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指南建議對左心室射血分數≤35%的患者進行心原性猝死一級預防,這是植入ICD、心臟再同步化治療起搏器(CRT-P)和除顫器(CRT-D)的I類適應證。我國目前參照歐美指南推薦,建議通過植入ICD/CRT對高危患者進行心原性猝死的一級預防。
近期發布的POSCD-China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接受這些器械植入的患者中主要為非缺血性慢性心力衰竭。
該研究是一個多中心、前瞻性心衰註冊登記研究,是中國樣本量最大一組有一級預防心原性猝死適應證的慢性心衰患者。
2012年5月到2013年7月期間共納入798例患者,其中ICD組199例,CRT-D組362例,CRT-P組 237例中,71.3%為非缺血性心衰。
這個比例遠高於西方國家的研究報告。在先前西方國家報導的隨機對照試驗中,非缺血性慢性心力衰竭約佔30%~48%。
研究者表示,在現實世界中,更多的晚期心衰患者接受了裝置植入,有必要優化患者選擇的適應證,並在心衰早期進行裝置植入。
此外,儘管有明確適應證患者已經按照指南的建議給予了優化的藥物治療並接受了器械植入,但他們的全因死亡率仍然很高,最常見的死亡原因是心力衰竭(68.4%),其次為猝死(22.2%)。
平均隨訪時間27.7個月,死亡158例,心原性猝死35例,死亡率為8.6%人-年。
研究者分析,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我國接受裝置植入術的心衰患者的基線心功能較差。在這項研究中,NYHA Ⅲ級或Ⅳ級患者的比例接近80%。
研究數據還顯示,CRT-P組心原性猝死發生率為8.0%,明顯高於CRT-D組(3.3%)和ICD組(2.0%)。
CRT-D組和CRT-P組在全因死亡沒有差異(分別為20.4%和19.4%)。
研究者分析,一種可能的解釋是,該組病例中非缺血性病例佔80%,而非缺血性病例的絕對獲益相對較小。因此,很難檢測到CRT-D和CRT-P組的死亡率差異。
此外,入選患者病情更重,ICD組NYHA IV級患者的比例為10.1%,CRT-D組為22.6%),大多數死於心力衰竭。
因此,除顫對心原性猝死有預防作用,但是否降低全因死亡率尚不清楚。
目前,對於有CRT-P適應證的心衰患者,是否應該植入除顫器存在爭議。
本研究表明,在接受心原性猝死一級預防裝置植入的中國心衰患者中,CRT-D有效地預防了心原性猝死,但與CRT-P相比,CRT-D並沒有顯著降低全因死亡率。
因此,基於指南,選擇接受除顫器是合理的,但除顫器並不能增加有植入CRT-P適應證的患者的總臨床效益。
來源:Huang D, et al. Biventricular pacemaker and defibrillator im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China. ESC Heart Fail. 2020 Nov 9. Epub ahead of print.
轉載:請標明「中國循環雜誌」
很多疑難複雜病例,一個醫生一生也只能見到一次
【來源:中國循環雜誌】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