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一個熱力學概念,用於度量體系混亂的程度。這個「體系」,也可稱之為空間。所以,熵也可以是一個空間概念。
小到個體思想變化,大到國家治亂興衰,宇宙萬物都有自發變得更加混亂的傾向,這時熵值增加,稱之為熵增過程。
反之,如果對混亂進行治理和整頓,使之從無序變得有序,從混沌變得清明,則是逆熵過程。
比如,人在青春期,思想激烈而混亂,非常「中二」,這就是熵值增加;等到「五十知天命」,情商穩定、思維定型、人設清晰,就是熵值減弱。
比如,中國歷史有名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論。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晚清時期,隨著社會日漸混亂,社會熵值增加;而秦漢、隋唐、元明時期,隨著國家統一和專制強化,社會熵值減弱。
在人的生命周期裡,青春期肯定是熵值增加的時期,不應該在這個階段過分追求穩定和成熟,從而失落很多可能性;中年前後肯定是個逆熵時期,應該有穩定的情緒、資源和手段。
老年期,則是另一個熵值增加的時期,伴隨著生命的耗散。這個時期的熵值很難控制,有時候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從心所欲,不逾矩」是精神層面的準備,但是身體機能衰退引發的混亂卻很難控制。
粗糙地說,有時候企業和人的生命周期可以對應起來,同樣有嬰兒期、青少期、中年期、老年期,也同樣會有叛逆期、心理斷乳期、中年危機期、更年期等等「病症」。發病之時,就是熵值增加之時。
那麼,對於企業來說,熵值是不是越低越好?如果「一絲不亂」,是不是也意味著企業失去了活力,太過於僵化?
事實上,這樣的企業是有的。企業所有事情都按部就班、因循守舊、沒有創新,如死水一潭;或是制度過於僵化,看起來清水一汪,水中卻沒有魚。
真正的成長性企業,在某一時間,內部看起來可能恰恰是「混亂」的,這裡面包含著大量的試錯、創新或轉型。適度混亂,有時候是活力保證。
那麼,是不是說熵值過低也不好?
其實,這裡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看企業的結構是否開放。封閉式的空間,熵值過低只是假象。從更廣闊的空間看,這個熵值很低的封閉小空間恰恰是混亂和落後的根源。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幾個封閉國家是整個世界不穩定的根源。
也就是說,除了企業內部的熵值增減,還要看到企業與環境的熵值交換。
企業只有採用了開放結構,主動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再用熵值增減去衡量才是準確和有意義的。
企業排汙造成了環境惡化,企業破產引發僱員集體維權,這是企業向社會輸出正熵,引發惡性反應;企業創新提升了社會生產力,這是企業向社會輸出負熵,引發良性反應。
社會無視企業胡作非為,這是向企業輸出正熵;社會對企業加強監管,使其重視社會責任,這是向企業輸出負熵。
總結一下,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組織或空間,在保持開放結構的前提下,熵值增加會加速混亂,熵值減少則意味著健康改善。封閉的人和空間,對更大的空間而言,都是混亂根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