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閱者: 曾華松(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對很多人來說,季節的改變不僅僅意味著可以度假和更新衣櫃,還標誌著季節性過敏的開始,過敏症患者會出現打噴嚏、喘鳴、流鼻涕、瘙癢、流淚、眼睛發紅等症狀。
對很多人來說,僅需要從藥店購買藥物即可獲得緩解,有各種各樣的傳統藥物可以幫助他們。研究顯示,很多純天然療法可能會提供幫助,通常不伴有藥物帶來的副作用。美國洛杉磯一家(Cedars Sinai)醫學中心綜合醫學主任瑪麗(Mary Hardy)說:「天然產品是治療輕度過敏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治療更嚴重過敏的有效輔助手段,並且,有很多類型的治療方法,可以放心地嘗試。」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1.草藥補充劑
歐洲草藥蜂鬥菜是目前引起最大反響的藥物之一,已經取得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臨床試驗結果。
最近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一組瑞士研究人員表明,在控制花粉熱症狀方面,服用蜂鬥菜提取物(Ze339)像抗組胺藥一樣有效,而且還不會令人犯困。在第60屆美國過敏、哮喘和免疫學學會年會上,一組英國研究人員對蜂鬥菜在抑制草過敏症狀方面的效果表示認可。
瑪麗說,其他證明有幫助的草藥補充劑還包括凍幹蕁麻和一種由北美黃蓮製成的補藥,她推薦在另外一種更加天然的治療方法,在生理鹽水鼻噴霧劑中添加這些補充劑。
瑪麗告訴美國網際網路醫療健康信息服務平臺:「鹽水可以衝洗掉花粉,並可以減少或稀釋黏液。北美黃蓮具有止血和局部抗菌作用,從而有助於這一過程。」
2.營養素有助於抗過敏
除草藥之外,很多天然療法也得到了醫生認同,比如某些營養素可能有助於緩解季節性症狀。最受歡迎的是葡萄籽提取物和一種叫做槲皮素的黃酮類化合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內科和外科學院臨床助理教授、哥倫比亞大學羅森塔爾補充和替代醫學中心的臨床顧問詹姆斯(James Dillard)說,雖然這兩種物質都天然存在於很多食物中,而且在紅酒中的含量尤其豐富,但當以補充劑的形式使用時,它們可以極大地幫助減少過敏症狀,特別是與維生素C一起使用時。詹姆斯說:「甚至有一些證據表明,槲皮素可以控制導致過敏反應的組胺和其他化學物質的釋放。」
3.烹飪抗過敏食物
你可能希望嘗試用辛辣食物烹飪一些抗過敏食物。理由:專家說,菜越辣,就越有可能稀釋黏液分泌物,可以清通鼻道。為了實現此目的,最常推薦的香料包括辣椒和姜,以及洋蔥和大蒜。
有趣的是,你不吃的東西可能比吃的更重要。根據瑪麗的說法,原因在於食物不耐受與季節性過敏之間的聯繫,比我們意識到的要緊密得多。
瑪麗說:「你必須認真審視飲食,剔除任何可以引起輕微過敏的食物,包括偶爾出現的蕁麻疹或腸胃不適。」她說,這樣可以真正減輕免疫系統的負擔,可能有助於減少季節性過敏反應的影響。
根據美國紐約大學過敏症醫生克利福德(Clifford Bassett)的說法,如果你對豚草或其他雜草花粉過敏,「需要避免進食甜瓜、香蕉、黃瓜、葵花籽、洋甘菊,以及任何含有紫錐菊的草藥補充劑,所有這些都會加重症狀。」他說。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4.空氣過濾系統
如果季節性過敏使你在室內的時間比在戶外長,可以嘗試空氣過濾系統,很多人稱這種設備可以除去惱人的灰塵和花粉,並改善季節性過敏。但是,根據醫療保健研究和質量機構最近的一份報告,雖然這些費用高昂的設備可能會淨化空氣,但一旦過敏發生,它們似乎對症狀沒有太大的緩解。在戶外花粉計數高的情況下,過敏症患者戴上防塵口罩可能會更好一些。
5.針灸療法
除了可以自行嘗試的天然療法外,針灸會顯著緩解症狀。一項發表在《美國中醫雜誌》上的研究顯示,針灸減少了26例患者的症狀並且沒有副作用。另外一項在72例患者中開展的研究中,一半以上的患者僅通過2次針灸治療過敏症狀就得到了完全消除。「如果過敏患者對多種物質過敏,那麼針灸可能會特別有效,因為它能使免疫系統中受到多種刺激因素過度刺激的區域平靜下來。」詹姆斯說。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6.不要過量使用
儘管很多不符合傳統的治療方法可能非常有效,但美國紐約東梅多納蘇大學醫學中心過敏和免疫學系主任、過敏症專科醫師瑪麗安(Marianne Frieri)警告稱,天然療法並不總是意味著更好或更安全。她指出,即使是看似最溫和的製劑也有可能用藥過量,重要的是要記住,如果過量使用,那麼自然界中的幾乎所有藥物都可能會引起毒性反應。
7.不要將替代療法和治療藥物混合使用
未經醫生的批准,永遠不要將替代療法和治療藥物混在一起使用。「例如,如果你正在服用抗過敏藥非索非那定,同時,你決定嘗試一種具有抗組胺性質的天然物質,那麼你可能最終出現過多的抗組胺活性,這可能會引起一些重大的問題。」瑪麗安說。此外,瑪麗和瑪麗安都警告說,如果患者的過敏為中度到重度,在沒有事先諮詢過敏症醫生的情況下,不要自行治療,即使是看似無害的天然產品。
瑪麗說,當你準備嘗試某些替代療法時,重要的是在過敏症狀出現之前開始治療。理想時間是過敏季節開始前3周。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