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伊斯、茨威格、託馬斯·曼、愛因斯坦、弗洛伊德、榮格、裡爾克……擁有這強大朋友圈的,正是奧利地作家赫爾曼·布洛赫。業內評價其巨著《夢遊人》比肩《尤利西斯》《追憶似水年華》,啟發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連昆德拉、富恩特斯都是他的「迷弟」。
「剛學會網購圖書時,一拿到薪水立刻訂了《夢遊人》英文版,讀完覺得昆德拉沒說錯,這的確是繼普魯斯特和喬伊斯後又一推動小說形式革命的作品。」在「最高書店」朵雲書院旗艦店的新書分享會上,90後譯者流暢感慨:在翻譯了布洛赫小長篇《未知量》和他的傳記後,終於實現了最初的夢想——耗時十年,拿出了心目中偉大作品的第一部中文譯稿。
由七樓書店策劃、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夢遊人》,是該書中文譯本首度面世。作為奧地利小說家赫爾曼·布洛赫的首部長篇小說,《夢遊人》被米蘭·昆德拉反覆稱讚,《夢遊人》創作於1928年至1931年間,故事背景從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登基開始,到1918年他退位為止,跨越了威廉二世的整個統治生涯,展現了現代世界價值崩潰的進程。當年,流暢正是從昆德拉《小說的藝術》裡了解到赫爾曼·布洛赫和《夢遊人》,立志要翻譯出這部作品。
「布洛赫是一位非常會寫作的作家,他在描寫細節時經常會有極其讓人眼前一亮的地方,他的文學創作水準不在託爾斯泰之下,他的透徹程度也不輸卡夫卡。」小說家路內評價,布洛赫的作品雖屬小眾範疇,但至少「寫小說的人都應該讀一讀」,他談到,一些國內作家更擅長寫人的共性、廣譜性的東西,讀者從中看到自己和身邊的人,容易產生代入感和共鳴,「我們有一種現實主義的源流,要求人物和時代有共鳴,和讀者要有聯繫。而布洛赫那個時代的歐洲作家筆下的小說,和讀者有著陌生距離感,讀者不得不跟著作家的描述走下去,觸碰悖反日常的部分。」
赫爾曼·布洛赫1886年出生於維也納的猶太家庭,與卡夫卡、穆齊爾、貢布羅維奇一起被米蘭·昆德拉譽為「中歐最偉大的四位小說家」。布洛赫只比他的同胞卡夫卡小三歲,但直到1931年卡夫卡去世七年後,人到中年的布洛赫才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夢遊人》。布洛赫是喬伊斯的知音,受《尤利西斯》啟發創作了《夢遊人》,而《夢遊人》又啟發米蘭·昆德拉寫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與馬爾克斯齊名的拉美文學四主將之一卡洛斯·富恩特斯對其亦多有效仿。昆德拉曾說,「赫爾曼·布洛赫的《夢遊人》是我反覆稱讚的一部作品,它包含了後普魯斯特小說所有可能性的萌芽。」漢娜·阿倫特同樣把布洛赫與喬伊斯、普魯斯特的小說相提並論,認為布洛赫的小說改變了傳統小說的敘事模式,開啟了現代小說的新方向,屬於「一流的偉大作品」。
為何《夢遊人》被眾多文學巨擘推崇?在流暢看來,小說充滿了「幾何結構的美感」,具有交響樂般的節奏感。「作為一個尋找方向的人,我願意將布洛赫作為指引的路標。」流暢坦言,布洛赫的作品在西方久負盛名,卻在漢語境內幾無蹤跡,高考落榜後他決心翻譯,但受到不小壓力,家人也不理解。十年翻譯旅程中,做過倉庫管理員,開過淘寶網店,但他自比就像是布洛赫筆下的「夢遊人」,時常沉醉在獨特的小說結構,樂在其中。
路內建議,閱讀《夢遊人》時,讀者的文字敏感度要打開,「不要在手機上划過去,要拿著紙書看,才能感受到布洛赫和其他作者完全不同的地方。」
圖片:出版方供圖
編輯:許暘
責任編輯:範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