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有三大派別,天主教即為其中之一。公元313年天主教獲得官方認可,323年後,首次傳入中國。長期以來,許多天主教徒都遵守一個禁令,那就是懷孕後不能落胎,否則視為害命。著名的美國「泡泡男孩」,便是在父母的這種堅持下出生的。
所謂「泡泡男孩」,顧名思義,他必須生活在泡泡中,無法與外界接觸。普通孩子學會走路後就可以四處嬉戲玩鬧,長大一點就可以去學校上課讀書,認識許多小夥伴,大家坐在一個教室跟著老師學習知識......這些都是「泡泡男孩」可望而不可即的。
泡泡男孩名叫大衛·菲利浦·威特(以下簡稱威特),出生於1971年,天生患有一種罕見的基因缺陷疾病——「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簡稱SCID)」。威特其實是個很可愛的小孩,他不缺手也不缺腳,智力更不存在問題,唯一的問題在於,可憐的威特得不到免疫系統的保護。
我們每個人都有免疫系統,它就像守護城防的士兵,一旦敵人入侵,便緊急動員起來集體作戰,消滅敵人(各種致病微生物)。如果沒有免疫系統,連空氣都會成為對人類致命的殺傷武器。不幸的是,小威特由於先天性遺傳,出生便沒有這層天然防護。
這就意味著,只要威特暴露在普通環境下,許多對我們而言沒有威脅的微生物,可以輕而易舉殺死他。只有將其藏在完全無菌的塑料泡泡裡,威特才能活著,父母無法給他一個親吻活著擁抱,送給他的每一樣禮物,都必須經過複雜的無菌處理。
威特的父母都是天主教徒,他們的身體並未表現出這類隱性病症,從小到大都跟普通人沒啥兩樣。在威特出生之前,這對夫婦已經生了1兒1女,女兒凱薩琳沒有表現病症,兒子卻表現出了免疫異常,不到1歲就感染死去。
所以,當妻子又一次懷孕時,威特的父親很糾結。夫妻二人都不想放棄這個孩子,他們的宗教信仰也不允許落胎。但萬一孩子又遺傳了先天性缺陷,表現出病症怎麼辦?就在日復一日的糾結中,小威特慢慢在母親肚子裡長大,隨後來到了這個美麗世界。
醫生給小威特做了檢查,發現他果然是免疫缺陷重症患者。不得已,醫生只能將小威特送到塑料隔離罩裡,父母不能抱他,不能靠近他。起初因為年幼,小威特還沒有發現自己的與眾不同,醫生們費盡心思研究治療辦法,希望有朝一日能讓小威特走出泡泡。
小威特在泡泡裡健康長大,3歲那年隨父母離開醫院,回了家。但回家後,小威特也只能看著姐姐凱薩琳四處跑,自己呆在泡泡裡羨慕。他看得到花開,卻聞不到花香,看得到大千世界,卻無法走出去觸碰哪怕一片樹葉。
漸漸地,威特心情越來越低落。為了治好兒子,父母也積極與醫生溝通,醫生建議給小威特做骨髓移植手術,遺憾的是威特的父母、姐姐骨髓都與小威特不匹配。於是醫生們開始將小威特作為重點疑難對象研究,希望找到不受血型限制的匹配療法。
威特長到了12歲,沉默寡言。為他治療的醫生一個個離開,在世界範圍內徵求合適骨髓幹細胞供體的活動也毫無進展。直到一位醫生告訴威特的父母說,他們可以採用新療法移植威特姐姐的骨髓幹細胞,這樣威特就有希望走出泡泡了。
為了讓孩子恢復自由,威特的父母決定冒險一試。手術完成後,威特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異常反應,父母和醫生都欣喜不已,威特走出泡泡的時間仿佛指日可待了。然而幾月後,威特卻患上了癌症,醫生無法治癒,只能將威特抱出了泡泡。
活了12年,威特在臨終前才首次走出那層禁錮他的隔離罩,首次擁抱了媽媽,這一切都讓他新奇又激動,然而病魔卻使他無法在世界上停留。1984年2月,只活了短短12歲半的威特離世。
醫生們找到了威特患癌的原因,姐姐凱薩琳體內攜帶致命病毒,手術後,這種病毒跑到了威特身上。凱薩琳的免疫系統可以輕而易舉壓制病毒,威特卻做不到,最終導致悲劇發生。威特的一生,比清晨陽光下的露水還要脆弱,如果可以選擇,威特或許根本不願意來到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