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想說說這個話題,起因是一直在思考為什麼很多大道理,大部分人都懂,卻又為什麼做不到?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受,就是年初制定了很多今年必須要完成的正能量目標,例如:每天跑步1公裡、每天閱讀1小時、每個星期健身3次等等。到了年末一檢查,發現自己一個目標也沒有完成,接著明年繼續訂目標,到了年末又繼續自己騙自己。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內心想改變自己,想變好,但卻怎麼也做不到。
因為我們是人,人就有人性的弱點。例如:好吃懶做、避重就輕、喜歡享受等等。這是人的天性。之前也說過,所有成功人士的生活習慣都是反人性的,因為這是他們的選擇,那麼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堅定地「反人性」,做出很多讓自己天性不舒服的行為呢?關鍵是人的認知深度有區別。
正如上帝說:「人來到這個世上,就是來受苦受難的。」
青澤老師說過:「要從知道、相信、信任、信仰四個層次試圖解決金融市場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他把交易員思想和境界的提升分為四個階段。「知道」是一個知識接受過程;「相信」階段的投資者,已經知道體系的優缺點,但在思想上有雜念,對體系的態度是實用主義的,不能一致性地做到知行合一;「信任」階段的投資者,除了某些特殊情況,基本上能做到知行合一;「信仰」階段的投資者,純粹地只用自己的方法去觀察市場、理解市場,能夠毫不動搖地據此行動,把投資當做一種信仰。
而在我的理解裡,對待一個新事物所產生的認知,從知道到信仰的階段必須歷經如下六個歷程,這些歷程層層遞進、缺一不可。
1.認識階段
這個很好理解,就像你第一次見到一個人,看到一個觀點,就是第一感觀。
2.了解階段
通過你正面、側面的觀察,你會發現這個人或者這個觀點,是否值得推敲,就是靠不靠譜的意思。
3.深入階段
這個觀點已經植入你的潛意識裡,在你的生活中,你經常有意無意地會運用這個觀點,去解決你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這是一個實踐的過程。
4.感同身受階段
通過你大量地實踐這個觀點以後,你能對這個觀點產生很多的共鳴點。很多人說話說別人說到心坎子裡就是這個意思,肯定是對方說的這個事情,自己也經歷過,並且這個事情對自己產生過深刻的影響。
5.融入血液
基本上你在處理同類事情時候,會非常堅定地運用這個觀點、方式,同時會排除掉其他的方式、可能性,不會產生任何的懷疑。
6.深入骨髓
這也就是青澤老師所說的信仰階段,這個態度、觀點基本上成為你人生的底線,不能接受任何人的質疑以及辯駁,執著程度是十頭牛也拉不回來。同時你在實踐這個觀點的過程中,基本處於一種機械式地完成,和吃飯、睡覺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這個觀點基本和你融為一體,不分你我。
這個認知的過程,基本上是回答了上面的問題,為什麼人與人之間,在擁有同樣觀點的情況下,在面對相同問題時候,堅決的程度不一樣,而做出來的效果也不一樣。
這就像武林高手在修煉武功一樣,其實大家知道的招式都一樣,而且練來練去都是那麼幾招,但為什麼打出來的效果可以有天壤之別。
一個少林弟子掃地一年,另一個少林弟子掃地十年,如果本身天賦一樣的情況下,那由於他們的經歷不一樣,那這兩個人悟性能一樣嗎?
為什麼採用這麼多篇幅來介紹這個認知的過程?因為這個能為我們所用。
當我們明確知道某些好的觀點或者好的事情對自己有益時,就應該有意識地通過認知的階段去不斷進行實踐、強化你的潛意識。最終將這些好的事情、觀點深入骨髓,「據為己有」,那麼長期以往,你就養成這個優秀的性格、習慣。當你未來再去做同樣事情的時候,那個過程就不會再感覺到痛苦。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成功的人群,都需要5個維度的性格特徵:
1.擁有強烈的成功欲望
2.擁有說幹就幹的行動力
3.都是深度學習的機器
4.非常善於死磕和堅持
5.願意延遲滿足。
當你真正把這5個習慣深入骨髓以後,即使你運氣不好,做事情短暫地失敗了10次、100次,但我相信你身邊了解你的人,仍然會對你信心十足。如果你成功了,他們只會覺得你這種性格的人,成功只是順理成章的結果,你這種性格就應該成功。
這是一種偏見嗎?不是,這其實是一個很多人都會忽視掉的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