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本號創立以來,已經介紹了不少常見的運動損傷機制、症狀和應對策略,也引起了許多朋友的共鳴。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不太能理解到底什麼是康復訓練?運動康復和傳統的骨傷科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要進行康復訓練?也有不少人留言只是詢問處理關節痛的方法,卻不想知道疼痛產生的真正原因。看完本文,希望大家重新認識運動康復。
歡迎大家去Recova了解更多運動康復知識和自我康復動作。
「康復」一詞,英文名稱「rehabilitation」,它的直譯是「復原」或是「恢復原有的權利、地位、資格」等,香港地區翻譯為「復康」,臺灣則翻譯為「復健」,是指應用所有措施,旨在減輕患者的功能障礙,讓他們在身體、社會、心理上成為不受歧視的整體。
圖為國安球員周挺在弘道運動醫學診所
康復醫學是預防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有句老話說「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這句話表明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並不是擅長治病的人,而是能夠預防疾病發生的人。在康復醫學當中,一般存在三種形式的預防策略。
第一種預防策略,是在未發生病症之前採取一定的措施,針對風險較高的問題進行篩查和評估,找到問題的根源及時解決,將問題扼殺在搖籃裡,阻止它的進一步發展。
第二種預防策略,是在病情剛剛出現時就及時發現根源,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儘可能阻止病情的發展,並運用一些治療方式緩解症狀。
第三種預防策略,是在已經發生病情、或是剛進行完手術之後,防止自身問題的進一步惡化和併發症的產生,進行功能的重塑。
康復訓練的目的也是一樣,運用三級預防的思維,治療師們通過篩查評估風險確定出問題的根源,使用各種訓練方式將發現的問題在還沒有惡化之前就逐一解決,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良好療效,讓人遠離各種損傷的風險。
運動康復訓練和傳統的骨傷科有什麼區別呢?
有一句話叫做「術業有專攻」,當一個患者發生了運動損傷,那麼他必須首先去醫院找專門科室的大夫,經過現代化儀器的檢查確定傷勢,必要時還要進行手術處理。而接下來的工作,就應該由一個康復治療師開始接手,如何幫助這個患者從術後恢復到正常的功能活動,再恢復到較高的運動狀態,這些工作都需要康復師來完成;而這,也是一個患者發生運動損傷之後到重新回歸生活、運動之中的完整過程。
圖為易建聯接受康復治療
為什麼要進行康復訓練呢?
很多患者從醫院做完手術出來,醫生給他們的建議無非兩條:要麼靜養、要麼就是適當活動活動。可是,靜養時候有什麼禁忌?活動的時候有什麼注意事項?緩解疼痛的機理是什麼?隨著傷情的好轉活動量應該怎麼增加?醫生從未告訴過他們,因為醫生只管做好手術,而運動康復又是一個個性化很強的需求,醫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為每個患者指點迷津。
甚至很多患者以為老理「傷筋動骨一百天」的意思是,在床上躺個幾個月,活動度和力量自然就恢復了。在此我不得不提醒屏幕前的你,如果受傷了千萬不要錯過了黃金的康復時期,等到萬不得已才去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所以,如果您受傷了請先去醫院確定傷情並接受治療,如果您在術後1-2月內關節活動度還不良好、存在明顯的疼痛、肌肉有明顯的萎縮或者日常生活受限,建議您找周圍的專業康復機構進行一下康複評估,越早進行專業的康復幹預效果越好
本期內容就這麼多了,Recova祝大家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