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衛星創飛行高度世界最低紀錄,隨後墜入大氣燒毀

2020-12-06 環球時報

據日本共同社31日報導,日本國家航天局日前宣布,日本的超低海拔衛星「Tsubame」日前被《金氏世界紀錄大全》登記為「地球軌道觀測衛星到達的最低海拔」。

作為2017年12月23日至2019年10月1日測試任務的一部分,這顆衛星於2019年9月23日至30日在167.4公裡的軌道高度飛行,而大多數地球觀測衛星一般在600至800公裡的軌道高度飛行。

Tsubame衛星使用離子發動機系統(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開發)和氣體噴射推進器,成功地拍攝了高解析度圖像,獲取了大氣和原子氧密度數據,在七天的時間裡保持了創紀錄的低海拔。

由於這種類型的衛星比傳統衛星需要更多的推進劑,JAXA採用了離子發動機,其利用推進劑的效率是氣體噴射發動機的10倍,以抵消大氣阻力。

雖然將衛星放置在超低軌道上可以對地球表面的活動進行更詳細的觀察,但在300公裡以下的高空操作是較為困難的。

JAXA表示,在這樣的高度,衛星將暴露在「比通常高度和濃縮原子氧環境下多1000倍的大氣阻力」之下,這將加速衛星部件的老化。

根據JAXA的說法,2017年至2019年的測試任務也表明,他們開發的材料能夠承受長時間的原子氧暴露。

JAXA的超級低空測試衛星項目經理Masanori Sasaki說:「我希望利用這一成就,為未來的科學、技術和衛星利用做出貢獻,幫助解決儘可能多的社會問題。」

去年4月,Tsubame首次到達271.5公裡的軌道高度,並逐漸下降到創紀錄的低海拔,直到10月1日完成任務並在大氣層中燃燒殆盡。

(編輯:ZLQ)

相關焦點

  • 日本試驗衛星「燕」 ,打破最低軌道高度世界紀錄
    日本宇宙航空開發機構(JAXA)周二(24日)宣布,2年前發射升空的試驗衛星「燕」號由於在長達逾一周的時間內,維持以距離地球表面167.4公裡的高度飛行和觀測,故獲金氏世界紀錄大全認證為「地球觀測衛星在軌道上的最低高度」。「燕」在2017年發射升空,今年4月在軌道上的高度達到271.5公裡,之後徐徐下降。
  • 馬斯克47顆星鏈網衛星脫軌,已墜入地球大氣層燒毀
    不過就在本周,一位密切關注星鏈衛星動向的追星者,天文學家喬納森·麥克道威爾(Jonathan McDowell)卻在自己網站上發布了一個重磅消息,馬斯克的星鏈網衛星,已經有47顆脫離軌道,墜入大氣層中燒毀,佔已升空衛星總數的6%。
  • 轟6K海上突防創飛行高度最低紀錄 被指「玩命」
    由劉銳牽頭編寫的《轟-6K飛機駕駛手冊》《飛行檢查單》《特情處置規範》,成為日後部隊訓練的操作規範。  為了用好手中的武器,這些年來,劉銳宿舍中那盞檯燈時常徹夜通亮。他不僅全面掌握了轟-6K飛機火控、雷達、電抗等各系統間的交聯關係和運作機理,還諳熟空軍作戰學、氣象學等10餘種軍事作戰和相關交叉學科理論。
  • 追星者透露:馬斯克47顆星鏈網衛星脫軌,已墜入地球大氣層燒毀
    ,馬斯克的星鏈網衛星,已經有47顆脫離軌道,墜入大氣層中燒毀,佔已升空衛星總數的6%。目前衛星脫軌的方式大抵有兩種,一種是脈衝式脫軌,利用衛星推進器將衛星迅速降到低軌道進入大氣層,這種方式屬於可控脫軌,可以精確控制再入點;另一種方式是正常的軌道衰變,讓衛星軌道自然衰減,不可控地墜入大氣層。
  • 天宮一號墜入南太偏僻海域 長眠「太空飛行器公墓」
    美國「太空」網站還專門配了一張畫家繪出的天宮一號在大氣中燃燒的假想圖(如圖)。《蘇格蘭先驅報》稱,重達8.5噸的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後,大部分器件在太平洋上空已經燒毀。與中國的科學家一樣,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也都在密切監視著天宮一號的最後幾分鐘。美國聯合太空作戰中心在與英國、歐洲、亞洲和澳大利亞的同事協調後也確認,天宮一號已經在南太平洋上空再入大氣層。
  • 美衛星創GPS導航高度紀錄
    新華社華盛頓4月5日電(記者 周舟)美國4顆衛星近來在約相當於地月距離一半的高度成功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導航,創下了GPS導航的高度紀錄,這有助於未來展開探月任務。美國航天局4日表示,「磁層多尺度任務」(MMS)衛星系統的4顆衛星今年2月在太空利用GPS導航,它們的軌道最高點距離地球超過11.63萬英裡(約合18.72萬千米),大約為地月距離的一半。美國航天局說,在這一高度上,MMS衛星仍接收到足夠強的GPS信號,表明GPS信號比預想中的覆蓋範圍更高,有望用於未來的探月任務。
  • 量子衛星獲重大突破背後:為何中國科研能屢創世界紀錄
    量子衛星獲重大突破背後:為何中國科研能屢創世界紀錄 美國《科學》雜誌6月15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布了中國量子衛星實現量子糾纏太空分發「一步千裡」的世界跨越;上個月,南海可燃冰試採成功奏響「冰與火之歌
  • 背後的野心:日本研製雷射反衛星武器,可將衛星推入大氣層燒毀
    雖然日本的這項研究看起來是民用項目,但實際上背後潛藏著巨大的野心!日本藉此可以研製本國的雷射反衛星武器,直接將衛星推入大氣層燒毀。二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許多國家都陸續發射了本國的衛星。雖然這些軌道衛星的確為人們帶來了便利,但報廢的衛星則逐漸形成了太空垃圾。這些懸浮在太空中的"廢鐵",對各國正常運行的衛星也構成了一定威脅。
  • 天宮一號已然墜落,東方紅一號衛星48年後卻仍在飛行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中國第1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長徵一號運載火箭從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21時48分進入預定軌道。這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第五個完全依靠自己力量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 圖說歷史上的今天: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升空飛行
    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894期】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號升空飛行
  • 卡西尼號探測器即將墜入土星終結生命
    當地時間2017年9月13日,美國加州帕薩迪納市,NASA召開發布會宣布,「卡西尼」號探測器正在逐漸接近完成它最後一次穿過土星及其光環之間狹窄縫隙的任務,隨後「卡西尼」號燃料即將耗盡,並將於9月15日衝進土星大氣層,結束它13年的土星探索旅程。圖為發布會現場。
  • 日本將在全球首次試射實用型超低軌道衛星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最早將於12月23日從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在超低空飛行的試驗衛星。通常地球觀測衛星的飛行高度為600-800公裡,而該衛星將在180-270公裡的低空飛行。
  • 木質衛星,太空探索新思路
    近日,日本京都大學和住友林業公司宣布將合作生產一枚木質衛星,預計2023年發射升空。據稱,該木質衛星邊長10釐米,是個「小個頭」,選用不易變形的木蘭科植物厚樸作為原材料。發射後,它將在和國際空間站相同軌道停留半年至一年,並定期向地球發回木材變形信息。科學家稱,如果這一嘗試取得成功,未來衛星製造的材料將有更多選擇。
  • 日媒:日本將在全球首次試射實用型超低軌道衛星
    中新網12月19日電 據日媒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最早將於本月23日從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在超低空飛行的試驗衛星。通常地球觀測衛星的飛行高度為600至800千米,而該衛星將在180至270千米的低空飛行。
  • NASA一顆衛星將墜落地球,我們的「東方紅一號」還「唱歌」嗎
    上世紀50、60年代,我們人類藉助大推力運載火箭,終於先後將我們人類首個衛星、載人飛船等太空飛行器送上了外太空。當然,這些進入外太空的衛星,很多都已經結束了使命,部分衛星早已墜入地球大氣層,部分衛星至今還在外太空中飛行。
  • 日本採取瘋狂措施!為避免淪為太空垃圾,它決定提前燒毀衛星
    ,將帶頭應對太空垃圾的問題根據外媒報導,近期日本環境省頒布了一項應對太空垃圾的方案,他們打算在日本衛星「息吹」退役之前就將其銷毀,避免讓它變成太空垃圾,為太空環境添堵。而這次日本環境省針對的目標則是衛星「息吹」,這是一顆肩負著大氣溫室氣體檢測任務的衛星,它如今已經服役了5年多,具體的退役時間還未確定。
  • 木質衛星,太空探索新思路(科技大觀)
    近日,日本京都大學和住友林業公司宣布將合作生產一枚木質衛星,預計2023年發射升空。據稱,該木質衛星邊長10釐米,是個「小個頭」,選用不易變形的木蘭科植物厚樸作為原材料。發射後,它將在和國際空間站相同軌道停留半年至一年,並定期向地球發回木材變形信息。
  • 而衛星和隕石會?
    同樣是從高空落下,為何跳傘運動員不會被大氣燒傷,而落向地球的衛星和隕石就會因為和大氣層的劇烈摩擦發出耀眼的光年,直到燃燒殆盡。曾經我也產生過這樣的疑問,但仔細一想我們忽略了一個十分關鍵的因素,那就是它們最開始是以怎樣的狀態進入地球大氣層的。
  • 獨家| 2020年世界航天發射紀錄【附詳單表格】
    發射成功率:近年最低  2016年,世界航天發射83次,81次成功,失敗2次,達到成功率97.6%的最高水平。2019年,世界航天發射103次,95次成功,部分成功2次,失敗6次,成功率為92.2%。2020年,世界航天發射114次,104次成功,10次失敗,成功率為91.2%。  9月12日,美國、中國同一日都有1枚火箭發射,均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