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內小太陽的釋能產熱機制的位置在內地核中:故又稱地心小太陽

2020-12-07 騰訊網

地內的釋能產熱機制的位置究竟在哪裡呢?

地震波的研究表明:

從地表到地下2900公裡處基本上都是固體巖石組成的地殼和熔融地幔。

從地下2900公裡以下到5155公裡深處,地震波縱波的速度突然大大降低,橫波則突然完全消失;此後到5155公裡處才又逐漸恢復正常。橫波不能通過這一事實表明,外地核是由不能維持剪切應力的流體物質所組成。很多地球科學家認為,這一事實表明,外地核的地震波吸收係數很小,剛性模量為零,因而可確定其為液體所組成;呈液體的原因是這裡的溫度超過了熔點。

從地下5155公裡以下到中心637公裡深處內地核,縱波和橫波都有,已證實縱波穿入內核時轉換成橫波,穿出內核時又轉換成縱波,因此肯定是固體。(成都地質學院編著的《動力地質學原理》p34-38;地質出版社,1978年7月第一版)

《領悟我們的宇宙》作者(美)斯泰茜.佩林,蘿拉.凱,布拉德.史密斯,喬治.布盧門撒爾。重慶出版社2015-12出版第132-頁

因此,我們推測地內的釋能產熱機制——即核裂變反應堆——應該是位於內地核中。

資料連結四《地核溫度高達6000攝氏度 與太陽表面溫度相當》)

作者:wanghui 來源:中國日報網2013-04-28

地球結構分為多層,從外到內依次為地殼、地幔、液態外核、固態內核

據外媒4月26日報導,最新研究發現,地球有一顆火熱的「心」,地球內核溫度比以往測量值高出1000攝氏度,與太陽表面一樣熱。

科學家在實驗室以極高精度測定了鐵的熔點,然後用以推算地球鐵質內核和外核交界處溫度,估算結果為6000攝氏度,與太陽表面溫度相當。

這更好地解釋了地球是如何產生磁場的。地球擁有一個固態內核,為液態外核所包圍。再往外是地幔。科學家認為,在內核和地幔層之間需要有一個1500攝氏度的溫差才能實現「熱運動」,「熱運動」加之地球自轉一同導致了磁場的產生。

但是,以往對地核溫度的測量未能發現足夠的溫差,這足足困擾了科研人員20年。

這次實驗得益於新的X射線技術,它使測量速度比以前更快。實驗室壓縮的鐵樣品往往只能維持數秒,這讓研究人員難以判斷鐵究竟是處於固態還是開始熔化。

實驗發現,在220萬倍標準大氣壓條件下,鐵的熔點是4800攝氏度。由此,科學家推斷出在330萬倍標準大氣壓條件下,地球內外核交界處溫度高達約6000攝氏度。

新研究結果發表在4月26日《科學》雜誌上。參與此次實驗的有多個組織,包括法國國家技術研究機構(CEA)、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以及歐洲同步輻射實驗室(ESRF)。

(來源:中國日報網 信蓮 編輯:劉世東)

資料連結五:

《我專家質疑「地球將變太陽」》《今日科苑》2007年第17期  作者:馬佳

2007年7月9日,德國的科學家公布,地球直徑比5年前縮小了5毫米。然而,就在2007年的早些時候,一條來自俄羅斯《真理報》的新聞卻稱,地球半徑每年增長1毫米,而幾十億年後不斷膨脹的地球由於內部溫度的升高而發生核聚變反應,會變成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這一消息引起了不少人的興趣。關於"地球是否膨脹"的話題一直在學術界存有很大爭議。不過,對於"變恆星"則被我國科學家笑稱為一個"國際玩笑"。採訪中,幾位天文學家都對此說提出了質疑。

這兩個資料,也進一步佐證了:地內的釋能產熱機制——即核裂變反應堆——是位於內地核中!

相關焦點

  • 三、「地內小太陽」的產能釋熱機制位於哪裡?地心內地核中。
    從地下2900公裡以下到5155公裡的外地核——是高溫作用形成的流體物質。 從地下5155公裡以下到中心637公裡深處的內地核——是高溫高壓下的固體。由此,科學家推斷出在330萬倍標準大氣壓條件下,地球內外核交界處溫度高達約6000攝氏度。 (來源:中國日報網 信蓮 編輯:劉世東) 據於以上多方面考慮,我們推斷地內產能釋熱機制在地球中心的內地核中。 所以又把「地內小太陽」叫做「地心小太陽」。
  • 地內小太陽的釋能產熱機制:科學家發現的天然鈾核裂變反應堆!
    那麼地內的釋能產熱機制是怎樣的呢? 地球科學家們曾經為地內的熱能設想了多種的能源,如潮汐能、重力能、化學能等,但它們產生的熱量太少,遠不能滿足這樣高效率的要求。後來發現的天然物質的放射性衰變中有熱量釋放,且有氣體生成。但其產熱效率也太低。
  • 地球內部有個小太陽,以核裂變產生能量,與太陽無關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地球上所獲得的熱量,都是由於太陽的照射而形成的,甚至還有人認為,地球內部的巖漿,也是因為受到太陽長期照射過熱而融化的。如果可以排除太陽光照射,影響地球內部溫度變化這個因素,那只有一種解釋,可以回答為什麼地表下面會有地熱出現,我們最常見的第1個表現方式,比如火山迸發的巖漿、溫泉等,還有不少的地熱發電廠,就是用地球內部的溫度來進行發電的,由此可見,地熱資源非常豐富,這種熱量絕不是太陽照射的結果。
  • 地底下住著先進文明?地球中心是個小太陽?說法不成立
    但是區別在於,這些人認為地球內部並不是一個固體球體,而是一個直徑約1,000公裡的小太陽,它為他們所認為存在的地心文明提供了光和熱量,同時也提供了動植物生活在其中的環境。既然這樣的說法是正確的,那麼這1000公裡的小太陽是通過什麼機制發出熱量的呢?永遠不可能像真正的太陽那樣依賴核聚變。大家都知道,氫元素在低壓、低密度的環境中不會發生聚變反應,否則人類估計早就掌握了這項技術,也不必費心去開採化石燃料。更何況,地下仍然存在著先進文明,如果真有這樣的文明,他們怎能不認識住在地表的人類?他們怎能不與人類接觸,甘願生活在陰暗、骯髒的地下?
  • 國際熱核「小太陽「中國功不可沒
    中國作為參與方,已經為國際「人造小太陽」項目做出了不少的貢獻。本周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什正式安裝啟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對人類影響最為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熱核聚變就其實就是模仿太陽內部源源不斷發生核聚變而產生能量的方式,人工完成熱核的長期穩定的聚變,最終形成「取之不盡
  • 地球內部有個小太陽,即將為人類發電,採暖
    仰望天空,用肉眼能看到的最大天體就是太陽,太陽的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表面溫度近6000攝氏度,其內部一刻不停地進行著大規模的核聚變(nuclear fusion),其原理類似氫彈連續不斷地爆炸。太陽產生的巨大能量,主要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界輻射,傳到我們這裡要經過1.5億公裡的真空,還要穿透2000多公裡厚的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
  • 地球中心是個小太陽?完全胡扯
    儘管地球上的大多數生物生活在陸地和海洋中,但我們知道地球內部仍有一些微生物。然而,這些微生物並沒有發展成為和人類一樣的文明,但是在古代有一個傳說,說在地球的中心有一個先進的文明,不知大家是否聽說過?古代的人相信,在地球的深處仍有有生命存在,儘管這種想法大部分是因為人類對地球深處的探索還不夠深入,所發現的東西很少,對神秘未知的東西又有一種恐懼和猜測。
  • 「天河三號」原型機助力人造小太陽核聚變反應堆的研究
    核聚變反應堆研製又稱為「人造小太陽」計劃,旨在通過建造反應堆及核聚變裝置,把「人造小太陽」從夢想變成現實,也就是通過人工方式實現受控熱核聚變,解決人類能源短缺問題和環境發展問題。
  • 地球最深的地方:馬裡亞納海溝是否能直達地心?
    在地下數千公裡處,地球核心處有一個液態鐵鎳組成的內核,內核的半徑大約只有地球半徑的1/2,地心的說法應該是地球最中央,那距離地表約6400公裡。不過地心這個東西科學家們也曾經想過探測,那就是順著或火山口放進去一些特製耐高溫的探測儀器,讓它們自由地向地心沉降,但是地心壓力很大,物質由於高溫和地球的活動更加動蕩不定,那樣的探測器可能需要數千年上萬年才能沉降到地心,並且不一定能夠扛得住地心的壓力和更高的溫度。
  • 國際熱核聚變稱為「人造小太陽」,中國在此項目上功不可沒
    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本周在法國正式安裝啟動。中國作為參與方,已經為國際人造小太陽項目,做出了不少的貢獻。本周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什正式安裝啟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對人類影響最為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
  • 合肥「人造小太陽」升級 溫度達到五千萬攝氏度
    升級版的合肥「人造小太陽」通過國家驗收。昨天上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合肥召開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輔助加熱系統」項目竣工驗收會議。這個歷時三年多,加裝了全國最大「微波爐」和一個巨型「噴槍」系統的「小太陽」終於通過驗收,並且溫度已經能達到5000萬攝氏度,達到了設計目標的一半。
  • 中國學者心系「小太陽」,科研報國家
    如果對現有絕大多數能源進行溯源,不難發現的是,形形色色的能源歸根到底都來源於太陽在過去和現在輻射到地球的能量,而太陽以及其它宇宙中恆星的能量來源,則是核聚變。「氘 - 氚(D-T)」 核聚變可以說是最簡單的核聚變之一,也是難度最低、釋放能量最小的核聚變反應。
  • 在地球表面下,有地心文明存在麼?
    不過行星的數量遠非如此,宇宙中類似太陽這樣的恆星就有2000萬億億顆,每一個恆星系都會有若干個行星伴隨,如此多數量的行星中應該會有文明存在,只不過人類目前的科技還不足以觀察到而已。外星文明受限於技術,我們無法得知是否存在,那麼地球上還有其他的文明存在麼?比如地心文明或者海洋文明。著名的亞特蘭蒂斯文明被各種影視作品描繪過,其最早記載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中,但也只是隻言片語。
  • 同樣是核聚變,為什麼太陽能夠燃燒數百億年,而氫彈一下就炸了?
    要知道僅僅是地球的引力就使得地球的地心溫度達到了6000度左右,並且把地球地心位置的鐵鎳壓成了一個月球大小的固態球體。正常來說,6000度左右,鐵和鎳應該是液態的,之所以能夠成為固態,這主要是因為地球的引力對於地球內核的擠壓導致的。
  • 世界最大核聚變反應堆進入組裝,堪稱「小太陽」比核裂變電站先進
    據雅虎新聞網7月29日消息,位於法國南部卡達拉舍的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縮寫:ITER)目前已經進入組裝階段,標誌著由歐盟、印度、日本、我國、俄羅斯、韓國和美國等七國斥巨資投入研發的項目,即將進入衝刺期
  • 《流浪地球》播出後,已經好久沒見到太陽了,送你幾個「小太陽」
    電影中,地球遠離太陽去「流浪」,而現實中,江浙滬地區卻在上演著「流浪太陽」,或者說不只有江浙滬,南方好多地方,都已經好久沒出太陽了。初春就是這樣,沒有雨也要陰。網友們都紛紛開起玩笑,《流浪地球》播出後,已經好久沒見到太陽了。雖然沒有太陽,但也不能辜負了美食和自己,小編送不了你陽光,但是可以送你幾個「小太陽」。
  • 你家小太陽鸚鵡不是最好的,別不信,你敢和這6種小太陽鸚鵡比嗎
    綠頰小太陽原始種品種還很豐富,比較常見的有:鳳梨小太陽、肉桂小太陽、黃邊小太陽等,其實它們都是由一種名叫綠頰錐尾鸚鵡黃邊小太陽鳳梨小太陽分布在巴西、秘魯、阿根廷等地,每年4月初--9月中旬是它們的繁殖期,一年能繁殖1-2窩,每次能產3-5枚卵,雛鳥孵化出來以後,50多天後羽毛豐滿,既可以離開巢穴了。
  • 能加熱到太陽內部溫度的7倍!這個裝置厲害了!
    全稱為「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譯為全超導託克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小太陽」,名稱的確霸氣十足,在地球上造一個小太陽,有一種非常科幻的感覺。正是這一裝置,讓我國邁進磁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前沿,並逐漸成為該領域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