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社交廣泛的人比交際單一的人更具創新性?

2020-11-29 199IT

199IT數據中心微信帳戶:i199IT

當你打開一扇門,發現裡面有一堆木頭和一個壁爐時,那些用以照亮黑暗房間的火柴就有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功能,這種可以幫助你看清事物的工具最終卻給你帶來了溫暖。史蒂文·詹森在《偉大創意的誕生》中提到這種「弱關係」所帶來的創意上的無限空間,比如人們在社交關係上,相比於單一垂直的深度交往,廣泛橫向的網絡更易催生出好創意。對於企業來講也是如此,比如說蘋果。

最具創意的人往往擁有廣泛的社交網絡

20 世紀 90 年代末期,史丹福大學商學院的教授馬丁·呂夫(Martin Ruef)決定調查商業創新和多樣性之間的關係。呂夫感興趣的是咖啡館的多樣性模式,而不是政治類型的「大熔爐」 ;是專業和學科的多樣性,而無關種族或性傾向。呂夫採訪了 766 名去創業的畢業生。他創建了一個複雜的系統來評估他們的創新性,這個系統是基於下列因素建成的:引進新產品,或申請商標和專利。然後他開始追蹤每名畢業生的社交網絡——重點不是熟人的數量,而是種類。有些畢業生的社交網絡中大多都是組織內部的人,有些經常聯繫他的朋友和家人,還有一些在朋友和同事的圈子外建立了廣泛的關係網。

呂夫這項研究的發現為咖啡館模式的社交網絡提供了一種強烈的支持:最具創意的人往往擁有廣泛的社交網絡,通常會延伸到組織外部,涉及不同專業領域的人。根據呂夫的分析,多樣、橫向的社會網絡,其創新性要比單一垂直的社交網絡高出三倍。在通過共同的價值觀和長期的熟識度結合而成的群體中, 從眾和慣例往往會抑制潛在的創意火花。社交網絡受限也就意味著企業家幾乎不會從外界獲取有趣的概念。但是,如呂夫所言,那些在自己的「孤島」外面搭建起橋梁的企業家,能夠從這些外部環境中引入新的想法,並把他們用於新的環境中。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羅納德·伯特(Ronald Burt)也做了一個類似的研究,他對雷神公司(Raytheon Corporation)組織網絡內部好創意的由來做了調查。伯特發現,那些建立橋梁以跨越緊密群體之間 「結構洞」 (structural hole)的人,更容易產生創新思維。與那些能在多元化的群體中建立積極連接的人相比,只在自己部門內部分享信息的人很難為雷神公司提出有用的建議。

「弱連接」讓信息高效流通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呂夫和伯特的研究證實了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的「弱連接的力量」(strength of weak ties)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引爆點》(The Tipping Point)一書中進一步推廣了這一觀點。透過功能變異的鏡頭來看社交網絡的弱連接,我們能看到一些重要的變化:這種弱連接使得信息在整個社會網絡中高效流通,即信息沒有被困在一個由緊密結合的團體形成的孤島上。

從創新的角度來看,從弱連接中傳來的信息來自於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也就是創新學者理察·奧格爾(Richard Ogle)所說的「創意空間」(idea-space):一種複雜的工具、信仰、隱喻和研究對象。

從一種創意空間中開發的新技術可以通過長距離的連接轉移至另一個創意空間;在新環境中,這種技術可能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屬性,或觸發一種會引發新突破的連接。弱連接不僅能提高信息在網絡上的傳輸速度,也會促使這些創意發生功能變異。

古騰堡是一位冶金學家,但他與德國萊茵蘭的釀酒師之間存在一種弱連接。如果沒有這種關係,他只是一位排版界的先驅,因為他對畢昇的活字印刷術進行了量化改進。但他沒有讓自己的思維局限於單純的冶金領域,而是有了更重要的成就:成為印刷商。

弱連接產生的功能變異還有助於我們了解20世紀科學性頓悟的經典故事:沃森和克裡克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然而,正如奧格爾和其他人所言,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研究DNA問題的小小科學圈內,對分子結構有最清晰和最直接認識的人,既不是詹姆斯·沃森,也不是弗朗西斯·克裡克,而是倫敦大學的生物物理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她採用了一種最先進的技術來研究DNA的神秘鏈狀結構——X射線晶體學。

但是,富蘭克林的觀點受到以下兩個因素的限制:首先,X射線技術並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她只想到了螺旋結構和鹼基對對稱;其次,她的思想還受到工作概念的限制。她使用的是一種感應法:掌握X射線技術,然後使用收集到的信息來構建DNA模型(「我們打算讓數據說出DNA的結構」,她曾對克裡克這麼說)。

然而,在20世紀 50 年代,要想「查看」DNA 的雙螺旋結構,除了 X 射線的分析外,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東西。為了解開這個謎題,沃森和克裡克使用了多種工具,涵蓋了不同的學科,包括生物化學、遺傳學、信息理論、數學,當然還包括富蘭克林的 X 射線圖像。甚至克裡克提出的雕塑造型也對破解 DNA 的結構代碼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富蘭克林相比,沃森和克裡克就像是兩個「半路出家」的學者:克裡克大學學的是生物學,後來轉學物理學;這兩個人對生物化學領域都知之甚少。

然而,DNA 問題不是掌握單一學科的知識就能解決的。為了了解分子的結構,沃森和克裡克不得不借用其他領域的工具。奧格爾曾說過:「一旦創意空間中兩個很少接觸的觀點發生連接,它們就開始自主地對對方作出新的闡釋,從而產生整體大於各部分之和的效應。」沃森和克裡克就是這樣,他們一邊在實驗室外休息,一邊去想這個問題——那些治學嚴謹的同僚很鄙視他們的這種行為。然而,憑藉這些不同領域的弱連接和他們的創新能力,沃森和克裡克一直以一種私人咖啡館的模式來工作,並最終被授予了諾貝爾獎。

蘋果公司:催化不同觀點的碰撞和連接

咖啡館這種創意模式解釋了 21 世紀企業創新中存在的一些奇怪的矛盾。儘管多數高科技企業已經接受權力下放和液態網絡的創新模式,然而世界上最具創新性的蘋果公司仍然在實行自上而下的嚴密管理模式,而且還對新開發產品實行保密制度。史蒂夫·賈伯斯和喬納森·伊夫永遠都不會讓大眾參與下一代 iPhone 的開發。

如果開放和密集的網絡會帶來更多的創新,我們該如何解釋蘋果公司的這種情況呢?就開放性而言,與維基百科相比,蘋果公司更像是威利旺卡(Willy Wonka)的巧克力工廠,充滿了奧秘。最簡單的答案就是,賈伯斯和伊夫都是全能的天才,他們能保證公司開發出一系列革命性的產品。毫無疑問,這兩人在專業方面都是才華橫溢,但他們誰都不能獨立設計、構建、策劃和推銷像iPhone這樣複雜的產品,就像賈伯斯和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在傳說的車庫中製造蘋果電腦一樣。顯然,蘋果公司的領導層是無可匹敵的,但其中必然還存在一些其他的東西,才能保證將這種革命思想推向市場。

事實證明,雖然蘋果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對外界採取一種壁壘心態,然而該公司的內部結構卻是條分縷析的,以方便不同觀點發生碰撞和連接。賈伯斯通過「概念車」的比喻來說明他們的管理方法。當你去參觀車展,看到那些充滿魅力的創新型概念車時,你會想,「我現在就想買它」。5 年後,這輛概念車終於上市了,但它的性能可能已經從法拉利降到福特斑馬(Pinto)了——所有真正的突破性功能已被淡化或完全消除,遺留下來的特徵看上去和去年的款型也沒什麼差別。這種遺憾的命運同樣也可能發生在 iPod 身上:伊夫和賈伯斯很可能會勾勒出一個輝煌的、革命性的音樂播放器,然而兩年後卻放了一個啞彈。是什麼讓創新靈感永存呢?

答案是,蘋果公司的產品開發過程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咖啡館模式,而不是裝配線。iPod 產品的傳統生產方式就是按照線性的專業知識鏈執行的。首先,設計師想出一個基本的外觀和功能,將它傳遞給工程師;工程師會去想如何實現這種功能,然後再將它傳給製造商;製造商會去思考如何實現大規模的生產,最後,再將產品發送給銷售人員;銷售人員負責說服人們去購買它。這種模式很普遍,因為在以效率為核心的環境中,這種模式更適用,但這種模式會對創新造成災難性的影響,因為原始想法在這種漸進環節中會被削弱。工程團隊看到原始設計會說:「我們不能完全做到,只能做到 80%。」製造團隊會說:「當然,我們只能完成其中一部分。」最後,原始設計變得面目全非。

相反,蘋果公司的做法起初看上去很混亂,但它避免了好創意在開發過程中被「掏空」的問題。蘋果公司將這種做法稱為「並發」或「並行生產」。在產品開發周期內,所有團隊(設計、製造、工程和銷售)成員都會時不時聚在一起,集思廣益,交換思想和解決方案,商討最緊迫的問題。在一般情況下,這種交流是開放的,以接納不同團隊的觀點。與傳統的生產周期相比,這個過程充滿了爭議,還會帶來很多翻譯難題,但卻更為自由——精通不同學科的人可以進行更多的交流。

摘自: 福布斯中文版

 

相關焦點

  • 全球理解課程: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的創新
    該課程強調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了學生英語文化圖式的構建,拓寬了學生的全球視野,能夠有效推動英語教學,是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的一種創新。全球理解課程給我國英語教學帶來重要啟示,即重視英語的人文性和交際性、學生的主體性以及教師的主導性。
  • 存在即合理,人為什麼要社交,你真的知道嗎?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會不斷的追求某些東西,而這些統我們可以統稱為需求。這裡,理論將基本上所有的需求分成了5個不同的層次,而人只有滿足了底層的需求,才會進而追逐更高層次的需求,也就是說,人對需求的渴望是逐層漸進的。
  • 社交媒體時代國家話語能力的建構邏輯
    以「國家」為主體的話語傳播,同樣依賴於變遷社會帶來的新的交際環境和語言配置,同時還因制度設施的區隔、意識形態的差異及跨語際交流的間性,認知和承認變得複雜和艱難,使得符號交換經濟更具想像性和修辭性。  無論是語言配置和語言市場,在社交媒體時代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科學|獨處對人的社交能力有什麼影響?
    令人驚奇的是,喜歡獨處的老鼠對其他老鼠的社交吸引力也會降低,甚至於交際廣泛的老鼠會努力躲避獨居的老鼠。這樣看來,似乎我們確實需要社交活動。經常與他人互動能教會我們產生自我價值感,幫助我們準確理解他人的意圖,而這也有助於我們獲得更積極的社交體驗。社會學家田代朗是專門研究社交尷尬的專家。他認為,我們日常社交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尷尬,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由此產生的社交失誤、不妥很可能十分輕微。
  • 心理學家: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喜歡社交,這是為何?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智商高的人似乎都是不愛交際的,都是會選擇自己獨自研究。在很多的電影情節當中也是這樣的,其實心理學家也曾經提出,智商越高的人,越是不喜歡和別人交往,這是為什麼呢?
  • 為什麼社交圈子150人剛剛好?
    而人類的腦容量代入公式之後,可以根據人類的腦容量,估算出人類能夠維持的社交網絡大小N為148人。而在之後的諸多研究中,表明不論是何種文化及語言,是否使用諸如網際網路等現代工具,每個人能夠維持的社交關係150人左右。
  • 一個卓越的團隊,都是由什麼樣的人組成的?
    一個極具協作默契,且任務完成效率頗高的團隊,都是由什麼樣的人組成的?我們在創建一個團隊時,又應該如何考慮呢?以下,Enjoy: 一個偉大的球隊,球員的個人能力往往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配合的默契程度以及對彼此風格和動作的了解。直覺般地,他們彼此交相輝映。同理,我們日常工作中的團隊也是如此。
  • 社交是一種愚蠢的行為,真正聰明的人從不選擇社交活動
    思考方式行動習慣言語風格生活環境膳食偏好個性特徵交際的人群家族出身假如你對上述分類不太認同,那可能是因為你的經驗還沒有為你收集到更多的人類行為樣本,所以你的大腦無法對輪廓進行更廣泛的描繪和概括。人在生活中越過越通透,就會習慣並喜歡獨處,因為與自我相處最和諧、最自在。而喜歡獨立於群體之外的人,往往看透了群體中的虛與委蛇,不願與愚蠢的虛偽之人浪費時間。在看透了很多人,很多事,看透了事情的本質之後,才會選擇最省事,最省事,最省時的方式度過自己的每一天。
  • 英國人日常交際英語 6. What's your phone number?並不禮貌
    英國人日常交際英語6. 怎麼問別人的聯繫方式更禮貌?音頻請戳下面:我們可能在各種教材上見過:What's your phone number?這句表達當然很有用,但它有兩個問題:1.所以,怎麼問更禮貌呢?我們可以說:Could I get your number?Could I get your email address?回答:Of course, my phone number is .....Of course, my email address is .....
  • 社交溫度:社交軟體上匹配到自己最討厭的人,展開一段溫馨的故事
    《社交溫度》是由長佩文學作者卡比丘所寫,講述冷漠不善交際宋遠旬和被同學孤立交換生方昭暮在交友軟體上認識成了很好的朋友,但在現實裡兩人卻是相看兩生厭,在網絡中兩人由陌生到熟悉,彼此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慢慢的讓身在異鄉的兩人感受到彼此的溫暖。
  • 在一段社交關係中,不必委曲求全,並且記住這三種人不能碰
    這個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很多,有時候我們會為了合群而合群,其實這也沒有絕對的對錯,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你可能在工作上遇到困難,需要通過一定的人際關係來幫助你走出來,這是在我們自己實在沒有辦法的前提下,但是大家一定要記住,我們每個人原本都是很優秀的,不管在哪一段社交關係中,都不要讓自己委曲求全。
  • 遠離無效社交,黃磊、汪涵的「減法社交」才是職場社交的正確姿勢
    二、為什麼要遠離無效社交(一)「人脈決定論」是偽命題過度崇尚關係的社會容易催生出「人脈決定論」。「人脈決定論」認為:對於個人發展而言,人脈比能力更重要。(三)無效社交有害無益,沒有實際價值無效社交由於不存在對等性,所以在真正需要的時候,根本發揮不了任何實際的作用,畢竟單方面的付出和單方面的索取都會使交往不知不覺的無疾而終。在關鍵時候能夠叫得動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人脈,而真正的人脈只有在有效社交中才有可能獲得。
  • 為什麼人類如此好奇?這正是人類進化創新的驅動力
    但至於定義,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模式,許多學科的研究人員都對好奇心理頗感興趣,因此好奇心沒有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定義並不足為奇。  好奇心理是人類經歷的一個標誌,為什麼人類會出現好奇心呢?  人類對了解和認知的渴望是我們作為個體發展乃至作為一支高等智慧物種進化成功背後的驅動力,促使人類不斷創新和進步,但是好奇心也是非常危險的,導致人們出錯,甚至出現重大失敗,那麼為什麼這種衝動會在人生中如此頻繁地驅使我們呢?  換句話講,人類為什麼如此好奇?考慮到好奇心理的複雜性,科學家對這種與生俱來的驅動力有什麼定義嗎?
  • 健身領域的蘋果-木衛六獲評獵雲網最具投資價值創新企業
    12月10日,獵雲網在「新勢力——2019年度CEO峰會暨獵雲網創投頒獎盛典」上頒布了「2019年度最具投資價值創新企業TOP20」榜單,健身科技公司「木衛六」憑藉極具顛覆感的硬體設計、軟體內容及「幫助用戶一年運動100次」的理念,被評定為2019「年度最具投資價值創新企業」。
  • 人類學教授發現:人脈圈最多只能有150人。弱聯繫才是社交秘籍
    而通過人際關係找到工作的有54人,超過一半聽到這裡可能你會問了,既然有一半多人通過人際關係找到工作,那你為什麼還不讓我努力發展人脈圈呢?其實,格蘭諾維特教授的調查關鍵不在「通過人際關係」,而是「通過什麼樣的人際關係?」
  • 社交網絡如何影響真實的人際關係?
    社交網絡是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人們對它的關注來源於社交網絡對我們生活的改造,這是每一個人都難以抗拒的,試想如果把你手機上的微信、微博、QQ等軟體卸載掉,你能堅持多久不把它們裝回來?這種便捷性極大的降低了溝通的成本,它所帶來的進步是不言而喻的,打開你的手機,你可以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和通訊錄裡的任何人,甚至和陌生人社交。但是這種便捷性所帶來的問題就是極大的認知負荷。一個人在認知資源上終究是有局限性的,當你的手機同時彈出了三個十萬火急的消息,你老闆的,你老婆的,和你媽發來的,你先回哪一個?
  • 社交APP催生「一個人」經濟
    原標題:社交APP催生「一個人」經濟 技術讓人們更容易享受孤獨,傳統社交模式逐漸發生轉變。香港《南華早報》近日報導稱,廣大青年群體普遍存在的「孤獨寂寞」感正在催生新的經濟領域出現。比方最近一直佔據蘋果AppStore免費遊戲排行榜首位的《旅行青蛙》。
  • 心理學:90%的社交都是無用的,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一場疫情,讓無數人悶在家裡,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成年人的底氣都是錢給的,而90%的社交都是無用的。那什麼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社交?自以為朋友很多的人,都是自欺欺人。君子之交淡如水。社交場上的主宰,從來都不是感情,而是利益。所謂的社交,說白了就是價值交換,或者是對未來的某種良性預期。
  • 作為科研人,為什麼一定要發表「單一作者」論文?
    人與其它動物最本質的區別,就是人類具有極強的創造能力,可以無中生有,進而改天換地。所以,評價一位科學工作者最重要的指標,應該是看其科學創造能力,以及在科學原創方面的貢獻。發表「單一作者」論文,是考驗一位學者科學創造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一位學者在其整個科研生涯之中從來沒有發表過單一作者論文,那麼其科學創造能力就理應受到懷疑。
  • 艾薩克森:谷歌比蘋果更具創新力
    騰訊科技 悅潼 1月19日編譯 《賈伯斯傳》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近日在接受美國CNBC採訪時表示,谷歌(微博)比蘋果更具創新力。這句話從一位曾花費了數小時採訪賈伯斯和蘋果諸多員工的人的口中說出來,的確是非常大膽。對此觀點,一些投資者可能會表示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