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驗 | 國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的發展與趨勢

2020-11-25 中國水網

早在19 世紀末至20 世紀初,歐美國家就開始重視流域水環境的綜合治理,但早期的流域治理僅限於防洪、供水、航運等單一目標。20 世紀50 年代以來,隨著流域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口劇增,人類對流域水資源利用和水環境破壞的強度不斷加大,流域水汙染控制與治理逐步成為流域治理的重要內容。進入20 世紀90 年代,以流域協調發展為目標的流域綜合治理得到越來越多管理者和科學家的重視,強調全流域自然與人文各要素的綜合治理是實現流域協調發展目標的前提和條件。

國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發展的歷程

以流域水資源的綜合利用為目標的治理階段

工業革命發生後,西方國家工業和人口的快速增長,水資源需求激增導致水資源短缺現象嚴重,協調水資源供需一度成為流域治理的重要內容。隨著科技進步和認識水平的提高,自20 世紀30 年代起,逐步開始了以水資源調配、水土保持、洪水災害治理、航運、發電和旅遊等為目的的多目標統一規劃。在這一階段,世界各主要國家相繼建立不同形式的流域管理機構,以求趨利避害、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水資源。

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的建立及發展大致代表了國際上流域治理這一階段的發展歷程。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具有政府職能但運行靈活、兼具私人企業組織優點,開始全權處理流域水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問題,如控制洪水、改善航運條件、水能發電、恢復植被和控制水土流失等。至20 世紀40 年代中期,田納西流域已開發了1050km的航運水道,同時成為美國水電生產能力最大的流域,同時,流域內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農業生產更為合理,森林植被明顯恢復。

以水環境治理與保護為主要目標的流域一體化治理階段

20 世紀50年代後,人口數量和經濟迎來了新一輪激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水質下降、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問題嚴重。而且許多國家、地方政府為發展經濟而進行的一些流域開發工程項目,使得流域問題更加嚴重。

1972年,著名的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召開,發表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人類環境宣言》,強調在保持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水環境問題的日益加劇,促使流域治理由單純的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向環境治理與保護的方向傾斜,各國的流域治理大都增加了水汙染控制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並頒布汙染控制與環境保護相關法律。

以人類生活、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為主要目標的流域水環境治理新階段

1992 年6 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裡約熱內盧召開. 會議討論並通過了《裡約環境與發展宣言》與《21 世紀議程》等綱領性文件,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新戰略和新理念:人類應與自然和諧一致、可持續地發展並為後代提供良好的生存發展空間。

至此,人們認識到解決日益嚴重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是以流域為單元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及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系統綜合治理。英國Gardiner 正式提出以流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流域綜合治理理念,使得以流域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為目標的流域綜合治理在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廣泛興起。

國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的發展趨勢

從水資源協調利用到單一汙染控制再轉向協調發展的綜合治理

國外的流域水環境治理基本上走的是一條先汙染後治理的道路。首先經歷了水資源綜合利用階段後;然後進入由於大規模水資源開發導致流域水質惡化,加強汙染治理和水資源保護的階段;現在國外流域水環境治理基本由以水汙染綜合防治,水生態環境的恢復為目的的治理轉變為協調性的流域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的綜合治理。

從單純重視河流自身轉變為對整個流域區域的治理;從單一規範流域水資源逐步演變為統籌考慮流域內所有環境資源要素,從流域系統整體功能進行流域治理,強調流域生態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從經濟、環境、社會問題的角度進行流域生態系統的綜合治理。

從政府強制主導到政策企業家利益合作

在流域水環境治理的各方之間,存在頻繁的利益博弈。流域水環境系統是一個涉及生態、經濟、社會、政治等多變量的複雜系統,並非全部的政策資源都為政府部門所掌握,政府通過強制性的主導無法對諸多資源進行有效配置。因此在水環境治理的機制中,改變單一的依靠政府強制主導的供給型方式,轉向利益合作為主的需求型方式,實現各方利益和目標的一致,完善水環境的治理。

政策企業家指的是有較強的掌握資源和運用資源的能力,積極主動參與並對公共政策過程發揮作用和影響的個體和組織。這些可能橫跨公私部門的政策企業家們,影響公共決策過程的動機也並不相同,但共同點是願意投入自己的資源,包括時間、精力、聲譽以及金錢,來促進某一主張以換取表現為物質利益、達到目的或實現團結的預期未來收益。

另外,由於水環境治理與技術緊密關聯的性質,具有相關學科背景的專家在一些水環境的治理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例如荷蘭的案例研究指出,來自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在科研院所和政府機構中均佔有至關重要的位置,對水環境的治理做出了潛在貢獻。在萊茵河流域的治理過程中,Auen 河漫灘生態研究所與萊茵河管理辦公室共同制定了相關規劃和標準。這類集體組織的優勢來自於不同成員通過各自的戰略影響治理結果,積極開發和測試新想法,使得政策目標得以更好地實現。

這本質上是對流域水環境治理的相關資源進行重新配置的結果。通過政策企業家利益合作的機制,進一步優化了水環境治理決策的質量和實施的有效性。此外,以政策企業家為典型的外部個體和組織的加入,促進了治理機構的柔性化改造,這種創新型的治理機制,對於流域水環境這類特殊的治理對象,顯得格外重要。

編輯:趙凡

相關焦點

  • 徐開欽:日本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的思路及對策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日本在流域環境治理方面經驗豐富,在藍藻與富營養化研究、流域治理政策立法、國民環保教育宣傳等多個方面都成效顯著。霞浦湖是日本第二大湖泊,在清華大學工程博士論壇-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國際研討會上,徐開欽教授以霞浦湖的綜合治理為例,通過介紹日本在水環境治理方面的治理思路、成功經驗以及彎路教訓,為國內現階段的水環境治理工作提供借鑑與參考。
  • 武漢湯遜湖流域綜合治理啟動
    人民網北京8月9日電(記者 杜燕飛)記者從三峽集團獲悉,8月6日,由長江環保集團牽頭、長江設計公司和中建三局參與的聯合體中標三湖三河水環境治理項目——武漢湯遜湖流域綜合治理一期工程。至此,湯遜湖流域系統治理正式拉開序幕,為武漢市疫後生態文明建設增添動能。湯遜湖作為亞洲第一大城市內湖,水域面積47.6平方公裡,歷史上兼具調蓄、灌溉、航運、城鄉供水等多重功能,但隨著城市不斷發展演變,湯遜湖沿湖排汙、水質惡化等問題開始出現,水環境治理及保護工作已經迫在眉睫。
  • 探索現代化水環境綜合治理體系 助力長江大保護的嶽陽實踐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2018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嶽陽視察時,叮囑嶽陽「守護好一江碧水」。
  • 臨澧縣南撇河小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方案策劃
    臨澧縣南撇河小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方案策劃一、建設地點臨澧縣新安鎮南撇河流域。二、建設內容1、攔截系統建設工程改造中型生態溝渠 831 延米、小型生態溝渠1313延米,改造生態塘5138㎡。
  • 中外科學家共同致力於鹹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
    近幾十年來,隨著氣候變化以及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強度和規模的不斷增大,鹹海流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鹹海湖面水位急劇下降,湖泊面積銳減到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同時,湖水鹽度增高,致使鹹海經歷快速的乾涸和鹽鹼化,嚴重威脅到區域的農業和糧食安全,居民健康也受到嚴重威脅,成為全球最嚴重的生態危機之一。
  • 合肥加快推進新一輪巢湖綜合治理 推動水環境由臨界點向穩步趨好的...
    合肥日報 近年來,巢湖綜合治理取得積極成效。接下來,新一輪綜合治理如何實施?目前,合肥市已經謀劃了「施工」方案。今後,合肥市將穩步提升巢湖水質,推動巢湖水環境由臨界點向穩步趨好的拐點轉變。逐步構建三大行洪通道合肥市環湖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推動巢湖防洪全流域系統治理,合肥市將按照「上攔、下排、邊分、固堤」思路,著眼理順江、湖、庫三者關係,打通巢湖對江排洪通道,全面打造「安瀾巢湖」。
  • 2021(第十六屆)青島國際水大會 - 會展-中國水網
    ,國際水協會、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等全球各地行業組織與國家政府部門支持,由青島市科學技術協會、青島西海岸新區管理委員會、青島阿迪埃脫鹽中心等單位聯合承辦的高端國際學術和技術會議。一年一次的青島國際水大會在業內已有很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已發展成亞太地區的一個知名國際會議品牌。會議旨在打造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的綜合交流平臺,促進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水處理產業的發展,同時邀請國家以及行業的領導就這個領域的政策規劃、項目需求與發展趨勢等進行高端發布。
  • 太湖流域水質向好 總磷濃度、藍藻水華仍待改善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 供圖中新網上海9月8日電 (鄭瑩瑩)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8日在上海組織召開太湖流域支撐保障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水利工作座談會。據會上披露的消息,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十多年來,在流域經濟總量翻番、人口增加一千多萬的背景下,流域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但距離「還太湖一盆清水」的目標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太湖總磷濃度高、藍藻水華多發頻發兩個方面。
  • 生態保護與協同創新 助推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整合鄭州大學、黃委會、河南農業大學、河南農科院等在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資源,依託鄭州大學,組建黃河國家實驗室,開展水資源保護利用、生態環境治理、糧食生產等方面的綜合研究。  第三,積極推進雙向開放,培育內陸開放高地,最大限度利用好全球創新資源。通過建設沿黃流域大學的國際校區,成立國際聯合實驗室,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匯集全球創新資源。
  • 重磅發布丨2021(第十六屆)青島國際水大會一輪通知
    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城市非傳統水資源開發利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鹽湖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環境保護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廢水處理與資源化工程技術中心江蘇省非常規水源開發及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鹽業集團有限公司山東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山東綠色低碳經濟發展促進中心
  • 2020-2026年中國水環境監測市場深度調查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水質監測市場空間        《2020-2026年中國水環境監測市場深度調查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對水環境監測行業相關因素進行具體調查、研究、分析,洞察水環境監測行業今後的發展方向、水環境監測行業競爭格局的演變趨勢以及水環境監測技術標準、水環境監測市場規模、水環境監測行業潛在問題與水環境監測行業發展的癥結所在
  •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烏海及周邊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一、提高政治站位 2020年5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著力抓好黃河流域、一湖兩海、烏海及周邊地區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 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思路與重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為做好流域治理提供了指引,也為《規劃》編制提供了遵循。黨中央、國務院相關部署,為新時期水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機遇。
  • 國外海洋調查船發展歷史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
    國外海洋調查船發展歷史和趨勢以及對我國的啟示歐美海洋調查船的建造和使用歷經幾個世紀的發展和探索,近年來具有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本文從國外海洋調查船的發展歷史、最新趨勢以及對我國的借鑑意義等方面進行整理和總結,以期為指導我國海洋調查船發展提供啟示。
  • 任澤平:從國際經驗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發展趨勢
    人口遷移的基本邏輯與國際經驗。1)人口遷移的基本邏輯是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因此,決定一個區域人口集聚的關鍵是該區域經濟規模及該區域與本國其他地區的人均收入差距,即經濟-人口分布平衡法則。在市場作用下,人口流動將使得區域經濟份額與人口份額比值逐漸趨近1。2)高收入經濟體城市人口集聚的國際經驗:經濟-人口比值接近1。
  • 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西部地區重點生態區綜合治理規劃綱要的通知...
    水土流失面積和土壤侵蝕強度均呈下降趨勢,黃土高原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5萬平方公裡,每年減少流入黃河的泥沙3.5~4.5億噸。第四節 主要問題  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生態環境脆弱降低了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加劇了自然災害危害程度,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許多隱患,制約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儘管生態保護與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工程治理區呈現生態改善的良好勢頭,但生態環境狀況整體惡化的態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帶來的生態保護壓力依然較大。
  • 正確處理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五個關係
    而總體規劃之後的建設更是重頭戲,沿黃九省要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要求,既各司其職,又勠力協作,以釘釘子精神,久久為功,把總體規劃所描繪的美麗藍圖,切切實實地刻畫在黃河流域這片豐饒的土地上。  正確處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發展經濟不能對生態環境竭澤而漁,保護生態環境也不能捨棄發展而緣木求魚。
  • 構建主體多元化的治理與保護體系,助力黃河流域綠色發展
    儘管如此,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依然面臨著一些困境與難題。為此,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治理過程中,需要各參與方有針對性地作出部署,以問題導向為切入點,構建參與主體多元化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治理體系,為黃河流域生態治理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支撐。
  •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框架、路徑與對策
    國際水資源界把堅持可持續發展目標,促進經濟社會和流域環境協調和統一,以及建立水資源合理分配、有效利用和系統監測的綜合管理體製作為流域綜合開發管理的主要內容。中國自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就十分重視流域開發與管理,但 20 世紀 80 年代以前,流域開發與管理主要以水利灌溉、水電開發、航運、防洪等為主要目的,兼顧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 控不住的人口:從國際經驗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發展趨勢
    摘要  人口遷移的基本邏輯與國際經驗。1)人口遷移的基本邏輯是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因此,決定一個區域人口集聚的關鍵是該區域經濟規模及該區域與本國其他地區的人均收入差距,即經濟-人口分布平衡法則。在市場作用下,人口流動將使得區域經濟份額與人口份額比值逐漸趨近1。2)高收入經濟體城市人口集聚的國際經驗:經濟-人口比值接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