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有260根刺,吃起來又麻煩的蝨目魚為何成為臺灣第一魚?

2020-12-04 地標食材

在我國的寶島臺灣有一種最具代表性的魚種叫蝨目魚,當地人把它譽為「臺灣家魚」或「臺灣第一魚」,大陸俗稱「狀元魚」。距今已有300多年的養殖歷史,它並非是臺灣土著,而是由臺灣從印尼引進,後來在廣東汕頭地區也試養成功。在臺灣南部,是很多漁民多年來的主要生計來源之一。

名字的由來是筆糊塗帳

很多人的此魚的名字很感興趣,為啥要叫那麼奇葩的名字呢?這和咱們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點淵源。當年鄭成功率軍登陸臺灣南部驅逐荷蘭殖民者,但打到一半發現發現軍餉不夠了,真是愁死人了。迫於無奈只能「以物抵資」,便搜羅當地食材以作軍餉。某日晚上鄭成功忽然夢見媽祖對自己說後港有好多魚,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命人去後港捕魚,果然滿載而歸。因為鄭成功從來沒有看見過這些魚,所以就用閩南話問士兵們什麼魚(諧音「蝨目魚」),而旁人以為這就是魚的名字,於是就這麼流傳下來了。

溫暖的生長環境

蝨目魚是一種暖水性結群類魚種,因此對生長的環境要求相當高,水溫必須控制在16°至39°之間才能保證其正常存活,當水溫地獄15°的時候蝨目魚的活動能力就會減弱,水溫低於9°,它用不了幾分鐘就會去見上帝。蝨目魚的性格十分活潑,屬於群遊並以植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在養殖的時候可以配合投餵飼料。

它有個明顯的特徵就是,魚體下頜有一個非常明顯凸起,兩頜間無 牙齒,左右兩邊的鰓蓋膜在腹部位置相連,而與峽部相脫離,身體表面的鱗較小,頭部無鱗,背鰭位於 腹鰭後部的上方,基部有鱗鞘。

捕撈正當時

每年春暖花開季節,蝨目魚便從外洋遊到臺灣海峽東南部進行產卵繁殖,盛期在5月至6月。此時便成了臺灣漁民捕獲蝨目魚的季節。於此同時,蝨目魚完成了傳宗接代,留下大量的魚苗後,又返回外洋。

幾乎100%的利用率

蝨目魚肉質嫩滑,口感細膩,鮮美絕倫,而且吃法也非常靈活多變,紅燒、香煎、清蒸甚至熬粥都能將它的優點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一定會讓您滿意。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蝨目魚的利用率幾乎達到了100%,除了魚鰓和魚膽不能吃,其他各個部位都有相應的料理手法。不過,它最精華的部分是魚肚,別看它顏色有些發黑,但口感和營養都是very good!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DHA)含量極高,而脂肪含量又很低,所以非常利於吸收,吃多也不會胖。

吃此魚需要練就一身本領

此魚雖然口感極佳,但吃起來卻特別「艱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220—260根主要魚刺,一般人吃不來或懶得吃。但是臺南人練就兩大本領徵服這魚,很靈活的嘴上功夫及舌尖技巧。要麼就是耐心的庖丁解魚一下子去掉全部骨頭,許多長輩都能憑著經驗,用殺魚刀利落將魚體剖開,並且將主要266根魚刺剃除,這種剃魚刺的傳統手藝,沒有數年功底積累,根本玩不轉。

以上就是今天地標君與大家分享的內容,大家記得下次有空去臺灣旅遊的時候一定不要錯過這口麻煩的臺灣第一魚哦!

相關焦點

  • 臺灣蝨目魚的「池魚之殃」 蔡當局從中作梗島內「漁」不聊生
    有人說,吃魚多好啊,既有營養還不容易長胖。講真的,不是二仔不愛吃魚,而是小時候被魚刺卡住的記憶太過深刻……不過,最近剛從臺灣歸來的中二仔,卻對島上的一種魚類小吃戀戀不忘,它就是「那個魚」……「哪個魚?」「那個魚」啊~小夥伴們先別著急,且聽中二仔細細道來~
  • 鯽魚刺多吃起來麻煩,多放點這個,從頭到尾都能吃!
    每次去菜市場買菜的時候呢,都喜歡買一些魚回來吃。相信大家都非常的喜歡喝鯽魚湯吧,但是鯽魚吃起來呢,真的是很麻煩,因為金魚身上的刺又細又小,很難去挑乾淨,所以說呢,也是怕孩子們吃了之後會容易卡住。所以說呢,每一次買鯽魚的時候呢,都會想了又想。
  • 吃魚卡刺62根,仍然不肯住嘴
    吃魚被魚刺扎到是痛苦的經歷,如果一位吃貨嘴上卡了62根刺,會是什麼樣的感受呢?2017年,迪恩(Mason N. Dean)等人發表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上的一篇論文,就記錄了這樣一個疼痛的故事。
  • 澎湖漁船捕獲多尾超大野生蝨目魚 比養殖魚大10倍
    中新網1月14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1月13日,臺灣澎湖一艘流刺網漁船,捕獲多尾超大野生蝨目魚,每尾身長近1米,重達10臺斤(1臺斤約等於600克),比起一般市場上銷售的養殖蝨目魚大10倍。據報導,澎湖漁民指出,流刺網一般是用來捕捉冬季漁汛的白腹魚、土魠魚、鰹魚或海鱺等魚類。1月13日漁船出海作業,在起網時,除了掛著土魠魚,漁民還意外發現多尾體型與土魠魚相當的超大蝨目魚。這令漁民相當驚訝,稱捕魚這麼久,沒有捕到過這麼大的野生蝨目魚。漁民指出,在島內魚塭養殖的蝨目魚,大都是養殖約1年,每尾在1臺斤左右即打撈銷售。
  • 吃魚擔心有刺?不妨嘗嘗這4種魚,刺少肉嫩老少皆宜!
    魚肉雖然好吃,還是有一個問題困擾著不少人,市面上常見的魚類肉裡頭都是帶有很多刺兒的,要給小孩吃就需要把刺給挑掉,也著實是麻煩。都知道被魚刺卡喉得多難受,尤其是年級較小的小朋友,相信這也是很多家長比較擔心的事情!其實想要解決這一個問題還是有很多好辦法的,就比如挑選一些特殊的魚類,這些魚類刺比較少,那麼在生活裡有哪些魚類刺比較少呢?下面咱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這種好吃的淡水小魚,全身黑黃相間,有三根長刺,魚肉細膩鮮香!
    吃起來不會有柴的感覺,經過油炸以後海魚的魚肉就會變得非常的香嫩,但是大部分淡水魚則不行,淡水魚的魚肉比較柴,即使是野生的新鮮淡水魚。大部分味道和口感也是比不上海魚的!不過凡事都有例外!在淡水中就有這幾種好吃的小魚!全身都是黑黃相間的,雖然個頭小,但是味道口感細膩鮮香,一點也不比海魚差!大家仔細的回想一些,這是種什麼魚呢?
  • 魚類的小刺有什麼作用?為何有些魚有小刺,而有些魚卻沒有小刺?
    在我們吃魚的時候,那些神出鬼沒的小剌最是令人頭疼,它們深深地隱藏在鮮嫩可口的魚肉之中,稍不注意,我們就可能會被戳到或者卡到,並因此而失去繼續吃下去的興致。幸運的是,並不是所有的魚類都有這種小刺,這讓不太會吃魚又喜歡吃魚的人(比如說筆者本人)有了另外的選擇。
  • 這魚最適合孩子吃,全身無刺肉質鮮美,價格比鯽魚便宜一半
    這魚最適合孩子吃,全身無刺肉質鮮美,價格比鯽魚便宜一半羅非魚,這個食材在大數人看來都是從沒有聽過的,但在眾多美食愛好者中間它的名氣一直以來都是居高不下。羅非魚別名福壽魚,和普通的魚比起來它的口感是特別好的,全身上下只有一根大骨刺,不存在任何的肌間刺,這種自身的特點讓它在種類繁多的魚類產品當中一下子就脫穎而出。
  • 被誤解很深的「魚」,全身沒刺,比鱸魚鮮美,16元一斤,越燉越香
    小談食刻和你一起認真對待吃下的食物!被誤解很深的「魚」,全身沒刺,比鱸魚鮮美,16元一斤,越燉越香。先解釋一下,我所提到的魚,雖然名字帶著魚字,卻並非是魚,它屬於水陸兩棲動物。在江西南昌,它是餐桌上的常客,甚至很多的飯店,就專門做這一道「魚」,以此來招攬吃客,目前市場上幾十年的老店都比比皆是,可見人們對它的喜愛。說其被誤解很深,主要是因為它的名字,我講的這個魚,名為甲魚,南昌人叫它「糖餅子」。甲魚又被稱作腳魚、團魚、嘉魚、王八等,是鱉的一種。人們一直認為,王八就是甲魚,不是烏龜。
  • 它全身是刺,樹枝可做成菸斗,根卻是稀罕物,人稱「飛龍掌血」
    ,連花朵上都是刺,避免了被一些動物的撕咬,也可以讓人們躲避它。有一些植物則更加的厲害,特別是一些花卉,會利用它的黏液的特性,消滅掉一切接近它的動物。今天咱們一起來認識一種植物,它的防護方式是全身長滿了刺,不讓人們靠近,人們常用它的樹枝來做菸斗,卻不知它的根才是稀罕物,人稱「飛龍掌血」。
  • 這魚被稱「老闆魚」,是魔鬼魚的親戚,全身無刺,鮮美不捨得挪筷
    頭一次見到這魚時,著實嚇一跳,心想這魚還能吃、還敢吃啊?後來看到不少人都買了這魚,而且還在群裡分享做法,我這才有膽兒多看它幾眼。這魚學名叫孔鰩,全身軟骨無刺,富含膠質,口感滑嫩,尤其適合老人兒童食用。為嘛?因為不怕被扎啊! 威海一帶的人們,把這孔鰩叫老闆魚,也有稱鴉片魚,不管叫啥,第一次吃它,真就顛覆了我對它原有的看法,因為它真是鮮美滑嫩到家了!
  • 這魚全身沒有刺,做成糖醋魚外焦裡嫩、酸甜開胃,大口吃真過癮!
    我家孩子很喜歡吃魚,什麼魚都是來者不拒,除了對清蒸稍微排斥一些,其他做法的魚只要端上桌都能吃得兩眼放光!沒有孩子之前我真的很少做魚,像一般的家常菜、麵食和烘焙我還是手到擒來的,唯獨就是做不好魚,燉也好、煎也罷,每次我都能把魚搞得稀巴爛,賣相實在太差,曾經一度我已經放棄做魚了。後來因為孩子喜歡,做魚的次數就多了,漸漸的我也能把魚做得有模有樣的,所以說母愛的力量太偉大了!
  • 富含豐富的EPA和DHA,一旦被捕獲,就會蒙蔽自己雙眼的魚!
    遮目魚俗稱蝨目魚、麻蝨魚、白鱗鯔、海港魚、細鱗仔魚、幼鱗魚。全身都是寶。遮目魚體內中含有較高的EPA和DHA,並且含量遠遠高於其他魚類,具有降低膽固醇、預防血酸、預防老年痴呆等療效,是非常好的養生保健品。
  • 這幾種魚適合孩子吃,肉多刺少,且營養美味
    現在家庭生活質量高了,父母對孩子在吃飯上,也是費盡心思,在我們生活中,魚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食材,也是大家都很喜歡的食材,因為它含有很高的高蛋白質,並且低脂肪含量低,美味又營養,多吃也不怕胖。然而,有很多魚雖然美味但是魚刺比較多,吃起來很麻煩。
  • 愛吃魚的孩子都聰明,這種魚無骨無刺,更適合孩子吃
    營養學家一直強調要給孩子們多吃魚,魚肉的優質蛋白易於被孩子們吸收,而且吃魚還能攝入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有利於兒童大腦發育。同時魚肉中還富含鋅、硒、碘等礦物質,這些都是兒童身體發育過程中,骨骼、肌肉生長和免疫系統必需的基礎營養,常吃魚的孩子一般都比較聰明。
  • 男子抓到一條魚,全身都是刺,真是活久見!
    男子在路邊捕捉到一條魚,這隻魚長得有點怪異,全身都是斑點,還有一些刺長在身上,而且這隻魚長得也比較方正。 這隻魚不像其他魚一樣,長得扁扁的,男子拿刀打他的嘴巴的時候,他張嘴想咬刀,結果沒有咬到,眼睛怒瞪了一下男子
  • 最適合孩子吃的一種魚,全身沒刺都是肉,營養全面,易吸收還補腦
    一旦家裡有了小孩之後,你就會全部都為他著想,畢竟大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平安健康地長大,當然,要是能成為人們口中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就更好了,這樣我們當父母的也會很驕傲的。我家的孩子還小,才上小學,所以這正是他長身體的最關鍵時期,一般這個時候肯定得從他的飲食方面下手才行,只有吃得好,那才能長得好。
  • 背上有根刺很厲害,樣子像鯊魚卻很小個,味道鮮美令人難忘
    一般我們看到的魚類都是表面光滑,帶有鱗片,依靠魚鰭進行活動的,而有些魚類卻偏偏長的與眾不同,比如說枯葉魚,具有和枯葉蝶一樣的偽裝性,顏色是低調的黑白色,體型很扁,就像樹葉一樣,只要在魚缸中放入沉木和葉片,再加入黑水之後,你就很難發現它的存在,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種魚類,雖然偽裝性比不上枯葉魚
  • 全身透明的魚你見過嗎?無鱗無刺最適合小朋友吃!長個補腦不長肉
    全身透明的魚你見過嗎?無鱗無刺最適合小朋友吃!長個補腦不長肉哈嘍,大家好,我依然是那個愛生活,愛美食,愛大家,每天風雨無阻的更新美食小常識和美食製作的砵仔糕。做了十幾年的廚師,只希望把自己所懂的美食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對各位小夥伴有所幫助!
  • 臺灣鱷魚王將入住廈門中非世野野生動物園 體長約6米
    臺灣鱷魚王「小河」  昨天上午,中遠之星貨輪從臺灣帶來了一位特殊的朋友———臺灣「鱷魚王」。「鱷魚王」名叫小河,是臺灣的動物人氣明星,在臺南生活了36年之後,將搬到位於翔安的廈門中非世野野生動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