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做個小聲明,下文中將會涉及到某些深奧或者敏感的話題,因自身水平有限,而我又想打腫臉充胖子,所以個別地方我只能假裝欲言又止,製造一種看起來很牛逼的假象。當然,如果有興趣,也可以私下深入交流探討。
早些年,「鬼壓床」被說得非常神秘,已經沾上了靈異色彩。所謂「鬼壓床」就是指睡覺的時候突然意識清醒但是無法控制肢體。現在科技發達了,科學大叔們經過研究,發現這只是個生理現象,醫學上叫「睡眠癱瘓症」,具體的解釋可自行查閱相關資料。當然,沒必要看到「症」字就驚恐萬分,按我的理解,醫學上喜歡把生理現象稱之為「症」,從醫學角度上看,生活中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犯病,打嗝是膈肌痙攣,打瞌睡是內源氧缺乏症,當然,醜也是病,君不見整容場所都叫醫院。
關於「鬼壓床」,身邊的人群中,有過這種經歷的人還是有的,但是不多,或許是有些人因為忌諱不敢說出來。我對這個也是充滿好奇,雖說科學大叔們已經說得很清楚,但我還是偏向喜歡「靈異版」的解釋。世間很多事情,並非打上官方兩字或者舉著科學大旗就是真理!比如,我們課堂裡學的「達爾文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明顯就有嚴重「硬傷」,具體可看《被禁止的歷史》一書。對我來說,很多「真理」,只不過是一種相對來說比較有根據的解釋而已,我持中立態度。具體情況最好還是自己試一試,體驗一下,「鬼壓床」也是一樣!
說到體驗「鬼壓床」,這個事還真強求不得,可遇不可求。而我還就「有幸」體驗了一次。時間應該是在2015年,大約在冬季吧。那幾天為了繞過大陸的備案機制,又為了省錢,也為了驗證技術上的「胡思亂想」,做了一個超級爛的網站,硬是將指令從深圳送到西非馬裡,然後到美國,經英國中轉到浙江,最後回到深圳。看起來老牛逼了,實際上毫無實用價值,但我為之連續「奮戰」了將近20個小時,一夜未宿,等到實現了設想的效果,我已經沒力氣激動,直接跑到房間一躺,昏睡了過去。「鬼壓床」的體驗就發生在這次睡眠中。
實在是太累了。我從上午一直昏睡到傍晚,估計是傍晚六點多的時候,我突然清醒,想要睜開眼睛,居然睜不開,想翻個身,居然也是無法控制。因為之前閱讀過大量有關「鬼壓床」的資料,對這個「症狀」的「臨床表現」瞭然於胸。所以在須臾之間,我便知道:我「終於」碰上「鬼壓床」了!那一刻,真是又驚又喜。喜的是終於可以體驗一把,驚的是擔心這個真是「靈異現象」。先前我是有做好充分準備的,如果是「靈異現象」,便用藏傳佛教「六字真言」闢[pì]之。看清楚了,是「闢」不是「避」,區別在哪呢?「避」是躲開,迴避;而「闢」是驅除,駁斥。一個是撒腿跑一個是與之抗爭。都說「臨床表現」是動不了了,沒辦法跑啊,所以也只能「闢」之。千萬別以為我很勇敢,其實都是無奈之舉!
為何要用「六字真言」(也叫「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我本身對佛學沒有深入研究,只是偶爾喜歡看看南懷瑾老先生、趙樸初老先生等國學大師的論著。從中直接獲取大師們的研究心得,不加研究(皆因自身水平不夠),直接使用。看我囉嗦了一堆還是沒說出個之所以然,確實是,因為按我的水平一時半刻真說不清,總之,我就是要用「六字大明咒」。
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怎麼讀呢?現代漢語讀音:唵(ōng)嘛(ma)呢(nī)叭(bēi)咪(mēi)吽(hōng)【百度的】。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兩首歌中有出現六字大明咒,一是韓紅的《家鄉》,一是朱哲琴的《阿姐鼓》。這兩首也是超級有故事的作品,特別是《阿姐鼓》(有機會再聊)。在我看來,「咒語」的讀音一定要精準,否則無效!而單看這六個字的拼音標註,要熟記於心並能脫口而出,對我來說是有困難的。所以,雖然我對如何應對「鬼壓床」做了「充分」準備,但是關鍵時刻,我,還是掉鏈子了。
就在我打算驗證「鬼壓床」是不是「靈異現象」的時候,我突然腦中一片混亂(其實本來就已經慌亂),任由怎麼回想,也憋不出「六字真言」的全部讀音,只能想起前一兩個音。我能夠感受到自己全身已經微微出汗,而且胸口極其悶堵,非常像坐跳樓機的時候,從上往下墜那一刻的感覺。我一次又一次強迫自己想出「六字真言」的讀音,但越是緊張越是想不出,那是一種無法形容的憋屈,痛苦不已。我記不起聽力會不會「失靈」,但非常清楚嘴巴是可以動的。因為,我憋到最後還是放棄了,最終從嘴裡噴出了一個字「草」,千言萬語彙成一個字——草!
腦子依然非常清醒。也知道自己是側臥著,左側臥,壓到心臟的姿勢。身體好像已脫離,也感受不到其他狀況。因為放棄了「抵抗」,胸口似乎也舒服了一些,想了一想,我立馬決定:管他的,繼續睡吧!於是,還是原來的姿勢,還是熟悉的床。我居然很快又睡著了,真是服了自己。
完全醒來是晚上八點出頭了,渾身疲軟,慢吞吞換好衣服,晃悠悠出門找吃的。一出門,自己都不想去理這件事了,只想吃飯。但那次的體驗歷久難忘,即使過了兩年,細節也是非常的清晰。有時候懷疑「鬼壓床」應該是一種特殊的夢境,但是夢境的話……不管了,不管了,實在沒興趣了,就這樣吧。
轉載自:《覓古探幽》,授權食茶配趣味發布(作者:滷蛋),轉載請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