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男孩」被治癒

2020-12-06 青年參考

「泡泡男孩」被治癒

作者 吉姆·庫什蓓克 譯者 溫莎 《 青年參考 》( 2014年01月01日   34 版)

    詹姆森坐在「泡泡推車」裡

    詹姆森和他的「泡泡推車」

    在美國伊利諾州布盧明頓,我第一次見到兩歲的詹姆森。那天他穿著條紋襯衫和洞洞鞋,烏黑的頭髮下有雙藍眼睛。他跟在母親詹妮弗身後,院子那頭,他的哥哥正和其他孩子一起亂舞著塑料劍。

    詹妮弗同意他在後院走動,但不許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也不能接觸有風險的設備,比如遊樂場設施。「我超級難過。」詹姆森指著遠處那群孩子對我說,「我只能遠遠看著,但其實我想加入他們。」

    由於天生患有嚴重複合型免疫缺陷(X-SCID),詹姆森又被稱作「泡泡病」男孩,這意味著他沒有免疫系統——打從生下來就沒有成熟的T細胞,這種細胞就像衛兵,在免疫系統中起感知和抵抗感染的作用。因為體內X染色體中的IL-2基因發生突變,他的基因沒有抵抗功能。

    他不是第一個「泡泡病」患者,大衛·維特爾才是最有名的「泡泡男孩」。上世紀70~80年代間,大衛都生活在密閉環境中,只使用經過60攝氏度環氧乙烷氣體消毒的物品。醫生試圖通過骨髓移植將T細胞引入他體內,但潛伏在骨髓中的EB病毒誘發了腫瘤,大衛在12歲去世。

    剛出生時,詹姆森有輕微的咳嗽,卻不像普通感冒——他一年都沒好。某天,詹妮弗注意到他臀部有個包,經檢查是B淋巴細胞試圖聚集起來抵抗感染失敗後形成的。包看上去像癌變,醫生診斷為B細胞淋巴瘤,這種病在嬰兒中極其罕見。又過了一段時間,才確診出這是X-SCID。

    2012年4月,在詹姆森被確診後不久,母親帶著1歲的他飛到了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兒童醫院,參加基因治療的實驗療程。在此期間她突發奇想,用遮雨布將嬰兒車改造成了「泡泡推車」,推著戴口罩的兒子往返於醫院和親戚家。

    新療法出現

    經過樣本實驗後,醫生為詹姆森注射了含有IL-2基因的病毒。病毒將承載著IL-2基因的細胞載入其他基因組中。

    該基因能構建細胞因子蛋白,向T細胞發送信號,促其成熟。之後的驗血結果顯示,他每微升血液中出現了13個成熟的T細胞。

    隨著治療深入,詹姆森體內T細胞不斷增加,他可以拋開口罩和泡泡推車,小心翼翼地在院子裡探索真實世界了。儘管還不能和家人以外的人接觸,在看到我時,他舉起小胳膊朝我揮舞。

    「他在幹什麼?」我問詹妮弗。「我覺得他想和你握手。」她答道。

    第一個將病毒用於人類基因療法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理察·穆裡根。1982年,他發現病毒就像拿著單程票的乘客,進入人類基因組後就再也不挪到新地方了。發現這一特質後,它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治療X-SCID。

    但問題很快出現了——穆裡根無法準確地為病毒導向,病毒可能融入細胞周期基因附近,增強細胞分裂信號,導致細胞失控瘋長。2000年以前,有20位X-SCID患者接受了該療法,結果5人出現類似白血病的症狀,其中一人已經死亡。

    好在,波士頓兒童醫院血液科主任戴維·威廉士和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生克里斯多福·鮑姆共同努力,想出了絕妙的解決方案。

    基因有兩個「開關」,分別控制基因何時被開啟,以及表達基因釋放的強度。如果伽馬逆轉錄病毒被安裝在細胞周期附近,控制細胞分裂的開關就會被打開。

    威廉士和鮑姆刪除了這些開關,並安裝了一個較弱版本的啟動子。該理論認為,這樣即使病毒安在與癌症相關的基因旁邊,也不會產生影響。

    詹姆森就是接受新療法的4個孩子中的一個。從最初的實驗到現在已經兩年了,接受伽馬逆轉錄病毒療法的患者從未患上白血病。

    「不過,現在就認為成功了還為時尚早。」威廉士警告,以前的實驗中,癌症的最初跡象用了3年才顯現出來。

    基因療法將進入更大的市場

    藍鳥生物公司的首席科學官米奇卻認為,伽馬逆轉錄病毒稍顯過時。他的公司正使用慢病毒來傳送安裝基因,研究顯示,相比伽馬逆轉錄病毒,慢病毒可以將引發癌症的機率減小30至100倍。

    這是因為慢病毒——特別是失去毒性的HIV-1病毒——不會推進細胞生長模式。

    威廉士準備與藍鳥合作,將慢病毒推廣至其他領域,治療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症、血液和免疫系統的癌症,甚至腫瘤。

    和我同行的一位女士走近時,詹姆斯眯起了眼睛。詹妮弗解釋說,他總覺得沒見過的女人就是護士,會給他打針。雖然已不再生活在泡泡裡,但詹姆斯胸口仍有針孔。護士每隔幾周就會為他注射成熟的抗體,直到T細胞足夠強壯,可以自行製造抗體。

    詹妮弗告訴我,詹姆斯已經可以定期去學前班了。院子很小,但頭頂的天空很大,詹姆斯用粉筆在地上塗鴉著,探索著泡泡之外的世界。

    美國《大西洋月刊》

    詹姆森和他的「泡泡推車」

    在美國伊利諾州布盧明頓,我第一次見到兩歲的詹姆森。那天他穿著條紋襯衫和洞洞鞋,烏黑的頭髮下有雙藍眼睛。他跟在母親詹妮弗身後,院子那頭,他的哥哥正和其他孩子一起亂舞著塑料劍。

    詹妮弗同意他在後院走動,但不許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也不能接觸有風險的設備,比如遊樂場設施。「我超級難過。」詹姆森指著遠處那群孩子對我說,「我只能遠遠看著,但其實我想加入他們。」

    由於天生患有嚴重複合型免疫缺陷(X-SCID),詹姆森又被稱作「泡泡病」男孩,這意味著他沒有免疫系統——打從生下來就沒有成熟的T細胞,這種細胞就像衛兵,在免疫系統中起感知和抵抗感染的作用。因為體內X染色體中的IL-2基因發生突變,他的基因沒有抵抗功能。

    他不是第一個「泡泡病」患者,大衛·維特爾才是最有名的「泡泡男孩」。上世紀70~80年代間,大衛都生活在密閉環境中,只使用經過60攝氏度環氧乙烷氣體消毒的物品。醫生試圖通過骨髓移植將T細胞引入他體內,但潛伏在骨髓中的EB病毒誘發了腫瘤,大衛在12歲去世。

    剛出生時,詹姆森有輕微的咳嗽,卻不像普通感冒——他一年都沒好。某天,詹妮弗注意到他臀部有個包,經檢查是B淋巴細胞試圖聚集起來抵抗感染失敗後形成的。包看上去像癌變,醫生診斷為B細胞淋巴瘤,這種病在嬰兒中極其罕見。又過了一段時間,才確診出這是X-SCID。

    2012年4月,在詹姆森被確診後不久,母親帶著1歲的他飛到了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兒童醫院,參加基因治療的實驗療程。在此期間她突發奇想,用遮雨布將嬰兒車改造成了「泡泡推車」,推著戴口罩的兒子往返於醫院和親戚家。

    新療法出現

    經過樣本實驗後,醫生為詹姆森注射了含有IL-2基因的病毒。病毒將承載著IL-2基因的細胞載入其他基因組中。

    該基因能構建細胞因子蛋白,向T細胞發送信號,促其成熟。之後的驗血結果顯示,他每微升血液中出現了13個成熟的T細胞。

    隨著治療深入,詹姆森體內T細胞不斷增加,他可以拋開口罩和泡泡推車,小心翼翼地在院子裡探索真實世界了。儘管還不能和家人以外的人接觸,在看到我時,他舉起小胳膊朝我揮舞。

    「他在幹什麼?」我問詹妮弗。「我覺得他想和你握手。」她答道。

    第一個將病毒用於人類基因療法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理察·穆裡根。1982年,他發現病毒就像拿著單程票的乘客,進入人類基因組後就再也不挪到新地方了。發現這一特質後,它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治療X-SCID。

    但問題很快出現了——穆裡根無法準確地為病毒導向,病毒可能融入細胞周期基因附近,增強細胞分裂信號,導致細胞失控瘋長。2000年以前,有20位X-SCID患者接受了該療法,結果5人出現類似白血病的症狀,其中一人已經死亡。

    好在,波士頓兒童醫院血液科主任戴維·威廉士和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生克里斯多福·鮑姆共同努力,想出了絕妙的解決方案。

    基因有兩個「開關」,分別控制基因何時被開啟,以及表達基因釋放的強度。如果伽馬逆轉錄病毒被安裝在細胞周期附近,控制細胞分裂的開關就會被打開。

    威廉士和鮑姆刪除了這些開關,並安裝了一個較弱版本的啟動子。該理論認為,這樣即使病毒安在與癌症相關的基因旁邊,也不會產生影響。

    詹姆森就是接受新療法的4個孩子中的一個。從最初的實驗到現在已經兩年了,接受伽馬逆轉錄病毒療法的患者從未患上白血病。

    「不過,現在就認為成功了還為時尚早。」威廉士警告,以前的實驗中,癌症的最初跡象用了3年才顯現出來。

    基因療法將進入更大的市場

    藍鳥生物公司的首席科學官米奇卻認為,伽馬逆轉錄病毒稍顯過時。他的公司正使用慢病毒來傳送安裝基因,研究顯示,相比伽馬逆轉錄病毒,慢病毒可以將引發癌症的機率減小30至100倍。

    這是因為慢病毒——特別是失去毒性的HIV-1病毒——不會推進細胞生長模式。

    威廉士準備與藍鳥合作,將慢病毒推廣至其他領域,治療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症、血液和免疫系統的癌症,甚至腫瘤。

    和我同行的一位女士走近時,詹姆斯眯起了眼睛。詹妮弗解釋說,他總覺得沒見過的女人就是護士,會給他打針。雖然已不再生活在泡泡裡,但詹姆斯胸口仍有針孔。護士每隔幾周就會為他注射成熟的抗體,直到T細胞足夠強壯,可以自行製造抗體。

    詹妮弗告訴我,詹姆斯已經可以定期去學前班了。院子很小,但頭頂的天空很大,詹姆斯用粉筆在地上塗鴉著,探索著泡泡之外的世界。

    美國《大西洋月刊》

相關焦點

  • 被泡泡囚禁一生的男孩,死後卻救了無數人
    1971年9月21日,大衛·菲利普·威特出生在美國休斯敦一個普通的天主教家庭。就這樣,大衛在泡泡中一天天長大,而他的事跡也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不僅有很多人慕名前來參觀,這個生活在泡泡裡的神奇男孩。不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 男孩先天缺陷終身活在泡泡裡 臨終前觸碰父母
    據《每日郵報》報導,美國男孩大衛-維特爾(David Vetter)因為患有嚴重複合性免疫缺陷症,一輩子都生活在一個特製的泡泡裡。他無法正常生活,甚至沒有真正意義上觸碰過一個人。大衛出生之後立即被放入了一個無菌泡泡裡,並被檢查是否遺傳了這種先天性疾病。一開始,這個特製泡泡只是為了在骨髓移植前暫時保護大衛。醫生告訴大衛的父母,大衛的姐姐可能能夠為大衛提供很好的骨髓配型,這樣一來,大衛就能接受骨髓移植並重新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統。但是在檢查了大衛姐姐的血液之後發現二者的骨髓無法很好地配型。因此,大衛就只能繼續無時不刻地生活在泡泡中。
  • 「泡泡男孩」:在隔離罩獨居了12年,去世前第一次觸摸到了媽媽
    美國有一位名叫戴維·維特爾的男孩,他一出生時便比常人要不幸上幾分,因為他每天都在希望與失望中度過,偶爾等待希望,偶爾等待死亡。這位可憐的男孩一出生時便患有嚴重聯合免疫缺陷症,這是一種全世界罕見的疾病,在全球60多億的人口裡,只有幾百個不幸兒會患上,因為缺少病例,這種疾病一直沒有被攻克。
  • 因宗教信仰父母不肯落胎,生下患兒成「泡泡男孩」,僅活短短12歲
    著名的美國「泡泡男孩」,便是在父母的這種堅持下出生的。 所謂「泡泡男孩」,顧名思義,他必須生活在泡泡中,無法與外界接觸。普通孩子學會走路後就可以四處嬉戲玩鬧,長大一點就可以去學校上課讀書,認識許多小夥伴,大家坐在一個教室跟著老師學習知識......這些都是「泡泡男孩」可望而不可即的。
  • 「泡泡男孩」菲利浦:在泡泡中待了12年,與母親牽手都是奢望
    泡泡男孩故事的主角叫大衛·菲利浦·威特,又稱「泡泡男孩」。為了幫助菲利浦活下去,在他父母的同意下,醫生將他放入了無菌的泡泡中。對於菲利浦來說,泡泡外的一切都是致命的。即使連母親的一個吻,或一個擁抱都無法做到。
  • 「泡泡男孩」:一生被隔離在泡泡裡,12歲死前媽媽才第一次觸摸他
    在美國,有一個"泡泡男孩",他12歲才走出隔離罩,在死亡前第一次觸摸到了媽媽……他是個普通的小男孩,四肢健全、笑容可愛,但他也是個特別的小男孩,絕症讓他的生活變得不再平靜。誕生,註定了悲劇的結局。維特爾的故事被媒體報導被大眾所知,大家都很關心這個特殊的男孩,憐惜他的不幸,都叫他"泡泡男孩"。日復一日,維特爾艱難地長大了,他和普通孩童一樣對新奇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但他和普通孩童也不一樣,他無法離開隔離罩去觸摸外面的世界。
  • 12歲才走出隔離罩的「泡泡男孩」,在死亡前第一次觸碰到了媽媽
    像是這位從小就生活在隔離罩的"泡泡男孩",從他出生後幾秒,直到他12歲去世前兩周,他一直覺得呼吸空氣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因為一旦他走出泡泡,觸摸世界,就會在相當短的時間死亡。事實上一年前,泡泡男孩的哥哥出生到這個世界上時,也患上了SCID。然而,可憐的哥哥已在7個月大時便去世了。這兩個孩子都得了這種病最常見的變體,特徵是X染色體上的致命缺陷,以及這種病只有男孩會得(女孩可能是攜帶者)。
  • 「泡泡男孩」在隔離罩生活12年,美航曾送他太空衣,結局太心酸
    小戴維出生後還未和家人接觸就被送進了無菌病房中,從那以後再也沒有機會和爸媽親密接觸了,他被養在一個透明的隔離罩中,被稱作是"泡泡男孩"。戴維在隔離罩裡生活了一共12年時間,美國航空航天局送給他一個量身打造的太空衣,讓他走出了"泡泡",親眼見到了外面的世界。
  • 「泡泡男孩」在隔離罩生活12年,美航曾送他太空衣,結局太心酸
    小戴維出生後還未和家人接觸就被送進了無菌病房中,從那以後再也沒有機會和爸媽親密接觸了,他被養在一個透明的隔離罩中,被稱作是"泡泡男孩"。 戴維在隔離罩裡生活了一共12年時間,美國航空航天局送給他一個量身打造的太空衣,讓他走出了"泡泡",親眼見到了外面的世界。
  • 泡泡男孩活在無菌環境中 博客分享生命奇蹟
    由於只能生活在無菌環境中,貝利斯獲稱「泡泡男孩」。  為及時向親友通報孩子病情和治療進展,貝利斯的父母去年4月為兒子開設博客。不料,貝利斯的博客竟受到社會廣泛關注,點擊率迄今已超過37萬人次。  陌生人祝福  貝利斯去年6月10日成功接受手術後,身體日趨康復,如今與父母住在位於密蘇裡州玻利瓦爾的家中。
  • 「泡泡男孩」在隔離罩生活12年,離世前4個月,終於親吻了媽媽
    美國的泡泡男孩戴維,一出生就得了重病,無法與自然界接觸。可他的生命力非常頑強,在隔離罩裡整整生活了12年,死亡前才第一次觸摸到了媽媽。那麼是什麼支撐著戴維度過如此艱難的歲月呢?嚴重聯合免疫缺陷症,讓一出生的戴維就進了隔離罩1971年的時候,戴維在美國的休斯頓出生了,給整個家庭帶來了無限的快樂。
  • DIMOO太空旅行系列盲盒上新 泡泡瑪特與你共遊太空
    3月7日,POP MART泡泡瑪特就推出了DIMOO太空旅行系列,由嚮往太空的小男孩DIMOO帶領大家前往太空,開啟一段神秘的旅程!此外,DIMOO太空旅行系列徽章也將於3月25日在泡泡抽盒機首發,後續POP MART泡泡瑪特各門店微信粉絲群、POP MART泡泡瑪特官方微博將公布正式發售時間與平臺,可不要錯過這一場神秘的太空旅行哦!POP MART泡泡瑪特推出DIMOO太空旅行系列 實現你的太空夢小男孩DIMOO喜歡在一切神秘夢幻世界旅行,因為在旅程中他能遇到很多共同成長的朋友。
  • 清遠寫承諾書19歲男孩已捐出血漿!另有一對治癒父女也同日捐獻
    2月15日,南都記者從廣東清遠市人民醫院相關工作人員處獲悉,2月14日,從清遠市人民醫院治癒出院的三名新冠肺炎患者已捐出自己寶貴的血漿。其中一名捐獻者是曾在出院時寫下「自願隨時捐獻」承諾書的19歲男孩,另兩位捐獻者則是一對父女。
  • 玩盲盒的「寶藏男孩」們,都有怎樣的秘密世界?
    就像許多男孩喜歡玩《動物森友會》,並稱之為「猛男撿樹枝」一樣,「男孩抽盲盒」也變成了一種「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數據也可以佐證這一判斷:對比19年10月,2020年6月泡泡瑪特的線下門店、機器人商店、微信抽盒機等渠道男性消費者佔比均有提升。
  • Blood:一種先天免疫性缺陷疾病被基因治療100%治癒
    這是人類基因治療的創舉,意味著未來5000餘種單基因疾病都可能採用類似的治療策略而徹底治癒。腺苷脫氨酶缺乏病,到底是什麼樣的疾病呢,可以從一個故事說起。這項治療在歐洲正待批准,它將成為首例能直接治癒一種致死性疾病的商用基因療法。製藥巨頭葛蘭素史克(GSK)研發了這款叫做Strimvelis的基因藥物,用以治療重度聯合免疫缺陷症。這種罕見的疾病使新生兒幾乎完全喪失抗病毒、細菌、黴菌的能力。1976年美國的一部影片描述了這些嬰兒在保護性塑料罩內的短暫生命過程,因此這些患兒也被稱為「泡泡男孩」。
  • 英國男孩天生缺乏免疫系統 別人一吻能喪命(圖)
    英「泡泡男孩」一吻能喪命  生下來沒有免疫系統,只能生活在無菌「塑料罩」中——  據英國《每日鏡報》27日報導,英國蘭開夏郡尼爾森市5周大男嬰佐海布被稱做是「泡泡男孩」,因為他生下來就沒有免疫系統,只能生活在一個消毒無菌的透明「塑料隔離罩」中。
  • 白天不亮 / 阿克江Akin《粉紅泡泡女孩》上線,帶你進入浪漫之旅
    第二主打「粉紅泡泡女孩 / Pink Bubble Girl」,極致的曖昧最浪漫。進入秘密角落,凝視彼此熱情,交匯片刻心靈,幻化粉色泡泡。一次有趣的夜聊,一次柏拉圖式的心靈體驗,讓偶然相遇的兩個靈魂,猶如包裹在一個粉紅泡泡裡,極度舒適。電音詩人:新爵士/電子音樂製作人白天不亮擅長在電音與嘻哈中植入中國古典浪漫主義情懷,用其標誌性的浪漫聲響幻化出一個私密、曖昧又精緻的聆聽空間。
  • 基因療法首次治癒常見遺傳病
    原標題:基因療法首次治癒常見遺傳病   科技日報北京3月2日電 (記者聶翠蓉)法國研究人員在2日出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利用基因療法成功治癒身患鐮狀細胞貧血的15歲男孩,該療法在其他7位患者身上也顯示出驚人療效。這是基因療法首次用於治療常見遺傳病。
  • 泡泡瑪特60億估值=潮玩+藝術+IP+盲盒+情緒價值+行為經濟學
    精緻媽媽、新銳白領、Z世代是潮玩盲盒的三大核心消費人群,其消費動機分別為悅己減壓、治癒陪伴、個性圈層。悅己減壓的層面,潮玩盲盒娃的設計與一般玩具的區別在於藝術感,並不是「改改眼睛戴個眼鏡,起個名字就以為是潮玩IP了」,藝術家作品的魅力在於能讓你在完全不了解它的同時,也能一眼愛上它。治癒陪伴的層面,盲盒一直以治癒系的潮玩形象,傳遞美好,溫暖人心。
  • 天然工坊沐浴露上新 秋冬泡泡浴正當時
    從創立之初,天然工坊就聚焦於日化類天然健康產品的打造,這次上新的草本呼吸泡泡沐浴露依然秉承了只做天然好產品的平臺原則。草本呼吸泡泡沐浴露,特別添加法國益生元,撫平因乾燥引起的肌膚「魚鱗紋」,提升肌膚光滑度;降低肌膚粗糙度,並且通過為肌膚重塑防禦「小盾牌」緩解敏感等問題。在依然保持其產品特色, 0 有害添加的同時還添加了多重黑科技植萃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