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裡達博物館魚類專家Larry Page展示了一套製作魚類標本數碼圖像的標準裝置。圖片來源:KRISTEN GRACE
近日,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贊助的一份白皮書,呼籲該國努力建立一個包羅萬象的資料庫,收錄博物館和其他收藏品中數以百萬計的標本和其他保存完好的動植物化石。
這份題為《擴大美國生物多樣性館藏以促進研究和教育》的報告還呼籲採用新方法對數位化標本進行編目,並將它們與相關生物及其採集地點的一系列其他數據聯繫起來。NSF生物學項目主管Reed Beaman表示,如果這項計劃得到實施,「將對研究界開展新型研究產生巨大的潛在影響」。
然而,這項工作可能需要幾十年時間,耗資高達5億美元,一些研究人員擔心這份白皮書不會贏得決策者的支持。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館長James Hanken說:「我只是希望這份報告能更多地關注非收藏群體的潛在利益。」
在過去的8年中,NSF資助了為期10年、耗資1億美元的生物多樣性數位化收集項目,以便從多個角度對動植物標本進行數位化拍攝,用於開展具體研究。新技術大大加快了這一進程。研究自然歷史和物種之間關係的研究人員已經從以前鎖在博物館裡的豐富信息中獲益。
其他較小的數位化項目也得到了回報。1993年,美國西南部暴發致命的老鼠傳播漢坦病毒,之後,新墨西哥大學西南生物博物館便倉儲哺乳動物用於公共衛生研究和自然歷史的研究。
該博物館的哺乳動物館長Joseph Cook說,從一開始,博物館就將這些樣本數位化,並將它們與相關病原體和基因組數據聯繫起來,使疾病專家、微生物學家和其他科學家能夠進入資料庫進行研究。
另一方面,推進數位化項目是一項獨立的工作,將於2021年結束,因此NSF設立了一個名為生物多樣性收集網絡的項目。基於調查和研討會的結果,該項目目前提出了一項擴大工作,將針對更小的收藏,開發一個標準化的、可升級的系統,將不同的資料庫連接起來,創建一個「擴展的樣本」。
他們的想法是,任何人只要搜索一個物種,不僅能看到一個樣本的詳細圖像,還能看到與之相關的所有研究:DNA序列、基於同位素研究的飲食和氣候分析、微電腦斷層掃描,甚至能看到樣本採集地點的環境信息。「我們想要集合一個標本的所有已知信息。」生物多樣性收集網絡負責人、紐約植物園植物學家Barbara Thiers說。(魯亦)
《中國科學報》 (2019-04-09 第3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