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野人女真到底在哪裡?線索指向北極愛斯基摩人

2021-01-10 毒蛇說歷史

女真分三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其中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在歷史上源流清晰,幾乎沒什麼爭議,但野人女真到底是誰?在哪裡?現在又是誰?這些問題卻爭議較大,一直難有定論,主要原因在於野人女真處於更加遙遠苦寒之地,社會文化發展水平也較低,居住又極其分散,所以史書上有價值的資料非常少。之前毒蛇寫的一篇帶猜想性質的文章《歷史上的野人女真是現在的愛斯基摩人嗎》引起較大反響,還被一些網站轉載了,說明對野人女真感興趣的人還是蠻多的。所以今天毒蛇再寫一篇。

俄羅斯恰喀拉人

野人女真這個說法主要從明朝起,之前的朝代沒有這個說法。但唐朝史料中有個夜叉國倒是有幾分類似。唐貞觀十四年,流鬼國朝貢的使者的隨從說流鬼國北面還有個夜叉國。

夜叉

流鬼國又是哪裡呢?這個倒記載得比較詳細,畢竟曾經來朝貢過。《新唐書.東夷傳》: 「流鬼國,去京師一萬五千裡。直黑水靺鞨東北。少海之北。三面阻海。多沮澤。有魚鹽之利。地氣早寒。每堅冰之後。以木廣六寸。長七尺。施繫於其上。以踐層冰。逐其奔獸。俗多狗。以其皮毛為裘褐。勝兵萬人。南與莫曳靺鞨鄰接。未嘗通聘中國。 貞觀十四年。其王更三譯而來朝貢。授騎都尉。」這年描述可以看出,流鬼國其實在黑水靺鞨的更東北處,漁獵為主,也有狗拉雪撬。

《通典·北狄·流鬼》對流鬼國的記載大略可圈定在今天東北赫哲人、鄂倫春人以及阿伊努族的習俗:「無城郭,依海島散居,掘地深數尺,兩邊斜豎木,構為屋。人皆皮服,又狗毛雜麻為布而衣之,婦人冬衣豕鹿皮,夏衣魚皮,制與獠同。」最典型的這個魚皮衣,是赫哲族獨有的民族服裝。而吃魚肉穿獸皮住窩棚其實是烏蘇里江以東和濱海沿岸地區各民族共同的特點。

上面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最早契丹人稱黑水靺鞨為女真,而上面記載中的流鬼國並末被稱為女真。而這個女真是建立金朝的第一波融入漢文化圈的女真,這一支女真人在金朝時大多南遷了。剩下來勉強生存在苦寒之地的經過東北各林中民族和少量東遷的蒙古、契丹等民族融合後,應該是後來的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了。

那明朝說的野人女真到底是誰呢?是唐朝的夜叉國嗎?來看下明朝和唐朝的記載。

1621年(天啟元年)成書的《東夷考略》載,女真「略有三種,自湯站東,抵開原,居海西者為海西女真,居建州、毛憐者為建州女真,極東為野人女真」。

唐朝歷史書《通典》記載,「流鬼國在北海之北,北至夜叉國,餘三面皆抵大海,南去莫設靺鞨船行十五日。孟蚌遣其子可也餘志,以唐貞觀十四年,三譯而來朝貢。初至靺鞨,不解乘馬,上即顛墜。其長老人傳,言其國北一月行有夜叉人,皆豕牙翹出,噉人。莫有涉其界,未嘗通聘。」

這裡就有一個疑問了,如果野人女真只是「極東者」,那其實流鬼國就是極東者了,因為流鬼國已經可以包含庫頁島和北海道的阿伊努人了。所以也有人稱野人女真為東海女真。問題是真正的亞洲大陸的極東點是俄羅斯的傑日涅夫角,在堪察加半島。

所以毒蛇大膽假設,明朝史書上說的極東者,是由於地理認知的差距造成的,現在我們都知道,真正的極東,不是庫頁島,而是堪察加半島,過去我們都是以中國為中心,如果以中原為中心的極東,就把範圍縮小在了東海以內的。事實上,明朝的史書記錄的極東,應該為極東北者,這樣所有的疑問全都會迎刃而解。

如果改成極東北者,那麼流鬼國是庫頁島,而夜叉國就是堪察加半島,符合唐史記載的「去靺鞨船行十五日」「三面皆抵海」的記載。而且這裡目前居住的是跟東北林中各民族幾乎相同的楚科奇人。曾被稱為北山野人女真,跟鄂倫春人極其相似,都屬於蒙古人種的北極類型。

而發現亞洲大陸的極東點的傑日涅夫在17 世紀40 年代的時候,在這裡進行考察,就注意到了楚科奇人的奇特打扮,他這樣記載道:「在海角的對面是兩個島嶼,其中之一住著楚科奇人,他們的口唇上鑲著一塊海象牙。」跟我國史書上記載的「皆豕牙翹出,噉人」也類同了。這地方盛產海象,擅長獵殺海象的楚科奇人時常把海象的象牙掛在自己身上,遠遠看去就好像是長著獠牙的夜叉。而且叉本就是漁獵民族的核心工具。中國的夜叉通常是女性,符合夜叉國母系氏族特徵。

而忽必烈曾經派兵進攻過一個叫狗國的國家,也正是這裡。直到俄國人用現代人的眼光走近這裡才發現,原始的楚科奇人分為遊牧楚科奇人和濱海楚科奇人兩支。遊牧的楚科奇人主要生活在北極圈以內的凍土地帶,活動範圍達最北到了北冰洋沿岸。

楚科奇人
楚科奇人

而濱海楚科奇人居住地主要是今天楚科奇半島東部的沿海地區,大部分地區位於北極圈以南。他們的生產活動是捕魚以及獵殺海象、海豹等海洋生物。由於定居的楚科奇人出遠門的時候,常常會乘坐狗拉的雪橇。而他們跨過窄窄的白令海峽,就是阿拉斯加,那裡有跟楚科奇人也非常接近的愛斯基摩人。

所以,毒蛇認為野人女真正是唐代的流鬼國和夜叉國所在的廣闊範圍的原住民族,流鬼國即今天最遠達庫頁島一帶的赫哲人、鄂倫春人、鄂溫克人、烏德蓋、阿伊努人,恰喀拉人等等,而夜叉國是楚科奇人和愛斯基摩人。他們全都跟今日之滿族同宗同源,文化、宗教、生活習俗都較接近。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野人女真是現在的愛斯基摩人嗎?
    女真人和北極圈裡的愛斯基摩人有關係?猛一聽是否有點扯淡?然而事情沒那麼簡單。明史上明確記載女真分三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努兒哈赤通過對海西女真的徵討,基本上實現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的同化,比如慈禧就出自海西女真的葉赫部。而神出鬼沒的野人女真其實直到清朝滅亡,也沒有完全徵服。
  • 愛斯基摩人眼中的溫和動物,世界瀕危級,北極地帶的智者
    導語:愛斯基摩人眼中的溫和動物,世界瀕危級,北極地帶的智者。評世間萬事,覽人間美景,大家好,歡迎點閱本期內容。北極在冬季中太陽始終位於地平線之下,這裡的大海完全被冰雪封住,北極是世界上人口最為稀少的地區之一,這裡,是愛斯基摩人千百年來的故鄉。今天要說的這種北極動物,便是在愛斯基摩人眼中很溫和的動物,它就是北極地帶的智者,世界瀕危級動物——北極狼。
  • 歷史:女真人對遼,不再被視為是「山林野人」發動的叛亂
    就像接下來講的女真人對遼的戰爭,不能再被視為是,「山林野人」發動的叛亂。他們也用行動證明了女真人的本事。女真人對遼的戰爭,不能再被視為是,「山林野人」發動的叛亂!女真人在進行軍事行動的同時,以阿骨打為首的女真最高決策層就已經意識到,要與遼朝對抗,要想把女真人真正的組織起來,僅僅靠原來鬆散的部落結構已經遠遠不夠了,他們需要建立一個真正的國家體制,上有集權的皇帝發號施令,下有穩定的地方組織有效地執行命令,這樣才能將女真各部真正有效地組織起來,調動起一切潛力與遼王朝對抗。有了自己的皇帝和國家,他們與遼的對抗也才是名正言順的。
  • 北極圈的古代人,愛斯基摩人為何如此這麼神秘?
    愛斯基摩人最有發言權。他們被稱為「最孤獨的民族」,常年生活在北極圈以北的地區,以冰為屋、以獸皮為衣,以生肉為食,沒有貨幣,沒有商品,甚至只有簡單的文字。雖然不是已經消失的種群,其神秘程度卻絲毫不亞於瑪雅人。他們和印第安人有什麼過節?為什麼與世隔絕上千年?到底起源於中國的殷商,還是良渚文明?
  • 生活在地球最北邊的居民,一起看看愛斯基摩人的傳統生活
    北極可是一個寒冷的地方,並且環境惡劣,處處充滿著危險,可是居然有一群神奇的人,可以生活在北極圈以內的地方,這可真讓人們大跌眼鏡,下面就讓靜靜給你介紹一下居住在北極的愛斯基摩人吧。愛斯基摩人就像我們國家的56個民族一樣,是一個生活在很北很北,很冷很冷的北極地區的民族,看似很神奇的愛斯基摩人,其實他們並不特殊,他們和我們中國人一樣是蒙古人種,也就是黃色人種。
  • 愛斯基摩人為什麼一輩子都吃生肉?基因變異還是另有原因?
    穿著愛斯基摩傳統服裝的婦女愛斯基摩人不可思議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讓全球很多科學家一度懷疑,他們到底還算不算常規意義上的「人」?基因上找不到答案,學者們便將目光投向了愛斯基摩人的起源,試圖通過這條線索來解釋一切。第一,愛斯基摩人起源之謎無論是誰,只要是到過北極見過愛斯基摩人的,都會驚訝於一點——他們的外貌和中國人長的太像了。
  • 明明都是地球人,愛斯基摩人的來源為何至今成謎?
    如果有人不信邪,敢當面用這個稱呼問候對方,再佛系的愛斯基摩人也會衝上來胖揍你一頓。這個黑稱的來源也很有典故,牽扯出了一段他們和印第安人的愛恨情仇。眾所周知,愛斯基摩人的生活環境非常嚴酷。當他們從亞洲歷經兩次遷徙進入北極地區後,經歷了14000多年的歷史,主要生活在北極圈及附近地區,比如西伯利亞、加拿大北部、格陵蘭島、阿拉斯加等北部地區。
  • 一份愛斯基摩人引領全球時尚的簡史
    根據美國軍事研究院的學者D·A·帕斯的研究,人的體溫只要比正常體溫低7度,他就會失去知覺,甚至可能喪生。  全身赤裸的人,在華氏零下40度及風速為每小時30英裡(在北極地區這些是司空見慣的)的寒天下,只要待上15分鐘就會喪生。  雖然如此,愛斯基摩人頑強在北極居住生活了下來,並創造了自己的文明。他們的服飾穿戴,至今影響著當今的時尚潮流。
  • 當愛斯基摩人用上冰櫃,地球麻煩大了
    愛斯基摩人用冰櫃代替冰窖在美國阿拉斯加,永凍土融化甚至改變了愛斯基摩人保持數百年的飲食習慣。阿拉斯加最北端的巴羅鎮,位於北極圈內500多公裡,這裡的愛斯基摩居民以捕鯨為生。當地居民捕食鯨魚按照傳統,愛斯基摩人會在永凍土層裡手工挖掘冰窖。
  • 愛斯基摩人因紐特人真的是中國人後裔不怕冷嗎
    前段時間有一個關於北極的原住民愛斯基摩人的生活視頻比較火。愛斯基摩人其實就是生活在北極的原始著民,他們脫離現代社會節奏不屬於任何國家。過著遷徙的生活。還是停留在原始社會時期?關於s機模人的祖先來源有很多種說法。
  • 歷史上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人
    地面上總是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它嚴酷的奇寒,使得人類不敢輕易靠近,在這塊人類未涉足之地,就有那麼一個探險家,他不懼嚴寒,自1902-1909年,在北極先後進行了三次探險活動,歷經艱苦,在第三次探險時,終於成為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人,他的名字就叫羅伯特·皮爾瑞。
  • 《北方的納努克》一百年前的愛斯基摩人,彪悍的生活不是傳說
    愛斯基摩人的祖先,早在幾千年前從亞洲開始出發一路遷徙到北極,之後他們就成了這片被冰雪覆蓋大陸的主人。那可是北極啊,一片冰雪蒼茫,連熊和狐狸甚至狼都被一望無盡的雪原同化成了白色。幾乎是寸草不生的地方,卻生活著一群和我們一樣的人類,這原本應該是神話傳說中的故事,卻被彪悍的愛斯基摩人寫成了現實。
  • 讓你吃驚的現代愛斯基摩人
    在地球的最北端,一年四季千裡冰封,一群穿著獸皮的人們住在冰屋裡,靠捕鯨為生,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當我帶著上述想像踏上北極最大的愛斯基摩人聚居地巴羅時,卻發現,這裡和我想的大不一樣。  巴羅位於美國阿拉斯加州最北端,是個只有5000人口的小城市。去年7月底,我在阿拉斯加最大的城市安克雷奇參加了當地旅行社組織的「巴羅一日遊」。
  • 揭秘愛斯基摩人強悍捕鯨全程(高清)
    捕鯨活動對愛斯基摩人來說,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該地區的愛斯基摩捕鯨隊將集中到鯨群經常出沒的地方,選擇有利地形,安營紮寨。每艘船一般間距約200米。每個鋪鯨隊都有自己的狩獵範圍,阿拉斯加地區的霍普角和庫茲布灣每年夏天都吸引著很多捕鯨隊。捕鯨隊到達目的地之後,便開始每天24小時的守望。美國人Andrew Moore和Jonathan Harris用了9天的時間,見證了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狩獵鯨魚的全程。
  • 愛斯基摩人的招牌名菜--醃海雀(Kiviak)
    大家都知道生活在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名稱的由來是「吃生肉的人」。因為北極寒冷的氣候,很少有植物可以在那裡生長,生活於此的愛斯基摩人無法像其他地區的人那樣通過食用植物的方式補充維生素,大家都知道維生素對於人體生長所起的作用。生活於北極的愛斯基摩人只能通過食用生肉來補充人體所必須的維生素,因為肉在高溫烹飪的時候,其中大部分的維生素都會被破壞,當然,北極燃料的缺乏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長此以往,愛斯基摩人就養成了吃生肉的習慣。
  • 1922年,無聲紀錄片《北方的納努克》,記錄愛斯基摩人的日常生活
    攝於近百年前的《北方的納努克》,再現了愛斯基摩人原始的生活,為人們打開了北極大陸的神秘大門,令觀眾驚訝於所看到的一切。導演弗拉哈迪花16個月,與愛斯基摩人一起生活。本片拍完後,納努克一家因拍攝影片沒時間儲存足夠食物過冬,第二年冬天在飢餓嚴寒中去世,為影片蒙上一層悲劇色彩。而部分搬演的擺拍鏡頭,也令這部紀錄片的真實性備受爭議。
  • 愛斯基摩人現在還住雪屋嗎
    原始生活方式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傳統生活方式。或者說,在北極地區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特權」。他們世世代代以狩獵為主。在格陵蘭北部,他們在冬夏之交獵取海豹,6~8月以打鳥和捕魚為主,9月獵捕馴鹿。而在阿拉斯加北端,全年以狩獵海豹為主,並在冬夏之交獵取馴鹿,4~5月捕鯨。不同季節、不同地區,愛斯基摩人採用不同的方法獵取海豹。
  • 愛斯基摩人最愛的「美食」,讓中國吃貨自愧不如,網友們甘拜下風
    對每一個生活在中國的吃貨而言,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為中國飲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世界上公認的美食大國。中國有著數不清的美食,幾乎在每座城市都有著特色小吃,對於吃貨而言幾乎沒有不能吃的東西,哪怕是一些難以接受的食材,對於吃貨來說卻是一種很難得的美味。
  • 生活在北極的土著人 是地地道道的黃種人 從亞洲經大遷徙進入北極
    愛斯基摩人生活在北極地區,他們又被稱為因紐特人。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先後創製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寫的文字。愛斯基摩人都是矮個子、黃皮膚、黑頭髮,這樣的容貌特徵和蒙古人種相當一致。基因研究發現,他們更接近西藏人。愛斯基摩人在過去幾千年裡,他們雖然生活得自由自在,並沒有外人來打擾,但其發展變化卻也極其緩慢,沒有貨幣,沒有商品,沒有文字,甚至連金屬也極少見,是一種全封閉式的自給自足,一種真正的自然經濟,與人類歷史上的新石器時代差不多。
  • 愛斯基摩人住的房子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是怎麼生活的?
    愛斯基摩(Eskimo)人,生活在北極地區,又稱為因紐特人,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分別居住在格陵蘭、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先後創製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寫的文字。美國的聯邦法律在稱呼少數族裔時,不再使用「愛斯基摩人」等具有歧視性的詞彙,「愛斯基摩人」由「阿拉斯加州原住民」(Alaska Natives)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