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
——摘自錢學森語錄
回顧科學家錢學森的一生,不禁讓我們想起科學界流行甚廣的一句話:「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當代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而如何培養家國情懷、傳承民族精神,幫助學生在世界舞臺講好中國故事,則是育人路上的重要課題。
11月29日,北京王府學校迎來「2020大手拉小手,科學家進校園」的第四場科普講座,特邀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工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學院和南京理工大學動力學院兼職教授張德良教授,帶來一場名為「錢學森不平凡的一生與我國力學、航天科技」的專題講座。來自我校高中部的二百餘名對力學、航天科技內容感興趣的同學參與了本次活動。
▲王府學校高一1班的包京昌同學擔任活動主持
▲北京王府學校常務校長衡孝軍先生致歡迎詞
講座伊始,張教授從恩師錢學森的學習和工作經歷談起,講述了錢學森艱難的回國曆程、嚴謹的科學精神,以及回國後對我國「兩彈一星」研究作出的偉大貢獻。張教授告訴同學們,祖國今天的強大離不開錢學森的貢獻,也因為錢學森的無私奉獻,才讓我國的航天軍事發展至少提前了二十年。張教授從當今的世界格局談起,講述了我國在航天、軍事方面的發展歷程,講解了如何從軍事弱國走向軍事強國,並從航天落後國家走向航天強國的國防發展史。
張教授還分享了錢學森在中國科大教書時的有趣往事。例如:錢學森自掏腰包為同學們買計算尺,讓力學系的學生延遲半年畢業,採用開卷考試讓學生解答火箭發射路徑方程的故事,以及錢學森對學生們提出的三嚴:嚴格、嚴謹、嚴密的學習要求。張教授希望在場的同學們,也能向錢學森學習,嚴格要求自己,做足準備去應對困難,堅持到底完成挑戰。
一幅幅內容詳實的圖文資料,生動還原了老一輩科學家無私奉獻、愛國愛黨的感人故事,還闡述了大量有關生活、學習、航天、國防等領域的科學知識。張教授還播放了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枚飛彈核武器試驗成功,以及2012年6月16日神州九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的精彩視頻。
通過2016年中美南海對峙事件,張教授還介紹了我國的戰略戰術飛彈和核武器,讓大家知曉我國這些年在飛彈研發上取得的優異成果。而這些碩果也足以說明,國防工程對於一個國家的國防戰略十分重要,而這成功的背後,離不開科學家的默默付出和無私奉獻。
同時,張教授也向同學們發起提問,一個個生動有趣的話題激發著同學們探索科學世界的好奇。例如:「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在太空中飛行了多久?」「誰知道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少?」等問題,張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說法、風趣幽默的語言,為同學們逐步解開科學疑惑,傳授了很多課本之外的新知識。
可以說,科學家錢學森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他的工程科學思想,以及為我國力學、航天和教育事業作出的貢獻,尤其是他留下的愛國、嚴謹求實、一生淡泊名利的精神財富,更是感人至深、振奮人心。
在現場問答環節,同學們提出了「完成運載任務的火箭殘骸,是否會對自然環境造成汙染?」「東風系列飛彈命名的原因」「我們國家在飛彈研發上還有哪些發展空間?」等問題。張教授也用科學理論知識與實例向同學們一一解答了關於講座內容的疑問。
這場講座不僅突出了知識性和科學性,還強調了學習中的趣味性和創新性。張教授也鼓勵同學們,好好把握學習知識的機會,發揚愛國精神,培養創新意識,繼承老一輩科學家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努力成為具有一心、一眼、四力的未來人才。
誠如北京王府學校常務校長衡孝軍所言,這是一場讓王府師生深受鼓舞的精彩講座,每位師生都被現場講述的故事和圖文內容深深吸引。一方面,是我們對祖國航空航天科技的發展,在「兩彈一星」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另一方面,是被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教授的育人理念和家國情懷所感動。為此,衡校長也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了這場科普講座對王府學子的重要啟示。
一是激發和提高了我校學生對科學素養、科學創新意識、科學實踐能力的興趣。二是極大鼓舞了同學們在科普方面的創作與設計,從而提高我們的動手能力,例如王府學子每年都會參與的國際太空城市設計大賽,就是實踐能力提升的最好體現。三是對王府學校科學課程、跨學科教育教學融合等方面起到幫助作用。四是希望同學們懷揣愛國之心,為祖國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講話最後,衡校長再次對張教授蒞臨王府學校表示感謝,並寄語王府學子未來在核聚變、運載工具、全球衛星導航等領域,貢獻當代青年的創新力量,在強國復興的路上擔起重任。
本學期王府科學月舉辦的4場「大手拉小手,科學家進校園」系列活動,是一次幫助王府學子拓寬國際視野、領悟科學道理、培育創新精神的「科普盛宴」。既增強了王府師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學習自信心,還鞏固了同學們為中國科技進步發展努力拼搏的強大意志。未來,我們將呈現更多科普講座、實踐活動、精彩賽事,並邀請每一位熱愛科學的王府學子,共同開啟這段意義非凡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