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寶島臺灣有一種最具代表性的魚種叫蝨目魚,當地人把它譽為「臺灣家魚」或「臺灣第一魚」,大陸俗稱「狀元魚」。距今已有300多年的養殖歷史,它並非是臺灣土著,而是由臺灣從印尼引進,後來在廣東汕頭地區也試養成功。在臺灣南部,是很多漁民多年來的主要生計來源之一。
名字的由來是筆糊塗帳
很多人的此魚的名字很感興趣,為啥要叫那麼奇葩的名字呢?這和咱們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點淵源。當年鄭成功率軍登陸臺灣南部驅逐荷蘭殖民者,但打到一半發現發現軍餉不夠了,真是愁死人了。迫於無奈只能「以物抵資」,便搜羅當地食材以作軍餉。某日晚上鄭成功忽然夢見媽祖對自己說後港有好多魚,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命人去後港捕魚,果然滿載而歸。因為鄭成功從來沒有看見過這些魚,所以就用閩南話問士兵們什麼魚(諧音「蝨目魚」),而旁人以為這就是魚的名字,於是就這麼流傳下來了。
溫暖的生長環境
蝨目魚是一種暖水性結群類魚種,因此對生長的環境要求相當高,水溫必須控制在16°至39°之間才能保證其正常存活,當水溫地獄15°的時候蝨目魚的活動能力就會減弱,水溫低於9°,它用不了幾分鐘就會去見上帝。蝨目魚的性格十分活潑,屬於群遊並以植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在養殖的時候可以配合投餵飼料。
它有個明顯的特徵就是,魚體下頜有一個非常明顯凸起,兩頜間無 牙齒,左右兩邊的鰓蓋膜在腹部位置相連,而與峽部相脫離,身體表面的鱗較小,頭部無鱗,背鰭位於 腹鰭後部的上方,基部有鱗鞘。
捕撈正當時
每年春暖花開季節,蝨目魚便從外洋遊到臺灣海峽東南部進行產卵繁殖,盛期在5月至6月。此時便成了臺灣漁民捕獲蝨目魚的季節。於此同時,蝨目魚完成了傳宗接代,留下大量的魚苗後,又返回外洋。
幾乎100%的利用率
蝨目魚肉質嫩滑,口感細膩,鮮美絕倫,而且吃法也非常靈活多變,紅燒、香煎、清蒸甚至熬粥都能將它的優點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一定會讓您滿意。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蝨目魚的利用率幾乎達到了100%,除了魚鰓和魚膽不能吃,其他各個部位都有相應的料理手法。不過,它最精華的部分是魚肚,別看它顏色有些發黑,但口感和營養都是very good!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DHA)含量極高,而脂肪含量又很低,所以非常利於吸收,吃多也不會胖。
吃此魚需要練就一身本領
此魚雖然口感極佳,但吃起來卻特別「艱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220—260根主要魚刺,一般人吃不來或懶得吃。但是臺南人練就兩大本領徵服這魚,很靈活的嘴上功夫及舌尖技巧。要麼就是耐心的庖丁解魚一下子去掉全部骨頭,許多長輩都能憑著經驗,用殺魚刀利落將魚體剖開,並且將主要266根魚刺剃除,這種剃魚刺的傳統手藝,沒有數年功底積累,根本玩不轉。
以上就是今天地標君與大家分享的內容,大家記得下次有空去臺灣旅遊的時候一定不要錯過這口麻煩的臺灣第一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