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經歷了什麼?從首個人造衛星到電子管,科技為何一路衰落?

2021-01-13 深夜書評

在美國登月飛船登上月球以前,蘇聯在主要的科學技術上是領先美國的,蘇聯的科學教育水平也比美國高得多。美國的人才大部分是從歐洲購買,甚至強行綁架過來。

美國自己培養的人才要到60年代以後才開始初具規模。但是即使是70年代的前沿科學依靠的也是歐洲的科學家,什麼時候蘇聯的科學技術開始喪失了對美國挑戰的能力?很簡單,蘇聯犯了兩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 50~70年代,美蘇競爭的兩大科學領域,只是物理學和化學。他們沒有想到後面要決定兩國命運的是生物學的革命,生物學的革命突破點在於遺傳學50年代發現的分子的遺傳結構,指導思想又恰恰是奧地利量子力學的科學家薛丁格!他首先猜測生命應該是大分子,薛丁格又是量子生物學的鼻祖。50年代發現了遺傳基因。

到了60 、70年代,分解基因的批量生產技術越來越強大,才會有讓破解遺傳密碼可以普遍應用的生物學革命,這麼重要的一個科學革命,蘇聯錯過了!而20世紀化學最重要的發現是什麼?

必然是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但是門捷列夫卻沒有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這是諾貝爾化學獎歷史上的一大醜聞。但是公認的是:在20世紀初,俄國在化學上是全球領先的。

後來量子力學的革命,我們中國原來理論物理所的所長郝柏林的老師郎道,也參與了量子力學的建立,蘇聯在物理學、化學革命都是領先美國人,最後犯了什麼錯誤呢?

蘇聯最大的錯誤就是用愛國主義的論據、支持生物學理論,說生物的遺傳是可以後天培養的,否定摩爾根的遺傳學,認為那是資本主義的理論。遺傳學背後還有量子的生物學遺傳密碼,還批判量子力學的唯心主義,這個後果非常嚴重。

所以現在如果要在世界上打生物戰,俄國的實力就遠遠不如領先的英國。而英國還是生物遺傳基因研究的發源地,還有美國、法國等,甚至不如後起之秀中國。大夥明白。

以上是蘇聯犯的第一條錯誤,那第二條錯誤又是什麼呢?

初期發展計算機的時候,蘇聯和美國差距不大,但是計算發展的初期,大家知道二進位就是0和1,類似電源開關的開和關,用什麼組裝開關元件,是最初遇到的課題!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鐵路工人用的繼電器,做一個磁鐵,通電就讓開關吸上去,斷電就把磁鐵移開,讓開關斷開。最後「開關」的體積越做越小,從電子管、真空管發展到最後的半導體晶片,一路演變!。

那麼在關鍵的時候,計算機要迅速增加計算量的時候,就遇到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究竟我的計算機的原件是採用繼電器、真空管還是半導體?

蘇聯做了錯誤的選擇。為什麼?因為越落後的技術可靠性越高。

蘇聯在衛國戰爭的時候有一個經驗:德國的飛機比蘇聯的飛機先進,速度也快,綜合火力也更猛。但是蘇聯飛機身上挨幾十個洞,照樣能飛,而德國飛機有幾個槍眼就不行了。

所以蘇聯在關鍵的時候選擇「可靠性」,而不選擇體積小、和發展潛力。因為精密的東西在戰爭的時候出問題的可能性更高,所以蘇聯做了錯誤的選擇,這個錯誤使得蘇聯的電子工業落後了美國整整一代。

等到蘇聯人想起來採用電子管的時候,美國已經跨入了半導體時代!

體積小性能高的計算機、更先進的火箭技術、其他的廣泛應用。等到蘇聯再追上來的時候,美蘇的經濟差距就已經拉大。這個錯誤的路線也影響和動搖人們對蘇聯體制的信心。

回頭看來,蘇聯只要在生物學上和電子學上引進國外技術,基礎工業、科研隊伍、追趕能力絕對比中國要高得多。但是蘇聯忙於改革,對後期的科研無暇顧及,科研機構陸續垮掉,也是蘇聯最終在高端科技落後於美國的重要原因!

碼字不易!如您喜歡,請點讚、關注。您的支持,是我寫下去最大動力

相關焦點

  • 這位老北京動手能力強,因組裝收音機獲獎破格參與人造衛星設計
    在那個時候,一般家庭能有收音機都不容易,更不用說會畫電路圖,小小少年為何有這般本事?這源於汪紀亮的「家學」。1939年,他父親和叔叔開了一家新華電料行,專修日本的電子管收音機,也就是「話匣子」。他母親也是做揚聲器的,汪紀亮從小就耳濡目染,對無線電有著濃厚的興趣。1956年公私合營後,他們家也成為西四區手工業合作社第五門市部,而生產車間就在他們家樓上。
  • 東方紅一號的秘密:中國首顆人造衛星發射記
    她寫道:「當時,大家紛紛議論,什麼時候我們中國也有自己的人造衛星。但我們深知,這太難了,對於中國來說,還是很遙遠的事情。」事實上,當時大部分中國人還不知道衛星到底是什麼。在蘇聯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一年多之前,1956年底聶榮臻元帥擔任了分管自然科學和國防工業、國防科研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
  • 上個世紀的蘇聯,如今的美國,科技領域的異曲同工之處
    在美國人還在夢鄉之時,蘇聯莫斯科廣播電臺宣布,世界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成功發射。美國得知這個消息恨到什麼程度?1960年蘇聯的核潛艇下,洲際彈道飛彈技術,發射人造衛星,同時在新興的電子和計算機工業方面,蘇聯人也不比美國差多少。1946年美國推出的第一臺數字電子計算機工作壽命只有20個小時。4年之後蘇聯也推出了自己的數字電子計算機。
  • 科普 | 蘇聯科技樹點歪實例:輝光管(Nixie tube)
    輝光管,全名為輝光放電管,亦稱為「冷陰極充氣管」或「冷陰極離子管」, 是一種利用氣體輝光放電原理而工作的離子管,在電子電路中指示、穩壓等作用(摘自百度百科)。簡而言之,就是人們為了非點陣而是線狀化顯示數字而發明的一種電子管,發明於上世紀50年代。
  • 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設計壽命只有20天,為何50年了還在運行
    這一事件標誌著中國成為了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且成功發射了人造衛星的國家。說起來,東方紅一號的設計壽命只有20天。但自1970年成功發射後,東方紅一號卻已經在太空中運行了50年。蘇美兩國在軍事、經濟、科技等各個領域展開了直接交鋒。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首顆人造衛星,正式開始了對太空的探索。第二年,美國不甘落後,也將「探險者一號」成功送上了太空。在蘇美兩國的帶頭下,世界強國紛紛開始加緊對衛星的研發,中國政府對這件事也予以了高度的重視。1964年,中國的經濟形勢出現好轉。尤其是中程飛彈的再次成功發射,更是標誌著中國基本已經掌握了發射人造衛星的能力。
  • 電子管朋克巔峰之作:誕生之時便是蘇聯滅亡之路
    冷戰時期,由於西方的刻意抹黑和歪曲,蘇聯在普羅大眾的眼裡成為了邪惡的代名詞。人們常常認為蘇聯的武器是粗陋而落後的,不過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款武器能夠滿足人們對科技感的一切幻想,它可以視作電子管朋克與暴力美學的巔峰之作,它就是前蘇聯時期研製的烏拉爾號核動力偵察船。
  • 從無到有,從興盛到衰落,華語樂壇這些年到底經歷了什麼?
    到了如今更是輝煌不在,大多數人聽的歌曲都是十年前,甚至二十幾年前的歌曲。從無到有,從興盛到衰落,華語樂壇這些年到底經歷了什麼?初始發展時期因為歷史的緣故,華語樂壇的出現比較晚,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才有外商陸續在上海建立了唱片公司,上海唱片公司,大中華唱片廠,上海勝利唱片廠等一些投資較大的唱片廠相繼建好,我國唱片生產的序幕就從此開始。
  • 63年前,蘇聯將一隻狗送上太空,為何飛行僅4天,就被執行安樂死
    20世紀的世界歷史,並不太平,除了爆發2次世界級大戰外,還迎來了一場長達44年的冷戰,美國和蘇聯,作為二戰結束後世界「首屈兩指」的國家,誰也不服誰,就在此時,時任英國首相的邱吉爾,抱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理,發表了「鐵幕演說」,明裡暗裡反蘇聯,於是乎美蘇冷戰
  • 蘇聯的航天中心拜科努爾,為何由盛轉衰?
    暴風雪號的第一次起航也成為了最後一次飛行,蘇聯的繼任者們無一能維持航天事業發展,前蘇聯的航天中心拜科努爾也是一落千丈,最低谷時期經費只能滿足10%。但它也有過輝煌的歷史,人類航天史上的許多「第一」都是在此完成。那麼拜科努爾作為蘇聯的航天中心有什麼特殊的優勢?它又是如何由盛轉衰的呢?
  • 民謠歌手趙雷,他一路走來都經歷了什麼?
    說起民謠大家或許不再陌生,近幾年民謠的發展還是不錯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聽民謠,開始喜歡民謠,雖然民謠想要成為主流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但是這種音樂類型還是很不錯的,國內也有很多的民謠歌手,比如前段時間比較火的《成都》歌手趙雷也是在一夜之間爆紅了,但是你們知道趙雷成名以來都經歷過什麼嗎?
  • 從「東方紅」到「北鬥」,人造衛星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2019年4月24日,是中國的第四個「航天日」,也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49周年紀念日。小小的衛星,為何能受到如此「禮遇」?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 蘇聯將地挖到12262米時,為何突然停止?親歷者道出恐怖真相
    美蘇冷戰的時期,也是很多科技快速發展的時候,美國和蘇聯為了壓倒對方,做了不少瘋狂的事兒,電腦、人造衛星和登月計劃都是那個時候出現的。科技上的較量是無止盡的,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森還說過,美國的原子彈足以摧毀地球幾十次。既然美國對自己的原子彈這麼有自信,那麼蘇聯也不甘示弱,蘇聯做了一個更瘋狂的決定——挖地球。而且很快便展開了行動。
  • 電子管的出現,讓全世界跨入到電子時代
    電子管的出現,讓全世界跨入到電子時代大家好我是小其,1904年,世界上第一隻電子管在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的手下誕生了。弗萊明為此獲得了這項發明的專利權,而人類第一隻電子管的誕生,也開啟了世界進入電子時代之門。說起電子管,首先得從「愛迪生效應」談起。
  • 工程師十年後才頓悟的電子管壽命問題
    它的直熱式陰極直接利用電池供電,鎖式管座結構適用於在強振動環境,用彈簧縮住電子管使之不至於從管座中鬆動出來。這種電子管是二戰後期由德國設計製造的,戰後蘇聯接收了這個設計並按他們的型號命名規則取名為4П1Л,應用於蘇軍的坦克電臺。北京電子管廠在50-60年代生產這個管型,是為當時武 器裝備的蘇式或仿蘇式T34坦克電臺配套和備份的。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設計壽命僅僅20天,為何50年了還在飛?
    但隨著科技發展,人類已經實現了自己夢想,而且還有幾位太空人真正到過太空,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開始了瘋狂的軍備競賽,1957年蘇聯製造的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順利進入太空,這是人類在航天技術上的裡程碑。十三年之後,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升空近進入太空。
  • 張勁夫: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怎樣上天的?
    繼《請歷史記住他們——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一文後,中國科學院原黨組書記、副院長張勁夫再次撰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怎樣上天的?》,向世人展示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從零起步到最終飛天的感人歷史畫卷。    張勁夫回憶,1957年10月4日,蘇聯把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天。
  • 前蘇聯的航天中心拜科努爾,為何由盛轉衰?
    那麼拜科努爾作為蘇聯的航天中心有什麼特殊的優勢?它又是如何由盛轉衰的呢?一、「箭之地」,射向銀河的彎弓拜科努爾航天基地位於哈薩克斯坦境內,始建於1955年。二、黃金時代,人類宇宙之夢實現的地方拜科努爾基地自1957年投入使用後,接連創造了人類航天史上的數個第一。這時的拜科努爾基地朝氣蓬勃,正帶領蘇聯航天和全人類進入一個黃金時代。
  • 集成電路:從電子管、電晶體到CPU
    這也使計算機確定了從電子管到電晶體,從專用設備到全社會普及的發展之路。電子管:二戰帶來的抉擇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46056.htm  在教科書中,ENIAC就是電子計算機的起源,而電子管也就在那一刻,確定了其在計算機發展史中的地位。
  • 不可忽視的地球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政治意義
    文章講述了在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前,美國和俄羅斯為能爭取作為第一個發射衛星的國家所做的努力。在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美國的回應和一系列舉措。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震驚了全世界。這一事件激發了全世界的熱情,並加速了美國羽翼未豐的航天事業的發展。
  • 人造衛星從美蘇冷戰中誕生,發展至今幾乎人手不離
    直到1957年10月4日,蘇聯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用R-7洲際飛彈改裝的運載火箭把全球首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送上太空。「斯普特尼克一號」在太空軌道飛行了3個多月,圍繞地球1400多圈,最後墜入地球大氣層焚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