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才走出隔離罩的"泡泡男孩",在死亡前第一次觸碰到了媽媽
說到生活,可能大家都過著普通的生活,時常也會埋怨生活不美好,而且還羨慕別人的生活。
殊不知,我們每天能夠看到早晨的太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對於一些人來說,已經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像是這位從小就生活在隔離罩的"泡泡男孩",從他出生後幾秒,直到他12歲去世前兩周,他一直覺得呼吸空氣是件很奢侈的事情。
因為一旦他走出泡泡,觸摸世界,就會在相當短的時間死亡。
1971年9月,當泡泡男孩在休斯頓德克薩斯兒童醫院出生時,一種名叫SCID(聯合免疫缺陷症)的疾病就判了他死刑。
這種疾病使他從出生起,免疫系統就不起作用。
他接觸到的任何游離的細菌,無論是通過接觸其他人還是呼吸正常空氣,都可能是致命的。 SCID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據說新生兒患此病的機率為十萬分之一到五萬分之一之間。
事實上一年前,泡泡男孩的哥哥出生到這個世界上時,也患上了SCID。然而,可憐的哥哥已在7個月大時便去世了。
這兩個孩子都得了這種病最常見的變體,特徵是X染色體上的致命缺陷,以及這種病只有男孩會得(女孩可能是攜帶者)。
儘管如此,這對父母還是想要更多的孩子來陪伴他們已經出生的女兒——並且他們所信奉的天主教不允許他們墮胎。
令人惋惜的是,上天似乎並沒有打算放過這個虔誠的家庭,泡泡男孩還是患病了。
在泡泡男孩12歲生日後的一天,泡泡男孩迎來了變化,波士頓的科學家說他們研發出不須完美匹配也能成功的骨髓移植方法。
於是大衛就接受了姐姐的骨髓移植,但是事與願違,因為經過手術後,大衛便開始出現體溫升高,昏迷的跡象,沒過幾天大衛就去世了。
經過檢查,醫生們痛苦地發現,在姐姐的血液中有一種還未發現的休眠病毒——愛潑斯坦-巴爾病毒。
它破壞了泡泡男孩重新修復好的免疫系統,並且奪走了他的生命。
就這樣,牽動著全國人民心的泡泡男孩永遠離開了這個他還沒來得及好好擁抱的世界,他死前做的最後一件事,便是親吻他以前無法親吻的溫柔的母親。
泡泡男孩的名字叫戴維·維特爾,可現在大部分人記住的並不是他的名字,而是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的一個"泡泡男孩"的故事。
不過小戴維給科學留下的遺產,包括對病毒在致癌過程中所起作用的全新認識是最為可貴的。 "在很多醫學領域,以及生命本身,他讓我們吸取到了寶貴的經驗。"希勒如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