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對事物認知的過程

2021-01-12 威少年聚友酒館

最近一直想說說這個話題,起因是一直在思考為什麼很多大道理,大部分人都懂,卻又為什麼做不到?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受,就是年初制定了很多今年必須要完成的正能量目標,例如:每天跑步1公裡、每天閱讀1小時、每個星期健身3次等等。到了年末一檢查,發現自己一個目標也沒有完成,接著明年繼續訂目標,到了年末又繼續自己騙自己。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內心想改變自己,想變好,但卻怎麼也做不到。

因為我們是人,人就有人性的弱點。例如:好吃懶做、避重就輕、喜歡享受等等。這是人的天性。之前也說過,所有成功人士的生活習慣都是反人性的,因為這是他們的選擇,那麼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堅定地「反人性」,做出很多讓自己天性不舒服的行為呢?關鍵是人的認知深度有區別。

正如上帝說:「人來到這個世上,就是來受苦受難的。」

青澤老師說過:「要從知道、相信、信任、信仰四個層次試圖解決金融市場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他把交易員思想和境界的提升分為四個階段。「知道」是一個知識接受過程;「相信」階段的投資者,已經知道體系的優缺點,但在思想上有雜念,對體系的態度是實用主義的,不能一致性地做到知行合一;「信任」階段的投資者,除了某些特殊情況,基本上能做到知行合一;「信仰」階段的投資者,純粹地只用自己的方法去觀察市場、理解市場,能夠毫不動搖地據此行動,把投資當做一種信仰。

而在我的理解裡,對待一個新事物所產生的認知,從知道到信仰的階段必須歷經如下六個歷程,這些歷程層層遞進、缺一不可。

1.認識階段

這個很好理解,就像你第一次見到一個人,看到一個觀點,就是第一感觀。

2.了解階段

通過你正面、側面的觀察,你會發現這個人或者這個觀點,是否值得推敲,就是靠不靠譜的意思。

3.深入階段

這個觀點已經植入你的潛意識裡,在你的生活中,你經常有意無意地會運用這個觀點,去解決你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這是一個實踐的過程。

4.感同身受階段

通過你大量地實踐這個觀點以後,你能對這個觀點產生很多的共鳴點。很多人說話說別人說到心坎子裡就是這個意思,肯定是對方說的這個事情,自己也經歷過,並且這個事情對自己產生過深刻的影響。

5.融入血液

基本上你在處理同類事情時候,會非常堅定地運用這個觀點、方式,同時會排除掉其他的方式、可能性,不會產生任何的懷疑。

6.深入骨髓

這也就是青澤老師所說的信仰階段,這個態度、觀點基本上成為你人生的底線,不能接受任何人的質疑以及辯駁,執著程度是十頭牛也拉不回來。同時你在實踐這個觀點的過程中,基本處於一種機械式地完成,和吃飯、睡覺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這個觀點基本和你融為一體,不分你我。

這個認知的過程,基本上是回答了上面的問題,為什麼人與人之間,在擁有同樣觀點的情況下,在面對相同問題時候,堅決的程度不一樣,而做出來的效果也不一樣。

這就像武林高手在修煉武功一樣,其實大家知道的招式都一樣,而且練來練去都是那麼幾招,但為什麼打出來的效果可以有天壤之別。

一個少林弟子掃地一年,另一個少林弟子掃地十年,如果本身天賦一樣的情況下,那由於他們的經歷不一樣,那這兩個人悟性能一樣嗎?

為什麼採用這麼多篇幅來介紹這個認知的過程?因為這個能為我們所用。

當我們明確知道某些好的觀點或者好的事情對自己有益時,就應該有意識地通過認知的階段去不斷進行實踐、強化你的潛意識。最終將這些好的事情、觀點深入骨髓,「據為己有」,那麼長期以往,你就養成這個優秀的性格、習慣。當你未來再去做同樣事情的時候,那個過程就不會再感覺到痛苦。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成功的人群,都需要5個維度的性格特徵:

1.擁有強烈的成功欲望

2.擁有說幹就幹的行動力

3.都是深度學習的機器

4.非常善於死磕和堅持

5.願意延遲滿足。

當你真正把這5個習慣深入骨髓以後,即使你運氣不好,做事情短暫地失敗了10次、100次,但我相信你身邊了解你的人,仍然會對你信心十足。如果你成功了,他們只會覺得你這種性格的人,成功只是順理成章的結果,你這種性格就應該成功。

這是一種偏見嗎?不是,這其實是一個很多人都會忽視掉的常識。

相關焦點

  • 地球上獨一無二的3大事物,顛覆人類認知,多虧了大自然!
    地球上獨一無二的3大事物,顛覆人類認知,多虧了大自然!地球上存在太多神秘的事物,連科學家也無法解釋清楚,曾經人類的能力有局限,科技也不夠發達,遇到一些超乎認知的事物,大多冠以神秘的色彩。自科技水平提升後,很多神秘的事物也有了答案,依舊有不少事物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就拿鬼神之說,我們經常聽老人講述一些關於鬼的事情,例如鬼壓床、鬼打牆等等,其實這些都與人的心理有關,俗話說得好,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到目前為止,人類都未找到關於鬼的身影,鬼到底存不存在,成為一大未解之謎。
  • 戰略認知學派——心智過程
    我們對戰略形成的認識就如同盲人摸象,沒有人具有審視整個大象的眼光,每個人都只是緊緊抓住戰略形成過程的一個局部,而對其他難以觸及的部分一無所知。每個學派的獨特觀點只是聚焦於戰略形成的某一方面。認知學派的第二個分支則認為所有的認知活動都是主觀的,戰略是對世界的某種解釋。這裡,戰略家的眼睛轉向內心深處,它所觀察的是,對於外界事件、標誌和顧客行為等事物,思維是如何做出反應的。因此,第一個分支認為認知就像對世界的再創造,而這一分支則正好相反,它認為認知創造了世界。
  • 一類事物到概念:從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到概念是認知的巨大飛躍!
    事物是有屬性的事物,事物具有屬性,具有性質屬性與具有關係屬性,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屬性「性質屬性與關係屬性」來了解事物。我們談事物之時,從概念的視角,是在談一類的事物,比如人是一個詞語,概念的形式就是詞語,人這個概念,是代表著」類「,對應著人這類事物,而不是對應某個具體的人。
  • 在思維中認知事物在行動中感知事物,知行合一,才能覺知活出自我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變得越來越理性,認知也變得越來越高。但問題在於人們用一種錯誤的方式使用他們的理性跟認知,我接觸過很多聰明人,他們大部分人都會被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所困擾,也沒有辦法從認知層面去引導他們,他們更適合自我心理療愈。
  • 百度推「一次包會」模型:「一次性」教會智能體認知新事物
    用該方法訓練的 AI 智能體可以提問關於新事物的問題以主動獲得信息,並在隨後的對話中使用剛剛學到的知識;這個學習過程是單樣本學習的。AI 智能體的「主動」體現在,它能夠主動向老師問關於未知事物的信息,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目前大多數的 AI 智能體範例還只能被動地學習預先收集好的標籤數據。
  • 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對它有所認知,就是內涵,最後就是定義了!
    這要從事物的屬性開始談起,事物是有屬性的事物,事物的屬性分為2種,其一是性質屬性,事物自身有很多性質屬性;其二呢,是關係屬性,事物與其它事物存在關係屬性。一個事物可以被認知,就是通過它的屬性。事物在大腦中反映出來,就是人們對它屬性的認知。說好了事物與屬性,就可以談概念了,概念亦即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方式,此處的本質屬性也是指事物專有的屬性。
  • 一個認知,教你洞察事物的本質
    認知到這個有什麼用呢?假設就是我們認知事物的一個個框架。當事實與框架不符時,人們就會歪曲事實,把它硬塞在框架中。以說服我媽接受網上買魚為例。如果我們在網上買回的魚是殺好的,我媽就會說「你們買的這種魚都是死了的,哪有我買的活的魚新鮮」。
  • 人的一生都在為認知買單
    一般而言,我們的學識、經歷和經驗會形成一個隧道,人對事物的所有認知和判斷都會局限在這個隧道內,並且還會想當然地認定真相就是如此。 但是,一旦有新事物出現時,我們的認知就會被頃刻顛覆。 在發現澳大利亞之前,歐洲人認為世界上只有白天鵝,沒有其他顏色的天鵝,在他們的認知中,這是存在了1000多年的「常識」,就是真理。
  • 話語分析說認知:感知的含義
    關於話語和話語分析的文章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關於認知問題,心理學,特別是認知心理學已經對此進行具體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本文從話語分析的角度,對認知中有關感知的內容進行討論。1.什麼是感覺感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各個屬性、某種具體特徵的直接反映,是一個人接受外界信息的過程,也是一個人覺察和獲取刺激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人們關於世界一切知識的重要源泉。
  • 布魯納:學習的三過程和認知表徵的三階段
    一、學習的過程1.考情介紹客觀題備考,多選直接考查布魯納認為學習包括哪三個過程。單選考查定義反選和例子反選,需要大家掌握每個過程的關鍵詞,並且能夠理解。例子反選題中,三個階段的含義不易理解。在此舉例介紹。2.理論詳解布魯納認,學習包括新知識的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基本的過程。學習活動首先是新知識的獲得。
  • 認知哲學是什麼
    在認知科學中,「認知」是在更一般意義上被使用的,旨在確定獨立於執行認知任務的主體(人、動物或機器)的認知過程的主要特徵。邏輯學、心理學、哲學、語言學、人工智慧、腦科學是研究「認知」的重要途徑。《MIT 認知科學百科全書》(TheMIT Encyclopedia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s)將認知與熟化(aging)並列,旨在說明認知是熟化過程中的現象,與人的進化相關。在這個意義上,認知被分為兩類——動態認知和具化認知。
  • 關於圖形創意的幾點認知!
    單純的形式感能夠使人在很短的時間裡掌握一定的信息。③擁有獨特而個性表現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個性是指一個人整個的心理面貌,是經常出現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性和非傾向性的總和。獨特而個性的表現是與眾不同的資本。
  • 學生的認知發展與教育
    一、認知發展的階段理論20世紀最有影響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從出生到成人的認知發展不是一個數量不斷增加的簡單累積過程,而是伴隨著同化性的認知結構的不斷再構,使認知發展形成幾個按不變順序相繼出現的時期或階段。他認為邏輯思維是智慧的最高表現,因而從邏輯學中引進「運算」的概念作為劃分智慧發展階段的依據。
  • 費曼技巧:學習新事物的最佳方法
    那麼,什麼才是學習新事物以及識別與已有知識之間缺口的最佳方法呢?兩類知識知識可分為兩類,絕大多數人都把關注力放在了錯誤的那一類上。第一類知識側重了解事物的名稱。第二類則側重了解事物本身。這兩者並不相同。
  •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與理論
    1.建構主義發展觀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人的知識來自動作,動作是感知的源泉。我們剛下生的小嬰兒通過簡單的抓取,擺弄等動作獲得關於物體的知識,從而認識物體。在這裡我們需要理解四個概念定義,圖式,同化,順應,平衡。圖式:人在認識周圍世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換言之,頭腦中對外界事物的認知結構。
  • 布魯納的認知表徵理論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布魯納的理論觀點是一個重要的考查點,關於布魯納的認知表徵理論多以理解性的題目考查為主,理解起來較難,特此對布魯納的認知表徵理論做一個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能夠有所幫助!一、考情介紹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多以考查客觀題為主,三種表徵系統要進行識記,每個類型要進行理解記憶,考試多以考查例子類的單選題。
  • 為什麼說人類對事物本真的認識已進入了盲區
    由於過去人們對原子結構的曲解,使得人們已無法認識事物的本真,人們對事物的認知犯了方向性的錯誤,實際上,人們對事物本真的認知是沒有立足點的。目前人們對事物存在的穩定性的合理性還沒真正的認知,因此,人們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本質,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只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節點上,也因此,人們總覺得現象是不可控的,其實,現象是完全可控的,只是人們還沒有認識到事物的本質而已。我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一個能量的平衡狀態,而且都有場和能量的相互作用,不理解這點,呈現在人們面前的現象就無法解釋。
  • 關於動物,許多人相信了很多年的5個錯誤認知
    經常在各種平臺看到冷知識,比如金魚記憶只有七秒,馬都站著睡覺等等,看得多了,很多人就信了。但是這些知識真的正確麼?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那些關於動物,許多人相信了很多年的5個錯誤認知。公牛看到紅色會發狂鬥牛士揮舞著紅色鬥篷激怒公牛的畫面讓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然而,科學家們早已駁斥了這一理論。科學家們發現公牛都產生了一樣追趕的現象,這表明,公牛實際上並不是被紅色這個色彩所激怒,而是被移動的物體所激怒。狗只看到黑色和白色?
  • 《道德經》:以辯證法的角度,認知事物不同面,才能不為外物所動
    《道德經》:以辯證法的角度,認知事物的不同面,才能不為外物所動。《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禍之,福之所依;福之,禍之所伏。這句話就是「福禍相依」的一個觀點,《道德經》中使用論辯證法的方式,論述了善惡交替轉換的一個道理。任何事情都存在著表面主觀的認知和實際客觀的存在,而大多數人看事物的時候,總會被表面的一些問題所影響的情緒。
  • 視錯覺世界,別樣的認知語言學
    當「感覺」得到的信息組合起來,喚起過去的經驗,我可以得出結論——「白玉蘭開花了」,這個判斷的過程在心理學上叫做「知覺」。或者說,依靠感覺器官得到的信息被傳達至中樞神經系統,這個過程所獲得的就是「感覺」;而依靠傳達進來的信息對事物進行認識就是「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