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曦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能源安全。自上世紀90年代初起,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就開始積極實施海外油氣資源戰略。美國實施「頁巖氣革命」,用水力壓裂技術,獲取頁巖中的非常規油氣,這讓中國看到了天然氣自給自足的希望。20世紀初,中國開始進行有關頁巖氣的理論研究,2009年以第一口頁巖氣資源戰略調查井掀開了頁巖氣勘探序幕。但與此同時,地下水保護和地質災害防範等問題卻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直到今年2月,四川省出臺的《頁巖氣開採業汙染防治技術政策》才稍稍彌補了這一空白。
作為頁巖氣開發的領頭羊,美國對這個行業的粗放式監管,似乎證明了壓裂技術的安全性。傳統的水力壓裂需要將多種化學物質注入頁巖層,它們會汙染飲用水嗎?在美國,這是氣井周圍居民的擔憂。2005年的美國能源政策法案對此隱患網開一面:企業甚至不用去環保局為這些化學物質備案。但隨後,氣井附近飲用水源被汙染的案例相繼曝出;相應研究也陸續在學術期刊發表。美國環保局2016年關於水力壓裂的報告,則進一步指出了這種技術潛在的危害:1084種壓裂所用的化學物質中,關於長期飲用後的毒性有可靠數據的僅98種;同時,大多數開採方拒絕透露部分化學物質的成分。幾千米深井下的化學物質,何以汙染地表的飲用水源?報告的作者直言,無從觀測,有待進一步研究。據了解,德法等歐盟國家目前仍禁止用水力壓裂開採頁巖氣。
中國也缺少國家層面的環保法規,限制頁巖氣的開發利用。四川省環保廳發布《技術政策》的背景,正是傳統油氣井開發的汙染防治政策已不能滿足頁巖氣開發的需要。這份文件對選址、水汙染、固廢、大氣汙染和噪音汙染的處理,首次作出了具體要求。「水汙染防治」一節,規範了壓裂反排液的回用率和廢水的處理或回注。化學物質對地下水的影響,卻並沒有直接的解決方案。
不過,文件提出要鼓勵環境友好型新技術,如二氧化碳壓裂。以液化石油氣或二氧化碳取代傳統水力壓裂,有希望做到100%的回收率,解決水力壓裂的化學汙染問題。2017年11月,我國首個運用二氧化碳幹法加砂壓裂技術的項目在內蒙古蘇裡格氣田試驗成功。若這類環保壓裂技術得到普及,中國就有可能在保護好飲用水源的前提下,依靠充足的頁巖氣儲量實現天然氣的自給自足。
如果在新技術尚不成熟時,用水力壓裂技術大肆開採,難免得不償失。如此獲取的天然氣也許能解一時的氣荒,但卻須冒著汙染飲用水源的極大風險。因為一旦分配了開採權,《技術政策》就只能起到事後補救的作用。若要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法律法規不僅要起事後監管的作用,更應在分配開採權之前明確禁止項目,不能讓環保壓裂技術僅止步於建議。
此外,水力壓裂對四川環境最危險的潛在影響,恰恰是《技術政策》沒有強調的:地震。儘管美國政府聲明,地震與水力壓裂沒有直接關聯——油氣開採誘發的地震一般是因為廢水回注——但不少州在開採頁巖氣後地震頻發卻是事實。去年11月,韓國浦項的罕見地震,也發生在水力壓裂井附近。
其實,強調能源安全,並不意味著要立即實現自給自足。在頁巖氣開採尚不成熟之時,一邊探索穩定可靠的技術手段,一邊繼續推進同俄羅斯的天然氣合作,鞏固中亞的進口氣源,或許是眼下更可取的能源戰略。(朱曦)
[責任編輯: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