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森和他的「泡泡推車」
在美國伊利諾州布盧明頓,我第一次見到兩歲的詹姆森。那天他穿著條紋襯衫和洞洞鞋,烏黑的頭髮下有雙藍眼睛。他跟在母親詹妮弗身後,院子那頭,他的哥哥正和其他孩子一起亂舞著塑料劍。
詹妮弗同意他在後院走動,但不許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也不能接觸有風險的設備,比如遊樂場設施。「我超級難過。」詹姆森指著遠處那群孩子對我說,「我只能遠遠看著,但其實我想加入他們。」
由於天生患有嚴重複合型免疫缺陷(X-SCID),詹姆森又被稱作「泡泡病」男孩,這意味著他沒有免疫系統——打從生下來就沒有成熟的T細胞,這種細胞就像衛兵,在免疫系統中起感知和抵抗感染的作用。因為體內X染色體中的IL-2基因發生突變,他的基因沒有抵抗功能。
他不是第一個「泡泡病」患者,大衛·維特爾才是最有名的「泡泡男孩」。上世紀70~80年代間,大衛都生活在密閉環境中,只使用經過60攝氏度環氧乙烷氣體消毒的物品。醫生試圖通過骨髓移植將T細胞引入他體內,但潛伏在骨髓中的EB病毒誘發了腫瘤,大衛在12歲去世。
剛出生時,詹姆森有輕微的咳嗽,卻不像普通感冒——他一年都沒好。某天,詹妮弗注意到他臀部有個包,經檢查是B淋巴細胞試圖聚集起來抵抗感染失敗後形成的。包看上去像癌變,醫生診斷為B細胞淋巴瘤,這種病在嬰兒中極其罕見。又過了一段時間,才確診出這是X-SCID。
2012年4月,在詹姆森被確診後不久,母親帶著1歲的他飛到了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兒童醫院,參加基因治療的實驗療程。在此期間她突發奇想,用遮雨布將嬰兒車改造成了「泡泡推車」,推著戴口罩的兒子往返於醫院和親戚家。
新療法出現
經過樣本實驗後,醫生為詹姆森注射了含有IL-2基因的病毒。病毒將承載著IL-2基因的細胞載入其他基因組中。
該基因能構建細胞因子蛋白,向T細胞發送信號,促其成熟。之後的驗血結果顯示,他每微升血液中出現了13個成熟的T細胞。
隨著治療深入,詹姆森體內T細胞不斷增加,他可以拋開口罩和泡泡推車,小心翼翼地在院子裡探索真實世界了。儘管還不能和家人以外的人接觸,在看到我時,他舉起小胳膊朝我揮舞。
「他在幹什麼?」我問詹妮弗。「我覺得他想和你握手。」她答道。
第一個將病毒用於人類基因療法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理察·穆裡根。1982年,他發現病毒就像拿著單程票的乘客,進入人類基因組後就再也不挪到新地方了。發現這一特質後,它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治療X-SCID。
但問題很快出現了——穆裡根無法準確地為病毒導向,病毒可能融入細胞周期基因附近,增強細胞分裂信號,導致細胞失控瘋長。2000年以前,有20位X-SCID患者接受了該療法,結果5人出現類似白血病的症狀,其中一人已經死亡。
好在,波士頓兒童醫院血液科主任戴維·威廉士和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生克里斯多福·鮑姆共同努力,想出了絕妙的解決方案。
基因有兩個「開關」,分別控制基因何時被開啟,以及表達基因釋放的強度。如果伽馬逆轉錄病毒被安裝在細胞周期附近,控制細胞分裂的開關就會被打開。
威廉士和鮑姆刪除了這些開關,並安裝了一個較弱版本的啟動子。該理論認為,這樣即使病毒安在與癌症相關的基因旁邊,也不會產生影響。
詹姆森就是接受新療法的4個孩子中的一個。從最初的實驗到現在已經兩年了,接受伽馬逆轉錄病毒療法的患者從未患上白血病。
「不過,現在就認為成功了還為時尚早。」威廉士警告,以前的實驗中,癌症的最初跡象用了3年才顯現出來。
基因療法將進入更大的市場
藍鳥生物公司的首席科學官米奇卻認為,伽馬逆轉錄病毒稍顯過時。他的公司正使用慢病毒來傳送安裝基因,研究顯示,相比伽馬逆轉錄病毒,慢病毒可以將引發癌症的機率減小30至100倍。
這是因為慢病毒——特別是失去毒性的HIV-1病毒——不會推進細胞生長模式。
威廉士準備與藍鳥合作,將慢病毒推廣至其他領域,治療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症、血液和免疫系統的癌症,甚至腫瘤。
和我同行的一位女士走近時,詹姆斯眯起了眼睛。詹妮弗解釋說,他總覺得沒見過的女人就是護士,會給他打針。雖然已不再生活在泡泡裡,但詹姆斯胸口仍有針孔。護士每隔幾周就會為他注射成熟的抗體,直到T細胞足夠強壯,可以自行製造抗體。
詹妮弗告訴我,詹姆斯已經可以定期去學前班了。院子很小,但頭頂的天空很大,詹姆斯用粉筆在地上塗鴉著,探索著泡泡之外的世界。
美國《大西洋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