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蟻璐雅 趙映光
9月10日是第36個教師節,來自四面八方對園丁的祝福紛沓而至。相對而言,社會對其中這群老師的關注度並不太高:他們不僅是孩子生活中的父母,更是傳授技能的老師,同時可能還承擔著醫生的社會角色,在一群特殊兒童的背後,是他們用心血為無數孩子撐起了強有力的半邊天。今天,在歡慶教師節的日子裡,我們也聽聽他們特別的「教育故事」。
洪裕靜:「我是你們的刺繡老師,你們是我的手語老師」
自小,洪裕靜就是一個別人口中的「巧」姑娘,家裡長輩在做手工針線活時,她十分幫得上忙,9歲時,她已經可以獨立完成一幅手工刺繡作品。在濃厚的手工刺繡家庭氛圍成長起來的洪裕靜,一直對刺繡工藝情有獨鍾,上個世紀90年代,洪裕靜開始創辦工藝服裝類的工廠,技藝嫻熟的她一手包攬了廠裡設計、制樣、品控等所有環節。在這段時間,也有不少令洪裕靜引以為傲的高光時刻,據她介紹,曾經有一次,客戶來選款下單,竟然在她提供的49款樣品中選中了48款,還有一個合作了七八年的加拿大客戶固定訂購一個款式,他更對洪裕靜說,「平均每個加拿大女人都有2件同款」。
就在洪裕靜的業務蒸蒸日上的同時,她卻敏銳地注意了這樣一個行業現象:在潮汕刺繡行業裡,30-40歲的繡娘幾乎是空白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汕頭經濟特區發展日新月異的同時也造成了傳統文化傳承斷層的問題,洪裕靜意識到,這對刺繡技藝的傳承來說是個巨大的瓶頸。
為了更好地推動潮汕這項非遺文化的傳承,洪裕靜於2012年創辦了裕虹抽紗刺繡研究院,開辦起了傳承刺繡工藝的培訓班,不僅自掏腰包,還耗費了許多心血梳理相關文化歷史,更親自上陣授課教學,據洪裕靜介紹,到目前為止她所教授的學生累計近萬人。
現在,洪裕靜每周的行程都安排地滿滿當當,除了逢周五針對市民免費開課的刺繡課程外,還與汕頭市聾啞學校、汕頭市第二中學、汕頭大學等多個學校和機構合作授課。其中,令洪裕靜感觸最深的是對特殊兒童的培養,在洪裕靜看來,這些孩子容易自卑,經常覺得自己更別人不一樣,學會刺繡這項技藝後,實在地幫助他們提升了自信。
「我是你們的刺繡老師,你們是我的手語老師」——這是洪裕靜經常向聾啞學校的學生們說的一句話。她與學生關係非常好,在教學過程中,洪裕靜不僅教授刺繡技藝,還經常與學生閒聊談心,包括畢業的打算、人生的規劃等,有的學生更與她分享「新交的男朋友」。現在,洪裕靜每次到聾啞學校上課,都有學生早早地到學校門口的閘門等待、迎接她。
2013年時,洪裕靜發起的一曲繡娘舞曾經感動了汕頭許多市民,這群跳舞的「繡娘」都是洪裕靜的學生,特別的是,這是一隻由聾啞學校學生、外來務工學校學生組成的舞蹈隊,他們用一個多月的時間課餘時間,克服重重困難,從一開始的質疑,到最後的滿堂掌聲,一群沒有一點舞蹈基礎的特殊學生在汕頭人民廣場等多個大型活動中留下了最美的身姿,這段舞蹈也成為這些孩子們一件引以為傲、意義重大的大事。
而說到洪裕靜最得意的一個門生,還是她的兒子方傑。受到洪裕靜的影響,方傑現在也在傳承潮汕珠繡文化的道路上貢獻自己的力量,對於方傑來說,洪裕靜不僅是一位母親,更是一位珠繡技藝老師和人生導師。
自小,生於潮繡世家的方傑就表現出極高的畫畫天賦和對刺繡的興趣,在洪裕靜的不斷鼓勵下,方傑現在已經是汕頭市最年輕的工藝美術類中級工藝師。作為一個90後的刺繡設計師,方傑給潮汕刺繡帶來了許多嶄新的活力和理念,更將紅頭船、功夫茶、紅粿等潮汕民風民俗元素融入設計中。2013年時,由方傑設計、洪裕靜製作的《潮汕情》大型刺繡走進了廣州陳家祠博物館,並獲得了廣東省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這個作品也被行業內稱為是潮繡題材的轉折點。同時,洪裕靜也是潮汕地區首位走進陳家祠的刺繡工藝師。
傳承之路慢慢其修遠,母子並肩而行,如今的方傑已不僅僅是洪裕靜的學生,更是她在傳承潮繡路上的好搭檔,除了合作在傳統作品設計上不斷推陳出新之外,方傑也經常跟隨洪裕靜到汕頭市聾啞學校開展潮繡教學,為傳承非遺項目而不斷努力。
林佳頻:他們應該有一些更美好的待遇
林佳頻最近經常做這樣一些噩夢——夢裡,由於她的疏忽,16歲的兒子小龍跟著人上了一輛公車,公車越駛越遠,或者是在充斥著其他人種的遊樂園裡,回過頭突然發現不見兒子身影……頻頻驚醒的林佳頻對記者說,「我死都不怕,但是就怕因為自己的忙和累,疏忽對兒子的照顧。」
16歲,本來是一個獨立自理的年齡,但是小龍卻仍讓林佳頻日夜掛心著,因為他是一個來自星星的孩子——「來自星星的孩子」是所有自閉症兒童共有的一個詩意的名字,他們有的對世界茫然不自知,也有極少數會像電影中的「雨人」一樣天賦異稟。但他們的父母卻幾乎是相同的——都陷入痛苦和困惑。
2007年的某天午後,林佳頻陪著兩歲的小龍在門口玩玩具,突然一陣風吹過,房門「砰」地一聲關上了,這突然其來的巨響讓她嚇了一大跳,但離房門咫尺之遠的小龍卻紋絲未動,依然沉浸在自己的玩具世界裡,「連眼睫毛都不動一下!」這個現象驚呆了林佳頻,她也漸漸發現自己的兒子似乎總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接下來,就是漫長的檢查、確診和求醫之路,在陪兒子到廣州康復中心上學的期間,林佳頻也利用旁聽機會「偷師」,加上自己看書自學,她掌握了不少幫助自閉症兒童康復的知識和技能。而此時,4歲的小龍到了學齡,卻頻頻被幼兒園拒收,便林佳頻萌發了這樣的念頭:要在汕頭創辦一所自閉症兒童康復中心,讓星兒有學可上。
經過半年籌備,2010年8月,汕頭市學康自閉症兒童康復中心在汕頭民政局註冊成立。「求求你幫幫我兒子,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學康中心開學後,林佳頻聽到最多的就是這樣的求助聲,正是這些無助的聲音,驅使林佳頻先後賣掉了三套房子和兩個車庫,投入了超過240萬元,堅定地把學康中心做了起來。
如今,學康中心設有「西瓜班」、「草莓班」、「芒果班」、「櫻桃班」和「水蜜桃班」共5個班級,在30多名老師的帶領下,50多名年齡從2歲到10歲不等的「星兒」在此接受專業指導和訓練,不僅有小組課,還有一些一對一個別化訓練課,包括生活自理課、日常行為規範課、語言課等等。近年來,林佳頻還做了許多積極嘗試,如汕頭市心智障礙青年日間服務項目、以公益眾籌的方式創辦了汕頭首家為自閉症青年培訓就業的披薩店「壹家披薩」等,給許多家庭帶來了希望的微光。
最近,林佳頻到東莞出差時,想起有一個來過學康中心的東莞學生晗晗,就重新聯繫到了晗晗的家長,並得知晗晗現在的狀態有了非常大的改變。林佳頻回憶,當年4歲的晗晗剛來的時候狀態不好,不會說話、認人,也不會自己上廁所,但是最近晗晗的媽媽告訴她,已經讀初一的晗晗不僅性格開朗,學了古箏,還可以自己坐校車了。 「你是晗晗最大的恩人」——晗晗媽媽向林佳頻發信息這樣說道。
正是這些接二連三的好消息,給了林佳頻堅持動力和信心,讓她開始展望下一個可能的開啟。接下來,林佳頻還想組織一個以地理區域為界的團體,為孩子提供屬於他們自己的社交,定期見面聊天或者玩耍,在心理上可以互相依靠。此外,成立一個家長的成長小組,支持家長和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不僅可以信息資源共享、互幫互助,也讓家長的內心更加強大。
「隨著孩子慢慢大,我就想,有沒有一個地方能讓這些小孩讓有處可去,不要一直窩在家,他們應該有一些更美好的待遇,另一方面,家長也需要成長,只有家長ok孩子就不用愁。」林佳頻說。
呂學澤:希望他們有朝一日可以真正實現自力更生
汕頭喜憨兒洗車中心是司機小趙常去的一家洗車店,那裡的洗車工非常特別,洗車店開業的背後更有一個心酸又溫暖的故事——
洗車中心發起人呂學澤曾經被一個問題困擾著,令他焦慮到無法釋懷:「等我死了,小鳴怎麼辦?」
小鳴就是呂學澤患有自閉症的的兒子,他無法到學校上課,也無法在社會去謀求一份可以餬口的工作。為了給自己的孩子尋找就業出路,呂學澤不斷嘗試努力,終於,他注意到了一家為「喜憨兒」就業創建的洗車中心——「喜憨兒洗車中心」。此時,呂學澤也了解到,原來「喜憨兒」這個概念是指心智障礙孩子,包括唐氏綜合症、自閉症、智力障礙、腦性麻痺等殘障類別。
2018年,呂學澤聯合汕頭其他十幾名心智障礙人士的家長,借鑑深圳喜憨兒洗車中心的管理模式,自發組織起的汕頭首家「喜憨兒洗車中心」正式開業,成為全國第十五家連鎖喜憨兒洗車中心。參加當天開業儀式的汕頭市殘聯的工作人員、當地康復機構的社工和許多家長,在店裡看著「喜憨兒們」第一天上班,用自己雙手創作生活的場景,大多數人都紅了眼眶。
「我發現,每個喜憨兒工作積極性都非常高,雖然協作上還不夠流暢,但洗車的效果非常好,車上的一些細節和死角,他們都注意到了,整車光亮乾淨!」據第一位接受汕頭「喜憨兒洗車店」服務的車主柯女士介紹,喜憨兒們的服務有的甚至比普通的洗車店還好。
「其實,每個看似簡單的洗車步驟,對於喜憨兒們來說,都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指導和反覆的訓練。」呂學澤告訴記者,由於自己的兒子也是一名喜憨兒,所以他也更懂得和這些孩子們相處時,需要用細心和耐心,才能教給他們一些謀生技能,讓他們有朝一日可以真正實現自力更生。
汕頭喜憨兒洗車中心自開業以來,就「不綁架愛心和道德,用力所能及,自食其樂的方式去實現自己的價值,贏得社會尊重」的運營理念,以就業生活輔導、技能培訓、社會實踐康復為一體發展模式不斷探索學習,目前,已累計洗車近7000輛。
據呂學澤介紹,喜憨兒通過分工協作的方式完成洗車全過程,己經從開始不協調、聽不懂指令轉變為能聽指揮、各人其責、分工協作。在這裡,喜憨兒的精神狀況大有改善,己經學會主動與車主溝通,性格也逐漸樂觀,同時,身體狀況大有改善,特別體重個個增加,部分喜憨兒還學會收錢、記車牌號碼、引導車主到休息室等。
汕頭喜憨兒洗車中心的作業區張貼了一張這樣的標語:「體現價值、贏得尊重、掌握技能、參與工作」。這大概就是呂澤平和其他喜憨兒的父母最大的心願,「從一開始車主的不認可,到現在受到許多讚賞,我們看到每個小孩在慢慢進步,在體質、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各方面都有提高,這也是作為父母的一點希望,希望他們融入社會、真正被社會接納,而這個車場是實現這個願望最好的窗口」,呂澤平說。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李斯睿
審籤|吳瑕
實習生|李紫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