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學將聯合8國發射50顆衛星 可監測整個亞洲

2020-12-04 驅動之家

據《日經新聞》1月14日報導,日本北海道大學與東北大學將與菲律賓、越南等亞洲八國共同構建衛星監測網,最多能串聯50顆微型衛星從太空監測地球。計劃在2020年之前完成,將可實時監測整個亞洲地區。

據了解,該監測網將用於收集衛星圖像,監測自然災害和農田管理等。日本將與其他亞洲國家聯手,共同開拓新市場。

報導稱,微型衛星的體積為50釐米見方,每顆重量約為50公斤。相當於大型衛星的二十分之一左右,單顆的生產費用約為3億日元,將通過日本H2A運載火箭和國際空間站(ISS)發射。

據悉,菲律賓、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孟加拉國、泰國和蒙古將加入該計劃。日本的北海道大學和東北大學將分別與各國的相關政府機構和大學等籤署合作備忘錄。

單顆微型衛星的作用有限。各國將向地球上空300至500公裡的軌道上分別發射衛星,互相利用。據悉,監測整個亞洲地區至少需要25顆微型衛星,將用於拍攝暴雨和河流的泛濫情況,將在災區重建等方面發揮作用。

按照計劃,相關國家首先將在2016年夏季之前,利用美國的無人補給機將菲律賓科技部與菲律賓大學共同開發的衛星運至國際空間站,然後通過日本實驗倉「希望號」發射。微型衛星上配備的攝像頭可以地上3至5米的精度拍攝地面情況。

衛星的零部件由日本北海道大學等負責設計,日本的中小企業負責生產。現已從菲律賓接到2顆衛星訂單,包括發射在內的8億日元費用將全部由菲律賓承擔。

相關焦點

  • 奧斯陸大學將發射50顆人造衛星監測太陽風暴
    科學家計劃利用一個由50顆人造衛星組成的衛星網絡來監控太陽風暴情況,並對極光做出預測,如同現在預測天氣一樣。科學家計劃利用一個由50顆人造衛星組成的衛星網絡來監控太陽風暴情況,並對極光做出預測,如同現在預測天氣一樣。根據奧斯陸大學的科學家介紹,他們希望在2013年時發射50顆火柴盒大小的人造衛星升空。來自挪威奧斯陸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喬蘭-摩恩(Joran Moen)表示:「這些人造衛星將在北方上空依次排列,並裝有定位系統,有強大的接收信號能力,可以輕鬆穿過電離層。」
  • 中國將發射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中新社廣州12月4日電 (記者許青青)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3日在中山大學舉行。記者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中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 揭秘太原衛星發射中心:50多年,37名烈士,100多顆衛星
    50多年來,先後將包括長徵六號「一箭二十星」在內的100多顆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1997年12月8日,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第一次執行國際商業發射,成功將美國摩託羅拉公司製造的兩顆銥星送入預定軌道。
  • "立方108"衛星計劃啟動:發射108顆衛星進行氣象監測
    「立方108」衛星計劃。未來宇航研究院聯合創始人牛旼據了解,「立方108」衛星計劃是聯合國內外百所高校院所,共同發射108顆立方星,進行全球氣象監測,同時服務一帶一路國家,實現北鬥導航天基增強。在會上,聯合發起單位有中科院光電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未來宇航空間技術研究院、北京藍箭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微納星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宇航智科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國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的代表共同參加了「立方108」衛星計劃啟動儀式。
  • 中山大學將參與研製並發射極地衛星,系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
    原標題 中山大學將參與研製並發射極地衛星,系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3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良龍)12月3日,中山大學舉行「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
  • 中國預計2022年發射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中山大學官網 圖中新社廣州12月4日電 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12月3日在中山大學舉行。記者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中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 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發射極地衛星
    央廣網廣州12月4日消息(記者鄭澍)12月3日,記者從在中山大學舉行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
  • 中學生衛星將發射 衛星將運行在太陽同步軌道並服務全球
    本組照片由遼瀋晚報記者朱柏玲攝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學生參與設計的微小衛星,1U立方星已於2014年6月在烏克蘭成功發射,用於航天科學研究與教育,並設立衛星地    原標題:中學生衛星將發射 衛星將運行在太陽同步軌道並服務全球   ◆今年第四季度計劃發射的微小衛星2U立方星。
  • 中國將於今明兩年再發射4顆海洋衛星
    中新社北京8月17日電 (郭超凱 楊成)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17日消息,中國將在2020、2021年分別發射2顆海洋衛星,合計4顆。中國海洋系列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天基海洋遙感作為海洋高新觀測技術手段已廣泛應用於海洋環境資源調查、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經濟、海洋生態、海上安全和國防建設等領域。
  • 中國首顆天文望遠鏡衛星發射 可獲高能天體動態圖景
    15日,我國首顆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慧眼」在酒泉成功發射。這一衛星的發射有什麼意義?與國際上同類衛星相比有哪些優勢?將對我國的空間科學技術發展帶來哪些進步?二是有效載荷種類全、規模大,探測模式多,4個有效探測載荷共計包含25個探測器單機,能段基本覆蓋整個X射線譜段,在世界現有X射線天文衛星中,具有先進的暗弱變巡天能力、獨特的多波段快速光變觀測能力。衛星可實現對伽馬射線暴的全天監測,將成為國際上在300keV—3MeV(兆電子伏特)能區面積最大的伽馬射線暴探測器。
  • 我國今明兩年將再發射4顆海洋衛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近日在世界海洋科技論壇分論壇「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論壇」上透露,截至今年8月,我國自主研製並發射了7顆海洋衛星,與法國聯合研製並發射1顆;9月和11月將發射2顆,明年將發射2顆;目前已經立項2顆,正準備立項5顆。
  • 中國發射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將包括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在內的7顆衛星送入太空。2月2日15時51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這標誌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
  • 中國首顆!中大將研製發射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會上進行了聯合中心揭牌儀式,並宣布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據了解,聯合中心從國家重大需求和科學目標出發,開展原創載荷的論證、研究與開發,將聯合推動創新型通量衛星、冰衛星等全球變化衛星系列工程立項,獲取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創性科學觀測數據。
  • 「濟南國科中心號」衛星成功發射
    11月7日,「濟南國科中心號」(天啟11號)物聯網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預計兩周後即可面向全球提供數據通信服務,這是山東首個以科研機構命名的衛星。11月7日,「濟南國科中心號」物聯網衛星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星河動力穀神星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隨後,衛星轉入在軌平臺及載荷測試階段,預計兩周後即可面向全球提供數據通信服務。這是山東省首個以科研機構命名的衛星。
  • 日本發射衛星調查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據國外媒體報導,5月24日,日本在鹿兒島縣種子島航天發射場發射了先進陸地觀測衛星-2(ALOS-2)號衛星,該衛星由日本宇宙研究開發機構、三菱重工聯合打造,這也是日本研發的第二顆先進陸地觀測衛星。日本的研究人員試圖利用這顆衛星對自然災害和熱帶雨林的變化、影響進行調查,當然這樣規模的研究是全球性的,根據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官員介紹:先進陸地觀測衛星系列能夠看到災害過後的「傷痕」,比如2011年日本海嘯事件發生後受災地區的影響情況以及後續的重建狀態。
  • 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發射成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成都11月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電子科技大學今天對外公布,由該校和國星宇航等聯合研製的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星時代-12/天雁05)當天上午11時19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據悉,這是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
  • 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成功發射
    電子科技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消息,11月6日11時19分,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星時代-12/天雁05)搭載長徵六號遙三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電子科技大學號」發射瞬間 「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重達70公斤,由電子科技大學、國星宇航等聯合研製,該衛星搭載了由電子科技大學與國星宇航設計開發的太赫茲衛星通信載荷, 將在衛星平臺上建立收發鏈路並開展太赫茲載荷試驗,這也將成為太赫茲通信在空間應用場景下的全球首次技術驗證。
  • 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成功發射!
    11月6日11時19分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重達70公斤,是由電子科技大學、國星宇航與微納星空聯合研製,該衛星搭載了由電子科技大學與國星宇航設計開發的太赫茲衛星通信載荷,將在衛星平臺上建立收發鏈路並開展太赫茲載荷試驗,這也將成為太赫茲通信在空間應用場景下的全球首次技術驗證
  • 天空一聲巨響,日本火箭第35次成功發射,一顆間諜衛星飛上太空
    而這次送上軌道的衛星,使得日本一共擁有了9顆在軌衛星,包括5顆光學偵察衛星和4顆雷達偵察衛星。據悉,這一次日本發射的間諜衛星,為其最新的光學偵察衛星光學7號,這是日本的第3代光學偵察衛星。在此前的2015年和2018年,日本分別發射了光學5號和光學6號,其中光學6號偵察衛星被認為擁有極高的精度,對地面目標的解析度達到了0.3米。
  • 我國成功發射「極目」望遠鏡衛星 將對天空進行完整監測
    今天(10日)凌晨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成功發射升空,相關衛星又被稱為「極目」望遠鏡。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由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正式命名為「懷柔一號」,被稱為「極目」望遠鏡,包括 「小極」和「小目」2顆小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