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基金業協會
摘要: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CI)於2018年5月發布了《2018美國投資公司[1]發展報告》(2018 Investment Company Fact Book),報告回顧了2017年基金行業發展情況,分析了行業趨勢。本文對該報告中部分章節做了摘譯整理。
截至2017年底,全球受監管開放式基金[2]超過11.4萬隻,淨資產合計超過49萬億美元。基金市場需求旺盛,2017全年,全球投資者淨認/申購了2.1萬億受監管長期基金份額(非貨幣市場基金)。在人口老齡化和低利率的大背景下,債券型基金規模增長迅速。
在美國,基金是股票、市政債券市場、商業票據主要的投資者,在經濟發展與全球金融市場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截至2017年底,美國註冊投資公司(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繼續排名全球第一,約為22.5萬億美元,佔美國家庭金融資產的24%,投資者超過1億。2017年全年,美國投資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增長3.3萬億美元,行業整體發展趨勢仍然向好。在過去一年,全部共同基金的資金淨流入為1,740億美元,延續指數化投資趨勢,ETF的資金淨流入達到4,710億美元,創歷史記錄。同時,由於規模經濟效應以及日趨激烈的行業競爭等因素的影響,美國共同基金的費率持續走低,股票型基金的加權平均費率降至0.59%。
美國共同基金持有人情況呈現以下三個特徵:一是個人投資者資產佔比近90%,家庭投資者數量超5600萬;二是投資渠道多樣化,主要以退休計劃為主;三是機構投資者過半數投資了貨幣市場基金,主要用於現金管理。
此外,美國共同基金繼續維持其在養老儲蓄中的主要地位:在繳費確定型計劃(DC計劃)中共同基金的資產佔59%;在個人退休帳戶(IRA)中共同基金的資產佔47%。養老金主要投向權益類資產,而目標日期基金和生活方式基金是近年來最受歡迎的養老金產品。
一、全球基金市場概覽
(一)全球11.4萬隻開放式基金淨資產合計超過49萬億美元
2017年底,全球受監管開放式基金(下稱開放式基金)的數量超過11.4萬隻。從註冊地看,接近半數(48%)的開放式基金註冊於歐洲,亞太地區佔比26%,美國佔比9%,其他地區佔比17%。從基金類型角度分析,混合/其他基金佔比45%,股票型基金佔比34%,債券型基金佔比18%,貨幣市場基金佔比2%。
2017年底,全球開放式基金的淨資產規模為49.3萬億美元。從基金類型角度分析,股票型基金、混合/其他基金、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的淨資產分別為21.8萬億美元(44%)、11.2萬億美元(23%)、10.4萬億美元(21%)和5.9萬億美元(12%)。美國、歐洲、亞太地區淨資產規模分別為24.9萬億美元(50.5%)、17.7萬億美元(35.9%)和6.5萬億美元(13.2%),其他地區淨資產規模為0.2萬億美元(0.4%)[3]。
(二)全球基金市場資金持續淨流入
過去十年,全球投資者的基金投資需求旺盛。除了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其他年份基金市場均為資金淨流入。
2017年全年,全球投資者淨認/申購了2.1萬億長期共同基金份額[4],其中,債券型基金的新增規模佔比為42%(8,790億美元),債券型基金和混合/其他基金的新增規模遠超股票型基金,兩個重要原因導致上述現象,一是全球人口老齡化,投資者風險偏好水平下降,減少了股票型基金的配置,增加了債券型和混合型基金的配置;二是金融危機後,多國央行降低短期利率並長期保持在較低水平以穩固經濟,有利於債券的高收益,利好債券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銷售。
貨幣市場基金方面,全球貨幣市場基金的新增規模由2016年的820億美元迅速增至2017年的5,980億美元,主要緣於亞太地區新增規模4,040億美元,而亞太區的貨幣市場基金銷售又主要由中國投資者推動。截至2017年底,中國的貨幣市場基金在亞太地區貨幣市場基金淨資產中佔比接近80%。
(三)資本市場越發達,居民家庭金融資產中基金的比例越高
基金市場的繁榮程度與國家資本市場的發展水平正相關。資本市場越發達,其居民家庭金融資產中基金的比例越高。以「股票市場市值/GDP」的比值代表國家資本市場的發展水平,以「開放式基金合計淨資產/GDP」代表該國家基金市場繁榮程度,發現兩者有較強的正相關性。
在銀行業處於金融領域主導地位的國家中,居民往往將金融資產主要投資於銀行產品,而較少投資於基金。如,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的居民家庭超過半數的金融資產為儲蓄和現金,僅很小比例投資於基金。
(四)基金在全球資本市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基金在全球金融市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若以股票和債券市值衡量,2017年全球資本市場總規模為186.3萬億美元。其中,開放式基金(不包含貨幣市場基金)規模為43.4萬億美元,在全球資本市場中的佔比為23%。
二、2017年美國投資公司(基金)總體情況
(一)2017年行業資產管理規模增長3.3萬億美元,ETF增量最大
2017年底,美國投資公司[5]管理的資產共計達到22.5萬億美元,較2016年增加約3.3萬億美元。基金資產中59%為股票型基金,21%為債券型基金,20%為貨幣市場基金、混合型基金以及其他基金。
2017年美國共同基金的新增規模為1,740億美元,其中貨幣市場基金新增規模1,070億美元,其他類型基金新增規模670億美元;ETF新增規模4,710億美元;單位投資信託新增規模496億美元;封閉式基金新增規模27億美元。
(二)主動基金仍為共同基金主流,但指數基金在基金總量中佔比逐步提升
2017年主動管理共同基金仍然是基金最大組成部分,佔基金淨資產的65%。指數基金(包括共同基金及ETF)構建投資組合的方式使得其費率低於平均。基於費率等因素,指數基金在基金總量中佔比逐步提升,截至2017年底,指數基金規模達到6.7萬億美元,指數共同基金和指數ETF共計佔到長期投資基金淨資產的35%,而2007年底,該比重僅為15%。
(三)2017年美國新發基金數量與退出基金數量基本持平
宏觀經濟形勢和不斷變化的競爭格局影響基金數量。一方面,基金髮起人設立新基金滿足投資者需求,另一方面,對不再有市場吸引力的基金進行合併或清盤。2017年新發行基金(包括共同基金和ETF)705隻,相比2016年數量有所回升,但仍低於2006-2015年的平均值830隻。與此同時,2017年共有706隻基金合併或清盤。
(四)個人和機構對基金投資的依賴持續增強,家庭金融資產近四分之一為各類基金產品
家庭居民是美國基金業最大的投資者群體。截至2017年底,美國投資公司管理約24%的家庭金融資產。過去30年中,伴隨個人退休帳戶(IRA)和繳費確定型計劃(DC計劃),特別是401(k)計劃持續增長,有越來越多的家庭依賴於投資公司。
企業和機構也是基金重要的投資者。截至2017年底,非金融企業短期資產中有16%用於購買貨幣市場基金,規模達5750億美元;機構投資者推動了ETF規模增長,很多共同基金、養老基金、對衝基金及保險公司的投資經理通過ETF進行投資,進而應對流動性管理需求、對衝風險敞口。
(五)投資公司是美國金融市場重要的參與者
截至2017年底,投資公司持有美國全部上市公司31%的流通股份,還持有美國市場上20%的國內公司債券及海外債券、13%的國債和政府機構債券、25%的市政債券以及25%的商業票據。
(六)基金管理人的數量增加、集中度提升
截至2017年底,81%的基金管理主體為獨立的基金投資顧問,共管理70%的基金資產;其他管理主體還包括海外基金投資顧問、保險公司、銀行、儲蓄機構和經紀公司。
2017年,美國市場共有來自全球的基金髮起人856個。由於國民經濟與金融市場逐步從2007-2009年金融危機中復甦,近幾年基金髮起人數量不斷增加。2009年以後,共有550家基金髮起人進入了美國市場,同期有378家退出,淨增加172家。
2005至2017年間,規模最大的五家基金公司管理的資產比例由36%上升到50%,而規模排名前十位的基金公司管理的資產比例由47%上升到60%。市場集中度提高的原因主要是大型基金公司的指數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的規模持續增長。
(七)基金從業人員情況
2017年,美國基金從業人員共17.8萬人。其中,39%從事基金投資管理相關工作(包括投資研究、交易、IT等),28%從事客戶服務工作(包括客服中心、投資者帳戶管理、養老金計劃相關服務等),24%從事市場和銷售工作(包括銷售、市場營銷、產品設計等),10%從事基金運營工作(包括基金會計、清算、監察稽核、風險管理等)。
三、美國共同基金市場
截至2017年中期,美國共有約1億個人投資者、5620萬家庭持有共同基金。美國家庭依靠共同基金達到長期理財目標,如養老、教育、置業等。人口結構變化、投資者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的反應都影響了對共同基金的需求,過去十年中,美國共同基金淨流入2300億美元。
(一)美國為全球最大共同基金市場,總規模18.7萬億
截至2017年底,美國共同基金市場以18.7萬億美元(僅共同基金,不含ETF)的規模位居全球首位。其中,股票型佔55%,債券型佔22%,混合型佔8%,貨幣市場基金佔15%。共同基金市場中,有464隻基金新成立、209隻基金合併、383隻基金清算。
(二)個人投資者青睞非貨幣市場基金,而機構投資者更傾向於貨幣市場基金
個人投資者是美國共同基金的主要持有人。截至2017年底,個人投資者持有美國共同基金的佔比為90%;在非貨幣市場基金中,這一比例更是高達95%;個人投資者持有了1.8萬億美元貨幣市場基金,佔其基金資產的10%。
共同基金總規模中僅10%由機構投資者持有。在機構投資者持有的1.9萬億美元基金規模中,約57%為貨幣市場基金,主要用於現金管理。
(三)資金流出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流入債券型和貨幣市場基金
2017年,儘管全球股票市場呈上漲態勢,股票型基金卻出現規模流失趨勢。美聯儲三次加息後,債券型基金仍取得2012年以來最大的淨流入。
1、股票型基金流出轉向ETF,低周轉率基金吸引持有人
數據顯示,MSCI全球每日總回報率在2016年上漲了8.5%後,2017年繼續上漲了24.6%。儘管全球股票市場表現良好,股票型基金在2017年淨流出1600億美元。淨流出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資產的偏好改變,資金持續由普通股票型基金流出而轉入ETF。
2017年,股票型基金投資者的資產權重年周轉率為30%,遠低於過去34年的平均數。投資者一般擁有周轉率相對較低的股票型基金。2017年,約有一半的股票型基金資產位於資產組合周轉率低於23%的基金中,這反映出周轉率低於平均數的基金更加吸引持有人。
2、受人口老齡化等因素影響,債券型基金淨流入增加
2017全年債券型基金淨流入2,600億美元,其中投資級債券型基金淨流入2,020億美元,高收益債券型基金淨流出170億美元,全球債券型基金淨流入470億美元,市政債券型基金淨流入約280億美元。
債券型基金流量通常與債券的表現有關,而債券表現主要受美國利率環境影響。儘管全年利率水平波動較大,但債券型基金每月均是淨流入,主要受人口老齡化以及目標日期基金規模增長等因素影響。
3、投資者逐漸撤出混合型共同基金
過去幾年中,投資者逐漸撤出混合型共同基金。投資者在2017年淨贖回混合型基金340億美元,佔2016年底規模的2.4%。2017年混合型基金的流出集中在「靈活資產配置」基金,這類基金可以在美國和海外持有任意比例的股票、債券、現金和商品。長時間的牛市使得靈活資產配置基金的收益相對較低,投資者在過去三年間從靈活資產配置基金中淨贖回了760億美元。
4、美聯儲三次加息,帶動貨幣市場基金的投資需求
2017年,貨幣市場基金淨流入為1,070億美元。美聯儲三次加息,使得貨幣市場基金收益極具吸引力,帶動了貨幣市場基金的投資需求。
四、交易所交易基金(ETF)
(一)美國ETF資產規模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ETF市場。2017年底,美國1,832隻ETF的資產規模約為3.4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ETF市場總規模的72%。
(二)ETF獲得持續的資金淨流入
截至2017年底,ETF的資產規模相當於同期投資公司淨資產的15%。2017年全年,ETF的資金淨流入達到了創紀錄的4,710億美元。
除了商品ETF之外,其他所有類別資產的ETF都呈現淨申購狀態。受全球股票強勁反彈和美元貶值的影響,國際投資對於美國投資者的吸引力增強,全球和海外股票ETF在2017年度創出新高,淨流入規模合計高達1,600億美元。美國國內寬基股票ETF的市場需求強勁,淨申購規模達1,560億美元。
此外,2017年債券型ETF和混合型ETF的市場需求保持大幅增長,淨申購規模合計為1230億美元,較2016年(850億美元)增長380億美元。
(三)美國國內大盤股ETF佔比較高
美國國內大盤股ETF在全部ETF資產中佔比最大。2017年底,國內大盤股ETF資產淨值合計高達9,270億美元,佔全部ETF的淨值比例為27%。受近年來投資需求的推動,債券型和混合型ETF同期規模佔比為16%,資產淨值合計達5,610億美元。全球和海外市場ETF的佔比為14%,合計資產規模為4,770億美元。
五、共同基金費率持續降低
(一)共同基金的規模加權平均費率呈現下降趨勢
投資者投資共同基金需支付兩方面的費用,分別是間接承擔的運營費用(含管理費、託管費、運營費用等)和直接支付的銷售費用(主要為申贖費用)。近年來,規模加權的基金平均費率[6]顯著下降。2000年時,股票型基金的平均費率為0.99%[7],截至2017年,平均費率降至0.59%,降幅達40%。同期,混合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的費率也不同程度降低,混合型基金平均費率由0.89%降至0.70%,降幅21%,債券型基金平均費率由0.76%降至0.48%,降幅37%。
基金費率快速下降的原因有四點:一是基金的費率因基金規模的增長而逐步降低;二是普通份額轉換為零申贖費份額的趨勢拉低了平均費率;三是規模經濟和競爭促使共同基金費率降低;四是投資者偏好低費率的產品,如費率最低的股票型基金的淨資產佔全部股票型基金淨資產的77%。
近些年來,前端收費份額和後端收費份額的市場佔有率大幅下降,零申贖費份額的市場佔有率則大幅上升。過去十年中,前端收費份額和後端收費份額淨流出1.2萬億美元,此兩類份額在非貨幣市場基金中的規模佔比由2008年底的26%下降至2017年底的13%。同時,零申贖費份額持續淨申購,2008年底,零申贖費份額在非貨幣市場基金中的規模佔比為53%,截至2017年底,該比重已上升至70%[8]。
(二)共同基金費率差異
基金的投資目標、資產類別、相關服務機構的費用不盡相同,決定了基金投資管理成本的差異。不同類型和不同投資目標的基金費率水平差距較大。
六、共同基金持有人特徵分析
(一)九成的共同基金資產由個人投資者持有
根據2017年年中的統計,大約1億的個人投資者持有共同基金。截至2017年底,上述投資者通過直接或間接的養老計劃持有90%的共同基金總資產。2000年以來,擁有共同基金的家庭比例保持相對穩定,約5,620萬戶美國家庭擁有共同基金,佔美國家庭總數的44.5%。共同基金是許多美國家庭的主要金融資產,家庭持有共同基金投資金額的中位數為12萬美元。
1、嬰兒潮世代是共同基金投資的主力,高收入家庭投資共同基金意願更強
持有共同基金的家庭跨越各個年齡段,而嬰兒潮世代(戶主年齡53-71歲)和X世代(戶主年齡37-52歲)的人持有共同基金的比例最高,其中嬰兒潮世代的家庭持有的共同基金資產在由家庭持有的共同基金資產中佔比為50%。
相比於低收入家庭,擁有更高年收入的家庭更可能會持有共同基金。2017年中,年收入大於50,000美元的家庭中,有66%的家庭持有共同基金;而在年收入低於50,000美元的家庭中,僅有16%的家庭持有共同基金。總體上,持有共同基金的家庭的年收入範圍跨度較大,中位數為100,000美元。
2、共同基金投資者的主要投資目標是養老儲蓄
根據2017年年中統計,92%的共同基金持有家庭表示養老儲蓄是他們的財務目標之一,而75%表示養老儲蓄是他們的首要財務目標。
此外,49%家庭認為投資養老儲蓄的目的之一為減少應稅收入,47%家庭認為目的之一是應付緊急狀況,另有23%表示教育儲蓄是他們購買共同基金的目的之一。
(二)共同基金的投資渠道多樣化,以養老計劃為主
退休儲備對於共同基金持有家庭的重要性亦反映在他們購買共同基金的渠道方面。根據2017年年中統計,94%的家庭通過僱主發起式退休計劃、個人退休帳戶(IRA)以及其他稅收遞延帳戶作為購買基金的渠道。退休儲蓄對於共同基金持有家庭的重要性也反映在他們選擇的基金種類,這些家庭更傾向於將他們的退休資產投資於長期基金而不是貨幣市場基金。事實上,截至2017年底,繳費確定型計劃(DC計劃)和個人退休帳戶(IRA)持有股票、債券、混合型基金的資產總計為8.5萬億美元,在全行業基金資產中佔比為53%。相比之下,DC計劃和個人退休帳戶(IRA)僅持有3640億美元貨幣市場基金,在全行業基金資產中佔比為13%。
根據2017年年中統計,81%的共同基金持有家庭通過僱主發起式退休計劃持有共同基金,其中36%的家庭僅通過這類計劃持有共同基金。
通過參與僱主發起式退休計劃對共同基金進行首次投資的家庭也越來越多。2010年(含)以後首次購買共同基金的家庭中,78%通過僱主發起式退休計劃持有基金。而在1990年前首次購買共同基金的家庭中,僅有49%是通過僱主發起式退休計劃。
持有共同基金的家庭中,有64%會通過僱主發起式退休計劃之外的渠道持有基金,有50%的家庭會通過專業投資機構(包括綜合服務經紀商、獨立理財規劃師、銀行和儲蓄機構、保險代理和會計師等)購買基金,36%家庭會通過直銷渠道(包括基金公司直銷及折扣經紀商)購買基金。
(三)持有共同基金的家庭承擔投資風險的意願較強
ICI對家庭承受投資風險的意願進行了調研。相較未持有共同基金的家庭,持有共同基金的美國家庭投資風險承擔意願更強。根據2017年年中統計,持有共同基金的家庭中,有34%的家庭願意承受高於平均水平的投資風險,甚至是巨大的投資風險,該比例是未持有共同基金的家庭的三倍多(未持有共同基金的家庭的該比例是11%)。
七、美國養老及教育儲蓄
建立或提高稅收優惠儲蓄帳戶的政策幫助美國家庭為養老和其他長期儲蓄目標進行準備。由於許多美國人在稅收優惠帳戶中使用共同基金達到此目標,美國投資公司協會針對美國養老市場,使用401(K)計劃、IRA、529計劃及其他稅收優惠儲蓄帳戶工具的投資者,以及共同基金在養老和教育儲蓄市場中的作用等內容進行了研究。
(一)養老金資產持續以數萬億元遞增
僱主發起式退休計劃、IRA以及年金在美國養老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截至2017年底,上述養老金資產規模合計約28.2萬億美元,較2016年底25.4萬億美元增長了11.2%(2.8萬億美元)。其中,IRA和DC計劃分別為9.2萬億美元和7.7萬億美元,是規模最大的兩個部分,二者合計佔據養老金市場的60%。
截至2017年中期,1.26億戶美國家庭中的61%(7,700萬戶)參與了僱主發起式退休計劃僱主和/或擁有IRA。其中29%的家庭既參與了僱主發起式退休計劃又擁有IRA。
(二)繳費確定型計劃(DC計劃)增長迅速
DC計劃包括401(k)、403(b)、457計劃、聯邦政府儲蓄計劃(TSP)及其他私營部門DC計劃。過去三十年來,DC計劃資產規模增長迅速,2017年底達到7.7萬億美元,佔僱主發起式退休計劃的比例由1987年的28%增至46%。其中,401(k)計劃規模高達5.3萬億美元,在DC計劃中佔比最大;主要面向教育機構和部分非營利性組織職工的403(b)計劃規模約1萬億美元;457計劃(主要面向州和地方政府僱員,以及一些免稅組織的僱員)和聯邦僱員退休系統(FERS)儲蓄計劃(TSP)的合計規模為9,000億美元,其他私營部門的DC計劃資產規模合計約為5,000億美元。
(三)個人退休帳戶(IRA)近半數資產投向共同基金
截至2017年底,IRA的資產總額達到9.2萬億美元,佔美國養老金總資產的33%。其中,47%的IRA資產(4.3萬億美元)投向共同基金,3.9萬億美元投向了其他資產(包括股票、債券、ETF、封閉式基金及在經紀帳戶下以共同基金以外的形式持有的其他證券),0.4萬億美元投向人壽保險公司,0.5萬億美元投向銀行和儲蓄機構。
IRA有三種帳戶類型,分別是傳統IRA、羅斯IRA、以及僱主發起式IRA。截至2017年中期,約有1/3的美國家庭(或4,400萬戶)持有至少一種類型的IRA。傳統IRA是最常見的類型,約3,500萬戶美國家庭持有該類帳戶。
與新增繳款相比,投資收益和僱主發起式退休計劃的滾存轉換資金是加速IRA增長的主要原因。
此外,年輕的IRA投資者比年長的投資者持有更多的股票、股票型基金和目標日期基金。年長的投資者投資非目標日期型平衡基金、固定收益品種的比例更高一些。
(四)共同基金在養老儲蓄中佔主要地位
共同基金在DC計劃和IRA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截至2017年底,DC計劃與IRA分別有59%(4.5萬億美元)和47%(4.3萬億美元)的資產投向共同基金。DC計劃和IRA合計持有的8.8萬億美元共同基金,在28.2萬億美元的美國退休金市場佔比達31%,在美國全部共同基金市場的佔比達到47%。
(五)養老計劃投資者傾向於持有股票型基金
美國養老金投資者傾向於持有股票類資產。截至2017年底,DC計劃和IRA所持有的8.8萬億共同基金中,58%投向了股票型基金,其中國內股票型基金部分就達到3.9萬億美元左右,佔比約44%。此外,有24%為混合型基金,18%為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
(六)養老金計劃投資者普遍持有目標日期基金和目標風險基金
目標日期基金和目標風險基金(生活方式基金)通常被歸入平衡型基金,在過去十年來逐漸受到投資者和養老金計劃發起人的歡迎。
截至2017年底,目標日期基金、目標風險基金和指數基金已經成為DC計劃配置共同基金的主要部分,三類基金在DC計劃所持有的共同基金資產中佔比達39%,這一數據在2005年底僅為15%。
截至2017年底,目標日期基金、目標風險基金的合計規模自2016年底的1.3萬億美元增加至1.5萬億美元。其中,目標日期基金的資產規模從2016年底的8870億美元增加至1.1萬億美元,增長了26%;目標風險基金的資產規模為3990億美元,較2016年底增長了7%。截至2017年底,養老金持有了87%的目標日期基金的資產,尤其是DC計劃。IRA和DC計劃分別持有25%和19%的目標風險基金資產規模。
[1]美國基金的組織結構是公司型,即以投資公司的形式存在的基金。投資公司(基金)的設立、投資、信息披露和監管要求受到《1940年投資公司法》規範;投資公司的投資顧問即為基金管理人,其註冊、報告、業務規範受《1940年投資顧問法》監管。
[2]指按照相關國家/地區的法律法規在信息披露、組織形式、基金託管、最低資本、資產估值、投資限制等方面受到實質監管的開放式基金。受監管的開放式基金包括共同基金、ETF和機構基金(僅向部分非個人投資者銷售)。
[3]此數據來源於ICI官網。
[4]長期基金包括股票型基金、混合/其他基金、債券型基金,但不包括貨幣市場基金,其中混合/其他基金包括:平衡/混合基金,保證/保護基金,房地產基金,其他基金。
[5]美國投資公司包括四類:開放式共同基金、封閉式基金、ETF以及單位投資信託。
[6]相較用基金數量或基金種類簡單平均,加權平均費用率能夠更真實的反映份額持有人承擔的費用。ICI使用每隻基金年底的規模來計算規模加權平均費用率。
[7]即投資100美元基金的綜合費用為99美分。
[8]除前端收費份額、後端收費份額和零申贖費份額外,剩餘17%的長期共同基金(非貨幣市場基金)資產由養老金份額或由可變年金持有。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募部孫晶碩校對整理,農銀匯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整理摘譯,原文為《2018年度美國投資公司發展報告》(2018 Investment Company Fact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