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千字文中沒有重複的字,現在發現不對,網友:寫成繁體看看

2020-12-06 書說文化

在古代中國,常常有這樣三本神奇的書,它們被奉為中國兒童時代的啟蒙讀物,那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在後人評價《千字文》的時候,總是說,這千字文中的一千個字是不存在重複的。但是最近卻有人發現這句話存在著漏洞。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這短短的一千字不僅構成了中國人的宇宙世界觀,而且還陪伴了我們的孩提時代。小時候,我們常常聽大人說,這千字文確確實實存在著一千個字,沒有任何重複。但是,今天的我們卻發現千字文中存在一千個字的說法好像存在著漏洞。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在古代,千字文確實是不存在著重複的字。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中國漢字再一次進行了簡化之後,原本相似的字變成了一個字,雖然讀音沒有變化,但是這一個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語句中所包含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

那麼中國漢字為什麼會經歷一次又一次地簡化呢?其實這還要從中國漢字的起源說起。相信大家對中國漢字的發展歷史絲毫不陌生,而最早的中國文字,就是象形文字,這是根據萬物的形態在獸骨,器物上所刻畫的文字

這種文字極其難以書寫。學過書寫小篆的同學都知道,那些中國的小篆就像一個個舞者,靈動而精妙,寫字就像在畫畫一樣。但是這樣的漢字自然就照成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書寫十分麻煩,甚至可以說筆畫繁瑣,讓人惱火。

而偷懶是人類的本性,而聰明再一次為偷懶創造了先決條件。於是在一代代聰明的中國人的努力之下,漢字也迎來了一次次改革——篆書、隸書、楷書、草書。這一次次改革,也帶來了一次次的書法革新。成為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

在這一次次的簡化後,不同的字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意義,至於多意字,在古代還是比較少見的。在清朝末年,西方列強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讓中國的學者們對待中國的文化有了一些誤解。甚至有人還想讓中國改成英文。於是,那篇著名的《施氏食獅史》就這樣誕生了。

保留了中國漢字的中國要走向世界,推行中國文化,對於那繁雜的繁體字來說,英文的簡便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於是,在1950年,中國開始全面推行簡體字,而對於那些同音也差不多的字來說,他們決定將這些字改成一樣的簡體字。

如今的我們如果去查繁體字,會發現千字文在古代確實是沒有相同的字的。至於那兩個發字,在古代也分別寫作「髪」和」發「。在古義中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意思的字,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卻逐漸統一了。

而勞動人們對於千字文的理解依舊處於古代階段,所以他們會說這篇千字文是沒有重複的字的。而且在千字文之中,每個字都有屬於自己的意思,現在我們說的每個字不一樣也可以說成他們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漢字的發展總是源遠流長,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時代,總會出現不同的寫法。但也正是這一次次寫法的改革,將漢字從上古的蠻荒年代保留了下來,成為了人類文化史上一朵奇葩。

繁體字和簡體字都是中國的漢字,但是不同的字或許也有著相同的意義。古人常說的千字文每一個字不一樣確實也沒有錯,繁體寫出來的漢字確實不一樣,即使在現代,這篇千字文每一個字所蘊含的意義也是絕不相同的

司馬遷說仲尼厄而作春秋,為何司馬遷認為孔子的春秋比論語有價值

儒家提倡君子六藝,說明書生不是文弱之人,為何後世卻說文弱書生

春秋戰國的起源——鄭莊公朝周天子射了一箭,拉開了亂世的帷幕

相關焦點

  • 任天堂網站將繁體中文寫成臺灣文 兩岸網友都怒了
    曾出品「超級瑪麗」(Super Mario)的日本遊戲公司「任天堂」(Nintendo)近日犯了一個錯誤被網友發現:其官方英文網站中一則通知一度將「繁體中文」寫成了「Taiwanese」,並因此受到一些網友指責。環球網記者29日下午登陸任天堂(美國)網站發現,相關通知已經把「Taiwanese」改成了「Traditional Chinese」。
  • 《說文解字》第369課:「只」字的繁體,你很可能寫錯了
    (屰字的字形發展) 甲骨文、金文的「屰」字,都寫成倒立的「大」,大是正面人體,倒置過來表示順逆的「逆」,「屰」是「逆」的初文。所謂的口上阿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上顎」,依《說文》之說,上面的「仌」是上顎的紋理,又加上它處在口中,所以,這個字的本義是口內上顎曲處。
  • 口字旁的「當」字原來不存在 網友:30多年都記錯了?
    這兩天有個話題又被翻出來了,結果網友都被整懵了——口字旁的「當」字原來不存在,但是記憶中這個詞確實有。這是怎麼回事?隨便打開一個輸入法試試就知道了。剛剛為了驗證,試了下QQ輸入法,DANG這個拼音下有當這個字,還有繁體字「噹」,唯獨沒有大家記憶中的那個口字旁的「當」。
  • 下關茶廠2001年繁體字鐵餅,獨特下關鐵餅工藝
    中茶牌簡體字鐵餅,首次出現於1972年,其外包紙上「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省分公司」中的「國」、「產」、「進」、「葉」字皆為簡體字,包裝紙質大多帶有纖維條絲。1988年以後,中茶繁體生餅一直持續生產,嘜號變更為8853。
  • 無無無,空空空,《心經》中的重複字帶來的挑戰
    《心經》的文字有個特點,重複字特別多。正文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是「無」字,出現了21次。其次是「不」,出現8次。「波羅」和「空」,各出現7次,「色」「是」「咒」各出現6次,「菩提」「般若」各出現5次。格子數固定,很容易確定每個字的位置。一旦發生字數增減,立刻就能發現。在書寫過程中,兩個相同的字重疊的地方最容易出現錯誤,如「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這樣的句式。往往寫了前面的「空」就忘記寫後面的「空」。
  • 歷史故事:古人的名和字
    古人有名有字,名主要用來自稱,此外也供同輩或長輩稱呼用。字有尊重的意味,專供他人稱呼自己時用。 顧炎武認為,古人是「生不諱名」,老聃輩分不低於孔子,他與孔子相見,直呼孔子之名,《禮記曾子問》:「老聃日:丘。」曾子與子夏是同輩,直呼子夏之名(卜商),《禮記.檀弓篇》:「曾於日:商」
  • 秋季來臨藍田景色迷人 「秋」字究竟是啥意思呢?
    網友「夢昱」就在媒體論壇上與眾多網友分享了自己拍攝到的藍田秋景。  「秋」的含義 你知道嗎?  我們常說秋天秋季春夏秋冬,秋是一年的第三個季節,這個時候莊稼成熟開始有收穫,夏天的燥熱逐漸散去,換來較為涼爽的時候。所以,秋究竟是代表莊稼成熟還是天氣變涼呢?其實,通過探查「秋」字的字形演變,就能知道答案。
  • 漢字解密|鳥 : 猜猜看,「鳥」字比「烏」字多的那一點表示什麼?
    「鳥」在甲骨文中是一個豎著的鳥的形狀。你看,頭、身軀、尾巴、腳爪子都畫出來了,活脫脫就是一隻鳥。這是一個典型的象形字。金文的「鳥」字在甲骨文基礎上向右畫出兩條曲線表示翅膀,比甲骨文更像鳥。繁體楷書的「鳥」字把線條進一步拉直拉平,更加符號化。俗體楷書的「鳥」字依據草書字形將繁體楷書下面的四點底簡化成了一橫。
  • 說文解字:為什麼「聽」字是口字旁?原因竟是意料之外!
    讀過《說文解字》的很多朋友都喜歡琢磨,比如有網友就說,為什麼「聽」字是口字旁?按理說應該是用耳朵在聽啊!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口在說,聽的人心裡論斤稱一稱話的份量」?這是形聲字還是會意字呢?但聲音不一定是口說出來的,世間萬物都可以製造聲音!跟「口」有什麼關係,該如何解釋呢?
  • 古人的名字為何有「字」?「字」是什麼意思,它代表什麼?
    前幾天剛追完一部古裝劇《陳情令》,除卻裡面高顏值的演員,讓我比較感興趣的就是他們各自的「字」了。例如魏嬰,字無羨;藍湛,字忘機。那麼古代人為什麼名字裡會有「字」呢?它的具體意思指的是什麼?難道和現在一樣,算是一個人的乳名嗎?
  • 說文解字:「窮」字為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寓意?網友解釋更生動!
    話說有一字迷:「頭頂寶字蓋,下面八分開,見人弓身行禮,手中沒有錢財」,說這是什麼字?按照謎面每句話寫下,其實很容易得出這是一個繁體的「窮」(窮)字!有網友就問:「窮」字為什麼上面是寶蓋頭,為什麼這樣寫呢?其實這個說法不對,「窮」字上面不是寶蓋頭,而是「穴字頭」。為什麼窮字上面是「穴字頭」?為什麼這麼寫呢?這與其造字原理有關。
  • 古代沒有發明電,為什麼我們古人卻創造了「電」字?
    古時候雖然沒有發明電,但有閃電。閃電是自然界一種常見的現象。現在我們知道它是雲與雲之間、雲與地之間或者雲體內各部位之間的強烈放電現象。但我國古人那時並不明白 。我國古代對閃電的認識實際上,神仙的「神」字最早是個「申」字,這個象形字「申」就是從閃電的形狀發展而來的。後來人們把「申」字加上「示」字旁,才變成了今天的「神」字。「示」 就是古代祭祀的禮賓的形象,示字旁的字一般都和祭祀、鬼神有關。
  • 哪個字最能代表陝西方言 「咥」字網友呼聲高
    原標題:哪個字最能代表陝西方言 「咥」字網友呼聲高 2月21日為世界母語日。當人來到這個世界,開口說的第一句話多數就是父母的方言。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遠離家鄉,在外打拼,新一代的人甚至對家鄉話已經些許陌生。你還會說家鄉話嗎?還記得家鄉方言怎麼說嗎?
  • 書法寫錯字,旁人糾正不搭理,曾被曝1字值4萬元
    練書法寫錯字,旁人糾正無動於衷只見大衣哥正全神貫注地盯著手中的毛筆,乍一看倒是像模像樣。不過隨即就有網友指出,大衣哥的執筆就是個錯的。順著再看看大衣哥的字,也是不太懂為什麼要在「春暖花開」前還寫了一個「石」字?而且「春暖花開」的「暖」哈寫錯了,右半邊少了一橫。
  • 這個四字成語,一不小心就念錯,尤其第三個字
    「馮」字在古漢語中出現很早,金文中都能被找到,它的原意就是車馬在冰上行走,以此通過平時湍急的河流。後來「馮河」特指不依靠外力直接過河。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這種行為沒有什麼好鼓勵的,自然也是貶義。直到現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如果按照人口為序,馮姓排名第27位,數量在八百萬以上。就是因為「馮」作為姓氏太常見了,這也導致了其它讀音往往被人忽略。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馮作為姓氏存在後,後人在繁體的馮字下面加上一個心,專門表達 「依仗」的含義。由於強調了心理作用,這個字的使用範圍超過了本字,這也讓後人逐漸忘記了「馮」字的其它讀音和含義。
  • 讀一字詩,看看古人是如何玩轉「一」字
    不管是近體詩中的五絕、七絕,還是律詩中的五律、七律,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而古代詩歌中,一字詩最是別具一格,它是一種含有文字遊戲成分的詩歌,自有其獨特的魅力。「一」 字是筆畫最少的漢字,可是經過詩人巧妙的遣詞造句,卻能夠生發出一種神奇的魅力。一字詩中,每個「一」字都獨具特色,寫人狀物,自有一番情調。
  • 漢字故事:「目不識丁」說「丁」字
    成語「目不識丁」,常用來諷刺一個人不識字或沒有文化,連最簡單的「丁」字也不認識。有這樣一則笑話,說是從前有個財主姓丁,他兒子十多歲了還什麼都不懂,請了好幾位先生,就是教不會他一個字。財主可急壞了,聲稱誰若能教會丁少爺一個字便賞銀十兩。一位老秀才聽說了,心想這孩子再笨,也不至於不知道自己的姓吧?便自告奮勇登門任教。於是,老秀才每天都教丁少爺認「丁」字。一晃9天過去了,財主提出要考一考。
  • 古人起名為什麼都有「字」?名字的藝術,現代人真是差太遠
    古人的字,又叫表字,或小字。在中國幾千年來的名文化中,有非常顯著的特點:姓+名+字組成一個人完整的稱謂,如李白,字太白;文化人還要加上個號,如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直到近代,這種姓名文化才發生了改變,但在文化圈的人還是會給自己取字。字、號消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現代中國人姓名混亂,重名較多的現象,比如在父母那一代人,名叫衛國、建軍的人一大把,而現在的10後起名,更是被梓軒稱霸,如果字被傳承下來,哪怕姓名重複,也有字可以區分。
  • 寫錯字就算了,還不知道省份的簡稱,有些明星的文化程度低的誇張
    這幾天,王一博寫錯別字的消息又火遍了全網,起因是宣傳新劇《陳情令》做客某節目進行直播時,在直播過程中在白板上寫「藍忘機到此一遊」時,不小心將「遊」字寫錯了,寫成了三點水加一個「放」字,由此引發網友熱議,因為按理來說,王一博應該不會犯這樣的小錯誤啊!
  • 三萬字有一萬字抄襲,還是抄襲陳坤的!
    不久前,有網友爆料稱翟天臨的新戲《深淵行者》遭到電視臺退貨。據報導,這部劇中翟天臨不僅是領銜主演還是藝術總監,而該劇的投資出品公司也有翟天臨本人全資控股的青島捌柒投資有限公司。在該劇的宣發通稿中,網友發現翟天臨曾提到這部劇的所有演員都是他親自邀約的,而這些演員中就包括吳秀波、張嘉譯、包貝爾,以及翟天臨的前女友江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