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的三個層次
下面
給出23種具體定量研究方法的名稱:
01. 社會科學應用統計學原理
02. 社會測量方法
03. 實驗設計方法
04. 抽樣調查方法
05. 應用線性回歸模型
06. 分類數據分析
07. 生存分析(或事件史分析)
08. 空間數據分析
09. 多元數據分析
10. 分層分析
11. 縱向分析
12. 路徑分析
13. 結構方程模型
14. 項目評估方法
15. 系統動態學
16. 貝葉斯方法
17. 隊列分析
18. 隨機過程或馬爾科夫鏈
19. 系統仿真方法
20. 文獻分析方法
21. 內容分析方法
22. 勢分析方法
23. 複雜調查數據分析方法
在一般方法中的定性研究方法中,給出了下面幾種方法:
1. 敘述研究
2. 現象學
3. 紮根理論
4. 民族志
5. 案例研究
6. 焦點組討論
上面所列的研究方法課程,並不是可以隨便想學哪一門課就可以學哪一門課的,它們之間具有內在邏輯聯繫。要想系統學習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需要遵循這種內在的邏輯順序,否則會影響對內容的理解。
學習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第一門課應該是「研究設計和研究方法」。學習這門課,可以對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思路、原理、過程、各類方法等有基本的、全面的理解。在這門課中還會介紹一些簡單的、與社會測量有關的內容,包括實驗設計、問卷設計、抽樣設計等。學完這門課以後,有人喜歡繼續學習定量研究方法,也有人可能會喜歡學習定性研究方法,那麼就可以開始學習第二個層次的課程。目前,國內社會科學領域均把定性研究方法作為獨立的一門課。儘管這屬於一類方法,其中還有很多具體的研究方法,但目前還很少有學校把每一種具體方法設置為一門課。學習定性研究方法,通常不需要任何前修課,但最好能夠有過一些研究的經歷,並掌握一定的社會科學理論。
對從來沒有學過定量分析方法特別是統計學方法的人來說,最好從統計學基礎課開始學。「社會科學應用統計學原理」被稱為應用統計學或定量研究方法的第一門課。它將介紹統計學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針對單變量和雙變量的描述、解釋和推斷方法。學完了解決單變量和雙變量問題的方法以後,就將學習多變量問題的方法。針對多變量問題,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一門課就是「應用線性回歸模型」。這門課是所有多變量分析模型或回歸分析模型的基礎,換句話說,如果這門課沒有學或沒有學好,會影響後續很多定量研究方法課程的學習。
我們通常認為,「研究設計和研究方法」「社會科學應用統計學」和「應用線性回歸模型」這三門課是社會科學研究最基礎性的課程。「基礎」的含義是,它們是社會科學學者必備的常識性的知識和基本的方法,同時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方法的基礎。說得嚴重一些就是,不掌握這些基礎性知識就不具備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資格。
然而,要想把研究做得更好,還需要掌握更多的研究方法,並進一步學習後續課程。這些課程一方面介紹如何收集能夠反映客觀實際的數據,比如抽樣調查方法。另一方面介紹不同類型、不同結構數據所使用的不同分析方法,比如針對分類變量用分類數據分析方法,針對縱向數據使用生存分析(也叫事件史分析)或縱向分析方法,針對空間數據使用空間分析方法或地理信息系統方法,針對多變量關係使用多變量分析方法,以及針對複雜因果關係結構通常使用路徑分析或結構方程模型,等等。
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生或學者儘管非常渴望學習研究方法,但經常會擔心自己數學基礎不好,怕學不懂。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一方面是因為我們並不是專門研究方法,而是要應用方法,所以學習的重點是如何使用現成的研究方法。儘管在教學過程中會涉及方法的某些原理,但通常在講解原理時,教師不應該過多地糾纏數學推導,而是要講思路。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學生的數學基礎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好的,既然其他國家的學生能學,中國人肯定能學而且會學得更好。
實際上,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有些課程只要有中學數學基礎就完全沒有問題,比如「研究設計和研究方法」「社會科學應用統計學原理」這兩門基礎課是並不需要太多數學。其他課程,像「社會測量方法」「實驗設計方法」「系統動態學」「內容分析方法」以及所有的定性研究方法只要有一定的高中數學基礎也就夠了。除此之外的其他定量分析方法,只要學過初級微積分、線性代數和概率論,掌握起來也是沒有問題的。即使有些學生確實沒有學過這些大學基礎數學,在學習這些課程前,只要通過設置輔助課,事先做一些補習,也是可以的。
那麼,像學習少林武功那樣,學習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到底學到哪一步算是學到了「伏虎拳」,算是「內功外功有了相當的功底」?學到哪一步算是學到了「散花掌」,別人「就不大敵得過了」?
我們這裡把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大體歸為三級:初級、中級和高級(見表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