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9日,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在廣州南沙啟動建設。
該項目是中科院進行火箭研發生產製造的基地,按計劃將研發生產1.5噸級固體運載火箭。,號稱是中國現在載荷最大的固體運載火箭。
其實最有可能成為中國最大固定運載火箭的是航天科工的快舟系列,今年首飛失敗的快舟11號便已經達到近地1.5噸的水平,而中科院這款火箭計劃要2021年首飛。
不過中科院的進入,也讓中國火箭行業競爭日趨激烈了。
中國火箭行業的局面
1,航天科技集團
中國火箭行業中最大的依然是航天科技集團,他一直是中國火箭的主力軍,旗下的長徵系列火箭已經發展成為適合各種軌道需求和載荷需求的火箭。
主要動力方案為:液氧煤油+液氫液氧。(老型號的毒推進劑將陸續被淘汰)
現役最大運載能力的火箭為:長徵五號,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
值得一提的是長徵系列火箭中還有一款是固體火箭,即長徵十一號,近地軌道0.7噸。已實現車載、海洋移動發射等多種發射方式。
航天科技同時還在規劃更大載荷的運載火箭,如新型載人火箭,近地軌道達到70噸,長徵九號,近地軌道達到140噸。
航天科技集團也在研發更大載荷的固體火箭長徵十一號甲,近地軌道1.5噸,預計2022年首飛。
2,航天科工集團
航天科工集團是研發飛彈出身,自然固定火箭技術要更勝一籌。旗下的運載火箭是快舟系列運載火箭。
現役的快舟1號,近地軌道0.3噸。
前兩月首發飛失敗的快舟11號,近地軌道1.5噸。
在研的快舟21號,近地軌道20噸。快舟31號,近地軌道70噸。達到航天科技集團的新型載人火箭的水平。
3,中科院的中科宇航
在研固體運載火箭,近地軌道1.5噸,預計2021年首飛。
民營火箭公司也陸續出現
4,星際榮耀
民營首飛成功的雙曲線一號,固體火箭,太陽同步軌道0.3噸。
在研雙曲線二號,液氧甲烷,近地軌道1.9噸,可回收重複使用,預計2021年首飛。
5,藍箭
朱雀一號,固體火箭,首飛失敗。
朱雀二號,液氧甲烷,近地軌道6噸,預計2021年首飛。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研發的液氧甲烷發動機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還有數家民營火箭公司正在研發小型火箭。
技術現狀
1,液氧煤油+液氫液氧
航天科技集團在這個技術上有深厚積累,預計未來還會沿這個路線繼續發展。
2,固體火箭
從小型化向大型化發展,航天科工在這方面比較有優勢,未來的快舟系列會作為長徵系列的有益補充,快舟31也是登月貨運的備用方案。因為固體火箭在小載荷發射上有成本優勢,且技術門檻較低,所以幾乎每家公司均有涉足,尤其是民營,但近期由於馬斯克等歐美私人航天的帶動下,液體甲烷和可回收成為技術熱點,有實力的民營火箭公司轉到液氧甲烷和可回收技術上。
3,液氧甲烷
民營火箭公司因為有後發優勢,開始在這方面重點投入,已經取得比較大的進展,就看2021年誰能首發成功了。
總結
可以看出傳統的,民營的,各類火箭開發公司都在各自優勢領域上發力,形成了各種技術共同發展的百花齊放的局面,這對中國整體航天事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