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病毒的小小知識,迄今已有超過5000種類型的病毒得到鑑定

2020-08-28 芯星點燈

亨利·哈利特·戴爾是英國生理學家和藥理學家(Sir Henry Hallett Dale,1875年6月9日-1968年7月23日)曾與奧託·勒維獲得193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病毒的本質還完全是一個未解之謎,而戴爾博士是第一個堅定病毒是真實的實體的學者。

病毒是地球上目前發現的最小生命單位,是一種非細胞結構的生命個體,它既不是生物亦不是非生物,且不能獨立繁殖與生活,必須藉助於其他生命個體來完成自身的生命活動。

現在我們知道病毒由兩到三個成分組成

  • 1:病毒都含有遺傳物質(RNA或DNA)
  • 2:所有的病毒也都有由蛋白質形成的衣殼,用來包裹和保護其中的遺傳物質
  • 3:部分病毒在到達細胞表面時能夠形成脂質包膜環繞在外。

而病毒能被這樣廣泛的認識,和以前偉大的學者的努力研究是分不開的。

在病毒還沒像現在這樣研究的時候

上個世紀的學者認定的病毒的三個基本性質是

1:病毒在普通顯微鏡下不可見

2:在當時能夠通過足以阻擋所有可見細菌的濾菌器

3:只有在受感染細胞存在的條件下才能繁殖,而且繁殖很可能是在細胞體內進行的。

戴爾博士的一報告中說道:所有這三條都是否定性的特徵,而且其中兩條很可能是可量化指標,而不是定性指標。這樣一個定義不可能給病毒劃出一個清晰或者穩定的界限。當某種物體滿足了這三種特性後,我們仍然很難說清它不是病毒。顯然,我們不可能獲得病毒的完整鑑別性證據,但是也要謹防打倒一切的懷疑論。

正是有著這樣的科學態度,病毒結構和一些特性才會被這些偉大的學者探究出來。

從1899年馬丁烏斯·貝傑林克發現並命名第一個已知的病毒——菸草花葉病毒,迄今已有超過5000種類型的病毒得到鑑定。

病毒作為非細胞結構的生命個體並不形成化石,所以至今都不知道病毒的起源於何時。而無疑病毒是非常久遠的存在,對於我們而言,我覺得我們是幸運的,我們有不斷進步的科技還有自身的努力。

我們人體有兩道防線抵禦病毒——第一道防線先天性免疫系統和第二道防線細胞免疫,大多數的病毒感染都會引起保護性免疫反應,被我們的這兩道防線消滅,所以努力鍛鍊身體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我們的免疫系統沒能攔下病毒。我們還可以通過注射疫苗來激發起我們的保護性免疫反應。

令人害怕的是疫苗的產生不僅需要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無私的偉大醫者,還需要時間。

而病毒本身也在不斷進化,並且我們對尚未爆發的病毒是毫無免疫力的。別的不說,在天花病毒絕跡之後,我們大多數現代人對天花是沒有免疫力的,一旦這樣的病毒被釋放將是人類的災難,對於生化武器的傳聞時常有出現,杜絕生化武器,這是關乎全人類命運的大事。

我一直堅信著科學和人的關係就如同舟和水,科學如水我們水上行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希望能善用科學吧!

相關焦點

  • 病毒與防治
    病毒是一些比細菌還微小的,是由一個核酸分子(DNA或RNA)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甚至我們都不能稱之為生物體的類生物。病毒無法自行表現出生命現象,靠寄生生活的介於生命體及非生命體之間的有機物種,它既不是生物亦不是非生物,目前不把它歸於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動物)之中。這些簡單的有機體可以利用宿主的細胞系統進行自我複製,但無法獨立生長和複製。
  • 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研究組:已有49個冠狀病毒種,新冠非新
    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研究組:已有49個冠狀病毒種,新冠非新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 2020-03-03 17:04 來源
  • 關於病毒的基本知識
    戰疫58天,李蘭娟院士醫療隊正式啟程離開武漢,這也意味著新冠病毒在我國已經得到了有效地控制。雖然如此,但是其他國家的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十分嚴重,不容樂觀。而且隨著境外輸入案例的增加,一些防護措施以及消毒工作依然需要進行。眾所周知,消毒是針對病原微生物的,而病毒正是病原微生物的一種。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病毒的知識。
  • 人類撲滅了天花病毒後再也沒有消滅其他病毒,消滅一個病毒有多難
    病毒到底從何而來我們無從考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病毒存在,病毒很可能在第一個細胞進化出來時就存在了。歷史中的過天花的名人也不在少數,例如清朝順治皇帝就是因天花病毒而死,美國總統華盛頓,林肯,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一世都曾感染過天花病毒。
  • 除了冠狀病毒還有哪些病毒呢?病毒又是如何分類,治理的呢?
    一個熱愛學習的小編,以後小編會日常更新不同方面的百科知識給大家,歡迎各位讀者關注「阿妮百科庫」。近期的疫情情況影響著全球人民的心理和生命。很多人都對冠狀病毒恨之入骨,那麼冠狀病毒又是怎麼樣的病毒呢?病毒又是如何的分類呢?歷史上又有哪些出名的病毒呢?病毒又是如何被消滅呢?
  • 挪威發現新冠病毒新變種?病毒到底是如何進化的?
    近日,有消息傳出,在挪威發現了新冠病毒的新變種。據專家介紹,這種病毒是前所未見的,在現有的國際搜索庫中也並無相關記載。已有的證據表明,這種新變種有著更強的傳播能力。當前全球疫情控制並不樂觀,這一新變種的發現又使其多了一份不確定性。病毒何以會變異,我們又將如何認識這一物種?
  • 生物|病毒在顯微鏡下竟然這麼美
    其遺傳物質是所有RNA病毒中最大的,感染人、鼠、豬、貓、犬、狼、雞、牛、禽類脊椎動物。 病毒可以感染幾乎所有具有細胞結構的生命體。第一個已知的病毒是菸草花葉病毒,由馬丁烏斯·貝傑林克於1899年發現並命名,迄今已有超過5000種類型的病毒得到鑑定。 病毒的形態各異,從簡單的螺旋形和正二十面體形到複合型結構。
  • 生命的計算機:玩跨界的病毒
    ,也不是非生物,而把病毒歸為類生物。但不可否認的是,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病毒的存在。病毒給人類帶來了無盡的煩惱,病毒給人類留下的記憶,幾乎都是痛苦的記憶,它就是一個隱形的狡猾的敵人。從馬丁烏斯·貝傑林克發現第一個病毒至今,已有超過5000種類型的病毒得到鑑定。
  • HIV病毒竟然不止一種類型?!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英文全面叫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 1981年,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在美國首次發現 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病毒,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
  • 研究進展 | 清華大學饒子和院士解讀非洲豬瘟病毒背景、病毒結構...
    病毒結構 饒子和院士及其團隊首次在冷凍電鏡下得到了高解析度的非洲豬瘟病毒結構。ASFV是一種多層包被結構,具雙鏈DNA的大型正二十面體病毒,徑長約250-260 nm,由基因組、核殼、內層衣殼和外層衣殼組成,含有至少160個基因和超過160種蛋白(目前僅鑑定5個,剩餘未標註)。 這是一種正二十面體的巨大病毒,饒院士形象地將其形容為套娃結構,即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層層嵌套,外層衣殼保護著內層蛋白和核酸結構。
  • 為什麼新冠病毒如此令人恐懼?人類讓病毒變得更強大
    此外,生物學家還發現許多新病毒株,它們從未被發現過,並且在動物中出現的概率比以前更高,尤其是牲畜。如果我們問地球上除人類之外最主要的生命類型是什麼,人們很可能會說是哺乳動物,但是生物學家會提出正確的答案——在數量、多樣性、棲息地類型等方面,沒有其他生物能與微生物相比,並且微生物無處不在,它們分布在不適宜居住的海底深處,以及大氣外層。
  • 未知基因組的神秘「巨型病毒」揭示病毒世界變異性
    因為該病毒構成了變形蟲的一個新譜系,其起源和種系發展令人感到費解,研究團隊兩個資深成員——法國馬賽大學病毒學家伯納德·拉斯科拉(Bernard La Scola)和巴西米納斯吉拉斯聯邦大學的Jnatas S。 Abraho對此展開深入研究。
  • 病毒是從何而來的呢?小小的微生物又是如何破壞整個生命的?
    一個熱愛學習的小編,以後小編會日常更新不同方面的百科知識給大家,歡迎各位讀者關注「阿妮百科庫」。很多人只是知道有病毒,病毒是有害的也有對人無害的。但是對於病毒的起源卻是不了解。其實關於病毒的起源現代也有不完全的學說,但是有四個說法是比較公認的。(1)自然環境誕生病毒不可能從無中生有,它雖然結構簡單,但在細胞內卻可以複製繁衍。所以病毒不能當成一種簡單的化學反應,而是複雜的生命活動。
  • 專訪新冠病毒變種報告第一作者:病毒起源說含三層意義,ABC三種類型...
    至此,大眾關於新冠病毒最初出現的時間和地點出現了諸多猜測,每一份證明新冠病毒在當地早於去年12月已出現的研究,都將「病毒起源地」的討論推至白熱化。誰是零號病人?誰是中間宿主?哪裡才是新冠病毒的起源地?關於「新冠病毒起源」的這三大疑問縈繞在所有人腦中。
  • 西媒盤點:這4種病毒未來或嚴重威脅世界
    未來幾年,還有哪些病毒可能引發流行病並嚴重威脅世界秩序?西班牙環球網站5月11日刊登題為《新興病毒》的文章稱,迄今為止約有9200種病毒已經被測序,其中,以人類和其他不同於智人的脊椎動物為宿主的大約有500種,其中大多數為人畜共患病的起源,儘管並不都具備人際傳播能力。以下四種病毒未來幾年內或將成為流行病或引發大流行,嚴重威脅世界秩序。
  • Nature:大規模篩選發現21種現有抗新冠病毒藥物!
    截至2020年7月27日,全球已確診的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超過1625萬,死亡總數超過64萬。僅在不考慮新冠病毒SARS-CoV-2變異的情況下,開發針對性的疫苗需要12到18個月,而從頭開發並批准新型的抗病毒治療藥物保守估計可能需要超過10年。因此重新篩選測試已經過臨床評估的藥物以治療COVID-19成為目前可行有效的策略之一。
  • 中國又發現1例變異病毒病例!新冠已有4種變體,疫苗還有效嗎?
    可以說,我國對變異病毒已「早有準備」。 更重要的是,我國目前已有足夠有效的防疫措施阻止變異病毒在國內擴散——央視新聞2020年12月29日曾報導,鍾南山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已形成有效、嚴密的防控,可能存在散發病例,但不會有大規模疫情。
  • 愛滋病病毒比新冠病毒更狡猾!關於愛滋病,這些知識你需要了解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此前表示,老年感染者的上升幅度遠遠超過了老年人口的上升幅度。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的老年人群,特別是60歲以上的男性人群感染的病例報告數,從2012年的8391例上升到2018年的24465例。愛滋病病毒和新冠病毒相比,更狡猾!
  • 新冠病毒變異成三大類型,大馬屬哪類?
    新冠病毒家族開枝散葉,三大類型聚集不同地區。病毒爆發至今不到5個月,但在全球就累積了200萬例確診病例,奪走了超過13萬條人命,那到底這個被聯合國稱為二戰之後最大危機的新冠病毒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其實也是打從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科學家一直努力想要找出的答案,那前幾天的英國劍橋大學跟德國學者組成的一支研究團隊,共同在美國社科院院報就發布了一份最新研究,他們分析,從全球採樣回來的160個病毒基因組的數據,發現新聞病毒不是單一類型而已,而是早已經通過變異而產生了三個不同類型,那分別是a型b型還有c型。
  • 新一代MALDI-TOF MS,實現從細菌到病毒的一網打盡
    在前幾天的文章中,我們也提到過,MALDI-TOF MS技術用於微生物鑑定的實質,就是檢測具有屬、種或亞型特異性的生物標誌的質量信號,主要是微生物菌體內高豐度、表達穩定和進化保守的核糖體蛋白。將不同種屬微生物經MALDI-TOF MS分析所形成的質量圖譜與資料庫中的參考圖譜進行比較,從而實現對目標微生物種屬或菌株的區分和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