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心理學者劉軒:你不是沒時間,只是沒效率!

2021-01-15 李國慶早晚讀書

總是抱怨沒時間,不知道時間都去哪兒了?管理能力差,做事情永遠分不清輕重緩急?拖延症晚期,所有事情都要拖到最後一刻?

哈佛心理學者劉軒認為,你不是沒時間,只是沒效率!只有從內而外進行改變,才能循序漸進地掌控自己的人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漫漫人生路,早晚要讀書。我是劉軒。

今天為您解讀的這本書,是自助書中的經典,美國作家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我在哈佛念大學的時候,這本書曾經對我起了很大的作用。最近又把它溫習了一遍,發現,對於現在這個年紀的我,更是有關聯。

如何成為一個高效能的人呢?分享我的幾個收穫。

1.高效能的人做事有原則

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是,本書的作者柯維先生在修他的教育博士學位時,他的論文題目,就是有關美國自從建國以來的「成功文學史」。因此,他飽讀了自從1776年開始,在美國出版過的成功學、勵志文學、大眾心理學、自我成長等等相關的書,然後他發現了一個現象:

以前的成功學,以「品德」作為成功的基礎。例如勤奮、謙虛、忠誠、節制、勇氣、正義、耐心等等。這個品德倫理,英文叫character ethic所教的是:生活,是有基本原則的。把品德融入原則,以原則過日子,才能體驗到真正的成功和持久的幸福。

但許多商業人士看到「高效能人士」就很感興趣,聽起來就很厲害。不過讀了這本書之後,你會發現,柯維先生講的「高效能」,跟「高效率」不一樣。他的效能,指的不是如何在短時間裡面做更多事,而是如何在有限的日子裡,做重要的事。

2.高效能的人只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每天一睜開眼睛,就有很多瑣事和突發狀況搶走我們的注意力。

有時候我們甚至覺得「根本救火都來不及了,哪來的時間來檢視自己有沒有在做符合內心價值的事情?」

要想成為一個高效能的人,首先我們要做的是,先要能夠辨認出什麼是需要我們優先處理的事情。

這時候,我們需要一個簡單的小道具。

就是一張紙、一支筆,請拿這張紙,先把它折成一半、然後再折成一半。你打開的時候就有四個宮格。在這四宮格上面呢,上面橫列你先寫上「緊急」跟「不緊急」;左邊呢這個直行這邊,你可以寫「重要」跟「不重要」。

所以,你就會有一個四個象限的圖。

那在這四個象限當中,你來猜猜看,對你人生影響最深的是哪一個象限?哪一個事情呢?

最緊急也最重要的嗎?

不一定,其實,高效能人士最會把注意力放在這第二個象限。

這些重要但是不緊急的事情,就是因為它不緊急,所以就很容易被忽略,但是它卻影響我們的生命最深。

3.高效能的人只關注能改變的事情

一個人的圈子分兩種:影響圈和關注圈。

」影響圈「就是你個人能力能影響的事情,比如我的工作狀態、我的減肥計劃、我能讀幾本書。

「關注圈」是指我們日常所關注的周遭事情,如環境、時事、新聞、娛樂、八卦等等,這些事往往不受自己控制。

如果一個人專注於「影響圈」,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和發展自己潛能的事,那麼他的能量就是積極的,自己的影響力就會不斷擴大。

反之,如果一個人的「關注圈」太大,緊盯外部瑣事、他人的缺點以及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不放,他就會越來越怨天尤人。錯誤的關注產生了消極的能量,再加上對自己所能影響事情的忽略,從而造成了自己 「影響圈」 的日益縮小。

著重於「影響圈」的人,腳踏實地,不好高鶩遠;把心力投注於自己能有所作為的事情,所獲成就將使影響圈逐步擴大。

反之,消極被動的人全神貫注在「關注圈」,時刻不忘環境的種種限制、他人的種種缺失,徒為無法改變的狀況擔憂。結果是怨天尤人、畏畏縮縮,受迫害的感覺日益強烈。由於著力方向錯誤及由此而生的副作用,影響圈便會縮小。

我自己是個父親,我看到這兩個圈圈的時候,我就深刻理解在孩子的教育上面會有的一個狀況。為人父母,我們會擔憂很多很多瑣碎的事情。擔心孩子有沒有好好做功課、擔心他們出去外面的安全啊、擔心他們飲食啊、他們的生活作息啊這些等等的,這些都是我們關注、我們擔心的事情。

當我們放任自己、對子女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操心、都要焦慮的時候,就等於讓我們的這個關注圈無限地擴大。而關注圈無限地擴大、遠遠大於影響圈的時候,我們就會做出越來越多無濟於事的行為,比如看到孩子沒有按表操課,就會東念一點西念一點啊。當父母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無能為力的地方,心態也就變得越來越哀怨,認為說:「哎呀!孩子為什麼都不懂得我的苦心呢?!」「為什麼他們都不聽話呢?!」。

但事實上,當個主動積極的父母不代表我們什麼都要親力親為。爸爸媽媽如果什麼小事情都要放到「擔憂清單」裡面,反而會阻礙讓小孩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甚至剝奪了他們強壯自己內心的機會。

為了不浪費我們自己的能量,遇到了問題,別再怨天尤人,專注在我們自己的這個影響圈裡面,來去看看我們真正能夠去做些什麼事情、來去做一些實際的改變。

以上是我對《高效能認識的七個習慣》的部分解讀,歡迎下載早晚讀書app收聽完整版內容。

相關焦點

  • 你不是沒時間,只是沒效率:高效能人士的七大效率法則(精闢)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總是感覺時間不夠用,做什麼事都捉襟見肘。其實,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你之所以覺得時間不夠用,不是真的因為沒時間,而只是沒效率。高效能人士的一大成功之處,就在於能夠合理規劃時間、掌控時間,從而提升做事的效率。
  • 高效能人士的四大效率法則:你不是沒時間,只是沒效率
    【MBA中國網訊】蕭伯納曾經說過:「世界上只有兩種物質:高效率和低效率;世界上只有兩種人:效率高的人和效率低的人。」在我們的周圍,常常能看到一些「忙人」,他們整天忙的暈頭轉向,工作卻始終都無法完成。沒有效率的忙碌就是浪費時間。
  • 哈佛心理學:你的表情,正在出賣你
    來源:易簡財經易簡財經大家好,我是劉軒。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從哈佛大學到職場,是如何利用心理學獲得快速成長的。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懂得努力了。我才知道,原來跑步不是隨便一雙運動鞋就可以!而且從鞋子開始,我刷新了很多對跑步的認識。若沒有教練的專業指導,我就完全錯過了這項運動的樂趣。現在的我,跑個半馬都不是問題。▲劉墉、劉軒父子深深影響了幾代年輕人的成長很多人之所以勞無所得,往往就因為勤於「努力」,而懶於「方法」,所以「努力反被努力誤」。
  • 忙到沒時間學習?如何讓有限的時間學習效率最大化?
    這個時候大多數人最常見的做法就是去書店買幾本書,然後在那一段空閒的時間裡,好好地翻閱幾頁,這種學習方式不能說不對,但在學習效率上卻非常的低效,這是因為哪怕堅持每天的都看幾頁書,而且還成功地堅持幾個月,但到最後你會發現所獲得的學習成果其實對於自身而言並不會有多大的幫助,對工作效率方面來說的話,也不會有多大的提升。
  • 沒時間睡午覺?燈光亮一些能提高工作效率
    如果沒時間睡午覺,辦公室的燈光要如何調節,才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不至於犯困?近日,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與光學交叉學科聯合培養的首位博士汝濤濤發布研究成果,表示提高照明亮度一定程度上能解決這一問題。   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姚瑤 通訊員/楊柳青)如果沒時間睡午覺,辦公室的燈光要如何調節,才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不至於犯困?近日,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與光學交叉學科聯合培養的首位博士汝濤濤發布研究成果,表示提高照明亮度一定程度上能解決這一問題。
  • 遵守3個原則,提高健身效率,別說健身沒時間了
    當你問他這個問題的時候,他通常會說自己沒有時間。沒時間健身,這個答案真的讓人很難反駁。確實,現代人工作忙碌,生活壓力大,留給健身的時間並沒有那麼多。健身房不一定在家門口,去到健身,訓練,再回到家可能要花2個小時時間,這對於現代人來說有點難安排。但是,抱怨沒時間健身,並不能改變什麼,不如想想如何提高健身效率。
  • 忙得沒時間學習?如何在忙碌時也保持超高學習效率!
    這時候大多數人最常見的做法就是去書局買幾本書,然後在那一段「空閒時間」裡好好的刷上幾頁。這一種「學習」方式不能說不對,但在學習效率上是非常低效的。因為就算你堅持每天都刷上幾頁書,還成功堅持上幾個月,但到最後會發現所獲得的「學習成果」對自身而言並沒有多大的幫助,對工作效率方面來說更是沒有多大的提升。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但這同時也是如今社會大多數人的真實寫照。
  • 大腦開竅術百度網盤 哈佛學霸的大腦開竅術
    跟同事一起出去的時候,經常被忽視,蹲下來系個鞋帶,抬起頭發現,她們已經說說笑笑走遠了;大家對你的工作態度表示認可,但升職名單上從來沒出現過你的名字……這一切,原因都歸於思維游離、效率低下。 大腦還沒開竅的人,總是陷入思維誤區,在錯誤的做法上原地踏步。
  • 孩子,我寧願你現在不快樂!
    「怎麼了,你不是一直都覺得不能壓抑孩子的天性,不提倡給孩子報輔導班嗎?怎麼現在又在看這個?」我問她。「哎,你別提了,自從上了五年級,孩子學習就吃力了。但是一開家長會,周圍的孩子不是參加過作文比賽,就是有各種特長。自己的孩子不僅成績沒有人家好,而且什麼課外閱讀量啊都比不上別人的孩子。「現在都和別的孩子差很多,以後怎麼辦?再不抓緊時間,感覺會耽誤孩子的。」
  • 博恩崔西的時間管理課:5個方法提高時間效率,讓你收入飛速增長
    搞定無壓工作的藝術說的是GTD的時間管理方法, 讓我們遇到任何問題,都有一個統一標準流程去應對,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番茄工作法,幫助我們解決在工作中被打斷或者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問題。但是今天的這本書是作者從哲學的角度,告訴我們無法做好時間管理是因為我們沒有建立時間觀,並由於我們自身的心理障礙導致的。
  • 2道哈佛大學智商測試題,據說還沒人能在60秒內答對,你來試試
    然而,智力卻並不是,智力是可以通過後天地學習和訓練提高的,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所以,很多智商測試題目,與其說是測量智商,實際上是在測量智力。今天,小磊就和大家分享2道來自哈佛大學的智商測試題,當然,這種測試題即使答對了,也並不一定代表智力就高,不過,據說還沒人能在60秒內答對,大家可以來試一試。
  • 「哈佛校訓」瘋傳不只是造假者「高明」
    原標題:「哈佛校訓」瘋傳不只是造假者「高明」  「哈佛校訓」瘋傳不只是造假者「高明」   假的哈佛校訓瘋傳,正是社會邏輯之「權威論證」和「投機主義」、「成功主義」這些與科學精神相違背的邏輯方式以及價值觀造成的必然結果。
  • 百度指數使用說明書,哈佛可能沒看懂
    高考,或許是大多數人心中的一場人生轉折,歷年來,高考是挑戰也是機遇,但今年6月8高考日卻沒像以往一樣如期而至,各地區紛紛將高考時間推遲到7月進行。這也使得高考關注度下滑,據百度指數顯示,今年6月初高考搜索指數較往年大幅下滑,相信此時的高三學生都在抓緊這最後一個月的機會在努力學習。等高考結束後,學生們就可以放下當下的壓力,享受輕鬆。
  • 5華人青年學者回懟哈佛醫學院「新冠論文」
    他們包括維吉尼亞大學統計學博士William Ma、浙江大學藥學院副教授康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醫生林振宇、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杜紫明。陳浩表示,由於該「論文」「質量極差」,並不具備一篇論文該有的「身份證」——數字對象識別符DOI,他們甚至沒辦法通過Pubpeer等網絡伺服器進行評議。
  • 熱血傳奇:昔日有時間沒機器,如今有機器沒時間
    熱血傳奇二十年的變化不只是遊戲本身的變化,更是傳奇玩家的變化。對於傳奇老骨灰們來說,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昔日有時間沒機器,如今有機器沒時間。昔日有時間沒機器當年的傳奇是火爆,甚至網吧裡面80%的機器界面都是傳奇界面,但是因為那會兒網吧還是新事物,所以並不多。而且網吧的電腦也並不是很多。因此想去玩傳奇,還得搶機器或者等機器。尤其是周末時間,更是一機難求。老道當年周末起床的比平時還早,就是為了去網吧搶機器!
  • 英年早逝的哈佛學者郭申元
    他清楚地知道,這不是一個能快出成果或馬上能產生經濟效益的領域,因此他索性要求父母斷了希望前途無量的兒子在經濟上可能對這個家有所回報的念頭,他對媽媽說:「媽,你們不要希望兒子在美國賺錢。」媽媽回憶說:「申元他不講究吃、不講究穿,只是全身心地投身科研。有時,深夜裡二、三點鐘他突然會從床上爬起來,說是靈感來了,要到實驗室去。我說你難道不能等天亮再去嗎?他說媽媽你不知道,這種靈感稍縱即逝,也許睡一覺後就沒有了。當時實驗室離家有5分鐘的車程,但申元卻不肯開車去,他說夜已經深了,發動車輛會吵醒鄰居,他總是在深夜步行半個多小時至實驗室,在夜風中整理自己的靈感。」
  • 為啥沒查出癌症時,還生龍活虎地,查出後沒多長時間,就不行了?
    可能大家會遇到這些例子,沒查出癌症時,還生龍活虎地,查出後沒多長時間,儘管接受了相關的治療,但是一段時間後還是不行了,這是什麼原因呢?關於這種情況確實有發生,但是並不是說查之前就是好好的,可能癌細胞已經在侵害他們的身體,只是癌症早期症狀比較不明顯,等到檢查出來後,往往已經是癌症中晚期,這時候症狀嚴重,癌細胞可能已經發生擴散,所以醫生在治療的時候,為了病人的身體健康,往往會有一些副作用的發生,不總的來說還是有利於患者的身體健康的,只不過部分癌症中晚期治癒的可能性比較大
  • 「我快沒時間了!」「我沒空!」:我們的時間是如何加速的?
    不過,柏格森式對時間的人文主義思考並非沒有同道。從胡塞爾、海德格爾等哲學家,到埃利亞斯、羅薩等社會學家,還有心理學者、傳播學者,都逐漸將目光或是投向人類對時間的感知與體驗,或是技術條件、社會結構對人類時間安排的影響。時間不止存在於鐘錶之中,更存在於日常生活的感受與觀念裡。
  • 劉軒:我掙扎了很久,才接受失衡是必然,但……
    和劉軒一起成長共享積極,共同進步那天,我在TED網站上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演說。講者在臺上倒立,整個人頭下腳上對著觀眾們說:「我們今天換個角度聊『平衡』吧!他說:「但我老實跟你講,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個開場一針見血!我也特別有共鳴。自從踏入社會以來,我一直都在追尋同樣的平衡,而經過了一番掙扎與思索,我也得到了同樣的結論:「平衡的人生」原來是個海市蜃樓!
  • 「你已經是個成年人了」——「可我還沒準備好」
    原創 簡單心理APP 簡單心理 收錄於話題#如何才算真正的愛自己?Ta這樣說8#關於成長和家庭的那些事14你是在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是個「成年人」的?18歲的生日?不再有宵禁?去外地上大學?入職第一份工作?