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氣最大的酒樓,乾隆御廚曾親自掌勺,連慈禧都派人出宮點餐

2021-01-09 左都御史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飯這件事在任何朝代都是統治者最為關係的大事,百姓沒飯吃就要造反,天下就不太平。可是在太平時期,吃飯也不僅僅是果腹那麼簡單了,它關乎臉面。清代時京城就有很多高檔的飯館,那裡面吃的就是臉面。

清代北京城著名的飯館有「八大樓」、「八大居」之說。其中尤以「八大樓」最為著名,即所謂的「買布到八大祥,吃飯到八大樓。」「八大樓」即致美樓,東興樓、泰豐樓、鴻興樓,新豐樓、安福樓和及萃樓。致美樓更是居八大樓之首,素有「八樓唯致美」之譽。

致美樓原名致美齋,坐落在北京繁華的前門外煤市街,開業於明末清初,是一家真正的百年老店。致美齋原先是一家姑蘇風味菜館,生意一直很好。後來,乾隆皇帝的御廚景啟出宮後被聘請為首席廚師,使致美齋的菜點集南北烹調之精、匯御膳民食之粹而名噪一時。

當時的京城,王公貴族和富商巨賈請客吃飯都首選致美齋,因為這裡面的御膳做的和宮裡的一樣,那些富商們再有錢也很難有機會品嘗到御膳,於是都到致美齋來顯擺。到了這裡吃飯,吃的可就是正兒八經的臉面了。據說,致美齋一桌像樣的飯菜下來,少說也得十幾兩銀子,多的則達上百兩,夠普通百姓家吃上一年半載的了。

清末民初,致美齋不知何故倒賣給李氏、楊氏、張氏三位山東人。他們三人,都是廚師出身,各有一手製造滷味菜點的好手藝,經過他們的創造,山東風味獨佔鰲頭。為了招攬生意,店主又購置煤市街路西一個有二十二個房間的二層紅樓。至此,致美齋分為東西兩院。

路東原四合院式二層樓房,坐東向西,鋪面平房三件,北邊兩間是廚房,另一間為門道,朱門兩扇,「致美齋」字號高刻於門庭上端,青磚為底,頗為醒目。院內低洼處,置一個近六平方米長方形的木製魚盆,鯉魚池中遊,綠草水上浮,既能觀賞,亦可供食客指魚為菜。

路西,紅樓坐北朝南,朱門雕漆,曲徑通幽。室內貼滿名人字畫,青磚鋪地,清淨舒適;設有紅方桌、凳,另備圓桌一張,房間以木扇相隔,遇有辦宴席者,可隨時將隔扇拉開,印有「萬壽無疆」的碗、碟、盤、象牙筷子、精美雅致,古香古色。這些雅座,專供貴賓飲宴。

致美齋在三位店主的合力經營下,廚師陣容整齊,技術精湛,講究色、香、味、形,能做一百多種菜點,如四吃活魚、雲片熊掌、百鳥朝鳳、遊龍戲鳳、三絲魚翅、壽比南山等等。尤其是四吃活魚最為出名,就是一條活魚在一桌上做出四種吃法:頭尾紅燒改清煮做湯;中斷魚身,從中間魚骨劈成兩片,一片糟醋,一片糟溜;鯉魚的魚子,營養豐富,可單另紅燒。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致美齋增設分店,擴建了三層大樓,清書法家王序親題「致美樓」匾額。據說,慈禧太后吃膩了宮中的御膳,常常私下讓李蓮英派人到致美樓點幾樣可口的飯菜。有了慈禧太后的捧場,致美樓的名氣就更大了,也奠定了它京城第一飯館的美譽。

民國初年,山東人王東南出任致美樓經理,使致美樓達到鼎盛時期,店員由原先的二十多人增加到一百餘人,滿清皇室、民國要員、藝苑大師以及社會名流,都是這裡的常客。

相關焦點

  • 乾隆皇帝念念不忘的「紅嘴綠鸚哥」,原來慈禧太后也愛吃!
    波菜浙江桐鄉特產甜辣醬,傳說有一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一戶人家,時至中午,那家人就請乾隆皇帝用飯,其中有一個菜是菠菜燒豆腐,乾隆帝吃了感到味道鮮美,就打聽這菜名,主婦見來人不凡,就有意開個玩笑,說這是祖傳菜,名叫「紅嘴綠鸚哥
  • 探秘清代第一鑄幣廠:曾為慈禧鑄造「紀念幣」
    宣統年間,全國各省幾乎都已停鑄制錢,僅寶泉局鑄過一種重一錢的「宣統通寶」小平錢,數量極少。辛亥革命以後,隨著清王朝的覆滅,寶泉局被廢棄。如今,當年的四個作廠,只有位於東四四條胡同內的東作廠尚有遺蹟,也是目前北京唯一遺存的清代鑄幣廠舊址,其他三座均已消失,位於北新橋三條的北作廠也無蹤跡可尋。
  • 乾隆皇帝與「紅嘴綠鸚哥」和「松鼠鱖魚」的故事
    乾隆大悅,遂問店家此菜何名?店家唱個諾道:「此乃金鑲白玉匾,紅嘴綠鸚哥。」乾隆回宮後,吩咐御膳房也給他烹飪這道菜,然而,那御廚冥思苦想,心力交瘁,也未燒制出「紅嘴綠鸚哥」。眼看性命不保,只好.....乾隆一看,龍顏大怒:「大膽奴才,競敢戲弄聯!這是什麼「紅嘴綠鸚哥』?「御廚嚇得叩頭如搗蒜:「皇上息怒!這'紅嘴綠鸚哥'是奴才親自從山林裡逮來的,那鸚哥渾身上下連一根雜毛也沒有。"
  • 老北京豆汁是食品工業中的生化武器,乾隆和慈禧也是愛喝
    文學界的美食流汪曾祺先生曾寫過《豆汁兒》的北京:「沒有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另外,段子也包含在文章中:豆汁兒攤上的泡菜不算。一些保定村民坐下來,拿出兩張饅頭,問「豆汁兒多少錢一碗」,賣豆汁兒告訴他,「鹹菜呢?」-「鹹菜不要錢。」-「那給我來一碟鹹菜。」
  • 慈禧一生嬌奢,最愛吃兩道菜,一道用料噁心,差點把這動物吃滅絕
    然而,在國家危急的時候,裡裡外外都需要錢,慈禧卻依然沒有下降自己的生活水平。慈禧太后的晚年,沒有什麼別的追求,最大的追求就是吃和穿。她每天要準時吃三餐,而且一頓正餐有餐後的點心,還有正餐,加起來一共有一百多道。她吃不完,就算浪費,也要維持這個皇家這些虛無的排面。
  • 清宮中此動物被視為吉祥之兆,可慈禧卻很厭惡,因為它與貞潔有關
    不過值得說明的是,辛酉政變後名義上大清的最高掌權者還是慈安太后,只不過她對權力不熱衷,朝政大事這才落入了慈禧之手。清代和中原王朝一樣都講究嫡庶之分,論政治地位慈安是鹹豐皇帝的皇后,而慈禧只不過是個貴妃,這一身份註定了慈禧在慈安面前永遠都要矮上一頭。儘管慈禧是同治帝的生母,可祖宗家法不可違。在皇室宗親和滿朝大臣看來,慈安才是真正的後宮之主。
  • 據傳慈禧太后這麼吃
    據《河南民俗研究》記載: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相傳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人、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時恰逢冬至節氣,大雪紛飛,異常寒冷。當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分發給人們吃。
  • 清代皇帝最寵愛的5位后妃像:圖3年羹堯之妹,圖4讓乾隆一生傾心
    清代皇帝最寵愛的5位后妃像:圖3年羹堯之妹,圖4讓乾隆一生傾心 1636年,皇太極冊封五大福晉時,封海蘭珠為關雎宮宸妃,為四妃之首。1641年,海蘭珠病逝,年僅33歲。圖為故宮內收藏的海蘭珠朝服畫像。 赫舍裡,孝誠仁皇后,清聖祖康熙最為寵愛的后妃。她是清代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作為平衡政局的棋子,而成為康熙的結髮妻子。入宮後,赫舍裡以自己「淑德彰聞」"的行動,成為康熙的賢內助。
  • 故宮裡的清代藍色玻璃器皿,連雍正和乾隆都愛的藍色,是怎樣的?
    當然了,對雍正和乾隆來說,這種跟水晶一樣,塑造性極強的東西,自然也是要好好把玩一番的。故宮裡面有許多玻璃器,這些依託皇宮雄厚財力背景之下制出的玻璃器物,其觀賞價值可真不低,而且色彩豐富、質地精純,看著極賞心悅目。清代時期的玻璃器,主打藍色的可不少。
  • 古人沒有相機但有畫像:圖3是洋人偷畫的乾隆,圖5真是「鞋拔子臉」嗎?
    郎世寧著筆畫的畫像,真實度是可以考證的,果然是如同仙女下凡一樣美麗,可惜命不好,37歲就去世了,她去世之後,乾隆性情大變,從此變成了一個實行高壓政策的皇帝。可見富察氏對乾隆的影響之深。郎世寧(1688.7.19-1766.7.16),清代宮廷畫家,義大利米蘭人。
  • 《乾隆迷路圖》標出「迷路」遇美食處引熱議
    地圖上用紅點密集地標出了乾隆曾「迷路」並邂逅美食之處。很快被網友們大量轉發並引起熱議。迷路點最北到黑龍江 乾隆爺基本吃遍全國「徐州烙饃、宿遷車輪餅、靖江蟹粉湯包、鎮江鍋蓋面、六合瓜埠賴月月餅、無錫小籠包、蘇州魚湯麵、崑山奧灶面等。」記者注意到,在網絡熱傳的乾隆迷路美食地圖中,最北到黑龍江,江蘇約有10道美食上榜,數量為全國第一。
  • 乾隆的「裹屍布」,曾被孫殿英盜取,為何能拍賣出1.3億元?
    文/鏡子 標題:乾隆的「裹屍布」,曾被孫殿英盜取,為何能拍賣出1.3億元? 古代的文物多種多樣,有的是瓷器珠寶,有的是木雕玉床,殊不知曾經古人身上的裹屍布也是一樣文物,曾經乾隆皇帝的裹屍布,更是被拍賣出了1.3億元的價格,這東西從何而來,它又真的值這麼高的價錢嗎,而買回去的人又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態呢?
  • 樂壽堂的「敗家石」讓乾隆不惜拆牆破門,頤和園的奇石個個有來歷
    乾隆把此石置在樂壽堂後,經常觀望欣賞,考慮到母親的諱忌,根據此石的形狀和潤色,取意石巖突兀如青芝出岫,起名「青芝岫」,並將三個字刻在石頭上,又揮筆題寫了「神瑛」、「玉秀」四個大字,還命大臣們題字寫詩,都刻在大青石上。三百多年過去了,這塊「青芝岫」依然安置於樂壽堂前,每天熙熙攘攘的遊客在這裡欣賞昆明湖的湖光山色和樂壽堂的精緻恢弘時,定會注意到這塊巨石。
  • 乾隆的裹屍布價值多少?為何這麼值錢?
    2010年,乾隆的裹屍布「緙絲陀羅尼經被」被中美宏凱威拍賣公司公開拍賣,並且拍出了1.3億元人民幣的天價。乾隆的裹屍布是最高級的緙絲陀羅尼經被,此被共分六個等級,而乾隆的陀羅尼經被是西藏活佛敬貢給乾隆皇帝專用;它由藏羚羊羊絨、獐子絨和真絲混合緙絲而成,被上寫滿了梵文字體的經文,具有超度亡靈、令亡者罪滅福生,免除過去世間一切冤家魔障之難。乾隆的緙絲陀羅尼經被長2米,寬1.38米,民國時期軍閥孫殿英盜竊東陵,從乾隆身上剝下了這件珍貴文物,使之可以再見天日。
  • 頤和園賞花正當時,乾隆慈禧都住過的樂壽堂,這片玉蘭太美啦!
    最早這是乾隆皇帝所建。樂壽堂在頤和園的位置非常好——背靠萬壽山,前臨昆明湖,原本這是作為乾隆皇帝退位當太上皇后享清福用的寢宮,這乾隆帝還真會挑地方。樂壽堂的名字由來也頗為講究,語出《論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不過我們現在看到樂壽堂是光緒時期重修的,最早的毀於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入侵的英法聯軍之手。
  • 乾隆的裹屍布拍出了1.3億的天價
    盜墓探寶,歷來都是為人們所不齒的行徑,而且古墓之中,機關重重,稍有不慎盜墓賊就會丟了小命,人財兩空。儘管如此,古往今來,利慾薰心之輩多如牛毛,他們晝伏夜出,遊走於各古墓之中,大發死人財,孫殿英就是其中一位。1928年,軍閥孫殿英敲開了清東陵地宮大門。
  • 慈禧寵愛的公主,曾用英文向世界宣傳中國,最後慘死美國街頭
    德齡就是一個名正言順進宮居住的人,她原本是朝中四品大臣的女兒,但因為國際關係的持續緊張,使得這位四品大臣只能拖家帶口的出使於日本和德國,這也讓德齡成長為一個擁有豐富閱歷的人。」,通常都是德齡親自拍攝的。
  • 此人曾是慈禧最愛,死後卻身首異處,棺材只有一顆頭顱和一條辮子
    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慈禧太后的心腹,並因得了慈禧的歡心而左右逢源。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清朝政府在慈禧去世之後,仍然為李蓮英修建了墳墓。李蓮英是漢族,出生於道光二十八年(公元一八四八年),是河間府(今河北省河間市)人,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二。
  • 古今中外最出名的1道菜,朱元璋和慈禧的最愛,皇宮廚子卻不敢做
    原來在朱元璋小的時候,他的雙親都死在了瘟疫之中,後來他被當地的一個寺廟收留做了和尚,至少這樣有地方住,有飯吃,但是後來因為瘟疫,寺廟也漸漸沒有人來供香火,朱元璋後來不得不跟隨師傅出去化緣,但是因為瘟疫後來的災荒更是嚴重,已經好幾天都沒有吃東西的朱元璋暈倒在了路邊,最後有一位好心腸的老人把他救了起來,當時這個老人就把家裡僅剩的豆腐青菜和米飯給他做了一頓飯,朱元璋吃了之後,身體也就漸漸恢復,就問老人給他做的是什麼飯
  • 慈禧真的把麗妃做成人彘?有人講得繪聲繪色,但真相在宮中秘檔中
    還有傳聞更加離奇,說慈禧效仿漢代呂后殺害戚夫人和唐朝武則天殘殺王皇后的手段,下秘旨如法炮製,拔光麗夫人頭髮,斷去四肢,藥啞聲音,剜出雙目,薰聾耳朵,做成「人彘」,置於酒缸之中,麗夫人受盡凌辱,最後慘死。這個離奇的傳聞到底是真是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