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內的釋能產熱機制的位置究竟在哪裡呢?
地震波的研究表明:
從地表到地下2900公裡處基本上都是固體巖石組成的地殼和熔融地幔。
從地下2900公裡以下到5155公裡深處,地震波縱波的速度突然大大降低,橫波則突然完全消失;此後到5155公裡處才又逐漸恢復正常。橫波不能通過這一事實表明,外地核是由不能維持剪切應力的流體物質所組成。很多地球科學家認為,這一事實表明,外地核的地震波吸收係數很小,剛性模量為零,因而可確定其為液體所組成;呈液體的原因是這裡的溫度超過了熔點。
從地下5155公裡以下到中心637公裡深處內地核,縱波和橫波都有,已證實縱波穿入內核時轉換成橫波,穿出內核時又轉換成縱波,因此肯定是固體。(成都地質學院編著的《動力地質學原理》p34-38;地質出版社,1978年7月第一版)
《領悟我們的宇宙》作者(美)斯泰茜.佩林,蘿拉.凱,布拉德.史密斯,喬治.布盧門撒爾。重慶出版社2015-12出版第132-頁
因此,我們推測地內的釋能產熱機制——即核裂變反應堆——應該是位於內地核中。
資料連結四《地核溫度高達6000攝氏度 與太陽表面溫度相當》)
作者:wanghui 來源:中國日報網2013-04-28
地球結構分為多層,從外到內依次為地殼、地幔、液態外核、固態內核
據外媒4月26日報導,最新研究發現,地球有一顆火熱的「心」,地球內核溫度比以往測量值高出1000攝氏度,與太陽表面一樣熱。
科學家在實驗室以極高精度測定了鐵的熔點,然後用以推算地球鐵質內核和外核交界處溫度,估算結果為6000攝氏度,與太陽表面溫度相當。
這更好地解釋了地球是如何產生磁場的。地球擁有一個固態內核,為液態外核所包圍。再往外是地幔。科學家認為,在內核和地幔層之間需要有一個1500攝氏度的溫差才能實現「熱運動」,「熱運動」加之地球自轉一同導致了磁場的產生。
但是,以往對地核溫度的測量未能發現足夠的溫差,這足足困擾了科研人員20年。
這次實驗得益於新的X射線技術,它使測量速度比以前更快。實驗室壓縮的鐵樣品往往只能維持數秒,這讓研究人員難以判斷鐵究竟是處於固態還是開始熔化。
實驗發現,在220萬倍標準大氣壓條件下,鐵的熔點是4800攝氏度。由此,科學家推斷出在330萬倍標準大氣壓條件下,地球內外核交界處溫度高達約6000攝氏度。
新研究結果發表在4月26日《科學》雜誌上。參與此次實驗的有多個組織,包括法國國家技術研究機構(CEA)、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以及歐洲同步輻射實驗室(ESRF)。
(來源:中國日報網 信蓮 編輯:劉世東)
資料連結五:
《我專家質疑「地球將變太陽」》《今日科苑》2007年第17期 作者:馬佳
2007年7月9日,德國的科學家公布,地球直徑比5年前縮小了5毫米。然而,就在2007年的早些時候,一條來自俄羅斯《真理報》的新聞卻稱,地球半徑每年增長1毫米,而幾十億年後不斷膨脹的地球由於內部溫度的升高而發生核聚變反應,會變成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這一消息引起了不少人的興趣。關於"地球是否膨脹"的話題一直在學術界存有很大爭議。不過,對於"變恆星"則被我國科學家笑稱為一個"國際玩笑"。採訪中,幾位天文學家都對此說提出了質疑。
這兩個資料,也進一步佐證了:地內的釋能產熱機制——即核裂變反應堆——是位於內地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