隕石撞擊雖然會讓生物滅絕,但可以造出鑽石啊 | 研究揭示隕石撞擊形成金剛石機制

2021-02-08 環球科學

撰文 | 雷切爾·伯科威茨(Rachel Berkowitz)

翻譯 | 張哲

當攜帶石墨的隕石撞上地球時,撞擊產生的高溫高壓能把石墨轉變成稀有且極端堅硬的金剛石。長久以來,科學界一直對這種轉變在原子層面是如何發生的存有爭議。現在,科學家通過模擬並實時觀測撞擊的瞬間,解開了其中的一些謎題。

在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修建的首個此類撞擊實驗室中,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物理學家約根德拉·古普塔(Yogendra Gupta)和同事以5.1千米/秒的速度將填充了氟化鋰的子彈射向一個石墨圓盤,通過這種方式來模擬隕石撞擊,並且使用超亮X射線以每秒1500億幀的頻率「拍攝」該過程。

「提到隕石撞擊形成金剛石時,人們總是會問,轉變是在哪個階段發生的,是僅在壓縮階段,還是在壓縮和撞擊後應力釋放這兩個階段都有,」古普塔說,「我們的實驗非常清楚地表明,這一轉變發生在壓縮階段」。具體來說,在50萬倍大氣壓下,石墨在幾十億分之一秒內就會形成這種稀有的六方金剛石(hexagonal diamond,因晶體結構而得名)。新發現表明,形成金剛石所需的撞擊強度或許並沒有科學家之前認為的那麼大。

古普塔稱,早前的研究表明,六方金剛石需要在近200萬倍大氣壓下才能形成,不過這一數字「存在很大爭議」。還有一些研究表明,在較低壓力下石墨的結構就會開始變化,不過這些實驗中的X射線測試表明,較低壓力下形成的金剛石是多種不同結構的混合物,因此,一直來以,「沒人確切知道轉變過程何時開始」,古普塔解釋道。早前的研究大多是在壓力逐漸升高的條件下研究原子轉變的。與之相反,古普塔和同事的實驗表明,突然的撞擊可以直接形成六方金剛石,且形成的金剛石的內部結構完全由撞擊方向決定。該研究已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

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的物理學家洛林·貝內迪克特(Lorin Benedict,未參與此項研究)認為,「該研究最令人興奮之處在於,研究者確定了一種晶型轉變成另一種時,發生撞擊的原子的準確位置。」

用這種方法得到的金剛石在壓力下降後仍能保持其結構,不過古普塔想知道,當壓力完全消失後,金剛石是否仍會保持穩定。這樣的實驗或許能產生製備工業用金剛石的全新方法。

《環球科學》3月刊現已上市

歡迎點擊閱讀原文購買

相關焦點

  • 隕石撞擊可能會產生奇特的二氧化矽
    石英當隕石穿過地球大氣層,猛烈撞擊地表時,會如何改變著陸點的礦物?項目負責人、CIS研究人員Sally June Tracy解釋說:「石英是地殼中含量最豐富的礦物質之一。在實驗室裡,我們模擬了隕石撞擊過程,希望有新的發現。」
  • 6500萬年前導致恐龍滅絕的那顆隕石,撞擊地球形成了四川盆地?
    隕石撞擊導致恐龍滅絕恐龍滅絕已經成為既定的事實,可是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卻充滿爭議,雖然現在公認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一顆巨型隕石撞擊了地球導致的,但是這麼大一顆隕石撞擊地球總會給地球留下一個大坑吧,而考古學家至今沒有找到當年那顆隕石撞擊地球留下的隕石坑,因此有些人認為恐龍的滅絕根本不是隕石造成的,而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比如史前大洪水
  • 發現巨大的隕石撞擊,加熱到2300度,形成了月球地殼的一部分!
    在新發表在《自然天文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中揭示了一種破壞性事件,這種破壞性事件通常與災難電影和恐龍滅絕聯繫在一起,這可能也是月球表面形成的原因之一。以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館為首的一組國際科學家發現,月球上古老巖石的形成,可能與大規模的隕石撞擊直接相關。
  • 隕石撞擊打造的德國「鑽石城」
    據最早記載,小鎮在公元九世紀開始建造,當時定居者們並沒有意識到他們所用的石頭上鑲嵌著數以百萬的微小鑽石,如此龐大的數量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絕無僅有。 當我從塔頂俯瞰這個安睡中的巴伐利亞小鎮時,很難聯想到除安靜祥和以外的其他畫面。但事實上,正是一次暴力的撞擊事件才形成了這個超然世外的小鎮——1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的撞擊使德國諾德林根"鑽石城"成為了現實。
  • 穿越大氣層而來的隕石,猛烈撞擊地表產生了奇特的物質
    當隕石穿過地球大氣層,猛烈撞擊地表時,會如何改變著陸點的礦物?這種極端撞擊事件涉及的短暫化學過程,能否讓科學家們了解行星深處、高溫高壓條件下的礦物信息?《科學進展》雜誌8月26日發文稱,美國卡耐基科學研究所(CIS)、普林斯頓大學和華盛頓州立大學等,分析了劇烈衝擊壓縮條件下,矽礦物石英的晶體結構。
  • 科學家用金剛石拋光隕石發現超硬鑽石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研人員在用金剛石拋光一塊隕石時,發現其中存在比鑽石還堅硬的碳晶體。這種超硬鑽石或許不會戴到我們手上,但是卻有助於科學家學會如何在實驗室製造出更堅硬的鑽石。    據了解,科學家是在一顆1971年掉落在芬蘭境內的富含碳的海沃勒隕石(Havero meteorite)內發現超硬碳晶體的。研究人員用金剛石拋光隕石的一塊切片,結果驚人的發現有碳晶體無法被鑽石磨掉,這意味這種晶體的硬度高於鑽石。科學家利用一系列儀器對隕石中的晶體進行了仔細的觀察,發現了兩種全新的天然碳晶體結構。這種碳晶體比地球內部形成的鑽石硬度還要大。
  • 恐龍是如何滅絕的?恐龍滅絕的原因,時間,小行星撞擊,隕石,恐龍滅絕的真相​
    恐龍滅絕的原因小行星撞擊假說,又稱阿爾瓦雷斯假說,是1980年由沃爾特-阿爾瓦雷斯及其同事提出對。他們將白堊紀末期的生物大滅絕事件與大約6600萬年前的一次小行星撞擊聯繫在一起。阿爾瓦雷斯認為,白堊紀-舊世生物大滅絕事件中恐龍和許多其他生物的大規模滅絕是由一顆大型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的。
  • 恐龍大滅絕的真正原因,「隕石撞擊說」再添新證據!
    恐龍,作為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1.6億年之久的地球霸主,其滅絕原因至今仍然是個謎。科學家們也對恐龍滅絕的原因進行了各種猜想,包括氣候變遷說、物種爭鬥說、大陸漂移說、地磁變化說、植物中毒說、酸雨說、隕石撞擊說等多達20餘種猜想,說法千奇百怪。
  • 直徑800米左右的隕石撞擊地球,可以讓地球毀滅嗎?
    6500萬前那顆導致大量恐龍滅絕的小行星直徑10公裡,那都沒有讓地球毀滅,直徑800米的小行星能掀起多大的波瀾呢?不過很多生物會受到影響或滅絕或數量大大降低。規模較大的小行星撞擊導致廣泛的生物滅絕是肯定的,撞擊導致的蘑菇雲揚起大量粉塵到大氣中,遮蔽陽光,使得地表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斷降溫。地球歷史上曾有幾次較大規模的火山爆發,使得火山灰覆蓋了廣泛的天空,使得地表從太陽獲得的能量降低,也造成了廣泛的生物滅絕事件。
  • 新證據表明,至少在43億年前,巨大的隕石撞擊促進了月球地殼形成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一種破壞性事件,這種破壞性事件通常與災難電影和恐龍滅絕有關,可能也促成了月球表面的形成。安大略皇家博物館領導的一組國際科學家發現,月球上古代巖石的形成可能與大規模隕石撞擊直接相關。科學家們對1972年阿波羅17號登月任務期間美國宇航局太空人收集到的一塊獨特的巖石進行了新的研究。
  • 恐龍滅絕有幫兇,隕石撞擊加速了萬裡外的火山噴發
    此前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在隕石撞擊和大規模滅絕發生之前,Deccan Traps就已經開始噴發熔巖。但是,最新研究表明,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的影響導致它們噴發的速度迅速增加。如果這是真的,那麼這三大事件都有可能被聯繫起來:撞擊加速火山活動,進而導致大規模的物種滅絕。
  • 生命滅絕的罪魁禍首,隕石撞擊卻沒有爆炸,是誰在暗中保護地球?
    中,就提到了一些非自然現象引發的滅絕事件和隕石事件,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上西瓜視頻搜索觀看。話不多說,下面進入正題。行星撞擊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能讓物種毀滅的除了隕石撞擊之外,在現代又多了幾條,那就是核爆,這種情況也是很嚴重的,雖然說核能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成為一種不可替代品,但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禍福相依,有好處自然就有壞處。
  • 恐龍是因何滅絕的?科學家認為,隕石撞擊並不是根本原因!
    恐龍是因何滅絕的?科學家認為,隕石撞擊並不是根本原因!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上也是有一定的生物存在的,不過他們收到了各種各樣的環境變故影響而在地球上消失不見,就比如恐龍就是一個科學家們認為在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而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科學界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食物短缺,有人說火山爆發。
  • 1100萬年前隕石撞擊地球致15%物種滅絕?來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據日媒報導,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等研究團隊近日在太平洋南鳥島附近海底,發現了距今1100萬年的巨大隕石撞擊痕跡,研究團隊表示,這或許與當時發生的生物滅絕有關。此前,多個研究團隊在南鳥島附近海域海底進行資源調查時,都在不經意間發現了這處銥、鉑等元素超出標準值數十倍的地方。
  • 小行星撞擊導致了恐龍滅絕,那麼隕石坑在哪?隕石又去哪了?
    經過研究和模擬撞擊,科學家推測這顆隕石直徑在15公裡左右,撞擊速度高達20~40公裡每秒,撞擊釋放了相當於10億顆原子彈的能量,經過放射性元素分析,撞擊時間距今6500萬年,與恐龍滅絕的時間基本一致。
  • 「奇觀」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形成的十大撞擊坑
    (圖片來源:科學)不管是山丘大小還是山脈大小,隕石撞擊都是太陽系中最具破壞力的力量之一。在地球上,飛行的太空碎片觸發了生物大滅絕,但同樣致命的小行星也可能在地球誕生後不久就提供了生命的種子。小行星的影響持續了數十億年。這是已知的10個最大的撞擊坑,從最大到最小。
  • 隕石撞擊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嗎?
    該大學行星研究中心的 Craig O』Neil 對隕石撞擊開展了研究,並將成果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他解釋了地球形成的前 5 億年裡發生了什麼——這一時期被稱為「冥古代」,更詩意的比喻是「地質黑暗時代」。圖丨藝術家對隕石撞擊地球的想像到目前為止,地球是否具有移動的板塊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主要是因為早期的地殼幾乎沒有保留下來。
  • 我們終於發現,隕石撞擊不是恐龍滅絕的絕對原因
    地球歷史上最大的物種滅絕:6600萬年前一顆隕石撞擊墨西哥灣,平靜的地球氣候突變,烏煙瘴氣,地球霸主恐龍從此走到命運盡頭。然而,故事並沒有這麼簡單。大滅絕就如同一部虐心的瓊瑤劇,跌宕起伏。一個英國研究小組的最新研究表明:早在希克蘇魯伯撞擊事件之前,絕大多數恐龍亞種就已經開始走向衰落了。
  • 火山爆發導致恐龍滅絕?美科學家:隕石撞擊才是真相
    恐龍到底是怎麼滅絕的?對此科學家們一直爭論不休。目前流行著兩種關於恐龍滅絕的說法。第一種是,天外隕石撞擊了地球,才導致了恐龍的滅絕。而這顆隕石直徑為10公裡左右,其撞擊形成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直徑為180公裡(在墨西哥灣保留了一部分隕石坑)。
  • 科學家發現,隕石撞擊並不是恐龍滅絕的全部原因,原來因為這樣!
    恐龍早已走向衰敗,隕石撞擊只是加速進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關於第5次生物大滅絕,多數人認為都是有一顆隕石所造成的,這個隕石如城鎮般大小直徑高長達10公裡。這顆隕石造成了地球歷史上最大的物種滅絕,在6600多萬年前,這顆隕石撞擊了墨西哥,萬是地球的氣候發生突變,而與此同時,地球的霸主恐龍也是逐漸的走向了滅亡。最近有人發現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那次撞擊被專家們稱為西克蘇魯伯撞擊事件,最近一個英國研修小組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早在希克蘇魯伯撞擊事件發生之前,絕大多數的恐龍都已經在走向衰落的道路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