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已經接觸過一元一次方程,只是當時我們不知道這種方程叫什麼名字,上了初中以後,我們正式給出這種方程的名字——一元一次方程。
一、什麼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首先我們先來複習下什麼叫做方程。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x+y=z,xy=z,x=1都是方程。未知數一般用字母來代替,等式裡都含有等號,所以一個式子只要同時具有字母和等號,那它就是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需要同時具備3個條件,2個顯性條件:「一元」、「一次」,以及一個隱性條件:「整式」。
「一元」就是只含有一個未知數,「一次」就是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1(也就相當於未知數的次數都是1),「整式」就是等號兩邊都是整式,即分母中不含有字母。
一元一次方程屬於整式方程,與整式方程對應的是分式方程,即分母中含有未知數的方程。
二、為什麼要學習一元一次方程?
通過小學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一道應用題的解法可以分為兩大類:算術解法和方程解法。
算術解法要求必須理清題中各種關係,找出其中規律,在遇到一些較複雜的問題時,往往很難下手。
方程解法則可以把題目中的未知量當成已知量來用,降低了思考的難度,更容易列出算式,所以在遇到一些較複雜的問題時,方程往往會佔有很大優勢。
除了解題優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方程體現了「代數」的思想。
三、如何來列方程?
列方程的依據——等量關係
等量關係怎麼找?
1、題目條件中找;
如和差倍積關係,幾倍多幾或少幾等,往往就是題目中的某一句話。
2、已知的一些公式或數量關係式;
如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速度×時間=路程、單價×數量=總價、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等。
3、隱含的等量關係
比較典型的有部分量之和=總量,同一個量的不同表示相等,後面解方程的學習中課本上有專門介紹。
★很多題目中往往不止一個等量關係,這時我們一般選擇較簡單的一個來設未知數,較複雜的一個來列方程。如和倍差倍問題中,我們一般選倍數關係來設,和差關係來列。
四、怎樣解方程?
解方程的依據——等式的性質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