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量子:糾纏測量將熱力學系統反作用極小化

2020-11-25 太平洋電腦網

中國科大量子:糾纏測量將熱力學系統反作用極小化

2020-11-25 10:30出處/作者:C114通信網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lishiye1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德國、義大利以及瑞士的理論物理學者合作,在光子系統中首次實驗使用糾纏集體測量將量子比特熱力學系統中投影測量的反作用降至最小。

  據了解,對演化的相干量子系統上的一個可觀測量進行兩次投影測量時,第一次測量通常會改變第二次測量的統計信息,這就是所謂的測量反作用。其根源在於量子投影測量會完全破壞量子系統的量子疊加性。

圖1:實驗原理圖與實驗裝置圖

  國外研究人員指出,在不違背量子熱力學的基本漲落理論的前提下,我們無法設計出一個測量方案完全避免反作用,但我們可以通過集體測量的方式來減少投影測量帶來的反作用的程度。基於以上的理論結果,中國科大研究團隊於2019年首次在實驗上利用量子集體測量成功觀測到測量反作用力的減小。

  先前的工作所使用的集體測量均為可分離量子集體測量,那麼是否存在糾纏的集體測量超越我們已經實現的反作用減少程度呢?

  中國科大研究團隊就兩比特情形下,對最優化的集體測量形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發現在理論上存在一個最優的糾纏集體測量,能在兩比特系統中使反作用達到最小,並且在強相干演化的情形下,其反作用可被壓制為0。

圖2:實驗結果。對不同初始量子態和演化過程,利用糾纏集體測量實現反作用力的減小。

  基於這一研究發現,他們利用單光子的多個自由度結合光量子行走的實驗技術,設計並以高達0.985的保真度實現了該糾纏測量,成功地在實驗上把投影測量反作用降至最小。

  據悉,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11月16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審稿人稱,「該實驗執行得很好,實驗結果與理想實現的預期非常接近。總的來說,我發現這篇文章是對量子反作用這一主題的一個非常吸引人貢獻,是新理論和完美實驗實現的成功結合」,「這項工作是該領域的一項重大進展」,該工作對集體測量以及量子熱力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C114通信網】【作者:餘予】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利用糾纏測量極小化測量對熱力學系統的反作用
    中國科大利用糾纏測量極小化測量對熱力學系統的反作用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德國、義大利以及瑞士的理論物理學者合作
  • 中國科大量子測量取得重要進展:首次使用糾纏測量將熱力學系統反...
    11 月 24 日消息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德國、義大利以及瑞士的理論物理學者合作,在光子系統中首次實驗使用糾纏集體測量將量子比特熱力學系統中投影測量的反作用降至最小。
  • 糾纏集體測量將投影測量反作用降至最小
    >學者合作,在光子系統中首次實驗使用糾纏集體測量,將量子比特熱力學系統中投影測量反作用降至最小。這一反作用的根源在於量子投影測量會完全破壞量子系統的量子疊加性。國外科學家研究指出,在不違背量子熱力學的基本漲落理論的前提下,無法設計出一個測量方案完全避免反作用,但可以通過集體測量的方式來減少反作用的程度。
  • 中德意瑞學者合作將投影測量反作用降至最小
    中新網合肥11月20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和合作者們在量子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將投影測量反作用降至最小。合作者們在光子系統中首次實驗使用糾纏集體測量將量子比特熱力學系統中投影測量的反作用降至最小。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ReviewLetters)上。對演化的相干量子系統上的一個可觀測量進行兩次投影測量時,第一次測量通常會改變第二次測量的統計信息,這就是所謂的測量反作用。
  • 量子反作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德國、義大利、瑞士理論物理學者合作,在光子系統中首次實驗使用糾纏集體測量,將量子比特熱力學系統中投影測量反作用降至最小。該成果日前發表在著名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科大量子測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德國、義大利、瑞士理論物理學者合作,在光子系統中首次實驗使用糾纏集體測量,將量子比特熱力學系統中投影測量反作用降至最小。相關成果於11月16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對演化的相干量子系統上的一個可觀測量進行兩次投影測量時,第一次測量通常會改變第二次測量的統計信息,這就是所謂的測量反作用。這一反作用的根源在於量子投影測量會完全破壞量子系統的量子疊加性。國外科學家研究指出,在不違背量子熱力學的基本漲落理論的前提下,無法設計出一個測量方案完全避免反作用,但可以通過集體測量的方式來減少反作用的程度。
  • 中科大聯合國際團隊取得量子測量研究重要進展
    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德國、義大利以及瑞士的理論物理學者合作,在光子系統中首次實驗使用糾纏集體測量(entangled collective measurement)將量子比特熱力學系統中投影測量的反作用(back action)降至最小
  • 量子信息理論揭示了量子糾纏與熱力學、多體理論、量子計算的聯繫
    但薛丁格的量子糾纏效應思想沒有任何經典的對應物,糾纏是量子物理學的特徵。糾纏的原因如此違反直覺,並呈現出與經典物理學的根本不同,可以很好地用現代量子信息理論和薛丁格的一些行話來解釋。量子系統的狀態被薛丁格稱為「信息目錄」(psi波函數)。這些目錄包含了我們可以在系統上進行測量的所有可能結果的概率。
  • 中國科大潘建偉團隊實現18個量子比特糾纏,再度刷新世界紀錄
    中國科大潘建偉和陸朝陽領銜的團隊宣布,成功將量子糾纏的比特數提升到了 18 位。他們以 6 光子系統為基礎,利用光子的 3 個自由度,推出了 18 位量子比特的量子糾纏系統。該系統的詳細信息由潘建偉團隊整理並發表在美國物理學會主辦的高水平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中國科大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這為將來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基礎。當對多個空間分布的參量進行測量時,分布式量子傳感能夠實現超越經典統計極限的測量精度。然而,分布式量子傳感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選擇並製備能夠實現對多個參量最優的測量精度的量子糾纏態。研究表明,對於某類分布式的最大糾纏態,理論上能夠達到最優測量精度,即海森堡極限。
  •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arlan Scully、德國維爾茲堡大學
  • 當熱力學悖論化身為量子熱機
    在傳統熱力學中,熱力學循環描述了熱機的運轉過程,熱機從熱源吸收熱量,做功物質膨脹對外做功,最後將熱量通過冷源釋放。奧託循環和卡諾循環都是物理學家構建的理想化的熱力學循環。德國物理學家Udo Seifert專門系統地研究了隨機熱力學中成本與精準度的關係,並將成果在2017年發表了出來[5],幫助其他研究者認識到了這種免費午餐背後隱藏的附加成本。
  • 中國科大潘建偉團隊率先開展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檢驗
    然而,任何試圖將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進行融合的理論工作都遇到極大困難。在目前已知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中,電磁、弱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都已量子化,而且已經統一。唯有關於引力作用的量子化問題一直懸而未決,解決這一問題將有助於建立關於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大統一理論。目前關於如何融合量子力學和引力理論的討論,模型眾多,但都缺乏實驗檢驗。
  • 中國科大朱曉波:60 量子比特處理器仍在研發迭代,實現量子優越性尚...
    據介紹,該系統的核心為 processor, 即量子處理器,它在一個極低噪音和極低溫的平臺裡面工作。對於對每一個比特施加的控制方法,我們稱之為電子學室溫,這真正做起來也是有一定難度的,其需要極高的精度才可以完成。
  • 中國科大建立並實驗驗證絕熱開放系統的量子熱力學一般公式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熱力學領域中取得重要研究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崔金明等人與巴西合作者建立了絕熱開放系統量子熱力學一般公式,在量子絕熱過程和熱力學絕熱過程之間建立了聯繫,並基於囚禁離子進行實驗驗證。
  • 「合肥日報」中國科大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近日,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6000多倍。量子中繼是在噪聲信道中實現長距離量子通信的重要途徑,而量子糾纏純化是量子中繼中的關鍵操作,利用量子糾纏純化操作可以從兩份糾纏度較低的糾纏態中提煉出一份糾纏度較高的糾纏態。此前的糾纏純化協議都是利用兩對低糾纏度的光子對實現,而中國科大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提出僅需一對超糾纏光子對的糾纏純化方案。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Marcus Huber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該成果8月28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看一下量子糾纏,就能改變量子系統的性質,量子世界太神奇了!
    許多著名的實驗表明,觀察量子系統的簡單行為就能改變系統性質,這種現象被稱為「觀察者效應」,例如當有人窺視薛丁格貓的盒子後,它要麼死,要麼活(但不再是兩者都活)。觀察破壞了貓狀態的疊加,換句話說,破壞了描述貓處於兩種狀態概率的波函數。在一篇新研究論文中,物理學家進一步研究了測量如何影響量子糾纏,在這種情況下,量子糾纏相當於一個系統處於疊加狀態的程度。
  • 中國科大多參數量子精密測量獲得重要進展:達到海森堡極限最優測量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近日,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在多參數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實驗進展,完全解決了量子比特么正演化算法中三個參數之間的精度制衡問題,實現了三個參數同時達到海森堡極限的最優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