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剛獲獎的中國80後數學家,完美詮釋了什麼是學霸!

2020-12-03 觀點

惲之瑋(左)和張偉(右)在科學突破獎頒獎典禮上

來源:學術中國 整理自人人網,北京大學主頁

2017年12月3日,科學領域第一巨獎——「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s)揭曉。兩名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的80後中國數學家惲之瑋、張偉,因為發現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而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New Horizons in Mathematics Prize)。

張偉和惲之瑋所發現證明的這個公式和7個「千禧年問題」中的3個(霍奇猜想、黎曼假設、BSD猜想)都有關係。惲之瑋在接受中國中央電視臺採訪時說:「我們的等式是連接了數論和幾何的兩個量,幾何那邊和代數幾何中的霍奇猜想有關,數論那邊和黎曼假設中的黎曼Zeta函數有關,這個等式本身可以看作是在BSD猜想框架下的一些拓展。」

惲之瑋和張偉都是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00級的本科生。其中,惲之瑋一直被人稱作YUN神。2004年從北大畢業後,惲之瑋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學習,2009年獲博士學位。2012年因其在「表示論、代數幾何和數論等方向諸多基本性的貢獻」獲得SASTRA拉馬努金獎。2012-2016年曆任美國史丹福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現任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即將於2018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惲之瑋是誰,他有多牛?在人人網上,曾經流傳著一篇文章:《YUN神究竟有多強?》,我們來一起看看……

YUN神究竟有多強?

其實YUN神有多強這個問題,從大學起一直都在折磨著我和其他很多人,每次有了一些結論的時候,都會被不斷地發現的evidence推翻,導致每次我們都發現又低估了YUN神。

鑑於本文的讀者大多為P(北大)大學生的級別,咱們探討的起點就可以高一點兒了。

作為P大學生,有時在長途旅行途中聽到陌生的阿姨大肆吹噓她的孩子如何了得,考上了市重點高中,你或許在心裡暗笑,老子的頭像現在還在省重點的光榮榜裡面掛著呢。其實,既然已經考上了P大,應該說在中學的同學心裡,你已經很強了。

之後到了P大,開始努力學習,發現自己很努力很拼命但是還有很多東西弄不懂,可是偏偏就有些人同樣和你上課、自習,就是把你不懂的東西學明白了,就是把你做不出的題目做出來了。時間長了你漸漸發現不管怎麼努力,似乎都超不過這些人,這樣的強人通常被稱之為小牛/小學霸等等。

二個學期下來發現班裡面穩坐頭幾把交椅的學霸已經產生了:這個類別的生物可以不知疲倦地玩命地自習、看書、刷題。學霸最霸道的地方自然是體力和持續性。你會發現你看兩遍書人家已經看了四遍,你做完3道題人家已經刷了10道,於是明白自己拼幾條命也拼不過人家。學霸,在任何一個系都是稀有動物,已經可以在成績榜上笑傲江湖。學霸都有很多傳奇的故事和段子,其艱苦的努力和高高在上的成績已經讓無數人五體投地。要是大肆宣傳一下,連社會各界都會為之驚嘆(參考清華雙胞胎學霸)。

再往上就是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學神了。學神似乎都是BUG一級的存在:學霸刷裴禮文的習題集,學神刷吉米多維奇。學霸學一門,學神學兩門,學霸平均95,學神常拿100分。聽說工學院近幾年來出過一個學神,似乎隨便問他一道題(包括學霸做不出來的),其略一思索就可以開始解答。這種程度的存在已經很難用努力刻苦達到了,我們只好稱其為學神。

YUN神數學專業課19個100分7個99分(截止申請出國時,不完全統計),自然是學神的級別。我今天不是要回顧他若干課程沒怎麼學就考100,也不是說他大一修拓撲、泛函這些高級課程就拿滿分這些神跡。這些都是學神應該做的事情,我要說說他不同的地方。

這是最近的evidence,是在YUN神的談話中總結出來的,以下是部分摘錄:

做題的技巧是數學的必要一部分,不能說題技巧性強就可以做不出來(從此大家不要覺得謝惠民的題沒有必要做)如果你學完一門課,還有一些習題做不出來,那說明你這門課沒有學好,應該再重新學一遍,我學過的課習題都是要做一遍的。當然了,習題都是人為編造出來的,目的是考察你的一些理解,鍛鍊你的某種能力,和真正研究時的問題沒法比(意思是說習題這個級別的都弱爆了,他不放在眼裡。)

寫到這裡,作為一個有無數習題做不出來的人,此刻是很難表達自己的感受的,逆天,bug,神……各種詞彙已經無法形容了,鑑於考試都是被隨手秒殺習題水平,YUN神考試得100分是正常,沒拿100分是偶然(他的那些99、98是老師為了勉勵他隨手給的,有的老師就是不願意給滿分)什麼習題都會做的學神也沒法比了,人家根本就把習題沒當回事兒過。

YUN神又回想起,其實剛上大學時,離他拿到IMO金牌只有2個月,他也沒有學過微積分這些,他大一上學期的時候學完了抽象代數,此書確實不好讀,題超多,內容大半都是加羅華理論和範疇等一些研究生課程的東西,YUN神說這本代數比較難讀也給他造成過一些困難,給他留的印象比他在大三讀Hartshorne的代數幾何還深(該書名氣很大,他讀了一年,不過大三時YUN神已經比大一不知道強多少了),學抽象代數的同時他也學完了數學分析123的內容,因為他下學期修了泛函分析,估計他也把實變函數學了。後面再學數分2、3的時候,他就沒學,考前複習了一下而已(成績當然是100)。

寫到這裡我又一次心潮澎湃,這就是YUN神的進度!!!大一上啊!有人能額外學了數分2就已經是學霸,再看一遍GTM073我就不得不給他封神了。大家可是要想一想YUN神學完這些東西是什麼樣的水平——沒有不會做的習題,估計大多數人再學個幾遍也達不到吧。

YUN神看過的書後面的每章的習題是都做的,YUN神說,他如果不做習題,一味地看書感覺就是看小說了,後來發現滿座聽眾已經面無人色後,YUN神趕忙安慰大家,說或許他看小說看得很慢。至於大學時候取得一些成績,YUN神是懶得談的,正如我們現在不好意思向人誇耀自己小學的時候經常考雙百一樣。

說了這些,其實是YUN神大一時候的強大程度,後面的水平,已經遠遠超出我們能理解的能力範圍了,因為YUN神搞的東西我們都無法理解,到底有多難是無法有直接的體驗。我只知道代數幾何是一門相當困難和高深的學科,YUN神大三學過,如今在他的研究中,代數幾何是很基礎的東西,天天都在用。

既然我們的低水平無法理解YUN神現在的強,只好換個方式:YUN神說他從大學以來到現在(SINCE 2000),有13年了,平均每天都是高強度地搞10小時以上的數學,從未懈怠過。大家參考他大一上這一個學期的進度,再考慮一下學習有加速度的客觀規律,或許可以想像一下YUN神現在到底有多強。(我是無法想像……)

有沒有比YUN神還強的人呢?YUN神自己說有的,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YUN神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時候,對比利時人Pierre Deligne(皮埃爾 德利涅)佩服得五體投地。Deligne的神跡之一就是常常當人家興致勃勃寫了一黑板的高深發現時,Deligne不慌不忙地站起來說:「講得很精彩,不過您的結論是錯的!」弄了幾次大家不禁覺得Deligne實在是神仙下凡,畢竟他再怎麼強也不能剛剛接觸人家的理論半個小時就比人家鑽研了好幾年還要更明白啊。YUN神告訴我們,Deligne後來透露了自己的秘密,他在聽人家講座時腦子裡面準備好幾個例子,看到定理推論等等都先用例子驗證一番,有時候還真能發現問題。

其實YUN神說這個故事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在學數學的時候多注意具體的例子,數學的後續課程常常抽象性比較強,只記概念不記例子是很難在腦子裡形成清晰的圖景的,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隨時抱著幾個典型的例子想一想,特別注意再找一些反例,你一定會發現數學的很多內容變得更加精彩和生動了。

Pierre Deligne (註:大神們成名的時候是很年輕的,不是現在的糟老頭)

Deligne是少年成名,大概14歲時,他的老師不知出於什麼用心把布爾巴基的幾卷《數學原理》( léments de Mathématique)借給他看。布爾巴基是一幫法國數學大神們的共用筆名,這夥人在集合論的基礎上用公理方法重新構造整個現代數學。以初始概念和公理出發,以最具嚴格性,最一般的方式來重寫整個現代高等數學。於是就寫出了9卷本的《數學原理》(到Deligne學生時代第9卷還沒有出,現在又狗尾續貂地出了35卷還沒完)。我們可以看看這9卷的書目:

第1卷 集合論

第2卷 代數

第3卷 拓撲

第4卷 單實變函數

第5卷 拓撲向量空間等

第6卷 積分

第7卷 交換代數

第8卷 李群等

第9卷 譜理論

大家看到了嗎?光是內容順序的安排就很奇葩了吧,很難想像一個正常的人類能怎樣學下去。從表達形式來說,如果說哪本數學書敢說自己最不適合做教材,《數學原理》肯定笑了,七千多頁的長篇大論包含的內容博大精深,偏偏通篇只有內在邏輯的發展而毫無啟發性的描述。成熟的數學工作者做做參考倒也罷了,用來學習嘛……呃,我們還是講講Deligne吧,這個當時只有14歲孩子狂熱地愛上了這套書,看懂了絕大部分內容,並由此掌握了現代數學的基礎知識。(同齡的YUN神若遇到當時Deligne,能體會我們看他自己的心情嗎?)

看完這些,Deligne就開始和群論學家Tits做研究了,其實他才是18歲的大學新生,Tits發現比利時已經容不下這座橫空出世的大神了,只好把他打發到巴黎高等師範學院,那裡Deligne遇到了Serre和Grothendieck這兩個大BOSS,當然很HIGH,等23歲的他回到布魯塞爾大學,校方考慮了一下,來年只好給他發了個博士學位,同時聘任其當教授。兩年後,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齊名的歐洲高等研究院就把這個26歲的小夥子聘去當終身教授。

後來呢,40歲的Deligne去了普林斯頓,然後在60多歲的時候讓YUN神震驚了。

我問YUN神:「你和Deligne能差多少?」

YUN神:「如果說我的水平有Deligne的一半,我應該感到非常非常高興了!」

我:「這一下子就差一倍的實力,都體現在哪裡?他知道的東西你不知道?他弄得懂的東西你弄不懂?」

YUN神:「其實這麼多年下來,代數、拓撲和幾何領域該知道的知識,我已經差不多了,這些年最新的東西我也都比較熟。(這句話對數學學得比較深的人應該知道份量有多重,實在是太BT太逆天了!也就是以YUN神的進度搞了十幾年,不知道你們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我忍不住插話:「分析呢?」

YUN神:「分析其實我也都懂,只不過我現在的研究用得不多,分析那些大的問題不是還在那邊嗎?和Deligne的差距,很難說是知識或者理解的差距,人家已經做出來的工作我也沒什麼看不懂的,應該說是提出問題的能力,做問題的能力甚至說對數學的理解和眼光層次等遠遠達不到他的水平,很多具體的東西是說不出來的,但是差距確實就在那裡。」

好吧,那個層次的東西我是體會不到的,我只能把YUN神的話轉述一下而已。

我:「Deligne是成名已久的大神,咱們這代人有沒有超強的?」(以為或許會聽到陶哲軒的名字?比YUN神大7歲,勉強能算一代人?)

YUN神:「有的,一個德國少年,Peter Scholze, 他一出來,把其他人都秒殺了。」

我大驚道:「德國少年?秒殺?比陶強?」

YUN神:「Scholze以後能達到Faltings的高度,陶沒戲了。」

我不得不介紹一下德國人Gerd Faltings (格爾德·法爾廷斯),Faltings當然是大神中的大神,是張壽武教授最崇拜的人,尊其為上帝。張壽武是美國科學院院士,首屆華人菲爾茲--晨興數學金獎獲得者,他培養了老袁和張偉(嘻嘻,也是俺們00數學的老同學),張偉現在從哈佛回哥倫比亞任教了,稱為小張,他自然就是老張了。

老張現在當然是極強的,但他回憶他小時候(研究生)和王元院士看Faltings對莫德爾猜想的證明,王除了前言什麼都看不懂,就讓老張看,說是3年內看懂了就給碩士。老張於是拼死學完了Hartshorne的那本代數幾何,但是3年到了還是沒看懂Faltings的證明。後來老張去美國見到了Faltings,前兩次Faltings都不鳥他,直到老張做了好東西,Faltings開始友善起來了,老張回憶說:「他看後很高興,對我笑了一笑,這是三次見面中最友好的一次,但還是沒有說一句話,但這時我已經高興得不得了,因為他是我最崇拜的一個人,我終於感動了我的上帝。實際上他當時只有35歲,他32歲時獲得了菲爾茨獎」。最後皇天不負苦心人,老張終於到普林斯頓跟著他心中的上帝做研究了。(這裡抱歉讓老院士躺槍了,他們的年代國內和數學主流脫節太大,後來年齡大了又怎能跟得上日新月異的發展,所以請大家不要拿成果和水平說事兒,畢竟在那個特殊的時期,他們就是中國數學做得最好的人,而且培養出了不少學生。)

Gerd Faltings

老張和Faltings做了一年,自稱那年對他這輩子來說都極為重要的,終於領略到什麼叫大家風範了,終於學會真正做數學了。Faltings講的論文基本是200-300頁,極其難讀。但他讀個前言,就有本事把人家做了幾年的東西造出來。老張說Faltings就是那種力敵千鈞的數學家,力量實在太大了,不懂不用查文獻,直接做出來就可以了。(這樣的傢伙在菲爾茲獎的大神裡面也沒幾個人)

Deligne做了Weil猜想,Faltings做了莫德爾猜想,兩者都有拔山扛鼎之力,做的都是負重致遠的活,這也和YUN神自己的風格相符。YUN神自然是對這兩人很是崇拜。

不過Faltings也是那種十歲就明白自己天生就是數學家,大學就學完EGA(Elements de Geometrie Algebrique) 與SGA (Seminaire de Geometrie Algebrique)兩本巨著,並且29歲就證明了莫德爾猜想的少年英雄。這個叫Scholze的年輕人何德何能,能讓YUN神把他看作下一個Faltings?

Peter Scholze

Scholze 生於1987年12月,從17歲起開始IMO,非常有雅興地玩了四屆,3金1銀(18歲那年滿分),YUN神趕巧也是18歲那年IMO滿分,不過一屆之後就不玩了。好吧,既然都是玩,這些就不算數了。

上大學時候,YUN神大四沒怎麼上課了,因為研究生的課也沒剩幾門沒學的了,但是肯定也是上過2、3門的。我們可以樂觀地說YUN神在大三結束的時候把本科 研究生的內容學完了。 Scholze 用了3個Semesters學完了本科,2個Semesters學完了研究生內容。一共5個學期,呃… 比YUN神還快一些,不過這個真的也沒那麼重要。但是Scholze隨後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就PhD畢業了。這個在比較的時候還是要算數的。

YUN神29歲拿到拉馬努金獎,MIT博後完就去Stanford做Assistant Professor, 最近論文數量開始發飆了,估計這個架勢過兩年拿終身教職沒問題。Scholze得博士學位以後,也就是24歲那年,波恩大學就直接給Hausdorff教授了(大家想起來Hausdorff空間了嗎)。這個教授是W3級,德國最高等級的教授了。這一項差距就太明顯了。(之前寫的對比波恩和斯坦福不客觀,我已經刪掉了)

最後說說YUN神最看重的吧,YUN神做了不少挺好的工作,但是他說Scholze是做了一套非常牛的框架體系出來,現在就已經把其他人秒殺了,沿著這套東西做下去還要有更多成果出來,其研究深度和意義都非同尋常,不出意外他就是下一個Faltings級別的人,甚至更牛,要知道他現在還不到26歲!

講到這兒,YUN神跪了。

相關焦點

  • 這位剛獲獎的中國80後數學家,網友曾說:強到無法理解
    兩名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的80後中國數學家惲之瑋、張偉,因為發現證明了函數域中的高階Gan-Gross-Prasad猜想而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New Horizons in Mathematics Prize)。>>>> 2017年12月3日,科學領域第一巨獎——「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s)揭曉。
  • 這位剛獲獎的中國80後數學家,網友曾說他:強到無法理解
    科學領域第一巨獎——「突破獎」日前揭曉,兩名中國數學家惲之瑋和張偉,他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也都是80後,獲得了「新視野獎」。其中,惲之瑋一直被人稱作YUN神。惲之瑋是誰,他有多牛?在人人網上,曾經流傳著一篇文章:
  • 恢復高考後,學霸出現無數,學神只有一個,韓衍雋還是惲之瑋?
    自從恢復高考以來,無數的優秀學生進入了這兩所頂級大學深造,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學霸級的人物。 在這眾多的學霸中,也出現了不少超級學霸,比如2017年清華大學出現了一個四大力學全部滿分的天才,物理系的胡耀文。在這之前,這個紀錄的保持者是中科大的莊小威。
  • 80後惲之瑋加冕西蒙斯學者獎!史上第四位獲此殊榮的華人數學家
    一共15位來自MIT、斯坦福、哈佛、普林斯頓、CMU等知名高校的學者獲獎,其中有4位數學家、6位物理學家、2位天體物理學家和3位理論計算機學家。獲獎學者會有5年的任期,每年可以獲得10萬美元的研究經費,如果5年內科研成績斐然,獲獎者還可以再籤5年。自2012年以來,西蒙斯基金會每年都會挑選三到四位傑出的數學家成為西蒙斯學者。
  • 北大田剛清華張壽武,中國數學界兩大領袖,培養大批年輕數學家
    他們兩個人除了代表了目前中國數學界的最高水平(不包括華裔數學家,如丘成桐、陶哲軒等),也為中國數學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數學家。今天我們兩個人就來聊聊田剛和張壽武。田剛:在幾何世界裡自由遨遊田剛最為人矚目的倒不是他的學術成就,而是他與自己的老師丘成桐之間的恩恩怨怨,丘成桐在2004年直指田剛學術不端,不過這件事情海內外數學界都沒有查到什麼實據,相反後來田剛成為了阿貝爾獎的評委,阿貝爾獎是僅次於菲爾茲獎的數學領域最具含金量的獎項之一,一屆評委會只會選擇 5 位評委,田剛是目前唯一入選的一位中國數學家
  • 80後中國女科學家再創醫學奇蹟 頂級學霸背後的「神秘力量」
    也因此,讓大家將目光投向了一位80後年輕的中國女孩楊璐菡博士,她也是一名「基因剪刀手」。今天,Max就帶大家了解這位80後超級學霸的故事。別人眼中的學霸,其實是一個「自律而努力」的小孩楊璐菡成長於四川峨眉山市,這座小城山水靈秀。小城簡單而質樸的生活薰陶出楊璐菡務實的個性。她評價自己是個非常踏實的人,並把這歸因於接受的科研培訓和在小城市長大的經歷。
  • 參與創建中國代數幾何學派,整個國際數學界都在關注北大這個80後!
    年輕的80後許晨陽,剛從前些天被譽為「中國諾貝爾獎」——「未來科學大獎」的頒獎典禮的喧鬧中抽身,回到這個安靜的懷新園。坐在陳設簡單的小辦公室裡,只聽得到窗外秋風吹起枯葉的沙沙聲。 前不久,這位出生於1981年的數學家,因其在「雙有理代數幾何學上作出的極其深刻的貢獻」,獲得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的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一同獲獎的還有生物學家施一公、物理學家潘建偉,三人當中,許晨陽是最年輕的一個。
  • 《異星覺醒》,自取滅亡的完美詮釋 !
    ▲點擊關注,中國最有品的原創影評集萬眾語錄,立體點評電影,做有品位的段子狗!
  • 中國培養出來的數學家,毅然回國後又出國,用實力讓西方給他頒獎
    中國培養出來的數學家,用實力讓西方給他頒獎。 據悉,曾經離開北大前往美國的數學家許晨陽,問鼎了一項數學大獎——2021年科爾代數獎,而該獎也是中國人首次獲得,為表彰他對K-穩定性法諾簇的模理論以及使用K-穩定性研究極小模型綱領中的奇點所做的貢獻。
  • 公交車上的一家三口,完美詮釋了什麼叫「中國式家庭」的悲哀
    01公交車上的一家三口,完美詮釋了「中國式家庭」的悲哀在十一月份,在鄭州的一輛公交車上發生的鬧劇,完美地將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家庭」呈現在了眾人的眼前。他們可謂是完美地詮釋了「中國式家庭」的悲哀。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失控的孩子都讓他們佔上了。這樣的家庭組合,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痛苦的深淵。正是因為擁有焦慮的母親和缺失的父親,孩子的教育才會出現問題,孩子才會變成失控的孩子。
  • 平湖學霸榮獲華人數學領域最高榮譽銀獎
    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由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丘成桐教授發起,於1998年在北京舉辦了首屆大會,此後每3年舉辦一次,已成為全球華人科學界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頂級盛會。本屆大會上有2000餘名來自全球各地的華裔及非華裔數學家參加,覆蓋數學的所有方向。ICCM數學獎(原晨興數學獎)是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最高獎,授予45歲以下在純數學與應用數學方面有傑出成就的華人數學家。
  • 被奧斯卡點名的偉大數學家:約翰·納什
    小編不是什麼專業的影評人,所以小編會以朋友的視角,為大家推薦小編喜歡的人物。那麼,讓我們接著上周的話題,繼續聊一聊科學科技圈裡,那些著名的偉人。看過我之前文章的小夥伴們,肯定都知道我的風格,就是先通過人物傳記以及小編自己的觀影體驗。來簡介這位科學家的情況,然後再從小編自己的視角和大家聊一聊這位偉人。
  • 我要上觀網|你見過的學霸有多強?
    【觀察者網 文/陳雅莉】日前,科學領域的第一巨獎「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S)揭曉,兩名80後的中國數學家——惲之瑋和張偉都獲得了其中的「數學新視野獎」。 兩名中國青年數學家惲之瑋和張偉獲得本屆「新視野獎」 圖自澎湃新聞
  • 含著金湯匙出生、頂級學霸,80後的他卻偏要跑龍套,還捧回了小金人!
    蒲絨絨吃什麼東西?為什麼最好不要把牛奶留在屋外給刺佬兒吃?你手中拿著的是本書的特別版——哈利·波特自己的《神奇動物在哪裡》的複製版,頁邊空白的地方有他和朋友們寫下的有趣筆記。作為第一個80後奧斯卡影帝,環環翻遍了他的族譜,也沒有第二個人從事演藝事業。
  • 這位00後大四學霸,用實力詮釋美
    來自中國科大少年班的吳千櫻便是人們口中的學霸。2019年12月,千櫻榮獲第39屆郭沫若獎學金,這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科生最高榮譽獎。在學習的道路上,興趣是千櫻最好的老師,她關注自閉症兒童和心理學研究,專攻神經科學方向,探索大腦深處的奧秘。千櫻熱愛科研,渴望探索未知。
  • 18世紀獨一無二的數學家,雙眼失明,卻創造最完美的公式
    高斯曾經說:「一個人第一次看到這個公式而不感到它的魅力,他不可能成為數學家。」 雖然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偉大公式",但是可以肯定它是最完美的數學公式之一。歐拉一生創作了886本書和論文,是歷史上著作第二多的數學家,甚至在他失明的17年裡,也沒有妨礙他的數學寫作,同時代的人更稱他為「分析的化身」。1936年,人們並不能確定歐拉著作的數量,但按照當時的出版水平,如果出版他全部的著作,大概需要大4開本60至80卷。
  • 阿里數學競賽73人獲獎:最小的19歲,95後博士蟬聯金獎
    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 Alibaba Global Mathematics Competition)由馬雲發起,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阿里巴巴基金會、阿里巴巴達摩院共同舉辦。大賽不設報名門檻,全世界愛好數學的人都可參與,不論是否出身數學專業、是否投身數學研究。據澎湃新聞記者了解,阿里巴巴為決賽選手準備了總計超過100萬元人民幣規模的獎金。
  • 這位淮北學霸參與研製了······
    在淮北,說起學霸很多人自然而然會想到淮北一中那裡絕對是生產學霸的工廠啊從一中走出去的學霸有多牛今天來認識下這位大咖▽孟勝,1981年生,淮北一中畢業,2000年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畢業,2004年獲中科院物理所凝聚態物理博士學位、瑞典Chalmers理工大學應用物理博士學位,2005-2009年在哈佛大學物理系任博士後。2009年7月回國任特聘研究員,現任研究員、課題組長、實驗室副主任。
  • 35歲川籍數學家張偉摘取「華人菲爾茲獎」(圖)
    學霸養成  羞澀的「偉哥」 每周上節課給同學補數學  剛到七中的時候,張偉留給同學的印象則是,幾乎每天都在座位上,不停地演算。他課桌上堆滿了課本和練習題,每當他算累了,就會從書堆裡抬起頭來,扶一扶眼鏡,跟旁邊的同桌聊幾句,然後又埋頭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裡。
  • 80後數學家許晨陽:我們的奧數世界一流,數學研究並不是
    獲獎理由是「在雙有理代數幾何學上作出的極其深刻的貢獻」。許晨陽是一位理論數學家,研究代數幾何。10月28日,在未來論壇年會上,許晨陽和來自北京、天津的中小學生對話,同時面對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王強的追問,回憶了將數學作為職業的自己是如何「煉成」的。許晨陽說,數學佔據了他人生的很大部分,人生當中任何一個其他部分,最終間接作用在數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