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總得因為各種事一忍再忍。
就連內急……也不例外。
便意就像一陣風,說來它就來了,然而排便條件卻不是時時具備的。
無論是旅遊找不到衛生間,還是家裡衛生間暫時騰不出空的時候,都需要考驗自身的意志力。
圖片來源:網絡
一 大便是怎樣產生的?
我們吃進去的食物,並不是全都能夠被消化和吸收,有很多成分是無法吸收的,例如膳食纖維,膳食纖維(主要是不可溶膳食纖維)不會被身體吸收,最後就變成了大便的主要成分之一。
除了膳食纖維和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大便的主要成分還有水分、細菌,腸道脫落的黏膜細胞。
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腸,吃進去的食物經過小腸之後,剩下的不能吸收的成分,還有水分和一些電解質,進入到大腸。
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電解質,水分被吸收之後,食物殘渣逐漸變成了成形的,一條條的大便。
隨著大腸的蠕動,我們身體產生的成形的大便,會隨著腸道運動,從結腸到達直腸,儲存在直腸裡面。
大便到達一定量之後,會觸發排便反射,即肛門括約肌鬆弛,腹壓增高,促使糞便排出。
若環境和條件不適宜排便,便意可受到大腦皮層的抑制,即憋大便。
圖片來源:網絡
現在天氣逐漸變冷,很多賴床的人要到忍無可忍時,才起身上廁所。殊不知,該釋放的時候不及時釋放,身體可能會長期「憋屈」生病。
二 憋大便有什麼危害?
1.誘發便秘
若經常憋大便,糞便會在腸內停留過久,因水分過度吸收而變得幹硬,引起排便困難,引發便秘。
2.致癌因素增加
大便憋久了,其中的有害物質可能會被腸道吸收,導致精神不振、頭暈乏力、食慾減退,甚至會增加腸道惡性病變的風險。
3.引發心源性昏厥
如果心血管病患者因憋大便引發便秘排便困難,可能會發生心源性暈厥。
圖片來源:網絡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一天一次便便才是正常的。特別是如果每天固定在早晨排便,就會感覺整個人都通暢了,簡直不要太舒爽。
相反地,如果一天當中多次便便或一天當中沒有便便,很多人就會心裡難受,覺得自己出了問題。
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三 每天幾次大便算正常?
人的糞便是食物在體內經過消化後的最終產物。
正常情況下,人排大便的頻率為每周3次至每日3次。
當便便在這個頻率之間時,通常並不會讓我們感到不適,完全能夠視作正常。
反之,如果排便次數每周少於3次,可以考慮使用通便藥幫助排便。情況嚴重時,需要及時就醫。
不同的食物、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腸道菌群等等因素,都會讓便便頻率產生波動,因此並沒有一個嚴苛的排便頻率標準。只要能夠接受這種頻率,不因排便頻率和排便過程而不適就好了。
圖片來源:網絡
在有便意的時候,一定要及時解決,儘量不要憋著。如果自己的大便出現異常情況,一定要引起重視。
四 如何正確排便?
1.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好習慣,不要憋大便,有便意的時候,趕快去大便。大便的時候,不要玩手機,不要看報紙,不要分心,專心致志地大便,養成每天定時去排便的好習慣。
2.注意飲食
忌吃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等,要多吃一些易於消化、質地較軟的食物,這樣可以防止便秘。
3.排便要速戰速決
久蹲對腸道健康十分不利,久蹲會增加腸道內的壓力,長期如此不僅會導致痔瘡出現,嚴重情況下甚至還會導致脫肛。
4.多補充水分
多喝水,每天攝入的水分大於 2000 毫升,水分增加,可以增加大便中的水分。「溼滑」的大便,摩擦阻力小,更容易排便。
5.不要用力排便
用盡全力排便時,相關肌肉強烈收縮,不僅讓腹部的壓力升高,血壓也升高了不少,這樣一來,不僅更容易得痔瘡,心臟和血管的負擔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