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學校長:沒有紮實的基礎研究,創新根本走不遠

2020-11-28 騰訊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溫州10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今天,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浙江省溫州市舉行。西湖大學副校長仇旻在出席本屆峰會的中外大學校長圓桌會時,說出了青年科學家們的心裡話:「沒有紮實的基礎研究,創新根本走不遠。」

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中外大學校長圓桌會。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 攝

今年初,西湖大學研究員周強在新冠病毒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把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的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解析出來,2月份發現研究成果,3月份發表研究文章。社會上就有一種聲音說,西湖大學怎麼做得這麼快?

仇旻副校長回應這個問題說,他在西湖大學分管科研工作,周強研究員2003年在北京清華大學讀本科時,正好經歷了SARS。他有一個研究方向與目標,就是要搞清楚冠狀病毒的結構,從2008年開始研究,2019年加盟西湖大學。今年1月大家開始關注新冠病毒的時候,他就把所有工作精力放在這個上面,才有了這樣的突破。

「用周強研究員的例子說明,基礎研究是需要長期積累,同時又要青年科學家堅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仇旻介紹,實際上基礎研究是不能著急的,想馬上得到成果是不大可能,平均只有3%左右的成功率,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沉澱,研究者終其一生去研究。

「十年磨一劍」在現實中是存在的。仇旻副校長表示,他在瑞士工作時就對自己感興趣的事一直做下去,不管這個研究是否有用,堅持研究二三十年,最終帶來非常重要的應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張希說,高壓物理材料是該校一個優勢的學科方向,兩代人接續努力,不斷賦予研究方向新的內涵。其裡程碑式的工作包括馬琰銘教授發現的,在高壓下導體可以變成絕緣體,國內外有1000多個研究小組在利用這種方法開展相關的研究。

吉林大學一名青年教授是在獲得化學相關專業學位,又在德國拿到博士學位之後加盟的,把物理與化學結合起來,開拓了高壓、超壓物理新的研究方向。張希院士說,兩代人薪火相傳,將非主流方向發展成了主流方向。目前,馬琰銘教授團隊正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重大研究專項,吉林大學也成為國內高壓化學、高壓物理的重點研究基地。

有人說「上天難、上天難,入地更難。」這是因為地表下面隨著溫度增高,壓力會不斷變大,鑽探到一定深度,鑽機的鑽頭就會變紅變軟。吉林大學地理系的老師們克服一系列科學難題,實現了「地殼一號」萬米鑽機的研製,在吉林松科二井實現7018米的深度,在新疆石油鑽井深度超過8200多米,讓中國成為繼德國、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實施萬米大陸鑽探專用裝備和相關技術的國家,為地理研究提供強大的工具。該校地球科學部青年老師帶領比他們更年輕的學生們,把深鑽技術帶到南極開展科學考察活動。近3個月中,他們克服了各種困難,獲得了南極200米冰蓋下的樣品,為研究南極地質演變和南極古時氣候提供重要的信息。

南京大學副校長張峻峰說,我們在科技創新方面面臨很多挑戰。比如,我國論文數、專利數、論文引用數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重大的基礎原創成果還是缺乏,不少關鍵核心技術還是受制於人,科技創新能力、體系和科技評價方面還有很多提升的空間,要努力實現更多「從零到一」的突破。

據介紹,南京大學正在通過問題導向,改變評價機制,在物質科學、量子調控、極限感知、地球科學、宇宙探索以及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領域,通過基礎研究來發展我們的應用技術,以在解決國家一些「卡脖子」技術方面做出貢獻。

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的淘汰率是比較高,只有不斷地「犧牲」和「倒下」才有成功的基礎,所有「犧牲」和「倒下」的也是光榮的。浙江大學副校長王立忠說,基礎研究是不斷地後浪推前浪,要寬容失敗,用比較好的制度與環境來支撐它。中國工程院院士、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認為,從事基礎研究的青年科學家不能跟風,要按照規律走;不折騰,一張藍圖繪到底。

仇旻副校長介紹,西湖大學在近3年裡正式籤約了139位世界級的青年科學家和資深科學家,給他們創造的環境是:不談論文、不講項目、不說轉化,用至少六年以上的考核周期支持他們,在科研經費、科研項目的選擇上有足夠的自主權,可以自主組建科研團隊,自主決定研究方向,讓這些人做想做的事情,在十年二十年以後真正找到突出的成果。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西南交通大學:明年校慶舉行中外名校校長高峰論壇
    2015年11月27日,在人民網2015大學校長論壇的「校長發布」環節,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發布「名校校長高峰論壇,發力十三五建設為了120年的校慶,目的非常明確,就是人文校慶和學術校慶,會進行隆重的慶祝活動,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活動是在明年5月15號我們將舉行中外大學名校校長的高峰論壇,我們既有來自海內外的重要的大學的校長做主旨演講,同時還有圓桌論壇,利用今天的平臺,邀請今天在場的和沒有在場的全國所有高校校長們能夠來參加中外大學名校校長的高峰論壇,大家共襄盛舉,共同為中國怎麼能夠發力「十三五」建設雙一流建言獻策,貢獻中國智慧,
  • 2018(長春)中外合作辦學校長論壇演講觀點集錦(一)
    9月16日-17日,全國教育大會剛剛閉幕之際,由吉林大學萊姆頓學院主辦、神州學人編輯部協辦的中外合作辦學校長論壇在吉林長春舉行。來自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的專家學者,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代表等在論壇上發表了演講,暢談了他們對同世界一流教育資源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理解和認識。
  • 中外大學校長圓桌會舉行 共話構建全球教育共同體
    中外大學校長圓桌會議現場  昨晚,一場推進教育與科研深度融合,構建科研與教育互助相長的良性互動的「中外大學校長圓桌會」,作為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的首場主旨活動,在溫州香格裡拉大酒店舉行,匯集二十餘所海內外知名高校校長、院士專家,共話青年成長與未來發展,教育共享與創新引領。
  • 福州大學校長付賢智寄望研究生: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奮鬥者
    「我們開展基礎研究要立足應用,要在基礎研究基礎上開展應用研究,努力實現 『全鏈條』研究,真正做到『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9月28日下午,福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二樓會議室不時傳來陣陣掌聲。這裡正上著一堂豐富生動的思政課,同時這也是一堂黨課,主講人是福州大學校長付賢智院士。
  • "中外大學校長"論壇實錄[7]
    而通信是包括通信的基礎設施,在現在日益全球化的經濟當中,可以說商業越來越多元化,多層次化。   (10:30:58):施春風:大學不斷在向這個過程提供它的貢獻,大學的貢獻包括創造知識和思想。這些可以說,會成為今後新的創新、以及創業精神的基礎。實際上,新知識的應用和商業化,也是需要大學和其他方面的合作。同時也需要大學不斷地提高和改善自己的科研文化。
  • 院士校長呼籲:要給青年科學家多「擺凳子」「搭臺子」
    可是,有些研究成果還沒有出來,「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學家連「冷板凳」都坐不了或沒得坐。沒有紮實的基礎研究,創新根本走不遠。」仇旻介紹周強研究員的例子說,從事基礎研究工作不可著急,想馬上得到成果的可能小,平均只有3%左右的成功率,需要長期積累,研究者終其一生去研究。
  • 天大校長龔克:好大學是一幫有志青年聚集的地方
    剛進廠,師傅送給他一本《車工基礎》,以後他自己又買了一本《金屬切削手冊》,可書中很多基礎知識,如幾何、三角函數等,根本就看不懂。經歷了「文革」停課鬧革命,初中畢業的他實際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當時,政治活動多,龔克花不少時間讀馬列原著,沒有一點自然科學基礎知識,怎麼讀得懂啊?學習對他來說,成為一種需要。   按當時的政策,工齡滿3年就有資格被推薦上大學。
  • 英國大學首位華裔校長:以學生為中心,研究不數論文和引用
    本文轉自【中國僑網】;據「科學網」微信公眾號消息,日前,NSR特約撰稿人王玲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原副校長郭正堂採訪了英國大學首位華裔校長逯高清。逯校長就目前任職的英國薩裡大學的辦學特色及他對中外高等教育的理解與感悟進行了分享。
  • 瞭望 | 科技創新從0到1怎麼突破?權威院士的解答來了——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
    ,做最具挑戰性的科學探索工作,不急於求成,不突擊成才終有一天,我們能夠用這些實驗室和大學創造的「深圳技術」定義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社會發展方式我國科技創新總體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階段,正從整體追趕向部分引領過渡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曉玲 白瑜12月13日,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給了三位中外科學家
  • "近親繁殖"制約創新 數位大學校長共研大學建設
    據估計,大陸高校六成教師畢業於本校,日趨嚴重的『近親繁殖』現象危害了大學的創新能力。」日前,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召開的「一流大學建設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朱清時如此分析高校創新能力低下的原因,引起了與會各大學校長們的共鳴。
  • 清華校長邱勇談全球創新:將成為至高法則
    至此,自今年3月上任校長以來,邱勇傾力主抓的國際化發展戰略落下了至為關鍵的一子。中外媒體報導稱,這是清華大學的一小步,中國高等教育進程中的一大步。  「走出去」的清華園  「總在倒時差,也就是從美國臨走前的那個晚上睡了一覺」。6月25日,剛剛返回北京一天、還沒有倒過時差來的邱勇,接受了《賽先生》的專訪。
  •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教育去行政化」遠未實現
    據新華社電 67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出現在3日的留學教育論壇「常青藤中國論壇」,他的演講主題是「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  這一主題也正是推動南科大成立的初衷。位於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被視作中國教育改革實驗的「小白鼠」。這所年輕的高校2012年正式建立,而在2011年就已經招收了第一批教改實驗班學生。
  • 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朱清時:大學應創新教學模式
    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朱清時
  • ...院士的解答來了——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讓科學家潛心科研,把精力放到從0到1的研究上,做最具挑戰性的科學探索工作,不急於求成,不突擊成才終有一天,我們能夠用這些實驗室和大學創造的「深圳技術」定義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社會發展方式我國科技創新總體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階段,正從整體追趕向部分引領過渡
  • 陳十一:創新是南科大根本的精神內涵
    近日,在南方科技大學2015年開學典禮上,該校校長陳十一以此與該校2015級935名新生共勉。  這是陳十一第一次以南科大校長的身份在該校開學典禮上露面,而該校2014年開學典禮則是南科大首任校長朱清時最後一次以南科大校長的身份發表公開演講。朱清時當時談到,該校當年總錄取人數較2013年大幅增長57%,突破600人,所錄新生高考成績名列「985」大學中上遊。
  • 中科大學校長朱清時:近親繁殖危害大學創新能力
    新華網合肥9月19日電(記者蔡敏、楊玉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朱清時19日在「一流大學建設系列研討會——2006」上說,調查顯示,大陸高校六成教師畢業於本校,日趨嚴峻的近親繁殖現象危害了大學的創新能力。
  • 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確認出席2020浦江創新論壇
    在本屆浦江創新論壇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九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其後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讀生物物理學及化學博士學位,短短9年間,他就獲得了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很快成為學校分子生物學系的領軍人物。
  • 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一行到訪深圳鵬城實驗室調研交流
    本站訊(記者文並圖 趙習鈞)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天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胡文平、王樹新,校長助理肖松山等到訪鵬城實驗室,調研實驗室建設發展經驗鵬城實驗室黨委書記楊士強,常務副主任鄒鵬,主任助理鄭仲文、周輝等代表實驗室主任高文院士熱情接待了金東寒校長一行,並與實驗室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座談會議。
  •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魏江:繼續走在創新創業的引領道路上 | 始業...
    所以同學們可以看到,我們有著走在全國前列的創新研究、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團隊以及全國首批創業碩博項目、精英班等,我們以創新創業為特色,始終走在中國創新創業的領航道路上,而未來,我們也希望同學們能夠和我們一起,共同在這條道路上求是創新、奮發圖強。
  •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沒有創新,自強就無從談起
    中新社北京11月28日電 (劉亮)「沒有創新,自強從何談起?」清華大學校長邱勇28日在第二屆中國發展規劃論壇上表示,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創新精神就是自強精神的最好體現,要自強,必創新,創新指向未來也決定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