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無欺於死者,無負於生者,無愧於來者
第1863回:卡西尼和惠更斯號,旗艦級空間探測器
公益類分享型科普文章,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歐洲在17世紀出了兩位天文學家,這了紀念他倆的成就,多國合作的空間探測器使用兩位天文學家的名字命名。
喬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1625年6月8日-1712年9月14日),法文名讓-多米尼克·卡西尼(Gian Domenico Cassini或Jean-Dominique Cassini),是一位在熱那亞共和國(今義大利境內)出生的法國籍天文學家和水利工程師。
卡西尼1625年出生於熱那亞共和國的佩裡納爾多(即今義大利因佩裡亞省佩裡納爾多),在1648年至1669年期間曾在旁扎諾天文臺工作。1640年起,擔任博洛尼亞大學天文學教授,並在1671年巴黎天文臺落成後成為該臺的第一任總監直到去世。1673年加入法國國籍,改名為法文,即讓-多米尼克·卡西尼,又稱卡西尼一世(Cassini Ier,其曾孫與其同名,稱卡西尼二世)。
卡西尼被認為與胡克同時發現了大紅斑(1665年)。卡西尼是第一個發現土星的四個衛星(土衛八、土衛五、土衛四、土衛三)的人。1690年,他在觀測木星的大氣層時發現木星赤道旋轉得比兩極快,因此發現了木星的較差自轉。1675年,他發現土星光環中間有條暗縫,這就是後來以他名字命名的著名的卡西尼環縫。他猜測,光環是由無數小顆粒構成。兩個多世紀後的分光觀測證實了他的猜測。
1671年到1679年,他仔細觀測了月球的表面特徵,1679年送呈法國皇家科學院一份大幅月面圖,在一個多世紀內始終沒人能在這方面超過他。1683年3月起,卡西尼研究了黃道光,認為它是由於行星際塵埃反射太陽光引起的,不屬於大氣現象。
卡西尼是一位保守的天文學家,他拒絕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說,也反對克卜勒定律、艾薩克·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光速有限說。卡西尼於1711年失明,次年(1712年)逝世於法國巴黎。除了天文學的貢獻以外,他亦曾被教宗委任治理波河的防治、管理及防汛工程。
當代人類探測土星的探測器「卡西尼號」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克裡斯蒂安·惠更斯(海更士、海更斯,1629年4月14日-1695年7月8日),荷蘭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土衛六的發現者。他還發現了獵戶座大星雲和土星光環。1678年他介紹荷蘭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尼古拉斯·哈特蘇克(Nicolaas Hartsoeker)認識了法國科學家如尼古拉·馬勒伯朗士和喬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1684年,他出版了《Astroscopia Compendiaria》,介紹了他新發明的空中望遠鏡。他指導過萊布尼茲學習數學,與牛頓等人也有交往,終生未婚。
卡西尼-惠更斯號是前往土星系統的一架旗艦級空間探測器,也是由美國宇航局(NASA)、歐洲空間局(ESA)和義大利航天局(ASI)合作進行的任務。整個任務分為兩部分:環繞土星的卡西尼號(Cassini)與在土星最大衛星土衛六登陸的惠更斯號(Huygens)。兩具探測器由泰坦四號B型運載火箭搭載,於1997年10月15日一同發射升空,
並於2004年7月初抵達土星軌道,隨後在同年12月25日分離。卡西尼號自入軌後持續運作超過13年,直到2017年9月15日進入土星大氣層焚毀;惠更斯號則於2005年1月14日成功於土衛六的阿迪立地區著陸並傳回數據,是首具在外太陽系天體完成登陸的探測器。
卡西尼-惠更斯號雖然是第四架前往土星的空間探測器,但卻是當中第一個環繞土星者。
該計劃於1980年代開始。它的設計包括繞行土星的人造衛星(卡西尼號)和登陸泰坦(惠更斯號)。這兩艘太空飛行器是以天文學家喬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和克裡斯蒂安·惠更斯的名字命名。太空飛行器於1997年10月15日使用泰坦VB/半人馬發射升空,在2004年7月1日進入環繞土星的軌道。在前往的星際航行途中,曾兩度飛越金星,一次飛越地球與木星。在2004年12月25日,惠更斯號與卡西尼號分離,並在2005年1月14日降落在泰坦。它利用卡西尼號中繼,成功的將資料傳送回地球。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外太陽系的天體上著陸。
卡西尼號在抵達後就持續的研究土星系統,並兩度延展計劃直至2017年4月。 然而,因為太空飛行器用於調整與校正軌道的燃料因消耗而不斷減少,在2016年11月30日決定進入專案的最後階段。卡西尼號將駛入土星環的內圈,每7天繞行土星一次。太空飛行器將一點一點地深入這過去從未觸及的區域,以得到最接近土星環的外觀。在2016年12月4日,太空飛行器首度通過土星環。
卡西尼號已在2017年9月15日潛入土星大氣層中銷毀,並在結束前傳送回最後的圖像。選擇這樣的處置方法,為的是避免汙染可能有生物存在的土衛。
歐洲的16個國家和美國組成負責設計、製造、飛行和收集來自卡西尼號軌道器和惠更斯號探測器的資料。這項任務由美國宇航局(NASA)設在美國的噴射推進實驗室負責管理,卡西尼號軌道器也在此製造。惠更斯號由歐洲太空研究與技術中心(ESTEC)開發,主要的承包商是法國的法國航太(現在的泰雷茲阿萊尼亞航太公司),並匯集的許多歐洲國家提供的設備和儀器(惠更斯號的電池和兩件儀器是由美國製造)。
義大利航天局(ASI)提供卡西尼號的高增益雷達天線,與併網的低增益天線(確保在任務期間與地球的通訊),還有一個也使用高增益天線的緊緻輕量雷達,並且擔當合成孔徑雷達、雷達高度計、輻射計、無線電科學子系統(RSS)、VIMS光譜儀的可見光通道(VIMS-V)。VIMS紅外線對應的部分由NASA提供,還有主要的電子裝配,也包括法國的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CNES)提供的電子元件,由NASA安裝。
在2008年4月16日,NASA宣布再投資兩年這項任務在地面所需的經費,同時更改任務名稱為卡西尼分點任務(Cassini Equinox Mission)。在2010年2月,任務再度被延長,並再改稱為卡西尼至點任務(Cassini Solstice Mission)。
這個任務包括兩個主要的元素:ASI/NASA的卡西尼號軌道器,是以發現土星環的卡西尼縫與四顆衛星的義大利-法國天文學家喬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的名字命名;ESA發展的惠更斯號探測器是以發現土衛泰坦的荷蘭天文學家克裡斯蒂安·惠更斯之名命名。這項任務在醞釀的期間,通常被稱為土星軌道泰坦探測器(SOTP,Saturn Orbiter Titan Probe),就如同被籠統稱呼的Mariner Mark II任務。
卡西尼-惠更斯號是前往外太陽系行星的旗艦任務。其它旗艦級的行星任務還有伽利略號、旅行者號和維京人號 。
卡西尼號有幾個目標,包括:
測量土星環的三維結構和動態行為。測量衛星表面的組成和每一科的地質歷史。測量土衛八在前導半球的暗物質性質和起源。測量磁層的三維結構和動態行為。研究土星的大氣層在各個層面的動態行為。研究泰坦的雲和霾隨著時間的變異性。研究泰坦表面在局部區域尺度上的特徵。
卡西尼-惠更斯號於1997年10月15日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的40號綜合發射臺,使用美國空軍的泰坦4VB/半人馬火箭發射。完整的發射是由兩節的泰坦4V助推火箭、兩個綑紮的固態火箭,半人馬火箭是上一節,和有效載荷的外殼或整流罩。
這個科學探測任務的總經費約是美金32億6000萬,包括發射前發展所耗用的14億,以及7億400萬的任務操作,5400萬用於追蹤,還有4億2200萬用於發射的運載火箭。美國承擔了26億(80%)費用,ESA負擔了5億(15%),ASI負擔1億6000萬(5%)。
卡西尼號的主要任務已經於2008年7月30日完成;但因資源尚足夠便延長至2010年6月(分點任務)。土星於2009年8月經過春分點,這段時間對土星做了詳細的研究。
在2010年2月3日,宣布卡西尼號的任務再度延長約6.5年,直到2017年9月。結束任務的時間是土星北半球的夏至,所以任務名稱為至點任務。延伸的任務讓卡西尼號多繞行土星155圈,並飛越泰坦54次、恩克拉多斯11次。 在2017年,在與泰坦邂逅後,卡西尼號將改變它的軌道型態。它將在土星環最內側的D環之內,以距離土星雲層頂端3,000千米接近土星。這一連串的「近端軌道」最後將卡西尼號像探測土衛六的探測器一樣,進入土星的大氣層來結束任務。
卡西尼-惠更斯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82年,當歐洲科學基金會和美國美國國家科學院組成一個探討未來合作任務的工作組之際,兩位歐洲的科學家建議土星軌道器和泰坦登陸器組合的聯合任務。在1983年,NASA的太陽系探索委員會建議相同的軌道飛行器和探測器作為美國宇航局的核心任務。NASA和歐洲空間局(ESA)從1984年至1985年研究聯合執行潛在任務派遣的可行性。歐洲空間局在1986年仍繼續自行研究,而美國太空人莎莉·萊德在1987年提出自身研究的報告:NASA Leadership and America's Future in Space ,也審查和核准了卡西尼任務。
雖然萊德的報告是敘述NASA獨立派遣繞行土星的太空飛行器和探測器,而在1988年NASA的太空科學和應用協會的理事長Len Fisk 帶回了NASA和ESA聯合派遣任務的想法。他寫信給在ESA的歐洲聯絡人,Roger Bonnet,強烈建議從當時的三項候選任務中選擇卡西尼任務,並承諾儘快讓NASA選擇同意與ESA合作執行。
當時,NASA對歐洲和美國在太空計劃上的發展,因為歐洲有不同的看法,已經不像以前那樣的平等合作,而變得更為敏感。NASA參與卡西尼-惠更斯計劃的官方和顧問都試圖扭轉這種趨勢,強調他們渴望均勻分享由此任務所產生的任何科學成就和利益。這種與歐洲合作新趨勢的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受到歐洲與蘇聯已經開始更密切的合作,這會使得ESA與NASA漸行漸遠,因而增加了NASA的競爭意識。
合作不僅改善了兩個集團的太空計劃,也讓卡西尼-惠更斯號在美國國會削減預算之後仍然能夠執行。該計劃在1992年和1994年兩度遭到政治之火波及,但NASA成功說服美國國會停止該專案計劃是不明智的,在EAS已經將資金投入發展之後,因為受到挫折而傷害到執行太空探險計劃的承諾,可能影響到其他領域的對外關係。在1994年之後,雖然有關注其對環境影響的民間團體試圖通過抗議和訴訟破壞,但直到1997年發射之前,都未再受到政治幹擾而能順利進行。
太空飛行器原先計劃使用輔助的三軸穩定、擬前往火星軌道的Mariner Mark II 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RTG,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做為動力。卡西尼與彗星會合小行星飛掠(CRAF)太空飛行器同時發展,但預算削減和專案的重審,迫使NASA終止CRAF的發展,而保留卡西尼;Mariner Mark II系列也被取消。
包括軌道器和探測器,他是曾建造第二大的無人行星際太空飛行器,也是最複雜的其中一艘。軌道器的質量為2,150千克(4,740磅),探測器是350千克(770磅)。在發射時與運載火箭對接時攜帶著3,132千克(6,905磅)的推進劑,總重量達到5,600千克(12,300磅)。只有蘇聯發射的兩艘火衛一和火衛二太空飛行器比它大。
卡西尼太空飛行器高6.8米(22英尺),寬4米(13英尺)。由於它是以彈道(飛行路徑)前往土星,以及雄心勃勃的科學目的,使這艘太空飛行器變得非常複雜。卡西尼有1,630件互聯的電子元件,以22,000 條導線連接,總長度達到14千米(8.7英裡)的配線。控制電腦的CPU核心是有備份組件的MIL-STD-1750A 系統。主推進系統包括一個主火箭和1個備用的R-4D火箭引擎。每個引擎的推力是490牛頓,太空飛行器整體的速度變化是每秒2,040米。
卡西尼的電力是由32.7千克的鈽-238提供,將從材料的放射性衰變熱能轉化成電能。在巡航期間,惠更斯的電力也由卡西尼提供;分離後則使用化學電池。
直到2017年9月,卡西尼號持續的在繞行土星的軌道上運轉,與地球的距離在8.3至10.2天文單位之間變動著。無線電訊號從地球到太空飛行器需要68至84分鐘的到達時間,反之亦然。因此,地面控制不能對於日常或突發的事件給予「即時」的指示。當衛星出現問題,即使接收的工程師們是立即回應,之間的傳遞時間也將超過兩個小時。為了能夠收集到儘可能多的科學數據,卡西尼-惠更斯號攜帶了18臺科學儀器,其中卡西尼號軌道器攜帶12臺,惠更斯號著陸器攜帶6臺。卡西尼的儀器包括:合成孔徑雷達製圖、感光耦合元件成像系統、可見光/紅外映射光譜儀、複合紅外光譜儀、宇宙塵分析儀、無線電和等離子體波實驗、等離子體光譜儀、紫外成像光譜儀、磁層的成像儀器和離子/中性質譜儀。
遙測資訊的通報天線和其它特別的發射機(S波段發射機和雙頻Ka波段系統),也將用於觀測土星和泰坦的大氣層,和測量土星和它的衛星的重力場。由於土星與太陽的距離較遠,使得以太陽能電池陣列作為這艘太空飛行器的動力來源是行不通的。要產生足夠的能量,這種陣列將會太大也太重。取而代之的是卡西尼號探測器由三個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RTGs,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s)供應能量。
這是使用大約33千克(73磅)的鈽-238(以二氧化鈽的形式)以自然衰變的熱通過熱電發電產生直流電。卡西尼任務所使用的能源裝置與使用在新視野號、伽利略號、和尤利西斯號探測器的設計都完全一樣,它們都有很長時間的運轉壽命。在卡西尼完成11年的任務時,它們仍然能夠產生600至700瓦的電力(為卡西尼準備的備用RTGs之一被用在稍後推出的新視野號任務,設計和發射前往探測冥王星和柯伊伯帶)。
為了讓已經在飛行中的探測器獲得動量,卡西尼任務的彈道軌道包括幾次的重力助推部署:兩次低空飛掠金星,然後飛掠地球一次,再飛掠木星一次。最後一次飛掠地球時,可以想像卡西尼號對人類構成的危險。這個部署是成功的,卡西尼號在1999年8月18日以1,171 km(728 mi)的距離從地球上空掠過。 幸好沒有任何故障導致卡西尼號與地球發生碰撞。NASA以最壞的碰撞情況(使卡西尼號會燃燒的銳角重返大氣層)研究對整體環境影響的評估:
RTGs內的 33千克鈽-238,只要有可以察覺的一部分散布進入地球的大氣層,50億人(當時地球上的總人數)當中,因罹癌而死亡的人數可能會增加5,000人(預期因其它各種原因造成癌症的死亡的機率是0.0005%,即百萬分之五。也就是10億人中有50萬人,這樣的計算無論怎麼說都是不正確的), 但是這種情況發生的機會低於百萬分之一。
卡西尼號太空飛行器可以用幾種不同格式的遙測術進行傳輸。遙測術子系統是最重要的子系統,因為沒有它就不可能有資料傳送回來。
遙測術是在地面發展的,而由於太空飛行器使用比之前更現代化的整套電腦。因此,卡西尼是第一艘採取迷你包來降低遙測辭典的複雜性,這是任務管理團隊的軟體發展過程導致的創作。
目前約有1088個通道(在67個迷你包內)組合在卡西尼的遙測術辭典內。在這67個低複雜性的迷你包之外,6個迷你包的子系統包含系統共變數和卡爾曼增益元素(161個測量)不在任務正常的狀態下使用。其餘的947個測量是在61個迷你包完成。
共七個遙測地圖對應 7 AACS 遙測方式被建造。這些模組是(1)紀錄;(2)巡航計劃;(3)中慢速巡航;(4)慢速巡航;(5)軌道Ops;(6)Av;(7)ATE(姿態估計)校準。這七組遙測地圖涵蓋了所有太空飛行器的遙測方式。
惠更斯號探測器是由歐洲空間局提供的,並由發現泰坦的17世紀荷蘭天文學家克裡斯蒂安·惠更斯之名命名。它於2005年1月15日降落在泰坦的表面,並仔細觀察泰坦的雲、大氣層和表面。它被設計成無人的全自動檢測機器人實驗室,進入泰坦的大氣層,並且利用大氣層剎車,以降落傘降落到表面。
探測器的系統包含探頭系統本身,降落至泰坦的表面;探針支援設備(PSE,probe support equipment)仍然附著在軌道上的太空飛行器。PSE包括追蹤探測器的電子儀器,收集降落時獲得的資料,並處理和傳遞資料給軌道器,再傳送回地球。控制系統的核心電腦CPU是冗餘的MIL-STD-1750A。
1997年10月15日,卡西尼-惠更斯號從卡納維拉爾角航天基地第40號發射臺成功發射升空。固體火箭發動機在起飛時開始點火,直到第143秒才停止,當時高度是68,300米。第一級火箭在升空第131秒開始點火,當時高度是58,500米。卡西尼-惠更斯號升空後第323秒,第一級火箭分離,第二級火箭點火,當時高度是167,300米。卡西尼-惠更斯號升空後207秒內,覆蓋物保護卡西尼-惠更斯號以免暴露在陽光直射下。
卡西尼-惠更斯號分別於1998年4月26日與1999年6月4日接近金星,進行兩次重力助推調整,確保探測器有足夠的動能可以抵達小行星主帶。之後卡西尼-惠更斯號受到太陽牽引,1999年8月18日,探測器近距離通過地球進行重力助推調整,距離月球只有377,000千米。
2000年1月23日,卡西尼-惠更斯號接近小行星2685,並進行一系列觀測。卡西尼-惠更斯號距離該小行星1,600,000千米,並估計其直徑為15-20千米。2000年12月30日,卡西尼-惠更斯號與木星距離最近,並進行一系列觀測,總共拍攝26,000張木星影像。這些照片是當時最清晰的木星影像, 解析度可達60千米。2003年3月6日,科學家發布卡西尼-惠更斯號這次接近木星的一些主要發現。
2003年10月10日,卡西尼-惠更斯號科學家團隊宣布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實驗結果顯示相對論與實際觀測互相吻合。
2004年6月11日, 卡西尼-惠更斯號飛掠土衛九,也是旅行者2號之後最接近該衛星的一次。這也是卡西尼-惠更斯號唯一一次近距離飛掠土衛九。
2004年7月1日,卡西尼-惠更斯號通過F環與G環之間抵達繞行土星軌道,成為首艘繞行土星的探測器,展開四年的探測任務。卡西尼號將會到達距離土星最近位置,距離土星上層大氣只有20,000千米,這個距離不足土星半徑的三分之一。
2004年7月1日,卡西尼-惠更斯號啟動主發動機減速,使飛船被土星引力俘獲進入軌道。卡西尼號預計將完成74圈公轉,44次近距離掠過 土衛六,以及多次掠過土星其它冰衛星。
2004年7月2日, 卡西尼-惠更斯號首次近距離接近土衛六,距離該衛星339,000千米,並獲得有史以來最清楚的土衛六照片。2004年12月25日,惠更斯號脫離母船卡西尼號,飛向土衛六。2005年1月14日,惠更斯號在降落土衛六過程中拍攝土衛六照片,並測量風速及壓力,分析大氣層氣體,並將數據會傳回卡西尼號軌道器。惠更斯號最終降落在上都地區 ,並拍攝人類歷史上第一張土衛六表面照片,惠更斯號在土衛六上運作90分鐘。
2005年,卡西尼-惠更斯號首次近距離觀測土衛二,成像科學子系統拍攝到土衛二冰晶噴射活動。(其實,卡西尼-惠更斯號在2005年2月已經拍攝到羽狀物,只是仍需要進一步對高相位角度拍攝的照片進行研究,這些照片還需要同其他衛星的高相位照片進行對比。)於是土衛二成為太陽系第四顆被證實存在火山活動的天體,其餘三顆分別是地球、海衛一和木衛一。
2006年7月21日,科學家從雷達照片中發現土衛六北半球存在碳氫化合物湖泊,也是科學家首次在地球以外的星球發現湖泊。這座湖泊直徑估計為100千米。2007年3月13日,噴氣推進實驗室宣布土衛六北半球存在碳氫化合物海洋,其中至少有一個比北美洲五大湖還大。
2006年11月10日,美國宇航局宣布,卡西尼上的高清晰度照相機記錄下了土星南極發生的帶眼風暴,這是人類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上觀測到這種現象。風暴順時針方向的風速達到了每小時550千米。
2007年3月13日,美國宇航局卡西尼項目小組報告說,卡西尼飛船上幾部觀測儀器拍攝發回的土衛六圖像都顯示,土衛六北緯高緯度地區存在海洋。7月20日,美國宇航局說,卡西尼飛船發現了土星的一顆新衛星。這使得土星的衛星數目達到60個。
2013年7月19日,卡西尼號在距離地球約15億千米由高清晰度照相機拍攝了由土星回望地球照片。
2008年3月12日,卡西尼-惠更斯號僅僅以50千米的距離飛掠土衛二,發現羽狀物中含有更多的化學物質,包括複雜的碳氫化合物(丙烷、乙烷、乙炔)。這項發現提高土衛二存在生命的可能性。2009年11月21日,卡西尼-惠更斯號第八次飛掠土衛二。
2008年4月15日,卡西尼-惠更斯號確定展開兩年延伸任務,將繞行土星60次、21次近距離探測土衛六、7次近距離探測土衛二、6次近距離探測土衛一、8次近距離探測土衛三及分別接近土衛四、土衛五與土衛十二各一次。這次延伸任務於2008年7月1日展開。第二次延伸任務於2010年10月2日展開並一直持續至今,卡西尼號預計將繞行土星155次、54次近距離探測土衛六、11次近距離探測土衛二。卡西尼號預計於2017年進入土星大氣層,結束所有任務。
2012年10月25日,卡西尼-惠更斯號觀測到土星出現大白斑,這種現象約30年出現一次。2012年12月21日,卡西尼-惠更斯號觀測到金星凌日。
2013年7月19日,卡西尼號使用高清晰度照相機拍攝土星回望地球與月球照片,美國宇航局於拍攝照片前事先告知社會大眾,也是人類歷史上的首例。科學家認為想要人們朝向天空揮手,科學家卡洛琳·波爾科(Carolyn Porco)認為這次拍攝是慶祝居住在暗淡藍點上的生命。
2014年4月3日,美國宇航局科學家宣布土衛二南極地底存在液態水海洋,土衛二成為太陽系有可能存在生物的星球之一。
2017年4月,美國宇航局宣布卡西尼號,最後任務是進入土星與土星環之間區域,探索土星環「年齡」及起源。為了避免卡西尼號可能附有地球微生物,汙染土星衛星,即使完成使命,卡西尼號亦會於同年9月15日墜落土星,自我銷毀。
卡西尼號總共發現7顆繞行土星的新衛星。使用卡西尼號在2004年拍攝的影像,研究人員發現Methone、Pallene和 Polydeuces。然而,稍後的分析發現旅行者2號在1981年飛越土星時就拍到了Pallene。
2005年5月1日,卡西尼號在基勒環縫中發現Daphnis(達佛涅斯),它的臨時名稱是S/2005 S1,這顆衛星也導致縫隙邊緣的波紋。卡西尼號在2007年5月30日發現第五顆新衛星,臨時名稱是S/2007 S4,他現在已經被命名為Anthe。
2009年2月3日,在一份電子報中透漏卡西尼號發現第六顆新衛星。這顆衛星位於土星的G環內,直徑只有大約500米(0.3英裡),它的臨時名稱是S/2008 S1,被命名為Aegaeon(埃該翁)。2009年11月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提到卡西尼號在2009年7月26日發現第七顆新衛星。它的位置在B環中,直徑僅約300米(984英尺),暫定的名稱是S/2009 S1。
在2014年4月14日,NASA的科學家報告可能有一顆新衛星在土星的A環內開始形成。為了順利抵達土星,卡西尼-惠更斯號空間探測器曾多次進行重力助推,曾兩次飛掠通過金星,之後再一次飛掠通過地球,並飛掠通過木星,並最終到達土星。
Jumbo Huang Notes: Giovanni Domenico Cassini, also known as Jean-Dominique Cassini (8 June 1625 – 14 September 1712) was an Italian (naturalised French) mathematician, astronomer and engineer. Cassini was born in Perinaldo, near Imperia, at that time in the County of Nice, part of the Savoyard state. Cassini is known for his work in the fields of astronomy and engineering. Cassini discovered four satellites of the planet Saturn and noted the division of the rings of Saturn; the Cassini Division was named after him. Giovanni Domenico Cassini was also the first of his family to begin work on the project of creating a topographic map of France.
The Cassini space probe, launched in 1997, was named after him and became the fourth to visit the planet Saturn and the first to orbit the planet.Crashing Into Saturn: This Cassini Mission Is the Most Epic Yet.
The Cassini–Huygens space-research mission ( commonly called Cassini, involved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NASA,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 and the Italian Space Agency (ASI) to send a probe to study the planet Saturn and its system, including its rings and natural satellites. The Flagship-class robotic spacecraft comprised both NASA's Cassini probe and ESA's Huygens lander, which landed on Saturn's largest moon, Titan. Cassini was the fourth space probe to visit Saturn and the first to enter its orbit. The two craft took their names from the astronomers Giovanni Cassini and Christiaan Huygens.
Launched aboard a Titan IVB entaur on October 15, 1997, Cassini was active in space for nearly 20 years, with 13 years spent orbiting Saturn and studying the planet and its system after entering orbit on July 1, 2004. The voyage to Saturn included flybys of Venus (April 1998 and July 1999), Earth (August 1999), the asteroid 2685 Masursky, and Jupiter (December 2000).
The mission ended on September 15, 2017, when Cassini's trajectory took it into Saturn's upper atmosphere and it burned up in order to prevent any risk of contaminating Saturn's moons, which might have offered habitable environments to stowaway terrestrial microbes on the spacecraft. The mission has been successful beyond expectations - NASA's Planetary Science Division Director, Jim Green, described Cassini-Huygens as a "mission of firsts", that has revolutionized hum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aturn system, including its moons and rings, 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where life might be found in the Solar System.
Cassini's planners originally scheduled a mission of four years, from June 2004 to May 2008. The mission was extended for another two years until September 2010, branded the Cassini Equinox Mission. The mission was extended a second and final time with the Cassini Solstice Mission, lasting another seven years until September 15, 2017, on which date Cassini was de-orbited to burn up in Saturn's upper atmosphere.
The Huygens module traveled with Cassini until its separation from the probe on December 25, 2004; Huygens landed by parachute on Titan on January 14, 2005. It returned data to Earth for around 90 minutes, using the orbiter as a relay. This was the first landing ever accomplished in the outer Solar System and the first landing on a moon other than Earth's Moon.
At the end of its mission, the Cassini spacecraft executed its "Grand Finale": a number of risky passes through the gaps between Saturn and Saturn's inner rings. This phase aimed to maximize Cassini's scientific outcome before the spacecraft was disposed. The atmospheric entry of Cassini ended the mission, but analysis of the returned data will continue for many years. Warning, parts of photos were from NASA platform, right reserved.
第1864回:氣態行星黃色土星,薄紗光環塵埃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