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次子睚眥,樣子像狼長了龍角,怒目而視,雙角向後緊貼背部。喜好殺戮,並且好鬥,刻鏤於刀環、劍柄等兵器或儀仗上起威懾之用。
要說起《三國演義》中關羽使用什麼武器的時候,人們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是「青龍偃月刀」。在《三國演義》電視劇中有青龍偃月刀的畫面,從畫面中可以發現,青龍偃月刀的刀頭,刀身與刀柄相接的地方,有一個金色的龍頭張著大口吞著刀身的根部,刀身上刻著從龍嘴裡噴出一股火焰,火焰的前面還有一個金色的圓珠。
「偃月」一詞指的是半月形,「偃月刀」則指的是半月形的刀。「青龍」指的是吞著刀身連著刀柄的那個龍頭。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四種動物來標示四方,稱之為「四神」。即青龍的東方,白虎為西方,朱雀為南方,玄武為北方。青龍的形象與後來明清時代的龍造型有些不同,如今在遺存下來的漢代四神瓦當上和漢畫像石上可以看到它的形象。把青龍、火焰、寶珠安在偃月刀上就成了「青龍偃月刀」。這不過是為了給刀裝飾一下而已,而那些古代文人卻把吞著刀身的龍頭列入了「龍生九子」之中的一位「不成龍」的龍子,還給它起了個很古怪的名字叫「睚眥」,並說這位龍子「平生好殺」,所以把它放在刀上。
具體放在刀的什麼位置上,明代的李東陽與清代的高士奇說法還不一致。李東陽說是「刀柄上的龍吞口」,而高士奇卻說它「立於刀環」,今天我們多見的是李東陽所說的「刀柄上的龍吞口」。
要說這位「平生好殺」的龍子叫其他的名字還情有可原,可為什麼偏偏叫「睚眥」呢?「睚眥」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和別人發生矛盾時,頂多瞪瞪眼睛或者怒目而視,大不了吵上幾句的小怨小忿,還不至於鬧到動刀的地步。
「睚眥」這個詞見於《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中,說範雎這個人「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另外《漢書·孫寶傳》中「我與稚季幸同土壤,素無睚眥」。
把「睚眥」放在刀上的目的可能是警示人們不要因為一點點小事就發火、瞪眼的。有矛盾要心平氣和地解決。
作為古代兵器的刀,畢竟是殺敵的武器,要上陣殺敵人,那還真得怒目而視,瞪圓雙眼。所以刀身上有這麼一位張著大口,瞪著大眼睛的龍子,還真能增加幾分「好殺」的氣氛,用以威懾敵人。
從現在武術用具長柄刀來看,與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關羽用的青龍偃月刀,刀身與刀柄中間多了一個短刀上的「護手」。龍吞口的造型就是用清代造型的龍頭的變形。呈雙面中空扁平形套在刀身與護手相接的部位。龍的角、鬚髮、眉、眼、口、鼻等各部位都用淺浮雕的方法處理,使整把刀的造型更加完美。
從藝術的角度上看,銀亮的刀身上裝上一個金色的龍吞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起到了很好的裝飾作用。
冷兵器時代早已成為歷史,作為那個時代產生的主要兵器之一的刀,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實用價值,而轉變為人們用於健身的武術用具和戲劇道具,因此就越來越講究裝飾性。作為龍生九子之一的「睚眥」在刀上也似乎沒什麼人再這麼叫它,只稱它為「龍吞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