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抗體的結構

2021-02-15 醫學資料優選

一、抗體的結構


抗體的基本結構是由兩條完全相同的重鏈(H鏈)和兩條完全相同的輕鏈(L鏈)通過二硫鍵連接的呈Y形的單體。


(一)可變區和恆定區


抗體分子中輕鏈和重鏈靠近N端的胺基酸序列變化較大,形成的結構域稱為可變區(V區),分別佔重鏈和輕鏈的1/4 和1/2;靠近C端的胺基酸序列相對恆定的區域稱為恆定區(C區),分別佔重鏈和輕鏈的3/4和1/2。根據H鏈恆定區抗原性的差異可將其分為5類:μ鏈、γ鏈、a鏈、δ鏈和ε鏈,不同的重鏈與輕鏈組成完整的抗體分子,分別被稱為IgM、IgG、IgA、IgD和IgE。


(二)鉸鏈區


鉸鏈區含有豐富的脯氨酸,因此易伸展彎曲,能改變Y形兩個臂之間的距離,有利於兩臂同時結合兩個相同的抗原表位。


二、抗體的功能區

抗體的功能與其結構密切相關。抗體分子的V區和C區的胺基酸組成及順序的不同,決定了它們功能上的差異。


(一)抗體V區的功能


識別並特異性結合抗原是抗體分子的主要功能,執行該功能的結構是抗體V區,該區域形成與抗原表位互補的空間構象,稱為互補決定區(CDR)。CDR在識別和結合特異性抗原中起決定性作用。抗體分子有單體、二聚體和五聚體,因此結合抗原表位的數目也不相同。Ab結合抗原表位的個數稱為抗原結合價。單體Ab可結合2個抗原表位,為雙價;分泌型IgA為4價;五聚體IgM理論上為10價,但由於立體構型的空間位阻,一般只能結合5個抗原表位,故為5價。


抗體的V區在體內可結合病原微生物及其產物,具有中和毒素、阻斷病原入侵等免疫防禦功能,但抗體本身並不能清除病原微生物。B細胞膜表面的IgM和IgD等Ig構成B細胞的抗原識別受體(BCR),能特異性識別抗原分子。


(二)抗體C區的功能


1.激活補體


抗體與相應抗原結合後,可因構型改變而使其C區結構域內的補體結合位點暴露,從而通過經典途徑激活補體系統,產生多種補體的效應功能。


2.結合Fc受體


IgG、IgA和IgE抗體可通過其Fc段與表面具有相應Fc受體(FcR)的細胞結合,產生不同的生物學作用。


(1)調理作用


細菌特異性的IgG以其Fab段與相應細菌的抗原表位結合,以其Fc段與巨噬細胞或中性粒細胞表面的FcR結合,通過IgG的「橋聯」作用,促進吞噬細胞對細菌的吞噬。


(2)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DCC)


抗體的Fab段結合病毒感染的細胞或腫瘤細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與殺傷細胞(NK細胞、巨噬細胞等)表面的FcR結合,介導殺傷細胞直接殺傷靶細胞。NK細胞是介導ADCC的主要細胞。

(3)介導1型超敏反應


IgE為親細胞抗體,可通過其Fc段與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表面的高親和力IgE Fc受體(FceRI)結合,並使其致敏。若相同變應原再次進入機體與致敏靶細胞表面特異性IgE結合,即可促使這些細胞合成和釋放生物活性物質,引起I型超敏反應。

3.穿過胎盤和黏膜


在人類,IgG是唯一能通過胎盤的免疫球蛋白。胎盤母體一側的滋養層細胞表達一種IgG輸送蛋白,稱為新生Fc段受體(FcRn)。IgG可選擇性與FcRn結合,從而轉移到滋養層細胞內,並主動進入胎兒血液循環中。IgG穿過胎盤的作用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被動免疫機制,對於新生兒抗感染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抗體的結構與功能
    分子中與肥大細胞或嗜鹼性粒細胞的FC受體結合的功能區是 17.抗體分子的遺傳標誌所在的功能區是 【2】答案答案:A、E、B【3】考點總結抗體的功能區 抗體分子的多肽鏈分子可摺疊形成幾個由鏈內二硫鍵連接成的環狀球形結構,這些球形結構稱為
  • 珍藏抗體的結構詳解
    在體內,抗體是由於外 源性分子的侵襲而產生的。抗體以一個或者多個 Y 字形單體存在,每個 Y 字形單體由 4 條多肽鏈組成,包含兩條相同的重鏈和兩條相同的輕 鏈。輕鏈和重鏈是根據它們的分子量大小來命名的。Y 字形結構的頂端是可變區,為抗原結合部位。任何一個抗體的輕鏈都可以分為κ或λ型(基於小分子多肽結構上的差異),每一個抗體的重鏈則決定了它的類或型。
  • 科學家揭示高效SARS-CoV-2抗體的結構基礎
    科學家揭示高效SARS-CoV-2抗體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5 15:20:49 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秦川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高效SARS-CoV-2抗體的結構基礎。
  • SARS-CoV-2中和抗體結構為治療策略提供依據
    SARS-CoV-2中和抗體結構為治療策略提供依據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3 16:49:16 2020年10月12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
  • 研究揭示SARS-CoV-2抗體交叉中和活性的結構基礎
    研究揭示SARS-CoV-2抗體交叉中和活性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20:01 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Ian A.
  • 抗體的發現史及結構特徵
    抗體能通過其可變區唯一識別特定外來物的一個獨特特徵,該外來目標被稱為抗原(Antigen)。蛋白上Y形的其中兩個分叉頂端都有一被稱為互補位(抗原結合位)的鎖狀結構,該結構僅針對一種特定的抗原表位。這就像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一般,使得一種抗體僅能和其中一種抗原相結合。 抗體和抗原的結合完全依靠非共價鍵的相互作用,這些非共價鍵的相互作用包括氫鍵、範德華力、電荷作用和疏水作用。
  • SARS-CoV-2多個中和抗體結構被解析,為治療提供依據
    SARS-CoV-2多個中和抗體結構被解析,為治療提供依據 2020-10-15 09: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高福:從康復患者體內發現2種抗體,為疫苗設計提供結構基礎
    這些研究結果強調了以抗體為基礎的治療方法應用於對抗COVID-19大流行的前景,並為合理的疫苗設計提供了結構基礎。然而,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大背景下,目前人類對SARS-CoV-2乃至冠狀病毒的了解還遠遠不夠。 已有的研究表明,SARS-CoV和MERS-CoV都以刺突蛋白(S蛋白)的S1亞基的C端結構域(CTD)作為受體結合結構域(RBD)來結合細胞受體——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hACE2)。
  • Cell:從結構上揭示結合SARS-CoV-2刺突蛋白的人類抗體特徵
    因此,將這種新病原體重新命名為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2號(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或SARS-CoV-2。圖片來源:fr.wikipedia.org。冠狀病毒可引起多種動物的多系統感染。
  • 發現SARS-CoV-2的中和抗體
    antibody blocking SARS-CoV-2 infection 報導了一種能中和SARS-CoV-2病毒的單克隆抗體。中和冠狀病毒的抗體一般靶向病毒表面的三聚體刺突(S)蛋白,該蛋白能介導病毒進入宿主細胞。S蛋白有兩個亞基:S1和S2,分別參與病毒與細胞的附著以及病毒膜與細胞膜的融合。SARS-CoV-2(Wuhan-Hu-1株)和SARS-CoV(Urbani株)的S蛋白胺基酸序列有77.5%的相似度,結構也非常相似。
  • ...從結構上揭示一種強效的治療性抗體中和SARS-CoV-2和SARS-CoV機制
    細胞進入是通過S蛋白同源三聚體介導的病毒-受體結合實現的,然後是病毒-宿主膜融合,其中這種結合是通過S蛋白的受體結合結構域(RBD)進行的。破壞S蛋白在感染建立中所發揮的這一關鍵作用是中和抗體的主要目標,也是治療性幹預和疫苗設計的重點。之前表徵的幾種SARS-CoV中和抗體(NAb)被證明對SARS-CoV-2的中和活性非常有限。
  • SARS-CoV-2抗體的共同表位和復發特徵
    總的來說,我們的研究從結構上定義了源自VH3-53/VH3-66的復現型SARS-CoV-2抗體,揭示了該抗體與SARS-CoV VH3-30抗體的相似性,為評估疫苗誘導的抗體提供了標準。簡介SARS-CoV-2是呼吸系統疾病COVID-19的病原體,於2020年引發了一場大流行。
  • 高福等學者鑑定2種可阻新冠入侵的抗體,為疫苗提供結構基礎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等學者領銜的一項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最新研究顯示:B38和H4抗體可以阻止新冠病毒S蛋白受體結合區域RBD與人體細胞受體ACE2之間的結合。小鼠模型試驗顯示,這兩種抗體可降低小鼠感染後肺部的病毒載量。該研究還為疫苗設計提供了結構基礎。
  • Science | 中和SARS-CoV-2的納米抗體
    目前很多國家都對COVID-19的疫苗寄予厚望並加急研發疫苗,但是近期的研究表明SARS-CoV-2的抗體可能不會持久,短時間內對SARS-CoV-2免疫的人群仍有可能再次感染病毒。因此,研發高效,經濟,安全的抗病毒藥物迫在眉睫。
  • 腫瘤治療之雙特異性抗體—結構、優勢、製備、研究現狀
    根據不同結構可將雙特異性抗體結構主要有2大類:含Fc片段的雙特異性抗體(IgG-like雙特異性抗體)與不含Fc片段的雙特異性抗體(non-IgG-like雙特異性抗體)。IgG樣BsAb相對分子量較大,且Fc部分與受體FcRn結合,增加了抗體血清半衰期。此類抗體結構主要包括Triomabs/quadroma、DVD-Ig(dual variable domain Ig)、CrossMAb、Two-in-one IgG、scFv2-Fc。
  • 北大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再度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
    為了進一步探尋了這些高活性中和抗體的分子機制,北大結構生物學團隊、抗體研發團隊與中國醫科院動研所再度合作,於2020年9月15日在《細胞》雜誌發表了新冠中和抗體機理研究最新進展:Structurally resolved SARS-CoV-2 antibody shows high efficacy in severely infected
  • Science:揭示強效中和SARS-CoV-2的人類抗體的共同分子特徵
    2020年7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人類中和SARS-CoV-2---一種導致COVID-19疾病的新型冠狀病毒---的抗體中發現了共同的分子特徵。他們回顧了他們的實驗室和其他實驗室在過去幾個月裡在康復的COVID-19患者中發現的近300種抗SARS-CoV-2抗體。
  • 「神獸」的抗體果然神奇!研究發現,羊駝抗體能「綁定」在SARS-CoV-2上,有效阻止其感染宿主
    因此,科學家另闢蹊徑,轉而瞄準了羊駝的抗體。9月4日,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的科學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羊駝納米抗體可以通過阻斷受體相互作用來中和SARS-CoV-2。
  • 單克隆抗體研製最詳細步驟(2)
    單克隆抗體研製最詳細步驟(2) 來源:丁香園論壇 2006-12-22 20:26 二、雜交瘤技術(一)  雜交瘤技術的誕生淋巴細胞雜交瘤技術的誕生是幾十年來免疫學在理論和技術兩方面發展的必然結果
  • Nature:發現可有效中和並保護人體的抗SARS-CoV-2抗體
    近日來自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和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從針對刺突(S)糖蛋白的大量人類單克隆抗體(mAbs)中發現了一些具有有效中和活性並完全阻斷S蛋白受體結合區域(SRBD)與人ACE2受體(hACE2)相互作用的單克隆抗體,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上,題為"Potently neutralizing and protective h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