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漿磷酸化-tau蛋白217可準確鑑別阿爾茨海默病

2020-12-04 科學網

血漿磷酸化-tau蛋白217可準確鑑別阿爾茨海默病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9 22:44:06

瑞典斯科訥大學醫院Oskar Hansson團隊分析了血漿磷酸化-tau蛋白217鑑別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準確性。2020年7月28日,該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

目前阿爾茨海默病(AD)的診斷檢測方法存在局限性。為了檢驗血漿中217號蘇氨酸磷酸化的tau蛋白(P-tau217)作為生物標誌物診斷AD的準確性,研究組進行了一項橫斷面研究。

2007年5月至2019年1月,研究組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招募了34名AD患者和47名非AD參與者(隊列1);2017年4月至2019年9月,在瑞典招募了301例無認知障礙的參與者,178例輕度認知障礙(MCI)者,121例AD痴呆患者,99例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隊列2);2013年12月至2017年2月,在哥倫比亞招募了364例PSEN1 E280A突變攜帶者和257例突變非攜帶者(隊列3)。

隊列1的平均年齡為83.5歲,隊列2為69.1歲,隊列3為35.8歲。隊列1中女性佔38%,隊列2為51%,隊列3為57%。隊列1中血漿P-tau217可將神經病理學定義的AD與非AD區別開,曲線下面積(AUC)為0.89,準確性明顯高於血漿P-tau181和神經絲輕鏈(NfL)。

隊列2中血漿P-tau217對臨床AD痴呆與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診斷準確性(AUC為0.96)顯著高於血漿P-tau181、血漿NfL和MRI測量值,但與腦脊液(CSF)P-tau217、CSF P-tau181和tau-PET相比沒有顯著差異。隊列3中,從大約25歲及以上開始,PSEN1突變攜帶者中的血漿P-tau217水平顯著高於非攜帶者,比攜帶者預計的MCI發病時間早了20年。

隊列1中,參與者血漿P-tau217水平與tau蛋白纏結相關,但與β-澱粉樣斑塊無關。隊列2中,血漿P-tau217可區分異常與正常tau-PET掃描(AUC為0.93),其準確度明顯高於血漿P-tau181、血漿NfL、CSF P-tau181、CSF Aβ42 :Aβ40比值和MRI測量值,但與CSF P-tau217相比無顯著差異。

總之,血漿P-tau217可將AD與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區別開來,其準確度明顯高於基於血漿和MRI的生物標誌物,但與基於CSF或PET的關鍵指標相比並無顯著差異。

附:英文原文

Title: Discriminative Accuracy of Plasma Phospho-tau217 for Alzheimer Disease vs Other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Author: Sebastian Palmqvist, Shorena Janelidze, Yakeel T. Quiroz, Henrik Zetterberg, Francisco Lopera, Erik Stomrud, Yi Su, Yinghua Chen, Geidy E. Serrano, Antoine Leuzy, Niklas Mattsson-Carlgren, Olof Strandberg, Ruben Smith, Andres Villegas, Diego Sepulveda-Falla, Xiyun Chai, Nicholas K. Proctor, Thomas G. Beach, Kaj Blennow, Jeffrey L. Dage, Eric M. Reiman, Oskar Hansson

Issue&Volume: 2020-07-28

Abstract: Importance  There are limitations in current diagnostic testing approaches for Alzheimer disease (AD).

Objective  To examine plasma tau phosphorylated at threonine 217 (P-tau217) as a diagnostic biomarker for AD.

Design, Setting, and Participants  Three cross-sectional cohorts: an Arizona-based neuropathology cohort (cohort 1), including 34 participants with AD and 47 without AD (dates of enrollment, May 2007-January 2019); the Swedish BioFINDER-2 cohort (cohort 2), including cognitively unimpaired participants (n=301) and clinically diagnosed patien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n=178), AD dementia (n=121), and othe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n=99) (April 2017-September 2019); and a Colombian autosomal-dominant AD kindred (cohort 3), including 365 PSEN1 E280A mutation carriers and 257 mutation noncarriers (December 2013-February 2017).

Exposures  Plasma P-tau217.

Main Outcomes and Measures  Primary outcome was the discriminative accuracy of plasma P-tau217 for AD (clinical or neuropathological diagnosis). Secondary outcome was the association with tau pathology (determined using neuropathology or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Results  Mean age was 83.5 (SD, 8.5) years in cohort 1, 69.1 (SD, 10.3) years in cohort 2, and 35.8 (SD, 10.7) years in cohort 3; 38% were women in cohort 1, 51% in cohort 2, and 57% in cohort 3. In cohort 1, antemortem plasma P-tau217 differentiated neuropathologically defined AD from non-AD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0.89 [95% CI, 0.81-0.97]) with significantly higher accuracy than plasma P-tau181 and 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 (NfL) (AUC range, 0.50-0.72; P.15). In cohort 3, plasma P-tau217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among PSEN1 mutation carriers, compared with noncarriers, from approximately 25 years and older, which is 20 years prior to estimated onset of MCI among mutation carriers. Plasma P-tau217 levels correlated with tau tangles in participants with (Spearman ρ=0.64; P<.001), but not without (Spearman ρ=0.15; P=.33), β-amyloid plaques in cohort 1. In cohort 2, plasma P-tau217 discriminated abnormal vs normal tau-PET scans (AUC, 0.93 [95% CI, 0.91-0.96]) with significantly higher accuracy than plasma P-tau181, plasma NfL, CSF P-tau181, CSF Aβ42:Aβ40 ratio, and MRI measures (AUC range, 0.67-0.90; P<.05), but its performance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with CSF P-tau217 (AUC, 0.96; P=.22).

Conclusions and Relevance  Among 1402 participants from 3 selected cohorts, plasma P-tau217 discriminated AD from othe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with significantly higher accuracy than established plasma- and MRI-based biomarkers, and its performance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key CSF- or PET-based measures.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optimize the assay, validate the findings in unselected and diverse populations, and determine its potential role in clinical care.

DOI: 10.1001/jama.2020.12134

Source: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68841

相關焦點

  • 血漿磷酸化tau181蛋白可用於預測阿爾茨海默氏病和額顳葉變性
    血漿磷酸化tau181蛋白可用於預測阿爾茨海默氏病和額顳葉變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9 12:20:54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dam L.
  • 血漿磷酸化tau181蛋白可用於預測阿爾茨海默氏症
    血漿磷酸化tau181蛋白可用於預測阿爾茨海默氏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4 13:21:34 瑞典隆德大學Oskar Hansson、Shorena Janelidze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血漿磷酸化tau181
  • 阿爾茨海默病亞型或與tau蛋白的不同修飾有關
    華山醫院科研團隊牽頭制定了全球首個阿爾茲海默病循證預防國際指南,提出了21條防治推薦。各大媒體已做了大量相關報導,不再贅述。現在讓我們放眼海外,了解科研前沿還有哪些進展。近日,美國麻省總醫院的一項研究發現了可能影響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表現和疾病進展速度的生物學原因。該研究發表於國際權威醫學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 阿爾茨海默病與tau蛋白
    哈佛大學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受試者大腦中掃描 tau蛋白,這種標誌性蛋白會形成有害的神經纖維纏結,這是與這種致命疾病相關的。新完成的掃描是所謂的無症狀阿爾茨海默氏症抗澱粉樣蛋白藥物(或簡稱 A4)大型臨床試驗的一部分,這是第一個旨在發現和治療記憶力衰退開始前的早期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試驗。  哈佛大學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受試者大腦中掃描 tau蛋白,這種標誌性蛋白會形成有害的神經纖維纏結,這是與這種致命疾病相關的。
  • 禮來P-Tau生物標誌物檢測有望早期診斷阿爾茨海默症
    編譯丨範東東日前,禮來研究人員在11月初舉行的阿爾茨海默症臨床試驗(CTAD)會議上表示,公司旗下研究的磷酸化tau(P-tau)生物標誌物檢測方法有望實現更早期、更準確的檢測。為此,禮來及其致力於發現和開發放射性藥物和影像學方法的全資子公司Avid Radiopharmaceuticals正在進行P-tau217作為AD病理生物標誌物的研究。
  • 兩種血液分子可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發展
    本報訊兩種血液分子的水平或能預測輕度認知損害患者未來的認知衰退和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這兩種分子分別是在蘇氨酸—181位上磷酸化的tau(P-tau181)和神經絲輕鏈(NfL)。該研究結果有助於開發出常規血液檢查方法,以追蹤高危群體的阿爾茨海默病進展。12月1日,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衰老》。
  • 百年沉浮折戟再戰,抗阿爾茨海默病之路的下一個裡程碑在哪?
    在國際大藥廠 「越挫越勇」 不斷探索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研發的同時,對於阿爾茨海默病診斷的研究也有了新進展。在正在進行的 2020 年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國際會議(AAIC 2020)上,瑞典隆德大學研究人員分享了一個具突破性的血液檢測標記物——P-tau217,或可提前 20 年診斷出阿爾茨海默病。
  • 抗澱粉樣蛋白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有待考證
    怎樣將磷酸化的tau蛋白在腦脊液的適度降低解釋為臨床受益或者腦體積的下降或者丟失速率?目前仍未知。一項最新的關於APP轉基因小鼠的研究指出tau蛋白在腦脊液的水平可能代表一種反應Aβ蛋白沉積的的標誌物,而不是一種神經元丟失的獨立測量方法。  一項關於bapimeuzumab藥物實驗的回顧性研究指出澱粉樣蛋白相關的影像學水腫異常發生率在同一個亞組中幾乎從15%到25%以上。
  • 國際最新研究:兩種血液分子或能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發展
    中新網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衰老》最新發表的一篇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論文稱,血液中兩種分子的水平或能預測輕度認知損害患者未來的認知衰退和阿爾茨海默病痴呆的發展。這兩種分子分別是在蘇氨酸-181位上磷酸化的tau(P-tau181)和神經絲輕鏈(NfL)。這項研究結果或有助於開發出常規血液檢查,以追蹤高危群體的阿爾茨海默病進展。
  • 首先是澱粉樣蛋白,之後是Tau蛋白,最後是痴呆
    研究人員報告,在一項該類研究中,tau蛋白成像可在無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識別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研究結果表明,tau蛋白成像可能有助於阿爾茨海默病的疾病分期,而且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該疾病中神經退行性變和認知損傷的關鍵。「在阿爾茨海默病其他生物標誌物的基礎上,進行tau蛋白成像是很好的。」 Ances表示。
  • 關鍵蛋白介導過量飲酒引發阿爾茨海默病
    大型真人秀綜藝節目《忘不了餐廳2》自播出以來,引起了不少關注和熱議,這個節目最重要的目的是向觀眾普及阿爾茨海默病。作為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阿爾茨海默病最主要的症狀是記憶喪失和執行功能減弱。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ADI)發布的《世界阿爾茨海默病2018年報告》顯示,全球目前至少有5000萬的痴呆患者。到了2050年,這個數字預計將達到1.52億。
  • 炎症促發阿爾茨海默病再添力證 炎性小體激活引發tau蛋白異常
    日前,IFM Therapeutics公司的研發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最新研究,證明在阿爾茨海默病(AD)和tau蛋白引發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中,NLRP3炎性小體(inflammasome)的激活是驅動tau蛋白病理的重要因素。這一研究意味著這些患者可能從NLRP3拮抗劑中獲益。
  • miR-200a-3p可減輕Aβ產生和Tau 過度磷酸化
    AD具有兩個特徵性病理改變:一是由β-澱粉樣蛋白前體裂解酶1(BACE1)主導的Aβ澱粉樣蛋白的過度產生,二是由於蛋白激酶A (PKA)相關的激酶/磷酸酶系統失衡引起的tau蛋白過度磷酸化。
  • Nat Commun: 它有望替代p-tau181成為更精準的AD生物標誌物
    Tau蛋白高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經原纖維纏結(NFTs)是AD的典型病理表現之一。高水平的磷酸化tau蛋白(p-tau)和總tau蛋白(t-tau)在AD患者腦脊液(CSF)中普遍存在。根據2018美國國立老化研究所與阿爾茨海默病協會(NIA-AA)AD研究框架,CSF p-tau181(tau蛋白在第181位蘇氨酸位點磷酸化)已被列為AD核心生物標誌物之一。
  •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2018-2019年最受歡迎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文章介紹(1)
    近年來大量研究揭示了薑黃素在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β-澱粉樣蛋白和高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生物標記物,而薑黃素能夠與之特異性結合,並產生螢光反應,被廣泛開發為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診斷探針。此外,由於薑黃素的多靶點作用特性,對眾多的慢性疾病,如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等,具有一定的保護和預防作用。
  • Acta Neuropathologica:SFPQ和Tau是導致阿爾茨海默病快速發展的...
    導語:功能失調的RNA結合蛋白(RBPs)與幾種神經退行性變有關疾病。AD是痴呆症中最常見的一種,伴有進行性神經退行性變。 功能失調的RNA結合蛋白(RBPs)與幾種神經退行性變有關疾病。最近這一研究範式已擴展到阿爾茨海默病(AD)的病理生理學。
  • P-tau蛋白可檢測老年痴呆發病,提前診斷又多了一份希望
    P-tau蛋白可檢測老年痴呆發病,提前診斷又多了一份希望  CHEN • 2020-12-04 15:20:40 來源:前瞻網
  • 發現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 TDP-43病變起重要作用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症。記者5日從南通大學獲悉,該校神經再生重點實驗室劉飛教授領銜的「tau代謝與老年性痴呆」研究團隊,TDP-43蛋白的病變可能通過影響tau mRNA的代謝加工,在阿爾茨海默病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漸進性發展的中樞神經系統致死性退行性疾病,也是威脅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四大殺手之一。
  • 雙重靶向納米方法是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有利工具
    阿爾茨海默病的一般病理特徵是大腦中澱粉樣β蛋白斑塊沉積和細胞內神經原纖維纏結,而tau蛋白、磷酸化tau蛋白的發展,乙醯膽鹼酯酶水平的改變以及活性氧的形成為共同支持因素。最近的研究還顯示澱粉樣β蛋白和非澱粉樣蛋白途徑的相互關聯行為,這使疾病更加嚴重。
  • 世界首例,一滴血可提前10年確診老年痴呆症?
    BBC的消息稱,通過驗血可以檢測一種跟老年痴呆有關的微量蛋白。即使在還沒發病之前,血液中這種蛋白的含量就會升高。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叫p-tau217的蛋白可以準確預測阿爾茨海默氏症,其準確率達96%。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這種通過檢查人體血液p-tau217水平的方法效果可以跟 PET 掃描一樣好。他們可以在少到4毫升的血液中,觀察到p-tau217蛋白的水平是否升高。該研究團隊已知,在阿爾茨海默病人發病前,就能在他們的大腦和脊髓液中檢測到這種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