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遭遇過拉不出大便的情況。有時候肚子疼得厲害,感覺糞便也躍躍欲出,去了廁所後卻依舊排不出來。很多人關注的焦點都放在了如何通便的問題上,鮮有人會問:排不出來的「屎」,到底去哪裡了?
有些人還好,也就是一兩天沒有排便,之後排便習慣逐漸恢復。也有人就不一樣,連續十來天都可能沒有排便。按照常理來推算,十天左右的時間,一天三頓就是吃了三十頓。這麼多的食物,難道都被身體吸收了?當然是不可能的。
食物經過身體後需要經過反覆消化,到達腸道時食物中的養分基本已經消化完了,剩下的則是代謝垃圾。當代謝垃圾堆積到一定程度時,糞便開始形成, 刺激大腦釋放排便的信號。一般從食物吸收到大便形成,持續的時間會在30個小時左右。一兩天排一次便,是很正常的。超過了一兩天後,沒有被代謝出去的糞便,依然會殘留在腸道裡面。腸道會不斷對它進行吸收,直至把糞便中僅剩的水分等完全榨乾,使得糞便變得十分乾燥。這個時候排便,依然是可以排出來的,只不過要耗費很大的氣力而已,糞便中也可能會帶有血絲。在乾燥的糞便排洩出來後,繼續出來的便是新鮮糞便,人們常說的大便「前硬後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
當排便不順暢,要費上一番功夫時,已經算是便秘了,需要早就調理。民間常說「大便拉不出來拍三下」是比較實用的,也就是在排便時用手掌輕拍三下頭皮,大便會變得很通暢。但是這種方法並不適合所有人,較為普遍適用的方法,還是早上起來喝一杯溫開水、養成規律排便的習慣。
剛起床時喝一杯溫開水,又被成為「洗腸水」,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為糞便補充一定的水分,促使糞便變得軟滑,更容易排洩出來。規律的排便,則能使得身體適應每天的排便時間,讓肌肉形成條件反射,能預防便利的形成。另外,在每次排便前的五到十分鐘,應該先喝一杯溫開水,或者是做做提肛運動,對排便有幫助。
在感到排便困難時,已經不做任何努力,抱著「拉不出來就不拉」的想法,最終的結果是大便真得拉不出來。一旦長時間不排便,糞便中遺留的代謝糞物會殘存在腸道中,並不會被身體完全消化。不排便的時間越長,殘留的糞便量也就越大,腸道可能發生堵塞,直接影響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體重會逐步減輕,臉色也會變得更加灰暗。
美國的馬克博物館,至今有一項特殊的展品,為人所詬病。這項展品不是別的,正是第一個被糞便憋死的年輕男子約翰的大腸。該男子在20歲時排便不順暢,45歲完全沒有了排便行為,腸道中糞便的重量高達13公斤。這樣活生生的例子放在眼前,看完後的你,還會去憋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