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王府學校:科學家張德良教授講「錢學森不平凡的一生」

2020-12-02 北京王府學校


「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

——摘自錢學森語錄


回顧科學家錢學森的一生,不禁讓我們想起科學界流行甚廣的一句話:「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當代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而如何培養家國情懷、傳承民族精神,幫助學生在世界舞臺講好中國故事,則是育人路上的重要課題。

11月29日,北京王府學校迎來「2020大手拉小手,科學家進校園」的第四場科普講座,特邀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工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學院和南京理工大學動力學院兼職教授張德良教授,帶來一場名為「錢學森不平凡的一生與我國力學、航天科技」的專題講座。來自我校高中部的二百餘名對力學、航天科技內容感興趣的同學參與了本次活動。

▲王府學校高一1班的包京昌同學擔任活動主持

▲北京王府學校常務校長衡孝軍先生致歡迎詞

講座伊始,張教授從恩師錢學森的學習和工作經歷談起,講述了錢學森艱難的回國曆程、嚴謹的科學精神,以及回國後對我國「兩彈一星」研究作出的偉大貢獻。張教授告訴同學們,祖國今天的強大離不開錢學森的貢獻,也因為錢學森的無私奉獻,才讓我國的航天軍事發展至少提前了二十年。張教授從當今的世界格局談起,講述了我國在航天、軍事方面的發展歷程,講解了如何從軍事弱國走向軍事強國,並從航天落後國家走向航天強國的國防發展史。

張教授還分享了錢學森在中國科大教書時的有趣往事。例如:錢學森自掏腰包為同學們買計算尺,讓力學系的學生延遲半年畢業,採用開卷考試讓學生解答火箭發射路徑方程的故事,以及錢學森對學生們提出的三嚴:嚴格、嚴謹、嚴密的學習要求。張教授希望在場的同學們,也能向錢學森學習,嚴格要求自己,做足準備去應對困難,堅持到底完成挑戰。


一幅幅內容詳實的圖文資料,生動還原了老一輩科學家無私奉獻、愛國愛黨的感人故事,還闡述了大量有關生活、學習、航天、國防等領域的科學知識。張教授還播放了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枚飛彈核武器試驗成功,以及2012年6月16日神州九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的精彩視頻。

通過2016年中美南海對峙事件,張教授還介紹了我國的戰略戰術飛彈和核武器,讓大家知曉我國這些年在飛彈研發上取得的優異成果。而這些碩果也足以說明,國防工程對於一個國家的國防戰略十分重要,而這成功的背後,離不開科學家的默默付出和無私奉獻。


同時,張教授也向同學們發起提問,一個個生動有趣的話題激發著同學們探索科學世界的好奇。例如:「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在太空中飛行了多久?」「誰知道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少?」等問題,張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說法、風趣幽默的語言,為同學們逐步解開科學疑惑,傳授了很多課本之外的新知識。

可以說,科學家錢學森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他的工程科學思想,以及為我國力學、航天和教育事業作出的貢獻,尤其是他留下的愛國、嚴謹求實、一生淡泊名利的精神財富,更是感人至深、振奮人心。

在現場問答環節,同學們提出了「完成運載任務的火箭殘骸,是否會對自然環境造成汙染?」「東風系列飛彈命名的原因」「我們國家在飛彈研發上還有哪些發展空間?」等問題。張教授也用科學理論知識與實例向同學們一一解答了關於講座內容的疑問。

這場講座不僅突出了知識性和科學性,還強調了學習中的趣味性和創新性。張教授也鼓勵同學們,好好把握學習知識的機會,發揚愛國精神,培養創新意識,繼承老一輩科學家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努力成為具有一心、一眼、四力的未來人才。

誠如北京王府學校常務校長衡孝軍所言,這是一場讓王府師生深受鼓舞的精彩講座,每位師生都被現場講述的故事和圖文內容深深吸引。一方面,是我們對祖國航空航天科技的發展,在「兩彈一星」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另一方面,是被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教授的育人理念和家國情懷所感動。為此,衡校長也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了這場科普講座對王府學子的重要啟示。

一是激發和提高了我校學生對科學素養、科學創新意識、科學實踐能力的興趣。二是極大鼓舞了同學們在科普方面的創作與設計,從而提高我們的動手能力,例如王府學子每年都會參與的國際太空城市設計大賽,就是實踐能力提升的最好體現。三是對王府學校科學課程、跨學科教育教學融合等方面起到幫助作用。四是希望同學們懷揣愛國之心,為祖國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講話最後,衡校長再次對張教授蒞臨王府學校表示感謝,並寄語王府學子未來在核聚變、運載工具、全球衛星導航等領域,貢獻當代青年的創新力量,在強國復興的路上擔起重任。

本學期王府科學月舉辦的4場「大手拉小手,科學家進校園」系列活動,是一次幫助王府學子拓寬國際視野、領悟科學道理、培育創新精神的「科普盛宴」。既增強了王府師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學習自信心,還鞏固了同學們為中國科技進步發展努力拼搏的強大意志。未來,我們將呈現更多科普講座、實踐活動、精彩賽事,並邀請每一位熱愛科學的王府學子,共同開啟這段意義非凡的探索之旅。

相關焦點

  • 明日錢學森的學生張德良教授做客山西科學講壇
    現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兼任北京大學工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學院和南京理工大學動力學院兼職教授。11月18日(周日)9時30分,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成員、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德良與您相約省科技館一層學術報告廳,帶來內容豐富,精彩紛呈的《歲月的足跡——錢學森不平凡的一生》主題講座,介紹錢學森不平凡的一生,講述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 殷殷國防情 拳拳愛國心——著名科學家張德良教授來我校做講座
    11月17日下午四時許,張德良教授在我校五樓報告廳做了題為《三十年鑄就一劍一一我國飛彈核武器現狀及當前時局》的講座。我校高一二錢學森實驗班的近四百名學生,聆聽了講座。我校黨委書記、校長劉智廣,紀委書記李衛陽,副校長秦格祥、邢金武出席並聽取了講座。講座由教務處主任袁曉晶主持。
  • 中科院老科學家張德良教授到我校開展科普講座
    3月21日下午,應惠州科協、惠州市教育局的邀請,中科院老科學家張德良教授到我校初中部開展題為《三十年鑄就一劍—我國戰略飛彈與核武器》的科普講座。
  • 薪火相承:我們在與老一輩科學家的交流中成長且進步著!
    為全面提升王府學子科學素養,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和科學實踐能力,不斷推進王府各項科學學科建設,努力構建校園科學創新的學術氛圍,王府學校積極響應國務院關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和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在北京市昌平區教委和區科協的支持下,開展「大手拉小手,科學家進校園」系列活動,截至目前已累計開展三期,廣受家長與學生好評,本周日第四期「錢學森不平凡的一生與我國力學
  • 錢學森:為何我國學校培養不出傑出人才?清華教授指出了癥結所在
    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2005年,錢學森對著前來看望他的國家領導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何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呢?錢學森當時提出這個問題,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影響,他同時也指出了其中的原因之一。
  • 張德良
    一、您不知道的航天奧秘----神奇萬能的衝擊波(適合中學生、大學生、教師、公務員)人類在航天、登月和探索宇宙過程中,首先遇到的是衝擊波現象和它的效應。衝擊波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物理化學現象。衝擊波和人類有著密切的關係。本講座通過大量圖片、視頻和實例講解衝擊波在自然界和科學、工程各領域中的各種現象和效應,以及它的重要的應用。
  • 錢學森:為何我國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清華教授給出了答案
    錢學森於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當年《感動中國》給他的頒獎詞是這樣寫的。「在他心裡,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這一段話充分概括了錢學森先生的一生。
  • 陝西首個「錢學森學校」西安開學,愛國的人才呼之欲出
    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錢學森對科學技術的重大貢獻是多方面的。錢老的愛國情懷在他的教育模式裡體現得淋漓盡致,他認為,中國教育不應是單純地給學生灌輸各種知識和技能,而是要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滿足並開發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嚮往,讓他們具備探索世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運用自己的各方面素養與能力為人類和中國的發展做出貢獻,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所在。同時讓國家和社會因為這些人的聚合而爆發出巨大的能量。
  • 錢學森要對醫生喊: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
    錢學森講: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正是他對故土的熱愛,才讓他當初毅然決然歸國,把熱淚和熱汗灑在這片我們摯愛的土地。我們大多數人了解到的錢學森是那個出類拔萃的科學家,令人敬仰的「兩彈一星」研發者,那位腦子裡裝著宇宙、國家和數不盡知識的偉人。
  • 科學家錢學森和愛人相伴一生,愛人晚年用5個字描述他,讓人痛心
    兩人的父親原本就是至交好友,曾就讀於同一所學校,因喜愛文字結緣,後又一同留學日本,回國後獨居北京。蔣英回憶那段生活時說:「為了不使錢學森和孩子們發生意外,也不敢僱用保姆。一切家庭事務,包括照料孩子、買菜燒飯,都由我自己動手。那時候,完全沒有條件考慮自己在音樂方面的鑽研了,只是為了不致荒廢所學,仍然在家裡堅持聲樂方面的鍛鍊而已。」蔣英的生死相依,使錢學森倍感溫暖。
  • 錢學森實驗班!校長親赴北京拜會錢學森之子錢永剛
    錢學森實驗班!校長親赴北京拜會錢學森之子錢永剛2020年11月19日,單縣一中校長趙瑞率劉洪波、都德華、趙峰等校領導,親赴北京拜會錢學森之子錢永剛,就有關「錢學森實驗班」掛牌等工作進行了商討。
  • 我和我的學校 | 上海交大開年主題大片《心之所向》發布!北京地標...
    我和我的學校 | 上海交大開年主題大片《心之所向》發布!北京地標刷屏亮相!LED大屏幕等城市地標亮相交大人在實驗室、在操作臺、在病房裡在每一個平凡崗位上致敬大師,砥礪傳承講述「我和我的學校」成長故事
  • 低調的錢學森,晚年被什麼惹急,向眾人喊: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
    這個消息傳到了中國,引起了中國科學家們的一致聲援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錢學森也通過給父親的朋友寫信請求中國政府可以幫助他回到祖國,收到信的周總理立刻就外交方面加緊談判,當時的美國看到中國的強大也有心想要疏通兩國的關係,但是對於釋放錢學森等人的問題上一直堅持不鬆口。
  • 北京十二中錢學森學校:市教育系統關工委舉辦 「航空夢 強國夢」守正大講堂
    11月26日,北京教育系統關工委在北京十二中錢學森學校舉辦以「航空夢 強國夢」為主題的守正大講堂。本次活動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關工委、豐臺區教育系統關工委、北京十二中承辦,北京教育系統關工委副主任李宇明主持。
  • 低調的錢學森,晚年被什麼惹急,向眾人喊: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
    艱難回國後投入新中國建設中,將一生都奉獻給祖國  美國方面將錢學森關起來,甚至被抄了家,這讓錢學森心情十分低沉,身體條件也變得很糟糕。這個消息傳到了中國,引起了中國科學家們的一致聲援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錢學森也通過給父親的朋友寫信請求中國政府可以幫助他回到祖國,收到信的周總理立刻就外交方面加緊談判,當時的美國看到中國的強大也有心想要疏通兩國的關係,但是對於釋放錢學森等人的問題上一直堅持不鬆口。
  • [特稿]楊利偉等眼中的錢學森:<錢學森故事>讀後感
    由塗元季、劉瑩合著的《錢學森故事》,是一本文圖並茂的好書。作品以獨特的視角,真實客觀地展現了錢老為祖國飛彈航天事業殫精竭慮的光輝人生,生動勾畫了人民科學家的赤子情懷,讀來親切感人,令人愛不釋手。這本書也再次勾起了我對錢老的緬懷和追憶。錢老對載人航天事業的深切關懷,以及他那德高品馨的大家風範,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
  • 錢學森一生激動過三次 晚年諫言總理憂人才培養
    流傳最廣的是他的一生做人四不原則:不題詞;不為人寫序;不出席應景活動;不接受媒體採訪。其他還有不參加任何成果鑑定會,不到外地開會,不上名人錄等等。  1960年,錢學森搬進航天部大院居住,至今沒有動過。他的家與普通百姓的家幾乎沒什麼兩樣。家具、地板因為年代久遠,甚至顯得有些陳舊。組織上曾經多次給他安排新居,他都不要。
  • 錢學森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原子彈之父,坎坷而輝煌的一生
    卡門,在1936年加入美國國籍,匈牙利猶太人,被尊稱為航空科學天才,一位偉大的航天學家,我們所知道的卡門弟子是錢學森,卻不知道的是,錢偉長、郭永懷都是是他的親傳弟子。 卡門在航空領域有著他人無法逾越的成就,錢學森跟隨卡門學習、深造,最終在航空航天領域,超越了其師父卡門,也擁有極大的成就。漸漸地錢學森的名氣也傳遍了整個科學領域,甚至被很多國外高校聘請去當常駐教授。
  • 走近錢學森的傳奇人生
    由於這是一所保密度很高的學校,所以錢學森當時只知道是「哈爾濱的一所軍隊的大學」,連學校的正式名稱也不知道。不過,錢學森既然到了哈爾濱,理所當然希望一晤羅時鈞和莊逢甘。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選址哈爾濱,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學院建立之初,聘請了許多蘇聯軍官擔任教師,哈爾濱離蘇聯很近。另外,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設在遠離北京的哈爾濱,也是為了便於保密。
  • 晚年錢學森:「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
    作者:葉永烈「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錢學森是一個謙遜的人,他從未稱自己是「大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