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個原子組成的環碳問世;可穿戴皮膚傳感器能「解碼」汗液丨科技早...

2021-01-21 科技日報

【今日封面】

8月21日消息,三位青年划著獨木舟沿美國阿拉斯加馬塔努斯加冰川的冰川隧道前行,並勇敢地翻越50英尺(約合15.24米)高的冰牆,探索冰川另一端美麗的藍色湖泊。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純科技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分子改良理論與技術創新團隊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敲除油菜BnaMAX1s基因,創製出新的優異株型種質,為油菜高產新品種培育提供了優異種質資源,油菜單株產量因此有望再提高約30%。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植物生物技術雜誌》上。

●據英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近日報導,科學家創造了一種名為環碳的分子,並對其結構進行了成像:該分子是由18個碳原子組成的環。從氧化環碳分子著手,利用原子力顯微鏡,研究人員通過對分子施加電壓,成功去除了一氧化碳,得到了一個裸露的碳環。隨後,他們用顯微鏡對其進行成像。環碳很容易與其他物質反應,為了將其隔離,他們在食鹽的惰性表面製造出了環碳。

看天下

●8月20日消息,研究人員利用NASA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數據揭示了一顆特殊系外行星表面的罕見一瞥。據悉,這顆名為LHS 3844b的行星距離地球不到50光年,其體積比地球稍大一些,然而它的表面卻遠沒有地球表面那麼宜居。圖為藝術家對系外行星外觀製作的概念圖。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機構研究人員最新開發出一種可穿戴的皮膚傳感器,這種新型傳感器包含一個螺旋式微管,可以從皮膚表面吸收汗液。通過追蹤汗液在微管內的移動速度,傳感器能夠測量出一個人的出汗量或出汗率,有望及時對脫水或疲勞等健康問題發出警報。微管中還配備了化學傳感器,能夠檢測鉀和鈉等電解質以及葡萄糖等代謝物的濃度。

消息站

●工信部部長苗圩20日在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開幕式上說,2018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產量達到了148000臺套,佔全球產量的比重超過38%。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統計,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在2017年達到97臺/萬人,超過全球平均水平,預計我國機器人密度將在2021年突破130臺/萬人,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20日說,印度第二個月球探測器「月船2號」已於當天進入月球軌道,開始繞月飛行,期間「月船2號」將再進行4次變軌操作,使探測器進入計劃中開展工作的最終軌道,屆時它距月球表面的距離可縮小到約100公裡。9月2日,「月船2號」攜帶的著陸器將與軌道飛行器分離,之後著陸器將進行最後兩次變軌,最終於9月7日在月球表面實施軟著陸。

大觀園

●新疆阿勒泰地區富蘊縣境內1931年8月11日發生了8級地震,當年的震中卡拉先格爾一帶88年前發生大地震的斷裂、塌陷、裂隙等地表破壞場面壯觀且保存完好,該地震斷裂帶集中分布於富蘊縣可可託海至青河縣二臺之間狹長地帶,綿延長達159公裡,震中遺蹟現已成為可可託海世界地質公園重要組成部分。

●8月20日,「鐺鐺車」停靠站臺等待遊客。近日,「鐺鐺車」亮相西安並正式試運行,該車外形復古,車廂頂部有仿唐團花紋樣,車內地面是城牆青磚圖樣,每個座位配備有USB充電接口,在車後方的體驗區設有復古「方向盤」、儀錶盤等。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絡

編輯:左常睿

審核:朱麗

相關焦點

  • 碳家族再添新成員,由18個原子組成的環碳問世
    環碳是由18個碳原子組成的環狀結構,原子間長鍵和短鍵交替排列。圖片來源:英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科技日報北京8月20日電 碳家族再添新成員!據英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近日報導,科學家創造了一種名為環碳(cyclocarbon)的分子,並對其結構進行了成像:該分子是由18個碳原子組成的環。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碳可謂自然界中最「多才多藝」的元素之一,有多種用途和形式的碳,包括鑽石、石墨、石墨烯、巴基球、碳納米管等。
  • 由18個原子組成的環碳問世
    據英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近日報導,科學家創造了一種名為環碳(cyclocarbon)的分子,並對其結構進行了成像:該分子是由18個碳原子組成的環。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碳可謂自然界中最「多才多藝」的元素之一,有多種用途和形式的碳,包括鑽石、石墨、石墨烯、巴基球、碳納米管等。
  • 碳家族再添新成員 由18個原子組成的環碳問世
    環碳是由18個碳原子組成的環狀結構,原子間長鍵和短鍵交替排列。  圖片來源:英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科技日報北京8月20日電 碳家族再添新成員!據英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近日報導,科學家創造了一種名為環碳(cyclocarbon)的分子,並對其結構進行了成像:該分子是由18個碳原子組成的環。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碳可謂自然界中最「多才多藝」的元素之一,有多種用途和形式的碳,包括鑽石、石墨、石墨烯、巴基球、碳納米管等。化學家認為,應該有可能製造出環狀的碳分子,但迄今為止,沒有人做到這一點。
  • 化學新進展:由18個原子組成的環碳問世!!
    據英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近日報導,科學家創造了一種名為環碳(cyclocarbon)的分子,並對其結構進行了成像:該分子是由18個碳原子組成的環。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碳可謂自然界中最「多才多藝」的元素之一,有多種用途和形式的碳,包括鑽石、石墨、石墨烯、巴基球、碳納米管等。化學家認為,應該有可能製造出環狀的碳分子,但迄今為止,沒有人做到這一點。
  • 皮膚貼片式微生物納米纖維素可穿戴式電化學傳感器汗液分析
    由巴西研究人員開發的這種裝置以貼膏藥的形式貼在皮膚上,可用於監測人體的新陳代謝和服用藥物。巴西聖保羅大學(USP)的研究人員與阿拉拉誇拉的聖保羅州立大學(UNESP)的同事,阿拉拉誇拉大學的同事在巴西共同創造了一種印在微生物納米纖維素(一種天然聚合物)上的可穿戴傳感器。 (UNIARA),坎皮納斯大學(UNICAMP)和巴西國家納米技術實驗室(LNNano)。皮膚粘附傳感器是印刷在塑料表面上的常規傳感器的改進替代品。它可用於無創檢測和監測汗液中存在的體液。
  • 可穿戴生物傳感設備:市場規模超25億美元,可對汗液、淚液及唾液...
    可穿戴生物傳感器依賴於高度特異的生物受體。這些生物受體能夠在生理條件下識別複雜樣品中的目標生物標記物及相關濃度。這一技術的推廣也要求對體液的生化組成有深入的了解,如汗液或眼淚的生化組成及其與血液化學的關係。另外,為了實現在不會造成佩戴者不適的前提下無創採樣,生物傳感器還需要使用先進的材料和設計,從而提供必要的靈活性和延展性。
  • 一種能實時跟蹤體內多種重要分子的可穿戴式傳感器
    但目前的可穿戴式傳感器通常只能一次檢測一種分析物。因此,開發具有通用目標特異性、能同時跟蹤多個目標的可穿戴傳感器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浙江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具有「通用」分子識別能力的可穿戴等離子電子集成傳感平臺。該傳感器可將汗水中提取的目標物進行「指紋」化,實時跟蹤人體內部藥物濃度的變化,以獲得個人的藥物代謝特徵。
  • 巴西開發新型傳感器,可粘貼在皮膚上,能分析汗液中的物質
    巴西聖保羅大學(USP)的研究人員與位於阿拉誇拉的聖保羅州立大學(UNESP)、阿拉拉誇拉大學(UNIARA)、坎皮納斯大學(UNICAMP)和巴西國家納米技術實驗室(LNNano)的研究人員合作,在巴西發明了一種可穿戴的傳感器,這種傳感器印在一種天然聚合物——微生物納米纖維素上。
  • 壓電薄膜可穿戴式傳感器,非語言通信,解碼你的面部微表情
    壓電薄膜可穿戴式傳感器,解碼你的面部微表情,甚至非語言通信密碼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的人控制肌肉的能力逐漸下降。結果,他們經常失去說話的能力,使其難以與他人交流。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報告了用於解碼面部應變和預測面部運動學的集成系統的設計和先導測試。該系統由可產生應變的壓電薄膜組成,並可批量生產。在健康個體和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患者中,發現壓電薄膜,結合用於實時檢測和分類不同皮膚變形特徵的算法,可以對面部運動進行可靠的解碼。該集成系統可以適於在臨床環境中用作非語言通信技術,或用於監測神經肌肉狀況。
  • 滲透性微孔彈性體矽膠,或是可穿戴皮膚電子傳感器的更好材料選擇
    靜電紡絲滲透性微孔彈性體矽膠,或是可穿戴皮膚電子傳感器的更好材料選擇可穿戴在人體皮膚上或在體內安全使用的生物傳感器在醫療應用和日常健康監測中越來越普遍。尋找合適的材料將傳感器綁定在一起並將其粘附到表面上,這也是使這項技術變得更好的重要組成部分。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大學的最新研究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尤其是對於皮膚應用。馬修·布朗(Matthew S.
  • 「真正可穿戴」的電子皮膚問世,可在任意方向伸展60%
    近日,華人學者開發出一種 「真正可穿戴」 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這是一種受人體皮膚啟發的、可粘在皮膚上的 「電子皮膚」,其內部主要由電路板構成。這一可穿戴電子系統的性能可以在健康、醫療、科技等許多領域得到應用。
  • 「真正可穿戴」的電子皮膚問世,可在任意方向伸展60%
    近日,華人學者開發出一種 「真正可穿戴」 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這是一種受人體皮膚啟發的、可粘在皮膚上的 「電子皮膚」,其內部主要由電路板構成。該設備通過一種低成本製造方法,將剛性、柔性和液體材料均勻地集成一起,並結合材料、化學和力學方面的技術,使其具有卓越的延展性、自癒合性、可回收性和可重構性。這一可穿戴電子系統的性能可以在健康、醫療、科技等許多領域得到應用。
  • 市場規模超25億美元,可穿戴生物傳感設備前途無量
    這一技術的推廣也要求對體液的生化組成有深入的了解,如汗液或眼淚的生化組成及其與血液化學的關係。另外,為了實現在不會造成佩戴者不適的前提下無創採樣,生物傳感器還需要使用先進的材料和設計,從而提供必要的靈活性和延展性。目前,可穿戴生物傳感器主要分為三類,分別是表皮可穿戴生物傳感器、眼部可穿戴生物傳感器和口腔可穿戴生物傳感器。
  • 利用汗液的柔性生物燃料電池問世
    美歐國際研究團隊最近開發出一種獨特的可貼在皮膚上的新型柔性可伸展器件,其能通過改變汗液中的化合物產生電能,可持續點亮LED(有機發光二極體),堪稱一種生物燃料電池。這項研究為開發由自主且環境友好的生物電池提供動力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開闢了新途徑。相關論文發表在25日的《先進功能材料》上。
  • 歐萊雅推可穿戴傳感器:追蹤皮膚UV輻射情況 蘋果和安卓手機可共享...
    歐萊雅推可穿戴傳感器:追蹤皮膚UV輻射情況 蘋果和安卓手機可共享數據  olivia chan • 2018-11-15
  • 浦項科技大學開發用於精確語音識別的可穿戴式振動傳感器
    浦項科技大學(POSTECH)的研究人員成功開發出一種靈活且可穿戴的振動響應傳感器,可準確識別用戶的聲音。當連接到頸部時,傳感器可以通過頸部皮膚的振動精確地識別聲音,並且不受環境噪聲或聲音音量的影響。可穿戴式振動傳感器附著在人類頸部皮膚上來進行語音識別 資料圖  這些可附著皮膚的傳感器通過檢查頸部皮膚振動來檢測和識別人的聲音
  • 創業最前線:可穿戴皮膚幫助肌肉萎縮患者
    MIT的一個研究團隊現在已經設計了一種可拉伸的,類似皮膚的裝備,該裝備可以連接到ALS患者的面部(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的人控制肌肉的能力逐漸下降,他們經常失去說話的能力),並且可以測量抽搐或微笑等之類的小動作。
  • 科學家找到在室溫下將可穿戴傳感器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方法
    據外媒報導,柔性電子技術為可穿戴傳感器的應用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可能性。可穿戴傳感器可以被做成類似於紋身、用於監測人體健康各個方面的膠片和袖套。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現在已經開發出了一種可以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安全裝置,它可以追蹤體溫和血氧水平等信息,一旦工作完成上面的信息就會被清除掉。
  • 新型可穿戴大腦掃描儀問世 可評測大腦功能
    新型可穿戴大腦掃描儀問世 可評測大腦功能 2018-03-26 09科技日報 參與互動    新型可穿戴大腦掃描儀問世  科技日報北京
  • 研究團隊開發出無需加熱可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金屬可穿戴傳感器
    包括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師在內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工藝,可以直接在皮膚上列印金屬可穿戴傳感器,而過程中不需要加熱。新工藝幫助可穿戴傳感器從簡單的電極發展為能夠為用戶提供生物識別測量和提供足夠舒適度的可彎曲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