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距離物理規律大統一隻差一個超引力?—新聞—科學網

2021-01-21 科學網
時隔40餘年超引力理論提出者獲獎 人類距離物理規律大統一隻差一個超引力?


 

近日,美國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遴選委員會宣布,將2019年「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授予超引力理論的3位提出者塞爾吉奧·費拉拉、丹尼爾·弗裡德曼,以及皮特·范尼烏文赫伊曾,3人將分享300萬美元獎金。

眾所周知,相對論揭示了宇宙運動的規律,量子力學則闡述著微觀世界的原理。可超引力理論的誕生,恰恰就是為了彌合這兩者的分歧,使宇宙之浩渺與粒子之微小能用統一的物理規律解釋。

物理規律大統一,必須「馴服」引力

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楊金民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全世界物理學家的終極夢想就是能有一個『大統一理論』,描述物理世界的所有規律。」

2016年,楊金民研究員和王飛教授在《科學通報》雜誌上發表了題為《愛因斯坦的未競之夢:物理規律的大統一》的文章,梳理了一代代物理學家為統一物理規律做出的努力。

牛頓實現了天與地的統一。他提出了運動三定律,發現了萬有引力,描述質點的運動規律,並且分別計算了地球上的拋物運動和宇宙中的行星軌道,前者符合伽利略的觀察結果,後者與克卜勒定律一致。

在經典物理的發展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電作用、磁作用以及靜電力和磁力的相似性。直至麥克斯韋提出關於電場、磁場的統一描述——麥克斯韋方程組,並預言光是一種電磁波。人類才首次實現了電磁力的統一。

上世紀初,科學家發現了把質子、中子束縛在原子核中的強力以及引發原子核衰變的弱力。到了60年代,哈佛大學物理學家薩拉姆等人提出了電弱理論,通過量子化達成了電磁力和弱力的統一。

後來,科學家們以量子電動力學、電弱理論和量子色動力學為基礎構建了基本粒子的標準模型,雖然模型中存在粒子質量高於實際質量、無法解釋暗物質等問題,但仍不失為對電磁力、弱力、強力統一的基本規律的一種理論描述。

1978年,弗裡德曼和範尼烏文赫伊曾在《科學美國人》雜誌撰文寫道,宇宙中的粒子通過引力、電磁力、強力和弱力4種基本力相互作用,物理學最雄心勃勃的目標就是找到一種簡單的基本規律,統一四種基本力。歷史表明,物理學正在逐漸向統一的方向發展。

可在統一的趨勢中,引力卻一直游離之外。物理學家們要想得到「大統一理論」,必須馴服引力這匹桀驁的「野馬」。

乘「超對稱」之東風,超引力應運而生

「將引力納入統一物理規律的方法,就是將其量子化。」 楊金民談到,因為電磁力、弱力、強力正是通過量子化才能形成標準模型統一描述,所以引力應該也不例外。

楊金民介紹,晚年的愛因斯坦用了20年試圖統一物理規律,但他並未選擇引力量子化,而是尋求引力與電磁力的統一,最後以失敗告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引力量子化才是最可能實現統一物理規律的路線。

既然路線已定,為什麼統一引力依舊很難?那是因為這個引力,早已不是牛頓時代的引力。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1915年,進一步建立廣義相對論,成為新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中時空會因物質彎曲,量子力學則是在平直時空中描述,時空不同,二者的統一自然十分艱難。

就在物理學家們為量子化廣義相對論頭疼時,超對稱理論送來一劑良藥。

由於標準模型存在漏洞,科學家們一直力圖改進。1973年,物理學家朱利葉斯·韋斯和布魯諾·祖米諾提出了一種新概念的時空對稱理論——「超對稱」,它認為每個基本粒子都有一個對應的「夥伴」,如每個玻色子都伴隨一個「超費米子」,而每個費米子又都伴隨一個「超玻色子」。神奇的是,看似更複雜的超對稱理論卻有效改進了標準模型的諸多不足之處。

事實上,超對稱理論在提出之時並未考慮引力因素,但卻為費拉拉、弗裡德曼、範尼烏文赫伊曾3人提供了靈感。具體而言,一般情況下,物理學家通過引入引力子的概念來量子化引力,弗裡德曼等人受超對稱的啟發,為引力子增加了一個夥伴——引力微子,正是這一創新直接催生了超引力理論。隨後,他們通過計算機編程計算檢驗了這一理論的科學性。1976年,超對稱問世僅僅3年後,超引力橫空出世,震驚整個理論物理學界。

超引力仍需驗證,大統一或靠「超弦」

「引力量子化曾被稱為21世紀最大的科學難題,相比『圈引力』等理論,超引力最有可能解決這一難題,這也是其此次獲獎的原因。」楊金民談到,之所以是「可能」,原因在於超引力理論還沒有得到實驗物理學證實。

範尼烏文赫伊曾說,證實超引力的關鍵是發現超對稱粒子。到現在為止,芝加哥的費米實驗室、日內瓦附近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都沒有發現超對稱粒子。「據說中國要建設新的加速器,我們拭目以待。」

很多人不禁要問,怎樣通過高能加速器發現超對稱粒子呢?

楊金民稱,事實上,全球現有加速器因為能量不足很難直接打出超對稱粒子,但我們可以通過間接手段驗證超對稱理論是否成立。加速器通過粒子對撞產生「希格斯粒子」,而希格斯粒子與超對稱理論緊密相關。我們可以使用「希格斯粒子工廠」精確測量希格斯粒子的性質,判斷其與標準模型是否有所差別,從而推斷超對稱理論是否成立。如果間接驗證成功,人類可以建設更大規模的加速器,爭取直接打出超對稱粒子獲得直接驗證。

那麼,科學家有沒有可能藉助加速器發現引力微子,為超引力理論提供最直接的證明呢?

楊金民介紹,在對撞機實驗中,引力微子表現為「丟失的能量」,是不可見的。但如果加速器能夠產生超對稱粒子,這些粒子最終都會衰變成質量最低的引力微子,而衰變的過程會產生希格斯粒子等可見粒子,我們同樣可以通過觀察這些可見粒子推斷引力微子是否真的存在。

超引力理論問世40多年,人類在大統一理論上已經有了新的發展。楊金民告訴記者,現在,有著「現代愛因斯坦」之稱的美國物理學家威滕領銜的「超弦理論」被認為最有希望成為終極大統一理論。該理論認為,自然界的基本單元不是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弦」,弦的不同振動模式產生出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威滕等人已經證明超引力理論恰是超弦理論的低能近似,換句話說,超弦理論統一了超引力理論。

「然而,『明日之星』的超弦理論也同樣未獲得實驗證實,未來物理規律的大統一之路還需繼續探索。」楊金民說。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人類距離物理規律大統一隻差一個超引力?
    時隔40餘年超引力理論提出者獲獎人類距離物理規律大統一隻差一個超引力?可超引力理論的誕生,恰恰就是為了彌合這兩者的分歧,使宇宙之浩渺與粒子之微小能用統一的物理規律解釋。物理規律大統一,必須「馴服」引力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楊金民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全世界物理學家的終極夢想就是能有一個『大統一理論』,描述物理世界的所有規律。」
  • 一個未被驗證的傑出科學思想:超引力理論
    吳詠時:20世紀的基礎物理學有兩大進展,一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物理世界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關係的基礎理論。另外一個就是量子力學理論,量子力學完全超出了經典力學的範疇,過去也被認為超出了廣義相對論的範疇。量子理論最初被認為是小尺度物理世界的一個基礎理論,即原子分子以及小於原子分子的空間尺度的物理。
  • 文小剛:量子革命是最不可思議的物理革命—新聞—科學網
    人類生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裡?凝聚態理論物理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文小剛的答案是:「我們生活在量子計算機裡面。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述關於中微子實驗相關新聞的科普傳播基礎上,科學網於2012年10月24日匯集並編輯整理了中微子相關的新聞事件、科學網上大批優秀的中微子科普博文,隆重推出專題《聚焦中微子》。
  • 科學家提出新粒子生成物理機制新解釋—新聞—科學網
    人類活動產生的大氣顆粒物汙染多來源於由氣體轉化生成的二次性氣溶膠,因此新粒子生成對於區域大氣汙染和全球環境演化具有重要的影響。一般認為新粒子生成僅受制於氣體前體物化學成分,其增長過程研究主要注重於光化學反應,但這些不能完全解釋實際發生的新粒子生成和增長的具體特性,也給重汙染事件預報帶來很大不確定性。
  • 國際首本極端科技專業期刊獲第一個影響因子—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創辦的國際首本極端科技專業學術期刊《極端條件下的物質與輻射》(簡稱MRE) 獲得自2016年創刊以來的第一個影響因子——2.931,在SCIE收錄的85種綜合物理期刊中排第
  • 引力、庫倫力與距離倒數2次方成正比,是物理規律在3維展開的表現
    克卜勒是第谷的學生,他在老師的基礎上總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規律。當牛頓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讀書的時候,克卜勒的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深深地吸引著他。他敏銳地意識到,如果行星按照橢圓方式運動,那麼肯定有一個吸引力,而且力的大小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 三位超引力理論提出者獲300萬美元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
    這一問題給出了一個嚴格縝密的數學解答。它還為建立一個從基本層面上描述時空的完整的量子引力理論提供了基礎——人們現在依然為之奮鬥。1981年,威滕證明,這個理論可以用來為廣義相對論中一個極其複雜的定理給出一個相當簡單的證明。在那之後不久,超引力被整合到弦理論中——當描述低能量的相互作用時,弦理論實際上等價於超引力。
  • 中國粒子物理理論界的一面旗幟—新聞—科學網
    先生千古,扼腕悲痛。 戴元本長期從事量子場論和粒子物理理論的研究,把一生奉獻給了祖國粒子物理事業。 他執著鑽研科學的鏗鏘之聲至今聽來仍啟人深思:「我把補基礎和對學科前沿的學習交叉起來做。沒有因基礎不好而使得自己對科學前沿知識一知半解,而是做到紮實和深入。」
  • 小蝙蝠也能跨洲旅行—新聞—科學網
    這種叫作Nathusius』 pipistrelle的蝙蝠翼展最高可達25釐米,但卻有一隻成功完成了跨越大陸的飛行一隻棕色毛茸茸的小蝙蝠從拉脫維亞飛到西班牙,飛行了至少2224公裡,打破了蝙蝠最長遷徙記錄。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哺乳動物》雜誌。 Nathusius』 pipistrelles通常體重不到10克,它們會從歐洲東北部夏季的繁殖地遷徙到歐洲大陸較溫暖的地區過冬,在那裡的樹木和建築中冬眠。
  • 3位物理學家獲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新聞—科學網
    Peter van Nieuwenhuizen、Sergio Ferrara和Dan Freedman(從左至右)   超引力理論是一個試圖統一所有自然力的理論 1976年,瑞士日內瓦附近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CERN)的粒子物理學家Sergio Ferrara、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Dan Freedman和紐約石溪大學的Peter van Nieuwenhuizen提出了超引力。評選委員會選擇把獎項授予這一理論,一部分原因是它對普通引力的理解產生了影響。超引力還支撐了物理學家青睞的另一個候選理論,有著「萬用理論」之稱的弦理論。
  • 我旅美科學家推導出"大統一場理論"線性方程
    東方網10月25日消息:長期以來,世界物理學界希望有一天能建立一個可解釋所有自然界現象的「大統一場理論」。這一設想最早是由愛因斯坦提出的。當時,不少科學家認為這個設想純屬異想天開,但也有許多科學家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這項理論的研究。
  • 第十三屆北京市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舉行—新聞—科學網
    11月22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辦、北京交通大學承辦的第十三屆北京市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在北京交通大學成功舉行。
  • 超引力理論提出者獲「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
    新華社華盛頓8月7日電(記者周舟)美國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遴選委員會日前宣布,將2019年「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授予超引力理論的三位提出者,表彰他們「將量子變量引入對時空幾何的描述中」。  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的超引力理論嘗試彌合物理學中兩大基本理論的分歧,即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和描述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構建的、基於量子場論的「標準模型」描述了大自然中的三種力——電磁力、弱相互作用力和強相互作用力,但未能將地球引力納入其中。
  • 從「微觀世界規律」到人類「新物理革命」
    從「微觀世界規律」到人類「新物理革命」記者徐海濤、董瑞豐19世紀末,歐洲一些學者認為從牛頓力學到熱力學、電磁理論,人類的「物理學大廈」已全部建成,再沒有多少可研究的了。但是,在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理論,為人類開啟了探索「微觀世界規律」的「新物理革命」。量子理論也與相對論一起,成為現代物理學兩大支柱。
  • 從「微觀世界規律」到人類「新物理革命」
    從「微觀世界規律」到人類「新物理革命」  記者徐海濤、董瑞豐  19世紀末,歐洲一些學者認為從牛頓力學到熱力學、電磁理論,人類的「物理學大廈」已全部建成,再沒有多少可研究的了。  但是,在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理論,為人類開啟了探索「微觀世界規律」的「新物理革命」。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感謝科學網建立11年來為國內外從事科研工作人員的交流提供了這樣一個優秀場所,正如我在一個博文裡分析所發現的,科學網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我在《自然》雜誌上發的讀者來信。10年前科學網邀請我註冊,從此開始了與科學網和《中國科學報》的深入接觸。在科學網上,我完成了幾個轉變,一是從讀者變成了作者;二是從一個樸素的思考者變成了系統的思考者;三是從一個隱居者變成了活躍者。《中國科學報》一直是我的老師和學校,我在這個平臺上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穫,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越辦越好,科學網越來越火。
  • 胡江平、戴希當選2018年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新聞—科學網
    2018年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增選結果近日揭曉,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物理所)胡江平研究員與前物理所研究員戴希(現任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 新技術解密非編碼RNA—新聞—科學網
    因此,解析細胞內RNA的原位高級結構及相互作用靶標是探究非編碼RNA功能機制的關鍵。 所謂高級結構,是指三級及以上的結構。「過去,可能很多人認為RNA僅僅是由A/U/C/G四種鹼基所組成的線性序列,它的外觀是像義大利麵一樣的條狀分子。」薛願超說。 事實上,RNA在細胞內通過A-U、C-G或G-U配對先形成二級結構,進而在RNA結合蛋白的協助下摺疊成複雜的三級結構。
  • 從「微觀世界規律」到人類「新物理革命」
    但是,在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理論,為人類開啟了探索「微觀世界規律」的「新物理革命」。量子理論也與相對論一起,成為現代物理學兩大支柱。打開「量子之門」:微觀世界裡的奇妙「疊加」與「糾纏」量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