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心得
在市場品牌意識薄弱之時打響自己的牌子,率先提出「三包」服務,打質量牌。
在缺人才時,敢於出高薪聘請熟練技工,自己培訓生手。
關維國是廣州皮匠世家鞋業的創始人。採訪那天,這位50多歲的老總穿了一件紅花白底上衣。他打趣地說:「公司今年的鞋以彩色為主,所以首先從自身做起。做鞋也好做服裝也好,只有跟得上潮流,甚至引領潮流,才能迅速贏得市場,這就是我們東北人所說的『蘿蔔快了不用洗泥』。」
鞋盒裡藏20萬元南下廣州
做了半輩子鞋,關維國就是憑著「打快」發家致富的。他是瀋陽人,南下之前在國營商場工作,從業務員到總經理,再到自己承包經營,他在鞋業貿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993關維國因故辭職,準備自己創業。在北方從事鞋業十多年,關維國觀察到珠三角地區毗鄰港澳,對外信息豐富,是引領鞋業潮流的先鋒,便單槍匹馬闖到了廣州。他先後在中國大酒店、友誼商場等地調查,總結時尚男女的穿鞋審美觀。在鞋業摸爬滾打了十幾年的關維國十分敏感,一看市場便有了商業靈感。1993年關維國壯著膽子,用鞋盒將近20萬元現金從瀋陽帶到了廣州,支付13.5萬元買下了萬通酒店的35號檔口,便開始了自己賣鞋的日子。
不做「二傳手」自己創品牌
貿易讓關維國積累了雄厚的資本。到1997年,市場經濟的發展讓關維國意識到貿易公司始終是「二傳手」,要做大做強必須自己生產。於是他投資了幾十萬元在芳村買下地皮和生產設備,踏上一條與貿易截然不同的路子。
然而是「貼牌」好,還是「創牌」好呢?行內人士都很清楚,「貼牌」做鞋遠遠比自己做牌子容易上手和賺錢。但關維國卻選擇了自己創品牌,其依據有二:一是幾十年的鞋貿生涯為自己建立了信譽和堅固的業務關係網;二是1997年的中國消費者品牌意識還相對薄弱,他們只認款式和質量,有利於新品牌進入市場。於是關維國參考外國的著名皮鞋,設計和包裝自己的鞋款;並率先在說明書上打出「按照國家標準生產」的字眼,並實行「三包」,在市場亮出了質量保證的旗幟。這面旗幟一舉,便拉住了消費,也為關維國帶來了一桶金。
關維國回憶說,那段日子他的鞋廠供不應求,半夜裡竟有老鄉來電要求從已有的訂單中出讓貨物。「這就是所謂的『蘿蔔快了不用洗泥』,蘿蔔長得是時候,賣得是時候,連泥也不用洗就能賣個精光。」公司成立初期,他以批發為主,迅速積攢資金擴大規模再生產。
1999年關維國把工廠遷到了南海的裏水鎮。與廣州芳村相比,此地的優勢在於工資成本、水費、電費均較便宜,但其缺點也明顯:打工仔中懂技術的寥寥無幾。關維國面臨著熟手不好招、生手不懂做、而公司卻有大量訂單要跟的尷尬局面:「100個應聘者中有99個不會做,事實就擺在那裡。」
高薪挖「角」培訓生手
面對難關,關維國用了一招「要讓馬兒跑,先給馬兒草」。他請相熟的臺灣廠家幫忙招聘熟練的技工,以高薪把他們挖過來,再讓他們培訓員工。經過兩個月的培訓,工廠的員工就已經具備了可以惹別人「挖牆腳」的技能了。
為了進一步打響品牌,關維國把純批發改為直營兼批發,陸續在全國開了80多家專賣店,同時註冊了個洋名進軍俄羅斯市場。關維國說,隨著市場的成熟,鞋業界已經難以出現「蘿蔔快了不用洗泥」的現象,這陣子「蘿蔔」不但要洗泥,還要逐個檢測,如何應對才能創造新的財富,得看準市場多動腦筋。(文/圖實習生陳興儀通訊員吳丹)(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