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國,常常有這樣三本神奇的書,它們被奉為中國兒童時代的啟蒙讀物,那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在後人評價《千字文》的時候,總是說,這千字文中的一千個字是不存在重複的。但是最近卻有人發現這句話存在著漏洞。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這短短的一千字不僅構成了中國人的宇宙世界觀,而且還陪伴了我們的孩提時代。小時候,我們常常聽大人說,這千字文確確實實存在著一千個字,沒有任何重複。但是,今天的我們卻發現千字文中存在一千個字的說法好像存在著漏洞。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在古代,千字文確實是不存在著重複的字。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中國漢字再一次進行了簡化之後,原本相似的字變成了一個字,雖然讀音沒有變化,但是這一個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語句中所包含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
那麼中國漢字為什麼會經歷一次又一次地簡化呢?其實這還要從中國漢字的起源說起。相信大家對中國漢字的發展歷史絲毫不陌生,而最早的中國文字,就是象形文字,這是根據萬物的形態在獸骨,器物上所刻畫的文字。
這種文字極其難以書寫。學過書寫小篆的同學都知道,那些中國的小篆就像一個個舞者,靈動而精妙,寫字就像在畫畫一樣。但是這樣的漢字自然就照成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書寫十分麻煩,甚至可以說筆畫繁瑣,讓人惱火。
而偷懶是人類的本性,而聰明再一次為偷懶創造了先決條件。於是在一代代聰明的中國人的努力之下,漢字也迎來了一次次改革——篆書、隸書、楷書、草書。這一次次改革,也帶來了一次次的書法革新。成為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
在這一次次的簡化後,不同的字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意義,至於多意字,在古代還是比較少見的。在清朝末年,西方列強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讓中國的學者們對待中國的文化有了一些誤解。甚至有人還想讓中國改成英文。於是,那篇著名的《施氏食獅史》就這樣誕生了。
保留了中國漢字的中國要走向世界,推行中國文化,對於那繁雜的繁體字來說,英文的簡便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於是,在1950年,中國開始全面推行簡體字,而對於那些同音也差不多的字來說,他們決定將這些字改成一樣的簡體字。
如今的我們如果去查繁體字,會發現千字文在古代確實是沒有相同的字的。至於那兩個發字,在古代也分別寫作「髪」和」發「。在古義中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意思的字,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卻逐漸統一了。
而勞動人們對於千字文的理解依舊處於古代階段,所以他們會說這篇千字文是沒有重複的字的。而且在千字文之中,每個字都有屬於自己的意思,現在我們說的每個字不一樣也可以說成他們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漢字的發展總是源遠流長,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時代,總會出現不同的寫法。但也正是這一次次寫法的改革,將漢字從上古的蠻荒年代保留了下來,成為了人類文化史上一朵奇葩。
繁體字和簡體字都是中國的漢字,但是不同的字或許也有著相同的意義。古人常說的千字文每一個字不一樣確實也沒有錯,繁體寫出來的漢字確實不一樣,即使在現代,這篇千字文每一個字所蘊含的意義也是絕不相同的
司馬遷說仲尼厄而作春秋,為何司馬遷認為孔子的春秋比論語有價值
儒家提倡君子六藝,說明書生不是文弱之人,為何後世卻說文弱書生
春秋戰國的起源——鄭莊公朝周天子射了一箭,拉開了亂世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