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正在建設的深圳寶安國際機場衛星廳,大樓西側正在架設屋頂鋼架。南都記者 趙炎雄 攝
南都訊 記者張豔麗 近日,交通運輸部發布支持深圳開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意見,明確要求深圳開展高品質創新型國際航空樞紐建設等。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和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深圳機場發展步伐加快。為滿足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深圳正加快機場衛星廳、三跑道等新一期擴建工程建設。
9月5日,記者在現場看到,深圳機場兩條跑道中間的衛星廳工程建設現場一片火熱。目前,衛星廳主體混凝土結構已經全面封頂,計劃2021年中交付使用,屆時每年可為2200萬人次旅客提供候機和中轉服務。
衛星廳作為T3航站樓功能的延伸
深圳機場是集海、陸、空、鐵聯運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型國際空港,自1991年通航以來,航空客貨運業務持續保持快速增長。目前,深圳機場在用的T3航站樓設計年吞吐量4500萬人次,隨著機場航空主業快速發展,2019年旅客吞吐量已超過5000萬人次。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和先行示範區加快建設,深圳機場的地位越發凸顯。近日,國家交通運輸部發布《交通運輸部關於深圳市開展高品質創新型國際航空樞紐建設等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通過1—2年時間,深圳機場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服務品質不斷提升。通過3—5年時間,深圳機場多航站體系形成,綜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深圳機場與全球創新型城市、歐美澳熱點城市及「一帶一路」新興市場國家節點城市連接的國際航線數量超過100條。
為了更好地支撐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深圳機場正在全力推進衛星廳、第三跑道等新一期擴建工程建設。根據相關設計規劃,深圳機場衛星廳及其配套工程作為T3航站樓功能的延伸,規劃年旅客吞吐量為2200萬人次,建成後將主要提供國內旅客候機、到達及中轉服務,旅客的始發終到手續,包括值機、託運、安檢、行李提取等仍將在T3航站樓完成。
4個指廊鋼結構已現雛形
深圳機場衛星廳位於T3航站樓北側,在機場一跑道和二跑道之間。衛星廳共設地上四層、地下一層,其中地上首層到四層分別主要用於行李裝卸、國內到達、國內出發和「兩艙」候機,地下一層主要為捷運站臺、行李分揀機房。
其中,由中建股份承建的深圳機場衛星廳及其配套工程項目,總合同額達40.79億元,項目整體採用「X」型蝠鱝構造設計。據中建股份深圳機場衛星廳項目執行經理介紹,目前,衛星廳主體混凝土結構已經全面封頂,東南、東北、西南、西北4個指廊鋼結構已現雛形。
為了提升旅客乘機出行體驗,衛星廳還將通過旅客捷運系統與T3航站樓相連接。「旅客捷運系統的整個土方施工工程已經全部完成開挖,建成後旅客從T3航站樓到衛星廳只需要3分鐘左右,極大地便捷了出行。」該負責人介紹。除了便捷高效的捷運系統,深圳機場以方便旅客為前提,通過對衛星廳建築空間和路徑的系統設計,可提供快速、便捷的中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