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滅》:人類最怕什麼?從一個單細胞裂變談起

2020-12-03 影評匠

看到Josie談「閃光」時提及無線電,她判斷Josie是個物理學家。她猜想,Lena向審問者講述的一切並不真實,實際上「閃光」區域內的生命不但會變異,而且人會發瘋,是Lena殘害了隊友,唯一歸去的Kane與Lena有相似的遭遇。但影片證實,亞歷克斯·嘉蘭和我這位朋友的想法不盡相同。《湮滅》並沒有繼承《機械姬》(亞歷克斯2015年執導的科幻片)創造性的設計,倒是有點像《銀翼殺手2049》,著重審視人類的自我懷疑和自我恐懼。

片名《Annihilate》直譯為湮滅,作為普通詞彙可解釋為,一種東西的消失;作為一個物理學名詞是指,物質與其對應的反物質碰撞而消失,期間產生高能光子和能量的過程。

Lena在片尾說,它們沒有毀滅什麼,而是創造了新東西。我想這並非故弄玄虛,湮滅的確指一種東西的消失,但消失只是一種表象,它的本質是創造。譬如,我把一個密封容器中的空氣抽乾淨,就創造了真空;相反,失去真空,就會得到空氣或其它。影片中早已患有癌症的Dr.ventress博士先到達燈塔,身體發生明顯的變異特徵。她口噴火焰,她的身體變異成一團星雲時,Lena鼻梁邊的一滴血被吸入雲團。之後是一組細胞分裂的鏡頭,一分為二、二分為四……直到Lena的複製體出現,整個湮滅完成。我想到Lena還是生物學教授時, 她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述大約40億年前,一個單細胞如何按照一分為二的規律分裂出生命。在我看來,湮滅是將一分為二的規律反方向運作。

Dr.ventress在變異之前,Lena也趕到燈塔。攝影機給Dr.ventress的第一個鏡頭中,她的臉一團模糊,看不清眼睛、鼻孔和嘴巴,但Lena喊出她的名字,她轉過身面向Lena時,攝影機給出的第二個鏡頭中,她的面孔十分清晰。當時我單純的以為Dr.ventress是受到「閃光」區域影響,產生了某種變異。第二遍看這個細節時,我特別關注了人物的臺詞,發現Dr.ventress在兩個鏡頭中是兩個主體,第一個鏡頭中是it,第二個鏡頭才是her。《湮滅》用人物造型和臺詞巧妙的敘述了這個設定,也可以理解為細節。

第一個鏡頭中it自言自語道,「這是最後一個階段,在破壞中消滅,深不可測的想法,現在是燈塔,現在是大海。」

第二個鏡頭中her對Lena講,「Lena,我需要知道燈塔裡面有什麼,現在它在我體內了。它(it)跟我們不一樣,我不知道它想要什麼,或者它想不想要,但它會成長,直到包圍一切。我們的身體和思想,都將被分解成最小的部分,直到一塊都不剩,湮滅。」

可見,Dr.ventress的肉體,代表了兩個主體,並且後來者要分解原本的主體,包括本體的肉與靈。我想到Dr.ventress為何願意走進「閃光」調查,她早患了癌症,在人類的世界,那是絕症,意味著死亡。智慧的人類無法控制癌細胞的生長,我親歷過某人被醫生宣判為癌症時的場景,整個房間裡先是徹頭徹尾的恐懼,之後是頹廢,最後真真假假的悲喜交替出現,絕不比死亡輕鬆。癌細胞是人類的墳場,但燈塔內的環境使得Dr.ventress的癌細胞分解成了完整的Lena,或者說是「它」使得癌細胞的分解有了新的可能。更迷人的是,按照Dr.ventress在變異前的陳述看,這種分解不僅創造新的肉體,而且分解了思想。

癌症患者因基因突變獲得第一個癌細胞,單個癌細胞再進行分解,正如40億面前單細胞按照一分為二的規律創造萬千生命的體系。但癌細胞的分解為人類憎恨、恐懼,人類發現它的分解會消滅同類的生命,卻無藥可施。亞歷克斯在《湮滅》中設計的外星生物似乎逆反常態,正如Lena在影片末尾給審問者的陳述,「它沒有破壞什麼,而是創造了新的東西。」

單細胞分解的過程,是任何生命物種的歷史。相比遠古的神話,單細胞更像人類神聖且純粹的祖先。祖先們有多純粹?直到此刻,它們的世界裡有且僅有一個生長的規律,即一分為二。

現實中人類對待癌症有幾個基本的態度:放棄、化療、手術。其中化療和免疫治療相似,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可能破壞正常的細胞,我們常見的化療有禿頂等副作用;手術是指切除癌細胞的發病器官,因為乳腺癌切除乳房的女性近年常見;放棄的人群大多是付不起巨額的治療費用,即利益。

我在知網查閱了以「癌症」為關鍵詞的文獻總量是6萬多篇,SCI則僅有82篇。6萬多篇中被引用最多的,是關於近些年癌症死亡的報告;82篇中被引用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媒體對癌症新聞報導內容,縱然是傳播學領域的文獻。似乎這些奮鬥在抗癌一線的人都是心理疏導醫生,他們的學術研究成果都指向一個主旨:別怕,癌症並不是每個人都得。你看去年才死了那麼多人,我們正在努力攻克癌症難關。我開始懷疑人類究竟是沒有能力攻克癌症,還是因為各自的利益無心攻克癌症。畢竟,攻克癌症是個艱難的未知數,但跟風安撫癌症關注群就比較輕鬆且會很快的獲得利益回報,至少可以通過職稱評定獲得教授、博士、研究生諸如此類的頭銜。

這種社會現象和已患癌症的Dr.ventress進入「閃光」的行為十分相似,至於另外的Anya、Josie、Sheppard三人她們確實自願的進入了「閃光」,但當Sheppard被熊慘食後,Anya和Josie失去了勇氣,想原路撤回,以保小命。可以預見,無論是哪一個被熊吃掉,另外兩個健康的人都會想返回。誰願意為了拯救整個人類而心甘情願的進入「閃光」調查原因,犧牲小我?沒有人。勇敢而又正義的科學家們因為追求科學前進,因為目睹血淋淋的現實而後退。現實裡,真正研究癌症的真科學家並不是沒有,但沒有人為他們提供研究的資金,於是最後的真科學家便不復存在。這是一種死循環,並不是悲觀,這是人類的現實。我是個激進者,但我的懷疑絕對理性。癌症患者怕自己活不了,活著的人怕自己活不好,活的好的人怕自己會死。

我特別期待《湮滅》的第二部中,亞歷克斯·嘉蘭導演會如何設計人類對待外來者, 同樣是由祖先單細胞分裂的生命——Lena and Kane . 真希望亞歷克斯能夠克服人類的恐懼和懷疑,能夠有一個充滿理性和同舟共濟的設計。

影片《湮滅》中或許並沒有我講述的,但我強烈渴望這些,它便有了。你呢?看到的《湮滅》是什麼樣子?

相關焦點

  • 《湮滅》:加蘭的啟示錄
    二「湮滅」(《annihilate》),一個物理名詞,意為物質與其所對應的反物質碰撞後消失並產生高能光子的過程。這種力量就像是《三體》裡的歌者文明,他們向太陽系投下一片二向箔,把整個太陽系由遠及近緩緩碾平,而人類眼睜睜看著悲劇發生卻無計可施,在絕對力量面前,毀滅一個星系就像隨手撣落一粒灰塵。加蘭《機械姬》和《湮滅》的作曲人都是吉奧夫巴羅,他還挺偏愛製造類似宗教體驗的配樂。
  • 常樸子:物質湮滅原理(五)
    一個宇宙在有了膨脹和收縮的同時有了時間,一個粒子在有了膨脹和收縮的同時有了時間,就像我們人類,有是在有了心跳的時候有了時間。我們的呼吸就是我們的時間長度。有人說,愛因斯坦不是說過,時間是空間的扭曲嗎,而你卻說時間是空間的反彈,也不知道你們誰對誰錯。
  • 裂變營銷|最簡單有效的引流裂變公式
    一個客人從收集到轉化成交,至少要 200 元一個人。就是說這個客戶,買不買你的產品,你至少要在他身上花 200元的成本。所以說,現在商業的競爭有多厲害。而裂變營銷最大的優點也是其他營銷方式完全不具備的優點就是成本低廉,並且一個好的裂變營銷策劃通過軟文發布的形式一旦被啟動就會持續裂變很長時間,影響力也是非常大的。
  • 《湮滅》細思恐極的深層腦洞,你看懂了嗎?!
    《湮滅》深入的是生命折射的多樣性。《湮滅》故事的開始,講述一個未知物體墜向美國海岸的一座燈塔,造出了一個煥彩的泡泡世界,人類之前派出好幾波人馬,都有去無回,這個泡泡一天天變大,正在嚴重威脅著人類。之後由五人娘子軍組成的探險隊,進入泡泡世界,去解密裡面的謎團。
  • 反物質與正物質碰到一起就湮滅並爆發出巨大能量怎麼能夠保存呢?
    但人類開始掌握了一定的質能轉換技巧,比如核裂變發電,也就是現在的核電,這種核裂變產生的能量可以達到質能轉化率的0.13%,所以核電和原子彈的威力十分巨大;核聚變卻能達到0.7%的質能轉換率,是核裂變的5倍多,所以氫彈比原子彈又厲害多了。
  • 《湮滅》的結局到底是什麼意思?
    當莉娜進入燈塔時, 她發現了一具焚化的屍體, 有一架攝像機顯示那正是她的丈夫凱恩 (奧斯卡·艾薩克), 在用白磷手榴彈自殺之前, 他敦促由閃晃製造的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複製人離開閃晃去尋找莉娜。接著, 莉娜進入了燈塔內的一個洞裡, 在裡面她發現了面目全非的文崔斯, 後者敏銳地談起了閃晃的本質, 然後變成一個奇形怪狀的生物。
  • 2018年科幻驚悚片《湮滅》
    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 —— 你說你是你自己?可是你拿什麼來證明你是你自己呢?這就好比「我是誰?」這類哲學問題,反正我是說不明白。安逸的端午小長假過後,Albert準備給大家推薦點兒刺激的,這次就帶來了2018年科幻驚悚片 —— 《湮滅》。
  • 科學家發現人類已知最遠親戚 系一種單細胞生物
    科學家發現人類已知最遠親戚 系一種單細胞生物 2012年04月30日04:07 來源:大眾網-齊魯晚報
  • 除了《湮滅》,還有這些科幻片在講述著人類的結局——滅亡!
    《湮滅》上映2天,截止目前票房已超2500多萬,雖然目前票房還不甚理想,但已提前鎖定年度科幻佳作的席位,這部影片從另一個角度在闡釋湮滅,其實最近幾年,也有好多影片都在從不同角度去講述著人類的滅亡。「如果你能預見這一生的所有事,你會不會選擇改變」!
  • 挪威科學家發現人類已知最遠親 為單細胞生物體
    挪威奧斯陸大學研究人員藉助顯微鏡觀察挪威湖泊中一種單細胞生物體20多年後宣布,這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體之一,是已知的人類最遠親戚。
  • 癌細胞最怕什麼 它有什麼特點
    那麼,癌細胞最怕什麼呢?它有哪些特點呢?接下來,大家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癌細胞吧。癌細胞最怕什麼怕熱癌細胞是怕熱的,因此,它喜歡攻擊體溫比較低的人,而且癌細胞還怕有氧環境,因此,喜歡攻擊體內有堵塞的人。
  • 裂變套路看似多,總結起來就一個
    不得不說,作為目前市場上最有效的推廣方法,裂變漲粉的效果絕對是一流的,現在能打敗它的方式就只有微信把這類玩法封禁掉。 如果你是裂變營銷大咖,或許你實操過海報裂變、群裂變、個人號裂變。 如果你是裂變營銷小白,或許你看過各種裂變文章《微信生態用戶裂變增長方法拆解盤點》《裂變增長:如何成功的做一場日漲粉過萬的爆粉活動?》
  • 螞蟥最怕什麼?養殖要點有哪些?
    螞蟥分為三個種類,主要是旱螞蟥、寄生螞蟥、水螞蟥,那它們通常最怕什麼東西?還有一些人專門養殖螞蟥,那養殖要點有哪些?一、螞蟥最怕什麼?作為軟體動物的螞蟥是比較怕鹽的,因為它並沒有皮膚可以保護它的身體,所以對鹽是十分敏感的,撒了鹽巴以後就會與疼的體液形成一種高濃度的鹽水,這個時候就會讓螞蟥產生應激性的收縮,塘栖內部的體液滲出來,多以會導致螞蟥脫水死亡。
  • 智能電錶最怕什麼東西?
    至於智能電能表怕什麼其實更應該去思考我們怕什麼。電能表作為一個測量儀表,提高準確度是它的必然發展方向。十年前電能表普及的還是機械錶,就是那種輪盤式的這種機械錶因為構造和工作原理的原因,靈敏度和精確度不高。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的智能電能表的靈敏度和精確度提升了很多,而且防竊電、防幹擾能力也提高了。
  • 驚悚、神秘、瑰麗、奇詭等多類型元素的綜合體《湮滅》
    值得注意的是,整部電影都是由莉娜的視角展開,相當於是她對科學家洛馬克斯(本尼迪克特·王 飾)講的一個故事,而關於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我們不得而知。《湮滅》不僅思想超前,還探討了人性、哲理的話題。電影裡的隊長說過:如果我不馬上趕到燈塔那裡,開始和結束這段旅程的就不是同一個人了。凱茜說過:從某個方面看,我失去了兩個親人,我美麗的女兒,和曾經的我。
  • 狼最怕什麼東西?意外發現狼群的弱點,有這招狼王都聽你的話
    狼最怕什麼東西?意外發現狼群的弱點,有這招狼王都聽你的話 狼是人們都熟知的動物,提到狼,很多人都會感到莫名的害怕和敬畏,作為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它們的實力強悍,在團體的默契配合下,通常都能捕捉到比自己體型大幾倍的動物。
  • 人類出現比中500萬彩票還難,是無數個億萬分之一概率的集合
    而正反粒子碰撞其實是會湮滅的。 所以,早期的宇宙一直在發生正粒子和反粒子的湮滅,每10億對正反粒子湮滅,會留一下一個正粒子。比如:每10億對正反夸克發生湮滅,就會留下一個正夸克。這樣的過程循環往復,有正電子和電子的湮滅,有質子和反質子的湮滅等等,最終留下來的都是正物質粒子,因此,我們現在的宇宙才是由正物質粒子主導的。 而構成人類也是正物質粒子,而人體的原子數的數量級在10^27~10^28個,而原子還可以繼續再分成電子,質子和中子,質子和中子繼續分為夸克等。
  • 核裂變VS核聚變
    核裂變與原子彈  核裂變又稱核分裂,是一個原子核分裂成幾個原子核的變化。
  • 跨越了40億年的生命史詩(從單細胞到人類)
    只能說大自然想用最高效的手段,最低的成本,建造最複雜的世界。用同一種原料,只改變原料的分布位置就能實現一個繽紛的世界。這當然是最佳的路徑。單細胞生物就是把DNA分子先複製出一個,然後把它們分到兩頭兒,頭上一個尾巴一個,然後身體從中間裂開,裂開後這兩個部分各自獨立長成和原來一模一樣的生物。所以,單細胞生物幾乎是一樣的。每10億次複製才出現一次基因變異。多細胞生物怎麼繁殖呢?
  • 它是宇宙中最小的粒子,但它從大湮滅中拯救了宇宙
    研究人員找到了展示我們宇宙中最小的粒子是如何把我們從徹底殲滅中拯救的演示方法科研人員想方設法證明宇宙中最小微粒是如何使人類免於徹底毀滅的的圖:宇宙大爆炸後的極速膨脹使得最初的微觀宇宙延伸為宏觀,並將宇宙能量轉化為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