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高效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什麼?|2015中國科技新星評選

2020-11-22 雷鋒網

2015年是中國學術圈群星璀璨、捷報頻傳的一年:既有屠呦呦榮獲本土第一個諾貝爾科學獎的驚豔,又有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振蕩摘取基礎物理突破大獎的欣喜;既有施一公解析剪接體三維結構所帶來的期許,也有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湖南道縣發現47枚8至12萬年人類牙齒化石所給予的啟迪。

更讓人振奮的是,在2015年,中國學術圈也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青年科學家,像一顆顆耀眼的新星,冉冉升起,做出令人炫目的成績:既有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世界紀錄,也有硫化氫高溫超導體的準確預測,既有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首次成功,也有外爾費米子的開創性發現,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呈井噴之狀。

為促進青年學者的交流、合作、創新與進步,並推動科學技術的宣傳、普及、傳播與轉化,我們在徵求各領域專家學者意見的基礎上,從2015年做出突出成績、有高顯示度科研成果的青年才俊中,遴選出30位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新星,作為「2015年中國十大新銳科技人物」候選人,並陸續介紹他們的卓越成就。首先,讓我們來領略陳煒教授的科技成果——國際最高效率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陳煒副教授在訪問日本國立物質與材料研究院(NIMS)期間,在鈣鈦礦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基於P-i-N反式平面結構、通過優化界面工程,全面解決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高效率、遲滯現象、器件穩定性、大面積器件均勻性和一致性等重要問題,首次在國際權威太陽能電池認證機構——「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 」認證成功大面積 (>1 cm2)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國際最高效率(15%),首次將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寫進權威太陽能效率記錄表《Solar cell efficiencytables (Version 46)》。這一最新成果的相關論文已於2015年11月在 Science 上線發表,論文通訊作者為NIMS韓禮元教授和瑞士聯邦理工學院Michael Gratzel教授。

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絕,規模化利用清潔、可再生的太陽能對於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減少環境汙染和全球溫室效應的意義十分重大。現在已經市場化的光伏技術包括第一代晶體矽太陽能電池、第二代CIGS、CdTe薄膜太陽能電池,儘管每年以30%的速度高速成長,但其總裝機發電量仍不足全球總能耗的1%。尋找新一代更廉價、更高效的光伏技術是太陽能利用的一個永恆命題,關係到未來太陽能在多大程度上取代化石能源。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最近3年才出現的光伏技術,其效率記錄提升的速度十分迅猛。目前韓國KRICT報導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達到20.1%,遠遠超過其他類型的新概念太陽能電池,幾乎與發展數十年的CIGS等薄膜太陽能電池相當,而且將來仍會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見美國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編纂的最新效率記錄表(圖1)。

圖1. 歷年來各類型太陽能電池效率記錄(NREL編纂)

此外,滷化物鈣鈦礦材料AMX3(A = CH3NH3+,NH2-CH=NH2+,Cs+等; M = Pb2+,Sn2+,Ge2+,Co2+,Fe2+,Mn2+,Cu2+,Ni2+,Bi3+等; X = Cl‒,Br‒, I‒等)具有原料豐富、成本低廉、光電性質優越、可溶液加工、可低溫製備(<150℃)等特點和優勢,使得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製造成本有望達到目前晶體矽太陽能電池的1/3-1/5。

顯著的效率和成本優勢有望推動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未來跨過商業化門檻,分享乃至顛覆未來的光伏市場。但是,儘管前景樂觀,仍有幾朵烏雲籠罩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真正走向商業化的路途上。正如美國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光伏認證中心負責人Keith Emery博士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Martin Green教授今年年初發表公開評論所說:(1)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普遍存在穩定性問題,很多電池在測試的過程中就發生了衰變,因此很多文獻報導的鈣鈦礦電池高效率都無法通過第三方認證,其真實性都值得懷疑;(2)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普遍存在遲滯現象,即IV測試正反掃測得的結果存在明顯的不一致。很多論文僅報導其中一種掃描方式得到的可能是高估的實驗結果。Keith Emery和Martin Green領導著國際上最權威的太陽能電池認證中心,他們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負面意見表明原先的鈣鈦礦電池技術可能存在嚴重缺陷,這也可能是為什麼迄今為止,除了Newport公司認證的小面積(<0.1cm2)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得到了認證數據外,其他國際權威認證中心在鈣鈦礦電池方向集體失聲的原因。

據了解,日本AIST(5家國際權威認證中心之一)檢測過多家研究單位送檢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驗證得到的器件性能與基於實驗室所得數據的預期值相差較大。這也是為什麼在我們於AIST認證成功大面積(>1cm2)鈣鈦礦電池15%效率之前,權威的《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中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處於空缺狀態的原因。

我們通過測試數萬條IV曲線,在比較了幾種最常見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結構以後,發現P-i-N反式平面結構電池更容易消除遲滯效應。電池結構如圖2所示。我們通過實施成功的界面工程,以穩定、高導電、能帶調控的重摻雜型無機界面材料在電極附近分別抽取電子和空穴,並在大面積範圍內控制消除界面缺陷。這樣做的結果是:

(1)該電池表現出迄今為止各類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最佳的填充因子達0.83,開路電壓接近1.1V,小面積(0.09 cm2)電池的效率提升到18.3%,大面積(1.02 cm2)電池的效率達到16.2%;

(2)無論是小電池還是大電池,其IV測試的遲滯效應都非常小,並且多批次數十個電池都表現出很好的工藝可重現性和器件性能的高度一致性(圖3);

(3)器件表現出迄今為止各類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有報導以來最好的穩定性,1000小時持續光照老化前後的性能衰減<10%。PCBM的疏水性質和無機界面層的化學穩定性對鈣鈦礦層起到了保護作用。我們這種反式結構設計排除了其他由不穩定界面材料帶來的幹擾,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性能衰變的原因都集中到鈣鈦礦材料本身,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真實反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穩定性到底如何。意外的是,初步加速老化的測試結果幾乎是令人滿意的,多塊電池樣品老化前後的效率衰減均不到10%(圖4)。


圖2. 基於重摻雜無機界面層的反式P-i-N平面結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結構示意圖

圖3. (a)取決於掃描條件的電池遲滯效應和(b)統計40塊不同批次(小面積)電池性能的均一性和正反掃差異

圖4. 一批次10塊大面積(1.02 cm2)電池1000小時連續光照老化測試結果(測試光強:100mW/cm2,環境溫度:25℃,短路情況連續電流輸出)(a)歸一化效率衰減<10%,(b)效率絕對值衰減統計圖

如圖3-4所描述,通過簡單改變掃描條件即可消除遲滯效應、以及良好的穩定性是保證我們的大面積電池在日本AIST這種堅持最嚴格測試標準的認證機構取得認證成功的重要原因(圖5)。我們的結果被號稱「太陽能電池之父」的Martin Green教授接受,並首次寫入由他聯合NREL、AIST等權威部門編纂的《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 (version 46)》,見圖6的「Table I」;這與之前韓國KRICT在Newport認證的小面積電池結果不同,他們的結果在Table III,被歸類為「Notable exceptions」和「not class records」,主要原因在於面積過小容易引起較大測量誤差。關於嚴格測試的重要性在最近連續幾篇Nature子刊的評論文章中可以讀到。我們大面積鈣鈦礦電池認證成功,使得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性能指標首次能夠與其他類型太陽能電池在同一個標準下進行比較。並且,通過1cm2的器件可以估計更大面積電池模組的理論最大性能,因為更大面積的模組通常是由寬度為1cm2左右的長條狀電池串並聯組成,兩者來自導電玻璃的電阻損耗相當。此外,基於我們的測試結果,AIST將與全球其他權威認證機構探討建立新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檢測標準,相信以後會有更多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認證結果出自NREL、AIST等權威機構。

圖5. 日本AIST認證結果,電池面積1.017cm2

圖6. 認證結果為《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version 46)》收錄


最後,我們認為,通過進一步改進鈣鈦礦薄膜質量和組分(例如以NH2-CH=NH2+離子取代CH3NH3+離子),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記錄可以很快推進到20%的水平。而關於穩定性則需要做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工作,目前的器件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衰減(儘管衰減較小),除了所使用鈣鈦礦材料CH3NH3PbI3自身可能的分解外,可能與封裝強度也有關。通過成分調控將CH3NH3PbI3鈣鈦礦材料的結晶溫度(反之也是晶體退化溫度)從目前的70-80℃提升到100-120℃以上,並採用更可靠的封裝方式避免溼氣的緩慢滲透,將有可能得到壽命足夠長的電池器件。陳煒副教授已經獲得風險投資意向,開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中試研發,企業的介入將加快推動具有實用價值的新型光伏器件的誕生。

寫在後面:

陳煒教授的研究成果令人振奮,其他位科技新星的故事也同樣精彩,敬請期待!

同時,我們將面向大眾,開放公眾投票,即日起至2016年1月6日結束,每人請投票10人左右,得票排名前十的候選人獲選2015年中國十大新銳科技人物。整個流程公開透明,杜絕黑箱操作。我們也將舉辦後續活動,幫助獲獎者及候選人對接產業與資本。參與投票的朋友也將有機會抽取豐厚的禮品。進入知社學術圈進行投票:2015,那些耀眼中國的科技新星。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中國公司又破世界紀錄啦! 杭州纖納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
    近期,杭州纖納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採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生產出面積超過16cm²、光電轉化效率達到15.24%的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該成果已獲得位於美國蒙大拿州的國際測試中心Newport公司的權威認證,刷新了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的世界紀錄。
  • 鈣鈦礦太陽能光伏電池特點、產業布局與發展前瞻
    2009年首次提出鈣鈦礦太陽能光伏電池概念,2013年被美國《科學》雜誌評為十大科學突破之一,2014年被Nature雜誌評為最值得期待的科技突破之一,2016年在世界經濟論壇上被譽為 「最具商業化潛力的十大新興技術」 之一,2017年被路透社列為諾貝爾化學獎的熱門提名。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期待與矽「聯姻」
    兩年前,遊經碧課題組成功實現中國在鈣鈦礦電池轉換效率方面世界紀錄的突破。不久前,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教授陳永華與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教授黃維等多位合作者,研究出高效穩定的二維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相關論文發表於《自然—光子學》,成為離子液體應用在鈣鈦礦領域的又一突破。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獲新進展
    兩年前,遊經碧課題組成功實現中國在鈣鈦礦電池轉換效率方面世界紀錄的突破。 不久前,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教授陳永華與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教授黃維等多位合作者,研究出高效穩定的二維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相關論文發表於《自然—光子學》,成為離子液體應用在鈣鈦礦領域的又一突破。
  • 【科技前沿】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實現新突破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郝躍院士團隊的陳大正博士最近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期刊上首次報導了一種基於TeO2/Ag透明電極的正型(n-i-p)異質結雙面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該電池分別獲得了20.96%和17.36%的雙面能量轉換效率,雙面因子達到82%,為同期國際最高水平,該成果入選2019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 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創世界紀錄——接近產業化
    發表於:2015-10-30 09:44:54     作者:陳煒來源:知社學術圈Science今天新鮮出爐!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這項被 Science 評為2013年十大科技進展之一的新能源技術, 因為陳煒博士及其合作者的最新突破, 終於接近產業化。。。
  • 高效穩定的二維層狀鈣鈦礦來了!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商業化鋪路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美國曾有科學家預測,以新型鈣鈦礦為原料的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或可高達50%,是目前市場上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的兩倍,這將大幅降低太陽能電池的使用成本。幾年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被《科學》評為年度國際十大科技進展之一,研究熱度也隨之攀升。
  • 我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製備技術取得突破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記者從武漢理工大學獲悉,程一兵專家團隊在兩項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製備技術方面取得突破,達到國際上同類產品的最高光電轉換效率。武漢理工大學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彭勇教授介紹說,程一兵團隊研製開發的5cmx5cm塑料基板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8月8日在國家光伏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通過第三方權威機構認證,獲得組件光電轉換效率11.4%的結果,超過日本東芝公司於9月25日宣布的5cmx5cm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10.5%的光電轉換效率。程一兵團隊在10cmx10cm玻璃基板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製備技術也取得突破
  • 世界前列!我國研究出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最近,我國的科學家又研發出了新玩意,走在世界前列的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接下來就讓小編我帶著各位看看這個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怎麼研發出來的。,抑制缺陷誘導的非輻射複合,從而實現高效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優缺點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科學家們在最新研究中發現,一種鈣鈦礦結構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轉化效率或可高達22.1%,為目前市場上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的2倍,能大幅降低太陽能電池的使用成本。 儘管研究團隊還沒有演示以新材料為原料製造的高效太陽能電池,此項研究已成為此前諸多研究強有力的補充,證明了擁有獨特晶體結構的鈣鈦礦有望改變太陽能產業的面貌。當前市場上佔主流的太陽能電池以矽和碲化鎘為材料,達到目前的轉化效率歷時10多年;而鈣鈦礦只花了短短4年時間的研究,有鑑於此,即使業界保守人士也對鈣鈦礦非常看好。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面臨兩大挑戰?中國科學家這樣說
    發表於:2020-02-18 14:29:49     作者:崔雪芹來源:中國科學報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因其成本低、轉換效率高,成為目前光伏領域的前沿研究熱點。但是,穩定性、大面積製造、效率轉化等諸多挑戰越來越成為國內科研人員必須直面的問題。
  • 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世界記錄效率
    近日,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譚海仁教授課題組在大面積全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上獲得新突破,經日本電氣安全和環境技術實驗室(JET)權威認證,穩態光電轉換效率高達24.2%,首次將全鈣鈦礦疊層電池寫進太陽能效率世界記錄表《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為目前大面積
  • 科學網—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應重「疊層」
  • 喜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實現新突破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郝躍院士團隊的陳大正博士最近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期刊上首次報導了一種基於TeO2/Ag透明電極的正型(n-i-p)異質結雙面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該電池分別獲得了20.96%和17.36%的雙面能量轉換效率,雙面因子達到82%
  • 上海交大材料學院韓禮元教授團隊在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模塊...
    高效且穩定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模塊是實現該類新型光伏技術產業化的基石,也是當前國際科技和產業競爭的焦點和難點。2017年該團隊製備了具有認證效率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模塊(Nature, 2017, 550, 92)。半個月前,該團隊在鈣鈦礦器件穩定性上再下一城,構建穩定異質結結構,為提升器件穩定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Science, 2015, 350, 944)。此次成果結合模塊製備基礎和全新的穩定性理論,通過器件結構設計,製備了高效穩定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模塊。
  • 前沿科技|新型鈣鈦礦薄膜讓太陽能電池實現高效率
    來源丨中國科學報 編輯丨小歐 世界上首次報導了一系列不同量子阱寬度的二維Ruddlesden-Popper(RP)層鈣鈦礦薄膜,及其高效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應用。
  • 植物能高效吸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的鉛
    科技日報北京1月22日電(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1日發表的一項環境學報告,德國科學家開展的一項分析研究顯示,與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壤鉛汙染相比,來自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鉛進入部分植物體內的效率是前者的10倍。
  • 《科學》刊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穩定性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應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挑戰,中國科學家如是說—新聞—科學網
    兩年前,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遊經碧課題組成功實現鈣鈦礦電池轉換效率的突破。 就在不久前,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教授陳永華與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等多位合作者,研究出高效穩定的二維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光子學》上,成為離子液體應用在鈣鈦礦領域的又一突破。
  • 鈣鈦礦或將代替晶矽 成為太陽能電池「新寵」
    鈣鈦礦簡介與傳統的太陽能電池不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採用有機金屬滷化物作吸光材料,這也是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核心材料,代替了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中的染料分子和有機薄膜太陽能電池中的吸光層。目前在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最常見的鈣鈦礦材料為碘化鉛甲胺(CH3NH3PbI3),其帶隙約為1.5 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