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最後一根桁架鋼梁緩緩起吊、精準拼接,深圳機場衛星廳鋼結構工程實現全面封頂,為衛星廳及其配套工程的順利完工奠定了堅實基礎。作為深圳機場新一期擴建的核心項目之一,衛星廳是深圳機場打造高品質創新型國際航空樞紐的重要基礎設施,計劃明年投用,啟用後將對提升機場服務保障供給能力。
衛星廳鋼結構投影面積相當於 10 個足球場
據了解,於 2018 年 12 月正式開工的深圳機場衛星廳,總建築面積約 23.9 萬平方米,由中央、東南、東北、西南和西北指廊組成,平面投影呈 "X" 型。衛星廳分為地上四層、地下一層,設有 42 個固定端登機橋。根據規劃,深圳機場衛星廳將於 2021 年建成投用,通過捷運系統與現在的 T3 航站樓相互連接,有助於進一步釋放深圳機場空地資源,更好支撐高品質創新型國際航空樞紐建設。
" 衛星廳的鋼結構由下部勁型鋼柱、屋蓋及登機橋等組成,總用鋼量約 2.3 萬噸,相當於半個 T3 航站樓的用鋼量。其中,屋蓋最大跨度達到 90 米,屋蓋鋼結構約 1.1 萬噸,投影面積約 7.6 萬平方米,相當於 10 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 據深圳機場擴建工程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深圳市和全國民航重點建設項目,深圳機場衛星廳自開工建設以來,便獲得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今年以來,面對疫情給衛星廳施工造成的不利影響,深圳機場聯合各參建單位,在嚴格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率先在全市實現復工復產,並大力組織人力、物力等資源夜以繼日補工期。去年 7 月,隨著首吊順利完成,衛星廳鋼結構工程建設正式啟動。在施工高峰期,衛星廳西南、西北等五大區域同時施工,5 臺大型履帶吊車、60 餘臺汽車吊車、1000 餘名建築工人投入建設,有效保障了衛星廳鋼結構工程的施工進度和質量,最終於近期順利實現鋼結構封頂。
在國內機場中率先應用 BIM 技術
近年來,深圳機場圍繞 " 智 " 戰略和打造 " 精品工程 " 的理念,以數位化轉型助力提升機場智慧化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衛星廳鋼結構施工中,深圳機場在國內機場中率先應用 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進行管理,通過可視化建築模型統籌整體施工方案,確保各區域可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施工方法、施工設備,實時監控施工進度,為衛星廳項目又好又快施工有效助力。
" 由於衛星廳鋼屋蓋結構為倒三角交叉鋼桁架 + 三角錐焊接球網架結構,杆件拼裝及空中單元組裝肢點特別多,安裝及卸載過程結構變形較大。為此,我們通過 BIM 技術進行了鋼屋蓋安裝全過程模擬,很好地解決了鋼結構安裝精度及變形控制這一難點問題。" 據介紹,BIM 技術貫穿了深圳機場衛星廳設計、施工和運維各個階段,實現了建築信息的全生命周期共享。藉助 BIM 技術,深圳機場強化了對衛星廳工程的精細化管理,有效增強了工程進度和質量控制,提升了管理效能。
下一步,深圳機場將聯合衛星廳項目各參建單位持續加大投入,合理制定施工計劃,全力以赴推動屋面、幕牆、精裝等工程進度,力爭衛星廳於 2021 年按期建成投用,為加快建設高品質創新型國際航空樞紐,推動 " 雙區 " 建設和民航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讀特記者 徐興東 / 文 劉羽潔 / 圖 通訊員 葉丹 鄒金傑
【來源:深圳特區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