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溫州10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今天,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浙江省溫州市舉行。西湖大學副校長仇旻在出席本屆峰會的中外大學校長圓桌會時,說出了青年科學家們的心裡話:「沒有紮實的基礎研究,創新根本走不遠。」
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中外大學校長圓桌會。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 攝
今年初,西湖大學研究員周強在新冠病毒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把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的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解析出來,2月份發現研究成果,3月份發表研究文章。社會上就有一種聲音說,西湖大學怎麼做得這麼快?
仇旻副校長回應這個問題說,他在西湖大學分管科研工作,周強研究員2003年在北京清華大學讀本科時,正好經歷了SARS。他有一個研究方向與目標,就是要搞清楚冠狀病毒的結構,從2008年開始研究,2019年加盟西湖大學。今年1月大家開始關注新冠病毒的時候,他就把所有工作精力放在這個上面,才有了這樣的突破。
「用周強研究員的例子說明,基礎研究是需要長期積累,同時又要青年科學家堅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仇旻介紹,實際上基礎研究是不能著急的,想馬上得到成果是不大可能,平均只有3%左右的成功率,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沉澱,研究者終其一生去研究。
「十年磨一劍」在現實中是存在的。仇旻副校長表示,他在瑞士工作時就對自己感興趣的事一直做下去,不管這個研究是否有用,堅持研究二三十年,最終帶來非常重要的應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張希說,高壓物理材料是該校一個優勢的學科方向,兩代人接續努力,不斷賦予研究方向新的內涵。其裡程碑式的工作包括馬琰銘教授發現的,在高壓下導體可以變成絕緣體,國內外有1000多個研究小組在利用這種方法開展相關的研究。
吉林大學一名青年教授是在獲得化學相關專業學位,又在德國拿到博士學位之後加盟的,把物理與化學結合起來,開拓了高壓、超壓物理新的研究方向。張希院士說,兩代人薪火相傳,將非主流方向發展成了主流方向。目前,馬琰銘教授團隊正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重大研究專項,吉林大學也成為國內高壓化學、高壓物理的重點研究基地。
有人說「上天難、上天難,入地更難。」這是因為地表下面隨著溫度增高,壓力會不斷變大,鑽探到一定深度,鑽機的鑽頭就會變紅變軟。吉林大學地理系的老師們克服一系列科學難題,實現了「地殼一號」萬米鑽機的研製,在吉林松科二井實現7018米的深度,在新疆石油鑽井深度超過8200多米,讓中國成為繼德國、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實施萬米大陸鑽探專用裝備和相關技術的國家,為地理研究提供強大的工具。該校地球科學部青年老師帶領比他們更年輕的學生們,把深鑽技術帶到南極開展科學考察活動。近3個月中,他們克服了各種困難,獲得了南極200米冰蓋下的樣品,為研究南極地質演變和南極古時氣候提供重要的信息。
南京大學副校長張峻峰說,我們在科技創新方面面臨很多挑戰。比如,我國論文數、專利數、論文引用數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重大的基礎原創成果還是缺乏,不少關鍵核心技術還是受制於人,科技創新能力、體系和科技評價方面還有很多提升的空間,要努力實現更多「從零到一」的突破。
據介紹,南京大學正在通過問題導向,改變評價機制,在物質科學、量子調控、極限感知、地球科學、宇宙探索以及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領域,通過基礎研究來發展我們的應用技術,以在解決國家一些「卡脖子」技術方面做出貢獻。
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的淘汰率是比較高,只有不斷地「犧牲」和「倒下」才有成功的基礎,所有「犧牲」和「倒下」的也是光榮的。浙江大學副校長王立忠說,基礎研究是不斷地後浪推前浪,要寬容失敗,用比較好的制度與環境來支撐它。中國工程院院士、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認為,從事基礎研究的青年科學家不能跟風,要按照規律走;不折騰,一張藍圖繪到底。
仇旻副校長介紹,西湖大學在近3年裡正式籤約了139位世界級的青年科學家和資深科學家,給他們創造的環境是:不談論文、不講項目、不說轉化,用至少六年以上的考核周期支持他們,在科研經費、科研項目的選擇上有足夠的自主權,可以自主組建科研團隊,自主決定研究方向,讓這些人做想做的事情,在十年二十年以後真正找到突出的成果。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