魚刺,後果真是不堪想像。
  • 貓咪吃魚時也可能被魚刺卡到嗎 最好不要餵貓有大刺的魚
    貓咪吃魚時也可能被魚刺卡到嗎 最好不要餵貓有大刺的魚時間:2020-10-22 13:27   來源:中國小康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貓咪吃魚時也可能被魚刺卡到嗎 最好不要餵貓有大刺的魚 10月21日的問題是:貓咪愛吃魚,它們吃魚時也可能被魚刺卡到嗎?
  • 全身有260根刺,吃起來又麻煩的蝨目魚為何成為臺灣第一魚?
    在我國的寶島臺灣有一種最具代表性的魚種叫蝨目魚,當地人把它譽為「臺灣家魚」或「臺灣第一魚」,大陸俗稱「狀元魚」。距今已有300多年的養殖歷史,它並非是臺灣土著,而是由臺灣從印尼引進,後來在廣東汕頭地區也試養成功。在臺灣南部,是很多漁民多年來的主要生計來源之一。
  • 美國人不吃有刺的魚?扯淡,那是因為魚不夠好吃
    在美國的主流消費市場,消費最多的,就是三大白肉魚——羅非魚、巴沙魚和鱈魚。羅非魚和巴沙魚基本都以處理過的魚肉形式從中國、越南等國家進口,當然還有三文魚。這也反映出美國人卻實如傳聞說的那般,不吃有刺的魚。 在我們國內,四大家魚還是需要費點心思搞養殖的對象,可一旦去了美國就沒這待遇了。
  • 這種魚一條才10塊錢,最適合孩子吃,肉質鮮嫩還沒有小刺
    說起魚,真的是一種很健康的食物,不但吃了不愛發胖,還富含多種營養。不過有很多人不愛吃魚,主要是因為魚有刺,這種魚一條才10塊錢,最適合孩子吃,肉質鮮嫩還沒有小刺。這種魚就是羅非魚,羅非魚又稱非洲鯽魚,羅非魚的肉味鮮美,肉質細嫩,含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和豐富的蛋白質,在日本,稱這種魚為「不需要蛋白質的蛋白源」。羅非魚的刺很好挑,所以不用擔心孩子吃的時候會卡到,可以醬燒,清蒸,紅燒,或者說是做成小孩子最喜歡的糖醋口味。多吃魚類可以幫助孩子智力的發育,促進孩子的成長。
  • 開心笑話:今天早上吃魚嗓子裡卡了根魚刺,疼痛難忍
    早上吃早點,進來個男的,喊「服務員,來碗米線,要大份的!」服務員回到「只有大碗,沒有大糞!」我對面一大哥噗嗤一聲,米線從鼻子裡竄出一根。妹子問:"哥,如果給你個機會吻我,你吻嗎?"我激動地大喊道:"哥吻,哥吻啊!!!!!!" 妹子捂著嘴傷心跑開,轉身留下一句:"。。。好,我滾!
  • 貓吃魚會不會卡刺?看看貓吃魚的方法就明白了,就沒有吃不下的魚
    那不僅就有人問了,人吃魚會被卡住,那麼貓咪吃魚會不會也與同樣的情況呢?首先我們要知道的,魚作為貓咪食物鏈的一環,對於它們來說可是家常便飯的事(也不排除傻貓,小編家的貓就不吃魚),卡住這種情況幾乎不會發生。那麼這些細小的魚刺,貓咪又是如何處理的呢?如果是吃小魚,貓咪會整個直接吞掉。由於小魚的刺都比較軟,貓咪強大的消化系統可以直接消化掉。
  • 家常鐵鍋燉江團,奶奶說這是她吃過最好吃的魚
    提起吃魚,除了營養豐富之外,還有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缺點。前段時間看《妻子的浪漫旅行》的時候,應採兒不小心被魚刺卡喉,急壞了一大群人,還好最後摳出來了,應採兒為了緩解氣氛還拿著魚刺開玩笑。其實很多人都有過被魚刺卡喉的經歷,我小的時候有次下大雨,上遊漁場的魚被衝出來好多,水退下去之後,就跟小夥伴們拿著筐子去河邊撿魚。
  • 魚類的小刺有什麼作用?為何有些魚有小刺,而有些魚卻沒有小刺?
    在我們吃魚的時候,那些神出鬼沒的小剌最是令人頭疼,它們深深地隱藏在鮮嫩可口的魚肉之中,稍不注意,我們就可能會被戳到或者卡到,並因此而失去繼續吃下去的興致。幸運的是,並不是所有的魚類都有這種小刺,這讓不太會吃魚又喜歡吃魚的人(比如說筆者本人)有了另外的選擇。
  • 冬天最常吃的魚就是它,刺少肉嫩,蒸一蒸就上桌,老人孩子都愛吃
    孩子快期末考試了,學習緊任務重,作為媽媽這個職業,在學習上幫不上什麼忙,在飲食上儘量加以調整,常言道「身體累了多吃肉,大腦累了多吃魚」,道出了常吃魚的好處,魚肉富含優質蛋白質,而且肉質細嫩,尤其是魚肉中富含DHA,那是大腦的食物,特別孩子和老人經常吃。
  • 5種口味+配菜的紙包魚!吃一口就管不住自己的嘴!
    大家平時肯定吃過烤魚、蒸魚、炸魚。那用紙包著的魚你吃過嗎?紙包魚是源自萬州的新一代健康烤魚,相比傳統烤魚來講,從主輔食材選擇,烤制方式等方面做了全新的提升和改變,摒棄了傳統的碳烤方式,採用健康的電烤,將食物的健康放在了第一位。
  • 這種魚全身就一根刺,不僅美味,價格也不貴,特別適合給小孩子吃
    當年渤海灣這魚可是老多了,老漁們一網下去都是這魚,氣的老漁們把這些魚都扔掉,時間久了人們就都把這魚叫「扔吧魚」了。當然扔吧扔吧不是罪,但實際上扔吧魚也是很美味滴,而且價格也不貴,它魚頭腮幫子的部位有兩塊肥美的肉,而且渾身也就一根刺,所以,很適合小孩子吃的!
  • 為什麼棕熊吃魚不會卡喉嚨,你知道嗎?
    但在棕熊大口吃魚的同時,我們不免有這樣的疑問:難道棕熊不怕魚刺嗎?要知道我們人在吃魚時是多麼小心翼翼。原因歸結如下:一、棕熊吃魚的方法和人不同。相信細心的小夥伴已經想到了兩者的畫面,棕熊吃魚是以吞為主,咬為輔;而我們人吃魚時要細嚼直至嚼碎到能讓我們的食道接受為止。這樣棕熊的嘴也好食道也好都不大可能與魚刺接觸,而是魚刺魚肉直接到胃部一起消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