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一門廣泛而複雜的學科,包括大量的子學科。例如,道德哲學關注的什麼是對的,而認識論關注的是知識的本質。形上學關注的是確定存在的東西。
下面是你應該知道的基本哲學理論的解釋。這5個基礎哲學理論,至今影響深遠,匯聚東西方智慧。
柏拉圖的「洞穴」
這個來自柏拉圖著作《理想國》,這個洞穴寓言就是柏拉圖思想的代表。柏拉圖認為人類的感性沒有理性厲害。人類感知是不可靠的。
洞穴裡面的人最初開始相信牆上的影子是自身的實體。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人類有時對周圍世界的認知是不準確的。如果我們想要與現實接觸,就必須改變你原有的認知,重新學習。
孔子的「仁義」
孔子是東方哲學儒學創始人,儒家思想的核心便是仁義。你可以說是糟粕,也可以說是好的思想,總之要辯證看待。
孔子的思想,大多體現在倫理學上。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實質上即是一種倫理文化。
尼採的「超人」
德國著名思想家弗裡德裡希·尼採闡述的存在主義世界觀認為,我們的生活沒有任何客觀意義。他認為,除非我們接受這一事實,否則我們不可能在個人或社會層面上茁壯成長。
其實,尼採也是個存在主義者,他相信,唯有創造才是永恆。要努力活出自己的生命意義。超人便是這樣的人。
笛卡爾的「我想,所以我在」
也可以翻譯成我思,故我在。三歲的小孩都會這句了。這個名句的最初的意思是承認人類的知識基礎是不穩固的。
這句話,可以當作你的座右銘,也可以當作你的世界觀,抵抗虛無主義的武器。
蘇格拉底的「產婆術」
蘇格拉底擅長發問,不斷牽引你發問。這指的是一種特殊的對話方式。它的價值就在於鼓勵每一個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幫助你更好地發問。
如果開個玩笑的話,蘇格拉底其實是推銷員鼻祖,使用深入提問的技術來幫助你承認你內心潛在的信念或者假設。
佛學的「因果報應」
在佛教和印度教傳統中都出現了業力的哲學概念,基本哲學思想是如果你做了好事,就會有好報。正所謂「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另一個概念是輪迴。它認為我們有多種生活,每種生活的性質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在前一種生活中所做的事情。輪迴是業力觀念的延伸。
這樣的善惡觀,其實對於塑造社會文明來說,有一定好處。堅守心中的道德底線,不作惡,是每個公民應有的法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