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抱怨沒時間,不知道時間都去哪兒了?管理能力差,做事情永遠分不清輕重緩急?拖延症晚期,所有事情都要拖到最後一刻?
哈佛心理學者劉軒認為,你不是沒時間,只是沒效率!只有從內而外進行改變,才能循序漸進地掌控自己的人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漫漫人生路,早晚要讀書。我是劉軒。
今天為您解讀的這本書,是自助書中的經典,美國作家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我在哈佛念大學的時候,這本書曾經對我起了很大的作用。最近又把它溫習了一遍,發現,對於現在這個年紀的我,更是有關聯。
如何成為一個高效能的人呢?分享我的幾個收穫。
1.高效能的人做事有原則
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是,本書的作者柯維先生在修他的教育博士學位時,他的論文題目,就是有關美國自從建國以來的「成功文學史」。因此,他飽讀了自從1776年開始,在美國出版過的成功學、勵志文學、大眾心理學、自我成長等等相關的書,然後他發現了一個現象:
以前的成功學,以「品德」作為成功的基礎。例如勤奮、謙虛、忠誠、節制、勇氣、正義、耐心等等。這個品德倫理,英文叫character ethic所教的是:生活,是有基本原則的。把品德融入原則,以原則過日子,才能體驗到真正的成功和持久的幸福。
但許多商業人士看到「高效能人士」就很感興趣,聽起來就很厲害。不過讀了這本書之後,你會發現,柯維先生講的「高效能」,跟「高效率」不一樣。他的效能,指的不是如何在短時間裡面做更多事,而是如何在有限的日子裡,做重要的事。
2.高效能的人只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每天一睜開眼睛,就有很多瑣事和突發狀況搶走我們的注意力。
有時候我們甚至覺得「根本救火都來不及了,哪來的時間來檢視自己有沒有在做符合內心價值的事情?」
要想成為一個高效能的人,首先我們要做的是,先要能夠辨認出什麼是需要我們優先處理的事情。
這時候,我們需要一個簡單的小道具。
就是一張紙、一支筆,請拿這張紙,先把它折成一半、然後再折成一半。你打開的時候就有四個宮格。在這四宮格上面呢,上面橫列你先寫上「緊急」跟「不緊急」;左邊呢這個直行這邊,你可以寫「重要」跟「不重要」。
所以,你就會有一個四個象限的圖。
那在這四個象限當中,你來猜猜看,對你人生影響最深的是哪一個象限?哪一個事情呢?
最緊急也最重要的嗎?
不一定,其實,高效能人士最會把注意力放在這第二個象限。
這些重要但是不緊急的事情,就是因為它不緊急,所以就很容易被忽略,但是它卻影響我們的生命最深。
3.高效能的人只關注能改變的事情
一個人的圈子分兩種:影響圈和關注圈。
」影響圈「就是你個人能力能影響的事情,比如我的工作狀態、我的減肥計劃、我能讀幾本書。
「關注圈」是指我們日常所關注的周遭事情,如環境、時事、新聞、娛樂、八卦等等,這些事往往不受自己控制。
如果一個人專注於「影響圈」,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和發展自己潛能的事,那麼他的能量就是積極的,自己的影響力就會不斷擴大。
反之,如果一個人的「關注圈」太大,緊盯外部瑣事、他人的缺點以及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不放,他就會越來越怨天尤人。錯誤的關注產生了消極的能量,再加上對自己所能影響事情的忽略,從而造成了自己 「影響圈」 的日益縮小。
著重於「影響圈」的人,腳踏實地,不好高鶩遠;把心力投注於自己能有所作為的事情,所獲成就將使影響圈逐步擴大。
反之,消極被動的人全神貫注在「關注圈」,時刻不忘環境的種種限制、他人的種種缺失,徒為無法改變的狀況擔憂。結果是怨天尤人、畏畏縮縮,受迫害的感覺日益強烈。由於著力方向錯誤及由此而生的副作用,影響圈便會縮小。
我自己是個父親,我看到這兩個圈圈的時候,我就深刻理解在孩子的教育上面會有的一個狀況。為人父母,我們會擔憂很多很多瑣碎的事情。擔心孩子有沒有好好做功課、擔心他們出去外面的安全啊、擔心他們飲食啊、他們的生活作息啊這些等等的,這些都是我們關注、我們擔心的事情。
當我們放任自己、對子女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操心、都要焦慮的時候,就等於讓我們的這個關注圈無限地擴大。而關注圈無限地擴大、遠遠大於影響圈的時候,我們就會做出越來越多無濟於事的行為,比如看到孩子沒有按表操課,就會東念一點西念一點啊。當父母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無能為力的地方,心態也就變得越來越哀怨,認為說:「哎呀!孩子為什麼都不懂得我的苦心呢?!」「為什麼他們都不聽話呢?!」。
但事實上,當個主動積極的父母不代表我們什麼都要親力親為。爸爸媽媽如果什麼小事情都要放到「擔憂清單」裡面,反而會阻礙讓小孩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甚至剝奪了他們強壯自己內心的機會。
為了不浪費我們自己的能量,遇到了問題,別再怨天尤人,專注在我們自己的這個影響圈裡面,來去看看我們真正能夠去做些什麼事情、來去做一些實際的改變。
以上是我對《高效能認識的七個習慣》的部分解讀,歡迎下載早晚讀書app收聽完整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